一种电池循环校准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3420566发布日期:2023-03-10 23:37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循环校准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循环校准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随着手机、平板或电脑等智能设备的兴起,电池作为为智能设备提供电力的储能工具,其行业亦在飞速发展。
3.目前智能设备通常可正常使用3至4年,但是智能设备的电池通常在正常使用两年之后,续航能力会明显下降,此时电池效率通常会损耗20%左右,电池电量的可用时间大约只有电池全新状态时的电量的60%,即出现智能设备在使用不到半天就可能需要充电的现象,且随着电池充放电的频率加快,电池的寿命会进一步明显缩短,故在智能设备使用两年后应及时为智能设备更换电池,以降低电池的性能下降对用户使用智能设备时造成的不便。
4.在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在更换智能设备的电池时首先将智能手机或智能平板的后盖打开,并取下旧电池,安装新电池,最后安装后盖,即实现对电池的更换,而智能设备的其他部件可能存在加密数据,则无需更换。
5.针对上述中的现有技术,申请人人为,智能设备均内置有用于估计电池容量的电量计,若仅更换电池,由于内置的电量计检测的电池容量为旧电池的电池容量,会出现电量计检测的电池容量与新电池的实际电池容量不一致的情况,降低用户在更换电池后的使用体验感。
6.申请内容为了有效提高用户在更换电池后的使用体验感,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循环校准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7.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池循环校准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电池循环校准方法,包括:获取位于智能终端内的目标电池当前的电池状态;所述电池状态包括充电状态和放电状态;在充电状态时,获取所述目标电池的实时电流,并基于所述实时电流判断所述目标电池是否充满;若所述目标电池充满,基于所述智能终端内预设的电量计获取所述目标电池的当前实际容量,并基于所述当前实际容量和预设的标准容量计算所述目标电池的电池健康度;判断所述电池健康度是否大于预设的健康度阈值;若所述电池健康度大于所述健康度阈值,判定所述目标电池健康度达到标准且对所述电池电量校准结束;若所述目标电池未充满,获取所述目标电池的实时电量,并基于预设的第一电量区间划分规则,获取所述实时电量位于的第一电量区间;基于所述第一电量区间,对所述目标电池执行相应的充电方式,并执行所述在充
电状态时,获取所述目标电池的实时电流,并基于所述实时电流判断所述目标电池是否充满的步骤;若所述电池健康度不大于所述健康度阈值,在电池状态为放电状态时,获取所述目标电池的当前电量,并基于预设的第二电量区间划分规则,获取所述当前电量位于的第二电量区间;基于所述第二电量区间,对所述目标电池执行相应的放电方式,在所述目标电池放电状态结束后,转变为充电状态时,执行所述获取所述目标电池的实时电量,并基于预设的第一电量区间划分规则,获取所述实时电量位于的第一电量区间的步骤。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更换目标电池后,根据目标电池的循环充放电,对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进行校准,当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充满且电池健康度大于健康度阈值时,即表明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校准完成,即电量计检测的电池容量与新电池的实际电池容量一致,有效提高用户在更换电池后的使用体验感;在目标电池的循环充放电过程中,在充电状态且目标电池未充满的情况下,根据目标电池的实时电量,确定第一电量区间,并在确定第一电量区间后,执行相应的充电方式,有利于提高智能终端的充电效率;同理在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未校准完成时,对目标电池进行放电,即目标电池处于放电状态时,根据目标电池的当前电量,确定第二电量区间,并在确定第二电量区间后,执行相应的放电方式,有利于提高智能终端的放电效率。由此智能终端的充电效率和放电效率均提高,有效减少了校准时间,进一步有效提高用户在更换电池后的使用体验感。
