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5G与无人机的作业现场碳排放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76750发布日期:2022-09-20 23:45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5G与无人机的作业现场碳排放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基于5g与无人机的作业现场碳排放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碳排放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5g与无人机的作业现场碳排放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较为典型的碳排放检测技术是在生产企业的合适位置放置传感器,采集碳排放的相关数据,然后进行计算和汇总。然而检测环境具有高度、温度等多种影响因素,增加了传统定点采样技术的复杂度及不确定性,并且该技术不能跟踪污染源,对于浓度的测量并不准确,容易造假,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现在有相当部分的碳污染量数据仅仅是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的,其准确性较差,难以直接得出污染程度的结论。基于上述原因,产生了无人机携带检测装置对碳排放进行精确检测的技术。
3.但是,现有无人机携带检测装置的碳排放检测技术中,碳排放检测装置与无人机之间采用人为的固定连接方式,不易拆装,需要人工完成,较为麻烦,且检测装置随着无人机在空中作业,检测过程中容易受到风力影响,导致无法在特定的区域内部完成检测,使得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5g与无人机的作业现场碳排放检测装置,能够实现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在无人机上的快速自动稳定安装且易于拆卸,实现检测数据的快速传输及检测点的自动快速切换,检测过程不受外界风力的影响,提高了碳排放检测的精度与效率。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基于5g与无人机的作业现场碳排放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无人机(1)、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所述无人机(1)的下端设置有上固定板(3),所述上固定板(3)的下端固定有连接柱(11),所述连接柱(11)的下端固定有下固定板(4),所述下固定板(4)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连接杆(22);所述上固定板(3)的底端对称设置有两个电动推杆(2),所述电动推杆(2)下端的伸缩杆穿过所述下固定板(4)后铰接有挂接杆(24),所述伸缩杆与所述下固定板(4)滑动连接;所述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设置在所述下固定板(4)的中间下方,所述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包括检测箱(7),所述检测箱(7)的左右两侧外壁对称设置有两个挂接块(15),所述挂接块(15)上设置有挂接孔(21),所述挂接块(15)通过挂接孔(21)套在对应侧挂接杆(24)一端设置的挂钩(6)上,所述挂接杆(24)的另一端与对应侧连接杆(22)铰接;所述检测箱(7)的内部设置有抽风机(13),所述抽风机(13)连接有吸风管(8),所述吸风管(8)的下端穿出所述检测箱(7)。
7.进一步的,所述检测箱(7)的内部上壁中间设置有安装板(12),所述抽风机(13)固定在所述安装板(12)的下端,所述抽风机(13)的进风端与所述吸风管(8)的上端连通。
8.进一步的,所述吸风管(8)包括密封段(17)、分别与所述密封段(17)上下两端连通
的出风段、进风段,所述进风段、出风段分别位于所述检测箱(7)的外部、内部;所述进风段的侧壁沿所述吸风管(8)的轴向开设有至少一圈进风孔(18),每圈进风孔(18)沿所述吸风管(8)的周向均匀设置,所述出风段的侧壁沿所述吸风管(8)的轴向开设有至少一圈出风孔(19),每圈出风孔(19)沿所述吸风管(8)的周向均匀设置。
9.进一步的,所述检测箱(7)的左右两侧内壁分别设置有基于5g的无线通信模块(20)、碳排放检测模块(14),所述碳排放检测模块(14)与所述无线通信模块(20)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无人机(1)设置有指令接收模块、无人机控制模块,所述指令接收模块与所述无线通信模块(20)、所述无人机控制模块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上固定板(3)与所述下固定板(4)之间设置有放置箱(10),所述放置箱(10)的内部设置有蓄电池(9),所述放置箱(10)设置在两个所述电动推杆(2)之间;所述蓄电池(9)与所述电动推杆(2)电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下固定板(4)的底端中间设置有缓冲块(5)。
13.进一步的,所述检测箱(7)的左右两侧外壁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块(16),两个所述挂接块(15)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固定块(16)的侧壁,所述挂接块(15)的形状为长方体,所述挂接孔(21)的宽度大于所述挂钩(6)的宽度。
14.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22)为倒l型,两个所述连接杆(22)的相对的侧壁开设有活动孔(23),所述挂接杆(24)的所述另一端穿过所述活动孔(23),所述挂接杆(24)的所述另一端设置有球形的限位端(27);所述活动孔(23)的内侧壁开设有两个共轴的销孔,所述挂接杆(24)的位于所述活动孔(23)内的部分开设有铰接孔(26),销轴(25)穿过所述铰接孔(26)后在前后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销孔内。
