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单杆双轨雷达波测流设施配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00925发布日期:2022-06-24 22:38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单杆双轨雷达波测流设施配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流用配重装置,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单杆双轨雷达波测流设施配重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通过雷达波测流设施进行测流时,在测量河流两边设置缆道支架,缆道支架之间架设两根钢丝绳作为雷达波测流设施的运行轨道,雷达波测流设施沿运行轨道运行,在左、右岸缆道支架之间往返进行流速、流量测量。但是由于天气变化,钢绳会受到热胀冷缩的影响,从而导致雷达波测流装置在钢绳上移动的稳定性较差,严重时还存在雷达波测流装置翻车的风险,并且由于运行轨道的变化,还会导致雷达波测流装置运行不稳定,从而影响测流的准确性。
3.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新型单杆双轨雷达波测流设施配重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新型单杆双轨雷达波测流设施配重装置。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单杆双轨雷达波测流设施配重装置,包括缆道支架,所述缆道支架的下半段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方设置有两个调节单元;
6.各所述调节单元均包括调节架,各所述调节架的下端均设置有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所述固定架同时与两根第一连接绳的上端连接,各所述第一连接绳的下端分别绕各所述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后与各配重单元的上端连接;所述配重单元的外壁设置有若干个限位环,各所述限位环分别可活动的套设在各限位杆上;
7.所述缆道支架的上半段设置有第一导向限位组和第二导向限位组,所述第一导向限位组位于各所述调节架和所述第二导向限位组之间,所述第一导向限位组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转动导向限位轮,所述第二导向限位组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转动导向限位轮;
8.各所述调节架上端分别与各钢绳的下端连接,各所述钢绳的上端经各所述第一转动导向限位轮和各所述第二转动导向限位轮后与对岸缆道支架连接。
9.为了使其运行更加稳定的同时,便于对各个零部件进行拆修,所述第一导向限位组包括第一安装背板,所述第一安装背板与所述缆道支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安装背板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安装夹板,各所述第一转动导向限位轮分别可转动的设置在各所述第一安装夹板上;
10.所述第二导向限位组包括第二定位板和延伸板,所述第二定位板通过所述延伸板与所述缆道支架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板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安装座,各所述第二转动导向限位轮分别可转动的设置在各所述第二安装座上;
11.各所述钢绳经各第一转动导向限位轮后绕各所述第二转动导向限位轮与所述对岸缆道支架连接。
12.为了避免钢绳在微调时滑出,所述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第一转动导向限位轮和第二转动导向限位轮的外壁均设置有一圈凹槽。
13.为了便于装运和安装,且能根据不同实际需要增加或降低缆道支架的高度,所述缆道支架包括两根柱体,各所述柱体可拆卸连接。其中的立柱个数可根据实际需要相应增加或减少。
14.为了便于对缆道支架进行定位,所述缆道支架与各所述限位杆的下端同时与定位基座连接,所述定位基座的四个角均开设有定位孔。方便基础预埋螺栓穿过,将缆道支架固定。
15.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所述配重单元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绳可拆卸连接,所述限位杆的上半段具有螺纹段,所述螺纹段上套设有限位螺母,所述限位螺母位于各所述限位环的上方。
16.进一步,所述缆道支架上半段设置有安装架体,所述安装架体上设置有用于对雷达波测流单元进行防护的顶板,所述雷达波测流单元可活动的设置在所述钢绳上,所述顶板通过若干个支脚与所述安装架体连接,所述安装架体上设置有与所述雷达波测流单元配合使用的数据遥测控制终端箱。
17.为了便于检修和提高安全性,所述缆道支架的上半段设置有第一攀爬梯;所述缆道支架上端设置有第一避雷针。
18.为了便于对雷达波测流单元进行供电的同时降低能耗,所述缆道支架上设置太阳能板。
19.为了使其对岸缆道支架的结构更加稳定,所述对岸缆道支架包括立柱,所述立柱的上半段设置有第二攀爬梯,所述立柱上端设置有第二避雷针,各所述钢绳与所述立柱连接。实际使用时,立柱的个数并不作具体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加或减少均可。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实用新型有效的避免了由于天气变化致使钢绳热胀冷缩,而影响雷达波测流装置在运行轨道上的稳定性,避免翻车风险的同时提高了流速、流量测量的准确性,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不易损坏和易拆装等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图1中未设置对岸缆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对岸缆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调节单元、固定架和配重单元等零部件配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缆道支架上半段与第一导向限位组和第二导向限位组等零部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第一转动导向限位轮与钢绳配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新型单杆双轨雷达波测流设施配重装置,包括缆道支架1,所述缆道支架1的下半段设置有固定架2,所述固定架2上方设置有两个调节单元3;