9.可选的,在所述获取所述目标电池的实时电量之后,包括:获取所述电量计检测的实时显示电量;获取当所述实时显示电量与所述实时电量一致时的延迟时间;基于所述延迟时间计算实时校准系数,并基于所述实时校准系数生成校准曲线;判断所述实时校准系数是否为1;若为1,判定校准完成。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充电状态时,基于延迟时间计算实时校准系数,并生成校准曲线,有利于使用户直观看到校准情况,并在校准系数为1时,判定校准完成,便于用户直观看到校准是否完成,有效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11.可选的,所述延时时间包括初始延迟时间和实时延迟时间;所述基于所述延迟时间计算实时校准系数,包括:将所述初始延迟时间和实时延迟时间代入预设的校准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得到实时校准系数;所述实时校准系数计算公式为:其中所述c为校准系数,所述c0为初始延迟时间,所述cn为实时延迟时间,所述c0大于0且所述c0大于cn。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校准系数计算公式用于计算实时校准系数,实时校准系数便于用户实时看到电池电量的校准情况,有效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13.可选的,在所述获取当所述实时显示电量与所述实时电量一致时的延迟时间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智能终端的当前耗电量;基于所述当前耗电量和预设的标准耗电量,判断所述智能终端是否存在额外耗电量;若存在额外耗电量,获取所述智能终端的后台运行应用,并获取每一个所述后台运行应用所使用的硬件模块;在若干所述硬件模块中,去除预设的白名单硬件模块,得到若干剩余硬件模块;将与大于预设的耗电量阈值的耗电量对应的硬件模块对应的后台运行应用关闭。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充电状态时,若存在额外耗电量,为了降低额外耗电量对校准系数的影响,故将大于耗电量阈值的硬件模块对应的后台运行应用关闭,便于有效提高校准效率。
15.可选的,在所述将与大于预设的耗电量阈值的耗电量对应的硬件模块对应的后台运行应用关闭之后,包括:获取所述智能终端的当前白名单耗电量;基于所述当前白名单耗电量和所述标准耗电量,判断所述智能终端是否存在额外白名单耗电量;若存在,获取当所述实时显示电量与所述实时电量一致时的标准延迟时间;基于所述延迟时间和所述标准延迟时间,计算得到时间差值;基于所述时间差值和所述额外白名单耗电量,计算得到影响系数。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白名单硬件模块可能对智能终端造成额外白名单耗电量,当存在额外白名单耗电量时,即计算影响系数,有利于使用户了解额外白名单耗电量对校准系数的影响。
17.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时间差值和所述额外白名单耗电量,计算得到影响系数,包括:将所述时间差值和所述额外白名单耗电量代入预设的影响系数计算公式,得到影响系数;所述影响系数计算公式为:其中,所述f为影响系数,所述t1为延迟时间,所述t2为标准延迟时间,所述m为额外白名单耗电量,所述t1大于t2且所述m大于0。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影响系数基于影响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得到,有利于使用户了解额外白名单耗电量对校准系数的影响。
19.可选的,在所述计算得到影响系数之后,包括:基于所述影响系数和所述实时校准系数,计算的得到新校准系数;基于所述新校准系数,生成新校准曲线;判断所述新校准系数是否等于所述影响系数;若等于,判定校准完成。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计算得到影响系数后,即计算得到新校准系数,并生成新校准曲线,有利于使用户直观了解在存在额外白名单耗电量时,电池电量的校准情况,进一步有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感。
21.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池循环校准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电池循环校准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计算机程序时,采用了上述的电池循环校准方法。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上述的电池循环校准方法生成计算机程序,并存储于存储器中,以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从而,根据存储器及处理器制作智能终端,方便使用。
23.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时,采用了上述的电池循环校准方法。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上述的电池循环校准方法生成计算机程序,并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以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通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方便计算机程序的可读及存储。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在更换目标电池后,根据目标电池的循环充放电,对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进行校准,当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充满且电池健康度大于健康度阈值时,即表明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校准完成,即电量计检测的电池容量与新电池的实际电池容量一致,有效提高用户在更换电池后的使用体验感。