15.进一步的,所述铰接孔(26)为腰型孔。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无人机下方设置电动推杆、连接杆及与电动推杆和连接杆铰接的带挂钩的挂接杆,并在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的外侧设置挂接块、在挂接块上设置挂接孔,使得通过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与挂接杆之间的挂接配合电动推杆、连接杆与挂接杆之间的铰接,实现自动控制挂接杆向上移动带动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向上移动,完成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在无人机下端的快速自动安装,还能实现电动推杆向下推动挂接杆带动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向下释放,进而便于将其取下,替代人工完成拆装,较为方便。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中检测箱内部设置抽风机与吸风管,并在吸风管管壁开设进风孔与出风孔,能够将外界碳排放空气吸入到检测箱内部,从而在检测箱内部进行碳排放检测,整个检测过程不受外界风力的影响,可以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9.(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中检测箱内部吸风管两侧设置碳排放检测模块与基于5g的无线通信模块,能够实现碳排放检测数据的实时快速准确传输,通过在无人机内部设置与无线通信模块连接的指令接收模块,能够实现检测点修改指令向无人机控制模块的快速传输,实现完成一次检测后控制无人机自动飞向下一指定检测点进行下一检测点的检测。
20.(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下固定板底端设置缓冲块,能够在安装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时对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进行缓冲,使得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与缓冲块保持压力接触,
提高了装置主体安装的稳定性。
21.(5)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挂接块上设置宽度大于挂钩宽度的挂接孔,能够便于挂接块与挂钩连接,且在挂钩移动过程中产生对挂接块向外侧的拉力,进而加强了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的安装稳定性。
22.(6)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挂接杆上设置腰型且内部空间大于销轴直径的铰接孔,能够便于挂接杆自由转动,通过在连接杆上设置供挂接杆穿过的活动孔,能够使得挂接杆转动时外端获得活动空间,通过在挂接杆的外端设置限位端,能够在挂接杆向上移动时对挂接杆外端进行限位固定。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5g与无人机的作业现场碳排放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5g与无人机的作业现场碳排放检测装置中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5g与无人机的作业现场碳排放检测装置中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5g与无人机的作业现场碳排放检测装置中无线通信模块的数据传输示意图。
28.图中,1—无人机,2—电动推杆,3—上固定板,4—下固定板,5—缓冲块,6—挂钩,7—检测箱,8—吸风管,9—蓄电池,10—放置箱,11—连接柱,12—安装板,13—抽风机,14—碳排放检测模块,15—挂接块,16—固定块,17—密封段,18—进风孔,19—出风孔,20—无线通信模块,21—挂接孔,22—连接杆,23—活动孔,24—挂接杆,25—销轴,26—铰接孔,27—限位端。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宽度”为附图中左右方向的尺寸。
3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5g与无人机的作业现场碳排放检测装置包括无人机1、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所述无人机1的下端设置有上固定板3,所述上固定板3的下端固定有连接柱11,所述连接柱11的下端固定有下固定板4,所述下固定板4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连接杆22。所述上固定板3的底端对称设置有两个电动推杆2,所述电动推杆2下端的伸缩杆穿过所述下固定板4后铰接有挂接杆24,所述伸缩杆与所述下固定板4滑动连接,加强了伸缩杆的稳定性。所述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设置在所述下固定板4的中间下方,所述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包括检测箱7,所述检测箱7的左右两侧外壁对称设置有两个挂接块15,所述挂接块15上设置有挂接孔21,所述挂接块15通过挂接孔21套在对应侧挂接杆24一
端设置的挂钩6上,所述挂接杆24的另一端与对应侧连接杆22铰接。所述检测箱7的内部设置有抽风机13,所述抽风机13连接有吸风管8,所述吸风管8的下端穿出所述检测箱7。其中,上固定板3与下固定板4之间相连接的连接柱11至少有两根,两个电动推杆2设置在连接柱11之间的位置。
3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无人机1下方设置电动推杆2、连接杆22及与电动推杆2和连接杆22铰接的带挂钩6的挂接杆24,并在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的外侧设置挂接块15、在挂接块15上设置挂接孔21,使得通过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与挂接杆24之间的挂接配合电动推杆2、连接杆22与挂接杆24之间的铰接,实现自动控制挂接杆24向上移动带动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向上移动,完成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在无人机1下端的快速自动安装,还能实现电动推杆2向下推动挂接杆24带动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向下释放,进而便于将其取下,替代人工完成拆装,较为方便。
