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次性粉末取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25586发布日期:2022-06-25 06:45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次性粉末取样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样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次性粉末取样器。


背景技术:

2.在固体粉状物料的取样过程中,常用的取样器件为一次性取样勺,其由勺柄和勺头组成。使用时,操作人员手持勺柄,用勺头挖取并承接样品,进而将样品转移至测试设备中进行后续测试工作。取样结束后,一次性取样勺即被丢弃,不得重复使用,避免对物料和样品造成污染。
3.如果操作人员要对内层物料进行取样,则需要先挖开表层物料,使内层物料露出,然后用勺头挖取内层物料。但是,当操作人员将一次性取样勺连同样品一起从储存物料的容器内取出时,由于取样处出现空缺,故被挖开的表层物料往往会出现滑坡的情况。滑落的表层物料与勺头上的样品接触,则会对样品造成污染,导致取出的样品不符合操作人员的预期。
4.此外,当操作人员将一次性取样勺连同样品一起从储存物料的容器内取出时,还可能出现因操作人员的手不稳而导致勺头上的样品与周围的表层物料接触的情况,同样会对样品造成污染,导致取出的样品不符合操作人员的预期。
5.因此,现有的一次性取样勺在对内层物料进行取样时存在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次性粉末取样器。
7.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一次性粉末取样器,包括取样头和手柄;
9.所述取样头呈筒状设置,所述取样头的内部形成用于存放样品的容纳腔,所述取样头的一端敞口设置,所述取样头的另一端与所述手柄相连;
10.所述手柄上设有气孔,所述气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11.作为对所述一次性粉末取样器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手柄呈管状设置,所述手柄的内部形成气体通道,所述气孔通过所述气体通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12.作为对所述一次性粉末取样器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手柄远离所述取样头的一端设有柄头,所述柄头呈管状设置,以形成所述气孔。
13.作为对所述一次性粉末取样器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容纳腔、所述气体通道和所述气孔的横截面均为圆形;
14.所述气孔的孔径与所述容纳腔的孔径之比小于1:10,且大于1:20;
15.所述气体通道的孔径小于所述容纳腔的孔径,且大于所述气孔的孔径。
16.作为对所述一次性粉末取样器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气孔的孔径与所述气体通道的孔径之比小于1:3,且大于1:5。
17.作为对所述一次性粉末取样器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手柄与所述柄头之间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为圆管,所述连接管的内径小于所述气体通道的孔径,且大于所述气孔的孔径。
18.作为对所述一次性粉末取样器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连接管为柔性管。
19.作为对所述一次性粉末取样器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取样头与所述手柄之间设有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呈锥筒状设置。
20.作为对所述一次性粉末取样器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取样头远离所述手柄的一端设有斜切面。
21.作为对所述一次性粉末取样器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斜切面远离所述手柄的一端设有弧形的挡边。
