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丝绳刚度测试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71732发布日期:2022-07-23 10:47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丝绳刚度测试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隔振器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丝绳刚度测试工装。


背景技术:

2.钢丝绳隔振器作为隔振元器件应用面广泛,常用于船舶、航空航天、车载、核电、电子等多行业领域,钢丝绳隔振器是由钢丝绳绕成多圈螺旋状并固定在沿螺母布置的两块金属板之间制作而成,因此钢丝绳的性能至关重要。
3.目前对钢丝绳隔振器中钢丝绳的测试缺乏专用的工装,因此测试所需的钢丝绳长度较长,成本较高,耗时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钢丝绳刚度测试工装,成本低廉,测试简便、灵活。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丝绳刚度测试工装,包括:
6.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第一夹持件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孔沿第一夹持件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从第一夹持件的侧面向内延伸至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固定孔用于设置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用于固定穿入第一通孔的钢丝绳;
7.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二夹持件上设有第二通孔和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通孔沿第二夹持件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固定孔沿第二夹持件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从第二夹持件的侧面向内延伸至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固定孔用于设置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用于固定穿入第二通孔的钢丝绳;
8.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其中之一包括两个通孔,其中另一包括一个或两个通孔。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两个所述第一通孔;
10.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两个所述第二通孔。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两组所述第一固定孔,其中一组第一固定孔设置在第一夹持件的一侧,并与靠近该一侧的第一通孔相通,其中另一组第一固定孔设置在第一夹持件的另一侧,并与靠近该另一侧的第一通孔相通;
12.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两组所述第二固定孔,其中一组第二固定孔设置在第二夹持件的一侧,并与靠近该一侧的第二通孔相通,其中另一组第二固定孔设置在第二夹持件的另一侧,并与靠近该另一侧的第二通孔相通。
13.进一步地,每一组所述第一固定孔的数量配置为2~3个;
14.每一组所述第二固定孔的数量配置为2~3个。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件背离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一端分别向两侧延伸出第一连接部,且在所述第一夹持件两侧的第一连接部各设置连接孔;
16.所述第二夹持件背离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一端分别向两侧延伸出第二连接部,且在所述第二夹持件两侧的第二连接部各设置连接孔。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均为螺纹孔,
18.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均为螺钉。
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20.1)本实用新型对钢丝绳隔振器中钢丝绳的测试时,只需钢丝绳缠绕一圈即可进行测试,相较于常规测试工装,不仅成本较低,且测试过程简单,易于测试,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21.2)采用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对钢丝绳进行测试,确保钢丝绳在测试过程中的稳定,使用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固定钢丝绳,提高钢丝绳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钢丝绳刚度测试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钢丝绳刚度测试工装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丝绳刚度测试工装,包括:
26.第一夹持件1,所述第一夹持件1上设有第一通孔11和第一固定孔12,所述第一通孔11沿第一夹持件1的宽度方向b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孔12沿第一夹持件1的长度方向a设置,且从第一夹持件1的侧面向内延伸至与所述第一通孔11连通,所述第一固定孔12用于设置第一固定件13,所述第一固定件13用于固定穿入第一通孔11的钢丝绳;
27.第二夹持件2,所述第二夹持件2上设有第二通孔21和第二固定孔22,所述第二通孔21沿第二夹持件2的宽度方向b设置,所述第二固定孔22沿第二夹持件2的长度方向a设置,且从第二夹持件2的侧面向内延伸至与所述第二通孔21连通,所述第二固定孔22用于设置第二固定件23,所述第二固定件23用于固定穿入第二通孔21的钢丝绳;