33.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检测箱7的内部上壁中间设置有安装板12,所述抽风机13固定在所述安装板12的下端,所述抽风机13的进风端与所述吸风管8的上端连通。所述吸风管8包括密封段17、分别与所述密封段17上下两端连通的出风段、进风段,所述进风段、出风段分别位于所述检测箱7的外部、内部;所述进风段的侧壁沿所述吸风管8的轴向开设有至少一圈进风孔18,每圈进风孔18沿所述吸风管8的周向均匀设置,所述出风段的侧壁沿所述吸风管8的轴向开设有至少一圈出风孔19,每圈出风孔19沿所述吸风管8的周向均匀设置。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检测箱7的形状为长方体,进风孔18设置有3圈,出风孔19设置有2圈,抽风机13的出风端朝向碳排放检测模块14所在的一侧。其中,通过进风孔18进入吸风管8内部的空气一部分通过出风孔19排出,一部分通过抽风机13的出风口端排出,且检测箱7内部的原有空气被挤压排出。
3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中检测箱7内部设置抽风机13与吸风管8,并在吸风管8管壁开设进风孔18与出风孔19,能够将外界碳排放空气吸入到检测箱7内部,从而在检测箱7内部进行碳排放检测,整个检测过程不受外界风力的影响,可以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5.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检测箱7的左右两侧内壁分别设置有基于5g的无线通信模块20、碳排放检测模块14。如图5所示,所述无线通信模块20包括依次连接的数据采集模块、中央处理模块、数据输出模块、5g传输终端,所述碳排放检测模块14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连接。所述无人机1设置有指令接收模块、无人机控制模块,所述指令接收模块与所述5g传输终端、无人机控制模块连接。
36.所述碳排放检测模块14用于对检测箱7内的气体进行碳排放相关数据的检测,可以通过数据采集模块将碳排放相关数据传输给中央处理模块,由中央处理模块将接收到的碳排放相关数据转换成需要的格式或者根据碳排放相关数据计算碳污染量数据,碳排放检测模块14还可以直接根据测得的碳排放相关数据计算碳污染量数据。碳排放相关数据和/或碳污染量数据最终通过数据输出模块、5g传输终端传输给5g基站,用户5g终端设备与5g基站无线连接,从而检测人员能够通过用户5g终端设备迅速获取无线通信模块20发送过来的碳排放检测数据,还能够通过用户5g终端设备向无人机发送控制指令。
37.所述5g传输终端用于接收用户5g终端设备生成的检测点修改指令并将检测点修改指令传输给所述指令接收模块,所述指令接收模块用于将检测点修改指令传输给所述无
人机控制模块,所述无人机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无人机1飞向检测点修改指令中的指定检测点。
38.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中检测箱7内部吸风管8两侧设置碳排放检测模块14与基于5g的无线通信模块20,能够实现碳排放检测数据的实时快速准确传输,通过在无人机1内部设置与无线通信模块20连接的指令接收模块,能够实现检测点修改指令向无人机控制模块的快速传输,实现完成一次检测后控制无人机1自动飞向下一指定检测点进行下一检测点的检测。
39.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上固定板3与所述下固定板4之间设置有放置箱10,所述放置箱10的内部设置有蓄电池9,所述放置箱10设置在两个所述电动推杆2之间;所述蓄电池9与所述电动推杆2电连接,能够为电动推杆提供电源,保证电动推杆的稳定运行。其中,在无人机1的上端设置电动推杆2的启动按钮,能够方便在安装检测装置主体时对电动推杆2进行控制。
40.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下固定板4的底端中间设置有缓冲块5,缓冲块5设置为硅胶材质,便于对检测箱7起到稳定的弹性挤压作用,能够在安装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时对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进行缓冲,提高了检测装置主体安装的稳定性。
41.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所述检测箱7的左右两侧外壁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块16,两个所述挂接块15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固定块16的侧壁,所述挂接块15的形状为长方体,所述挂接孔21的宽度大于所述挂钩6的宽度。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挂接块15上设置宽度大于挂钩6宽度的挂接孔21,挂接孔21的内部空间大于挂钩6的体积和宽度,能够便于挂接块15与挂钩6连接,且在挂钩6移动过程中产生对挂接块15向外侧的拉力,进而加强了碳排放检测装置主体的安装稳定性。其中,挂钩6向上弯曲,便于对检测装置主体承托。
42.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杆22为倒l型。如图2所示,两个所述连接杆22的相对的侧壁开设有活动孔23,所述挂接杆24的所述另一端穿过所述活动孔23,所述挂接杆24的所述另一端设置有球形的限位端27;所述活动孔23的内侧壁开设有两个共轴的销孔,所述挂接杆24的位于所述活动孔23内的部分开设有铰接孔26,销轴25穿过所述铰接孔26后在前后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销孔内。本实施例中,所述铰接孔26为腰型孔,所述铰接孔26的两个平面状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销轴25的直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挂接杆24上设置腰型且内部空间大于销轴25直径的铰接孔26,能够便于挂接杆24自由转动,通过在连接杆22上设置供挂接杆24穿过的活动孔23,能够使得挂接杆24转动时外端获得活动空间,通过在挂接杆24的外端设置限位端27,能够在挂接杆24向上移动时对挂接杆24外端进行限位固定。
43.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基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也即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所有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