2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3.取样时,操作人员手持手柄,将取样头的敞口端向下扎入固体粉末状物料内,使物料填充满整个容纳腔并压实,这部分物料即作为样品,容纳腔内原本的空气则通过气孔排出。将容纳腔内的样品压实后,样品与取样头的内壁之间、样品内部均存在一定压力,也存在足够大的静摩擦力。当操作人员向上提起取样头时,该静摩擦力使样品能够稳定地保持在容纳腔内。此外,操作人员还可以将气孔封堵,利用压差使样品稳定地保持在容纳腔内。
24.在操作人员提起取样头的过程中,无论是取样处附近的表层物料塌落滑坡,还是因操作人员的手不稳而导致取样头与表层物料接触,取样头都能将容纳腔内的样品与周围的物料隔绝,避免样品与周围的物料接触,从而避免样品被污染,保证取出的样品符合操作人员的预期。
25.操作人员进一步将一次性粉末取样器和容纳腔内的样品一起转移至专用容器里面后,上下抖动或者敲击取样头,使容纳腔内的样品振动松散,即可使样品落入专用容器内,完成取样。在此过程中,外界空气通过气孔补充至容纳腔内,使样品能够顺利地掉落。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8.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一次性粉末取样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一次性粉末取样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3示出了图2中a处放大示意图;
31.图4示出了图2中b处放大示意图。
32.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3.10-取样头;11-容纳腔;12-第一过渡部;13-挡边;20-手柄;21-气体通道;22-第二过渡部;30-连接管;31-第三过渡部;40-柄头;41-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模板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9.实施例1
40.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一次性粉末取样器,用于固体粉末状物料的取样,尤其适用于对容器中的内层物料进行取样。
41.一次性粉末取样器由取样头10和手柄20组成,取样头10与手柄20固定连接。其中,取样头10呈筒状设置,取样头10的内部形成用于存放样品的容纳腔11。取样头10的一端敞口设置,供样品进出容纳腔11,取样头10的另一端则与手柄20相连。手柄20上设有气孔41,且气孔41与容纳腔11连通。
42.对容器中的内层物料进行取样时,操作人员先将表层物料挖开或者拨开,使内层物料露出,然后手持手柄20,将取样头10的敞口端向下扎入固体粉末状物料内,使物料填充满整个容纳腔11并压实。这部分物料即作为样品,容纳腔11内原本的空气则通过气孔41排出。
43.将容纳腔11内的样品压实后,样品与取样头10的内壁之间、样品内部均存在一定压力,也存在足够大的静摩擦力。当操作人员向上提起取样头10时,该静摩擦力使样品能够稳定地保持在容纳腔11内。此外,操作人员还可以用手指将气孔41封堵,利用压差使样品稳定地保持在容纳腔11内。
44.在操作人员从物料内提起取样头10的过程中,无论是取样处附近的表层物料塌落
滑坡,还是因操作人员的手不稳而导致取样头10与表层物料接触,取样头10都能将容纳腔11内的样品与周围的物料隔绝,避免样品与周围的物料接触,从而避免样品被污染,保证取出的样品符合操作人员的预期。
45.操作人员进一步将一次性粉末取样器和容纳腔11内的样品一起转移至专用容器(如自封袋等)里面后,上下抖动或者敲击取样头10,使容纳腔11内的样品振动松散,即可使样品落入专用容器内,完成取样。在此过程中,外界空气通过气孔41补充至容纳腔11内,使样品能够顺利地掉落。
46.实施例2
47.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一次性粉末取样器,用于固体粉末状物料的取样,尤其适用于对容器中的内层物料进行取样。一次性粉末取样器为一次性用品,避免重复使用导致物料和样品被污染,其由取样头10、手柄20、连接管30和柄头40组成,且取样头10、手柄20、连接管30和柄头40依次连接。
48.具体地,取样头10呈圆筒状设置,其外径与长度之比大于1:5,且小于1:3,取样头10的内部形成用于存放样品的容纳腔11。此外,取样头10的一端敞口设置,供样品进出容纳腔11,取样头10的另一端则与手柄20相连。
49.在本实施例中,取样头10的外径与长度之比为1:4。
50.具体地,手柄20呈圆管状设置,其内部形成气体通道21,且气体通道21与容纳腔11连通。手柄20的轴线与取样头10的轴线重合,且气体通道21的孔径小于容纳腔11的孔径。