28.所述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其中之一包括两个通孔,其中另一包括一个或两个通孔。
29.钢丝绳隔振器在使用前需进行性能测试,一实施例中,钢丝绳隔振器采用8圈钢丝绳构成,测试时需提前制成8圈钢丝绳隔振器,测试成本较高。本技术如图1所示,所述工装机构包括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安装钢丝绳时,首先,将钢丝绳穿过所述第二夹持件2的任一所述第二通孔21,其次,将钢丝绳穿过所述第一夹持件1中的任一所述第一通孔11,最后,将钢丝绳穿过所述第二夹持件2的另一所述第二通孔21,调节所述第一固定件13和所述第二固定件23以固定钢丝绳,此时所述工装机构中的钢丝绳绕成一圈,经测试后得到一圈钢丝绳隔振器的性能结果,将该结果乘以8,即可得到实际8圈钢丝绳隔振器的性能,该工装机构能够大大节约钢丝绳隔振器的测试成本,无需制造8圈钢丝绳隔振器,测试更加灵活、简便。
30.所述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其中之一包括两个通孔,其中另一包括一个或两个通孔;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1上设有一个所述第一通孔11,所述第二夹持件2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二通孔21;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1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通孔11,所述第二夹持件2上亦设有两个所述第二通孔21。
3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件1包括两个所述第一通孔11;所述第二夹持件2包括两个所述第二通孔21。
32.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夹持件1设于所述第二夹持件2的上方,所述长度方向a自左向右,所述第一通孔11和所述第二通孔21均设有两个,钢丝绳首先穿过任一所述第二通孔,再穿过任一所述第一通孔,最后穿过另一所述第二通孔。
3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件1包括两组所述第一固定孔12,其中一组第一固定孔12设置在第一夹持件1的一侧,并与靠近该一侧的第一通孔11相通,其中另一组第一固定孔12设置在第一夹持件1的另一侧,并与靠近该另一侧的第一通孔11相通;所述第二夹持件2包括两组所述第二固定孔22,其中一组第二固定孔22设置在第二夹持件2的一侧,并与靠近该一侧的第二通孔21相通,其中另一组第二固定孔22设置在第二夹持件2的另一侧,并与靠近该另一侧的第二通孔21相通。
34.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夹持件1左侧设有一组所述第一固定孔,该组所述第一固定孔中设有第一固定件、且该第一固定件用于固定左侧所述第一通孔内的钢丝绳,同理,所述第一夹持件1右侧亦设有一组所述第一固定孔,该所述第一固定孔中亦设有第一固定件、且该第一固定件用于固定右侧所述第一通孔内的钢丝绳;
35.进而容易理解的,所述第二夹持件2的左侧设有所述第二固定孔,该所述第二固定孔中设有第二固定件、且该第二固定件用于固定左侧所述第二通孔内的钢丝绳;所述第二夹持件2右侧亦设有一组所述第二固定孔,该所述第二固定孔中设有第二固定件、且该所述第二固定件用于固定右侧所述第二通孔内的钢丝绳。
36.进一步地,每一组所述第一固定孔12的数量配置为2~3个;每一组所述第二固定孔22的数量配置为2~3个。
37.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夹持件1的左侧和右侧均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孔,同理,所述第二夹持件2的左侧和右侧亦均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孔,测试过程中,该结构能够确保钢丝绳位置固定,不易移动,进而提高测试的准确性。
3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件1背离所述第二夹持件2的一端分别向两侧延伸出第一连接部14,且在所述第一夹持件1两侧的第一连接部14各设置连接孔3;所述第二夹持件2背离所述第一夹持件1的一端分别向两侧延伸出第二连接部24,且在所述第二夹持件2两侧的第二连接部24各设置连接孔3。
39.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夹持件1上端的左侧和右侧均设有第一连接部14,所述第二夹持件2下端的左侧和右侧均设有第二连接部24,且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1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4上均设有连接孔3。
40.安装工装时,测试台上设有螺纹孔,将所述第二夹持件2设于测试台上,调整所述第二夹持件2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二连接部24上的连接孔3对准螺纹孔,将螺栓栓入所述第二连接部24上的连接孔3和螺纹孔中,即可固定所述第二夹持件2;同理,采用相同的安装方式亦可将所述第一夹持件1固定在测试台上;所述第一连接部1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4能够
使得测试时所述工装机构稳定不易滑动,从而确保测试的准确度。
4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孔12和所述第二固定孔22均为螺纹孔,所述第一固定件13和所述第二固定件23均为螺钉。
42.测试时,钢丝绳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1后,所述第一固定件13为螺钉,将螺钉扭进所述第一固定孔12内,并接触钢丝绳,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一通孔11的孔壁将钢丝绳压紧,避免钢丝绳沿第一通孔11移动,同理,钢丝绳穿过所述第二通孔21后,所述第二固定件23亦为螺钉,将螺钉扭进所述第二固定孔22内,并接触钢丝绳,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二通孔21的孔壁将钢丝绳压紧,避免钢丝绳沿第二通孔21移动,由此,测试时钢丝绳与所述第一夹持件1和所述第二夹持件2的位置保持固定,确保测试的稳定性。
43.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