26.2.白名单硬件模块可能对智能终端造成额外白名单耗电量,当存在额外白名单耗电量时,即计算影响系数,有利于使用户了解额外白名单耗电量对校准系数的影响。
27.3.在充电状态时,若存在额外耗电量,为了降低额外耗电量对校准系数的影响,故将大于耗电量阈值的硬件模块对应的后台运行应用关闭,便于有效提高校准效率。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电池循环校准方法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电池循环校准方法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电池循环校准方法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3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电池循环校准方法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3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电池循环校准方法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至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电池循环校准方法。
35.参照图1,一种电池循环校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1、获取位于智能终端内的目标电池当前的电池状态;电池状态包括充电状态和放电状态。
36.本实施例中,智能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或电脑等,目标电池指智能终端更换的新电池,目标电池当前的电池状态基于智能终端获取。具体的,智能终端可监听电池的充电状态,即若用户插入充电器时,即可被智能终端监听到,此时即可判定电池状态为充电状态;
同理,若用户拔出充电器时,亦可被智能终端监听到,此时即可判定电池状态为放电状态。充电状态指通过外接电源对目标电池进行充电,放电状态指通过智能终端预设的各个应用软件对目标电池进行耗电。
37.s102、在充电状态时,获取目标电池的实时电流,并基于实时电流判断目标电池是否充满。
38.目标电池的实时电流为充电电流,本实施例中通过智能终端的系统相关文件获取,系统相关文件指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的相关文件,即操作系统运行时必要的文件,系统相关文件可获取充电电流、充电电压等。
39.在具体实施中,充电电流在即将充满电时会随着目标电池的电量升高逐渐降低,若充电电流下降至截止电流时,即表明目标电池已充满,充电完成。
40.s103、若目标电池充满,基于智能终端内预设的电量计获取目标电池的当前实际容量,并基于当前实际容量和预设的标准容量计算目标电池的电池健康度。
41.电量计用于指示可充电电池中的剩余电量以及在特定工作条件下电池持续供电的时间,当前实际容量为电池当前的真实容量,且会随时间以及使用情况逐渐降低。根据当前实际容量和标准容量即可计算目标电池的电池健康度,电池健康度用于表示目标电池的健康程度。
42.电池健康度计算公式如下:h=cs/cj*100%,其中h为电池健康度,cs为当前实际容量,cj为标准容量。
43.s104、判断电池健康度是否大于预设的健康度阈值。
44.由于目标电池为新电池,故得到的电池健康度应大于健康度阈值,若电池健康度大于健康度阈值,此时表明电量计对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校准完成;若电池健康度未大于健康度阈值,表明电量计对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未校准完成。
45.s105、若电池健康度大于健康度阈值,判定目标电池健康度达到标准且对电池电量校准结束。
46.若目标电池的电池健康度通过电池健康度公式计算得到为98%,设健康度阈值为95%,由于电池健康度大于健康度阈值,故此时判定目标电池健康度达到标准且对电池电量校准结束。
47.s106、若目标电池未充满,获取目标电池的实时电量,并基于预设的第一电量区间划分规则,获取实时电量位于的第一电量区间。
48.实时电量随着充电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本实施例中,实时电量以百分比进行表示,即在得到实时电量后,需将实时电量除以标准容量,并将得到的结果与100%相乘,此时实时电量即显示为百分比形式,例如40%、50%等。第一电量区间划分规则为预设。具体的,第一电量区间划分规则为,1.第一区间为0%至1%;2.第二区间为1%至10%;3.第三区间为10%至90%;4.第四区间为90%至99%;5.第五区间为99%至100%。若获取到的实时电量为55%,此时实时电量位于的第一电量区间为第三区间。
49.s107、基于第一电量区间,对目标电池执行相应的充电方式,并执行在充电状态时,获取目标电池的实时电流,并基于实时电流判断目标电池是否充满的步骤。