51.由于气体通道21的孔径比容纳腔11的孔径小,故在壁厚相同或者相近的情况下,手柄20的强度要高于取样头10。操作人员施力于手柄20时,手柄20不易变形。
52.此外,手柄20与取样头10之间设有第一过渡部12,取样头10通过第一过渡部12与手柄20相连。
53.第一过渡部12呈圆锥筒状设置,具有大端和小端。其中,大端与取样头10相连,且大端的内径等于容纳腔11的孔径。小端与手柄20相连,且小端的内径等于气体通道21的孔径。
54.具体地,连接管30呈圆管状设置,连接管30与手柄20远离第一过渡部12的一端相连。连接管30的轴线与手柄20的轴线重合,且连接管30的内径小于气体通道21的孔径。
55.此外,连接管30与手柄20之间设有第二过渡部22,连接管30通过第二过渡部22与手柄20相连。
56.与第一过渡部12类似,第二过渡部22同样呈圆锥筒状设置,其大端与手柄20相连,其小端与连接管30相连。
57.具体地,柄头40呈圆管状设置,其内部形成气孔41,气孔41通过连接管30与气体通道21连通,进而与容纳腔11连通。柄头40的轴线与连接管30的轴线重合,且气孔41的孔径小于连接管30的内径。
58.特别地,气孔41的孔径与气体通道21的孔径之比小于1:3,且大于1:5。气孔41的孔径与容纳腔11的孔径之比小于1:10,且大于1:20。
59.在本实施例中,气孔41的孔径与气体通道21的孔径之比为1:4,气孔41的孔径与容纳腔11的孔径之比1:13。
60.此外,柄头40与连接管30之间设有第三过渡部31,柄头40通过第三过渡部31与连
接管30相连。
61.与第一过渡部12类似,第三过渡部31同样呈圆锥筒状设置,其大端与连接管30相连,其小端与柄头40相连。
62.上述一次性粉末取样器为一体注塑成型,使用该一次性粉末取样器对容器中的内层物料进行取样时,操作人员先将表层物料挖开或者拨开,使内层物料露出。操作人员然后手持手柄20,将取样头10的敞口端向下扎入固体粉末状物料内,使物料填充满整个容纳腔11并压实。这部分物料即作为样品,容纳腔11内原本的空气则通过气孔41排出。
63.将容纳腔11内的样品压实后,样品与取样头10的内壁之间、样品内部均存在一定压力,从而存在足够大的静摩擦力。当操作人员向上提起取样头10时,该静摩擦力使样品能够克服自身重力,稳定地保持在容纳腔11内。此外,操作人员还可以用手指将气孔41封堵,利用压差使样品稳定地保持在容纳腔11内。
64.操作人员进一步将一次性粉末取样器和容纳腔11内的样品一起转移至专用容器(如自封袋等)里面,然后上下抖动或者敲击取样头10,使容纳腔11内的样品振动松散,即可使样品落入专用容器内,完成取样。在此过程中,外界空气通过气孔41补充至容纳腔11内,使样品能够顺利地掉落。
65.首先,在操作人员从物料内提起取样头10的过程中,无论是取样处附近的表层物料塌落滑坡,还是因操作人员的手不稳而导致取样头10与表层物料接触,取样头10都能将容纳腔11内的样品与周围的物料隔绝,避免样品与周围的物料接触,从而避免样品被污染,保证取出的样品符合操作人员的预期。
66.其次,通过控制气孔41与容纳腔11的孔径之比,即便操作人员未将气孔41封堵,压实在容纳腔11内的样品也不易掉落。
67.再次,通过设置第一过渡部12、第二过渡部22和第三过渡部31,上述一次性粉末取样器在注塑成型后能够顺利脱模,尺寸相差较大的取样头10、手柄20和柄头40在脱模过程中不易断裂脱落。
68.最后,通过设置第一过渡部12,固体粉末能够顺利地填充满整个容纳腔11,并进一步将第一过渡部12填充。
69.进一步地,连接管30为柔性管,操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弯曲连接管30的方式将气孔41与容纳腔11隔断,从而利用压差使样品稳定地保持在容纳腔11内。
70.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4,进一步地,取样头10远离手柄20的一端设有斜切面。
71.一方面,设置斜切面能够减小取样头10所受的阻力,有利于取样头10顺利扎入物料内部。
72.另一方面,操作人员使用现有的一次性取样勺取样时,可能出现手抖动导致样品洒落的情况。使用上述一次性粉末取样器时,操作人员在取样后可以将其横置,通过控制斜切面的坡度,使样品不易滑落。
73.进一步地,斜切面远离手柄20的一端为取样头10的最底端,该处设有弧形的挡边13。挡边13能够进一步对样品进行阻挡,使样品不易滑落。挡边13设置为弧形,能够尽可能地减小对取样头10扎入物料内部的过程的影响。
74.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7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7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