32.各所述调节单元3均包括调节架5,各所述调节架5的下端均设置有第一转动轮6和第二转动轮7,所述固定架2同时与两根第一连接绳8的上端连接,本实施例中,各第一连接绳8的上端分别通过各连接环99与固定架2连接,各连接环99与固定架2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对其进行拆装检修,各所述第一连接绳8的下端分别绕各所述第一转动轮6和第二转动轮7后与各配重单元9的上端连接;所述配重单元9的外壁设置有若干个限位环10,各所述限位环10分别可活动的套设在各限位杆11上;
33.所述缆道支架1的上半段设置有第一导向限位组12和第二导向限位组13,所述第一导向限位组12位于各所述调节架5和所述第二导向限位组13之间,所述第一导向限位组12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转动导向限位轮15,所述第二导向限位组13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转动导向限位轮16;
34.各所述调节架5上端分别与各钢绳17的下端连接,各所述钢绳17的上端经各所述第一转动导向限位轮15和各所述第二转动导向限位轮16后与对岸缆道支架18连接。
35.为了使其运行更加稳定的同时,便于对各个零部件进行拆修,所述第一导向限位组12包括第一安装背板20,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安装背板20与所述缆道支架1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或焊接,所述第一安装背板20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安装夹板21,各所述第一转动导向限位轮15分别可转动的设置在各所述第一安装夹板21上;
36.所述第二导向限位组13包括第二定位板22和延伸板23,所述第二定位板 22通过所述延伸板23与所述缆道支架1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板22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安装座26,各所述第二转动导向限位轮16分别可转动的设置在各所述第二安装座26上;
37.各所述钢绳17经各第一转动导向限位轮15后绕各所述第二转动导向限位轮16与所述对岸缆道支架18连接。
38.为了避免钢绳在微调时滑出,所述第一转动轮6、第二转动轮7、第一转动导向限位轮15和第二转动导向限位轮16的外壁均设置有一圈凹槽27。
39.所述缆道支架1包括两根柱体28,各所述柱体28可拆卸连接。柱体28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增加或减少。
40.为了便于对缆道支架进行定位,所述缆道支架1与各所述限位杆11的下端同时与定位基座29连接,所述定位基座29的四个角均开设有定位孔。所述配重单元9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绳8可拆卸连接,所述限位杆11的上半段具有螺纹段30,所述螺纹段30上套设有限位螺母31,所述限位螺母31位于各所述限位环10的上方。本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要在配重单元9中设置重量相适应的若干混泥土或若干配重块。具体配重单元9的重量根据测流河宽而定;限位螺母31的下端与限位环10之间具有调节间距(d处),同时限位环10能够进一步对配重单元9起到一个稳定作用,避免外力对配重单元9造成晃动。
41.所述缆道支架1上半段设置有安装架体32,所述安装架体32上设置有用于对雷达波测流单元33(雷达波测流单元为防汛抗旱用现有技术结构)进行防护的顶板35,当雷达波测流单元33未运行时,该雷达波测流单元33位于顶板35 下方,通过顶板35对雷达波测流单元33进行防护,所述雷达波测流单元33可活动的设置在所述钢绳17上,所述顶板35通过若干个支脚36与所述安装架体 32连接,所述安装架体32上设置有与所述雷达波测流单元33配合使用的数据遥测控制终端箱37。
42.为了便于对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检修,进一步,所述缆道支架1的上半段设置有第一攀爬梯39;所述缆道支架1上端设置有第一避雷针50。将攀爬梯39 设置在缆道支架1的上半段,避免其他人员通过第一攀爬梯39上到缆道支架1 上半段对其设备造成损坏,操作人员进行检修时,自带一个梯子,通过自带梯子与攀爬到缆道支架1中部后,在通过第一攀爬梯39登上安装架体32。
43.为了便于对雷达波测流单元进行供电的同时降低能耗,所述缆道支架1上设置太阳能板51。为了使其对岸缆道支架18的结构更加稳定,所述对岸缆道支架18包括立柱52,所述立柱52的上半段设置有第二攀爬梯53,所述立柱52 上端设置有第二避雷针55,各所述钢绳17的上端与所述立柱52连接。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各钢绳17之间具有间距,为了更加便于定位,作为优选,可在立柱52上设置连接架(图中未示出),各所述钢绳17分别与连接架的两端连接,另外,在实际使用时,还可在缆道支架1和对岸缆道支架18旁均装设监控设备,便于工作人员随时对其进行查看。
44.本实用新型的最优工作原理如下:
45.将对岸缆道支架18与缆道支架1分别设置在待测河流的两边,当天气炎热时,钢绳17长度会增大,导致对岸缆道支架18与缆道支架1之间的这一部分(运行轨道)钢绳17无法呈直线段,从而影响雷达波测流单元在钢绳17运行的稳定性,此时配重单元9通过自重使调节单元3向下移动,随着各个调节单元3向下移动,与调节单元3上端连接的钢绳17被拉直;反之,当钢绳17受到冷缩时,由于钢索的收紧,配重单元9向上移动,从而使其钢绳17的运行轨道段一直保持直线段,有效的避免了钢绳17由于天气变化(热胀冷缩)而影响雷达波测流单元在钢绳17(运行轨道)上运行的稳定性。
46.使用时,作为最佳,钢绳17运行轨道这一段的高度不低于待测河流历史水位的最高度;运行轨道(图中e处)用于供雷达波测流单元33移动部分。
47.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