50.基于步骤s106进行举例说明,若实时电量位于第一区间,此时对目标电池执行涓流充电的充电方式;若实时电量位于第二区间,此时对目标电池执行低电流预充电的充电
方式;若实时电量位于第三区间,此时对目标电池执行恒流快速充电的充电方式;若实时电量位于第四区间,此时对目标电池执行恒压充电的充电方式;若实时电量位于第五区间,此时判定目标电池充电完成,暂停充电。
51.涓流充电指在目标电池过放时先进行恢复性充电,以防止过高电流损坏电池;预充电指此时电池电压偏低,以小电流充电,以防止过高电流损坏电池;恒流快速充电指以恒定电流充电,使电池电压不断提高;恒压充电指当电池电压达到满电时,此时充电电流逐渐降低,而电池电压维持在预设的满电电压不再升高。充电完成指充电电流降至最小截止电流时正式停止充电,表示充电过程结束。
52.若实时电量位于第五区间,则执行步骤s102,此时则判定电池充满电,并继续执行步骤s105,即若电池健康度大于健康度阈值,判定目标电池健康度达到标准且对电池电量校准结束的步骤。
53.s108、若电池健康度不大于健康度阈值,在电池状态为放电状态时,获取目标电池的当前电量,并基于预设的第二电量区间划分规则,获取当前电量位于的第二电量区间。
54.由步骤s104可知,若电池健康度未大于健康度阈值,表明电量计对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未校准完成。第二电量区间划分规则为预设。具体的,第二电量区间划分规则为,1.第一区间为100%至5%;2.第二区间为5%至1%;3.第三区间为1%至0%。若获取到的当前电量为3%,此时当前电量位于的第二电量区间为第二区间。
55.s109、基于第二电量区间,对目标电池执行相应的放电方式,在目标电池放电状态结束后,转变为充电状态时,执行获取目标电池的实时电量,并基于预设的第一电量区间划分规则,获取实时电量位于的第一电量区间的步骤。
56.基于步骤s108进行举例说明,若当前电量位于第一区间,此时对目标电池执行恒流快速放电的放电方式;若当前电量位于第二区间,此时对目标电池执行恒压放电的放电方式;若当前电量位于第三区间,此时判定目标电池放电完成。
57.恒流快速放电指用电池性能允许的最大电流将电池电量快速耗尽;恒压放电指电池电压偏低,以小电流放电,以防止过高电流损坏电池。
58.若目标电池的当前电量位于第三区间时,此时放电完成,需对目标电池进行充电,使目标电池处于充电状态并完成充电流程,在充电状态下,执行步骤s106。
59.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更换目标电池后,根据目标电池的循环充放电,对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进行校准,当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充满且电池健康度大于健康度阈值时,即表明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校准完成,即电量计检测的电池容量与新电池的实际电池容量一致,有效提高用户在更换电池后的使用体验感;在目标电池的循环充放电过程中,在充电状态且目标电池未充满的情况下,根据目标电池的实时电量,确定第一电量区间,并在确定第一电量区间后,执行相应的充电方式,有利于提高智能终端的充电效率;同理在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未校准完成时,对目标电池进行放电,即目标电池处于放电状态时,根据目标电池的当前电量,确定第二电量区间,并在确定第二电量区间后,执行相应的放电方式,有利于提高智能终端的放电效率。由此智能终端的充电效率和放电效率均提高,有效减少了校准时间,进一步有效提高用户在更换电池后的使用体验感。
60.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105后,为了便于用户直观看到校准状态,可通过电量计
检测的实时显示电量与实时电量一致时的延迟时间计算校准系数。具体通过图2所示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61.参照图2,在获取目标电池的实时电量之后,包括如下步骤:s201、获取电量计检测的实时显示电量。
62.由步骤s103可知,电量计用于指示可充电电池中的剩余电量,故可通过电量计检测实时显示电量,需要说明的是,实时显示电量为显示于智能终端上的电量,实时显示电量为电量计检测出的目标电池的电量,若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未校准完成,此时目标电池的实时电量即实际电量与实时显示电量不同。
63.s202、获取当实时显示电量与实时电量一致时的延迟时间。
64.当实时显示电量与实时电量一致时会经过延迟时间,例如,若实时显示电量以百分比的形式显示于智能终端上为40%。而实时电量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的实际百分比为60%,当实时显示电量从40%显示到60%时,需经过60秒,则60秒即为延迟时间。
65.s203、基于延迟时间计算实时校准系数,并基于实时校准系数生成校准曲线。
66.实时校准系数用于表示当前电量计对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的校准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实时校准系数的范围在0至1之间,当实时校准系数为0时,表明刚开始进行校准;当实时校准系数为1时,则表明校准完成。
67.校准曲线用于表示随着时间的变化,校准系数的变化,即校准曲线在坐标系中以校准时间为x轴,以校准系数为y轴。
68.s204、判断实时校准系数是否为1。
69.s205、若为1,判定校准完成。
70.由步骤s203可知,当实时校准系数为1时,则表明校准完成。
71.若实时校准系数不为1,则判定校准未完成。
72.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循环校准方法,在充电状态时,基于延迟时间计算实时校准系数,并生成校准曲线,有利于使用户直观看到校准情况,并在校准系数为1时,判定校准完成,便于用户直观看到校准是否完成,有效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73.在图2所示实施方式的步骤s203中,校准系数可通过校准系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具体通过以下所示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74.延时时间包括初始延迟时间和实时延迟时间;基于延迟时间计算实时校准系数,包括如下步骤:将初始延迟时间和实时延迟时间代入预设的校准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得到实时校准系数。
75.初始延迟时间指在电量计第一次对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进行校准时的延迟时间,实时延迟时间指在第一次校准后,电量计对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进行校准时的延迟时间。
76.实时校准系数计算公式为:其中c为校准系数,c0为初始延迟时间,cn为实时延迟时间,c0大于0且c0大于cn。
77.举例说明,若初始延迟时间为80秒,实时延迟时间为60秒,此时实时校准系数
78.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循环校准方法,校准系数计算公式用于计算实时校准系数,实时校准系数便于用户实时看到电池电量的校准情况,有效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79.在图2所示实施方式的步骤s202后,在充电状态,需首先判断是否存在额外耗电量,若存在额外耗电量,则关闭造成产生额外耗电量的智能终端应用。具体通过图3所示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80.参照图3,在获取当实时显示电量与实时电量一致时的延迟时间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s301、获取智能终端的当前耗电量。
81.当前耗电量指在充电状态时,由应用或操作系统造成的耗电量。
82.s302、基于当前耗电量和预设的标准耗电量,判断智能终端是否存在额外耗电量。
83.标准耗电量指在充电状态时,目标电池正常情况下由后台系统运行程序消耗的电量。额外耗电量=当前耗电量-标准耗电量。
84.s303、若存在额外耗电量,获取智能终端的后台运行应用,并获取每一个后台运行应用所使用的硬件模块。
85.若存在额外耗电量,表明此时智能终端可能存在正在运行的后台应用,后台应用在运行过程中会使用智能终端相应的硬件模块,进而会耗费目标电池的电量。例如地图应用通过使用gps模块消耗电量,gps模块即为硬件模块,硬件模块还包括wifi模块、屏幕显示模块和数据网络模块等。
86.若不存在额外耗电量,则当前执行主体无动作。
87.s304、在若干硬件模块中,去除预设的白名单硬件模块,得到若干剩余硬件模块。
88.白名单硬件模块为预设,即若用户需要将某应用在后台长时间运行,为了避免此后台应用被关闭,可将此后台应用放入白名单,此时此后台应用所使用的硬件模块即为白名单硬件模块,除此之外,白名单硬件模块还包括系统运行程序,例如拨号器、输入法等。若干硬件模块中去除白名单硬件模块即为剩余硬件模块。
89.s305、将与大于预设的耗电量阈值的耗电量对应的硬件模块对应的后台运行应用关闭。
90.若剩余硬件模块中存在a硬件模块的耗电量大于耗电量阈值,则表明a硬件模块会影响校准系数,导致校准系数不准确,此时则将a硬件模块对应的后台运行应用关闭;若b硬件模块的耗电量不大于耗电量阈值,表明b硬件模块的耗电量对校准系数的影响不大,则无需关闭b硬件模块对应的后台运行应用。
91.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循环校准方法,在充电状态时,若存在额外耗电量,为了降低额外耗电量对校准系数的影响,故将大于耗电量阈值的硬件模块对应的后台运行应用关闭,便于有效提高校准效率。
92.在图3所示实施方式的步骤s305后,由于白名单硬件模块可能造成额外耗电,可计算白名单硬件模块对校准系数的影响系数。具体通过图4所示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93.参照图4,在将与大于预设的耗电量阈值的耗电量对应的硬件模块对应的后台运行应用关闭之后,包括如下步骤:
s401、获取智能终端的当前白名单耗电量。
94.当前白名单耗电量为白名单硬件模块消耗的目标电池的电量,当前白名单耗电量通过电量计获取。
95.s402、基于当前白名单耗电量和标准耗电量,判断智能终端是否存在额外白名单耗电量。
96.额外白名单耗电量=当前白名单耗电量-标准耗电量。额外白名单耗电量指由用户加入白名单的后台应用对应的硬件模块所消耗的电量。
97.s403、若存在,获取当实时显示电量与实时电量一致时的标准延迟时间。
98.若存在额外白名单耗电量,表明用户加入白名单的后台应用对应的硬件模块可能会对校准系数造成影响,此时则获取实时显示电量与实时电量一致时的标准延迟时间。标准延迟时间指在无额外白名单耗电量时,实时显示电量与实时电量一致时的正常延迟时间。
99.若不存在额外白名单耗电量,则当前执行主体无动作。
100.s404、基于延迟时间和标准延迟时间,计算得到时间差值。
101.时间差值=延迟时间-标准延迟时间。例如若存在额外白名单耗电量时的延迟时间为60秒,不存在额外白名单耗电量时的延迟时间为40秒,则时间差值为60秒-40秒=20秒。
102.s405、基于时间差值和额外白名单耗电量,计算得到影响系数。
103.影响系数用于表示额外白名单耗电量对标准系数的影响程度,影响系数为基于时间差值和额外白名单耗电量计算得到。
104.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循环校准方法,白名单硬件模块可能对智能终端造成额外白名单耗电量,当存在额外白名单耗电量时,即计算影响系数,有利于使用户了解额外白名单耗电量对校准系数的影响。
105.在图4所示实施方式的步骤s405中,影响系数可通过影响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得到。具体通过以下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06.基于时间差值和额外白名单耗电量,计算得到影响系数,包括如下步骤:将时间差值和额外白名单耗电量代入预设的影响系数计算公式,得到影响系数。
107.影响系数计算公式为预设,在本实施例中,影响系数的取值范围大于0且小于1。
108.影响系数计算公式为:其中,f为影响系数,t1为延迟时间,t2为标准延迟时间,m为额外白名单耗电量,t1大于t2且m大于0。
109.举例说明,若时间差值为20秒,额外白名单耗电量为20mah,延迟时间为120秒,则此时影响系数为0.3。
110.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循环校准方法,影响系数基于影响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得到,有利于使用户了解额外白名单耗电量对校准系数的影响。
111.在图4所示实施方式的步骤s405后,已知影响系数,可基于影响系数和实时校准系
数计算新校准系数,并生成新校准曲线。具体通过图5所示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12.参照图5,在计算得到影响系数之后,包括如下步骤:s501、基于影响系数和实时校准系数,计算的得到新校准系数。
113.新校准系数=影响系数*实时校准系数。新校准系数用于表示在存在影响系数的情况下,电量计对目标电池的电池电量的校准情况。
114.s502、基于新校准系数,生成新校准曲线。
115.与步骤s203同理,新校准曲线在坐标系中以校准时间为x轴,以新校准系数为y轴。
116.s503、判断新校准系数是否等于影响系数。
117.s504、若等于,判定校准完成。
118.由步骤s203可知,若实时校准系数为1,表明校准完成,由于新校准系数为影响系数与实时校准系数的乘积,则若校准完成时,实时校准系数为1,此时新校准系数等于影响系数。
119.若新校准系数不等于影响系数,判定校准未完成。
120.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循环校准方法,在计算得到影响系数后,即计算得到新校准系数,并生成新校准曲线,有利于使用户直观了解在存在额外白名单耗电量时,电池电量的校准情况,进一步有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感。
121.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电池循环校准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循环校准方法。
122.通过将上述的电池循环校准方法生成计算机程序,并存储于存储器中,以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从而,根据存储器及处理器制作智能终端,方便使用。
123.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并且,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循环校准方法。
124.其中,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介质中,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件形式等,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能够携带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元器件。
125.其中,通过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将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循环校准方法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并且,被加载并执行于处理器上,以方便上述方法的存储及应用。
12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