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安装用于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的终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95420发布日期:2022-10-22 02:26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安装用于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的终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安装用于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的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2.挥发性有机物,常用vocs表示,它是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三个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总挥发性有机物有时也用tvoc来表示,通常分为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简称nmhcs)、含氧有机化合物、卤代烃、含氮有机化合物、含硫有机化合物等几大类,vocs参与大气环境中臭氧和二次气溶胶的形成,其对区域性大气臭氧污染、pm2.5污染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多数vocs具有令人不适的特殊气味,并具有毒性、刺激性、致畸性和致癌作用,特别是苯、甲苯及甲醛等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很大的伤害,vocs是导致城市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的重要前体物,主要来源于煤化工、石油化工、燃料涂料制造、溶剂制造与使用等过程。
3.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监测是环境保护中不可缺少的工作,现有的用于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的终端装置大多是监测仪,而现有的监测仪在使用过程中不便安装,从而影响后续对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用于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的终端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目前监测仪在使用过程中不便安装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安装用于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的终端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套筒,套筒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立柱,立柱的底部延伸至套筒的内部并与底座的顶部贴合,套筒与立柱之间连接有固定机构,立柱的顶部安装有监测仪,监测仪与立柱之间连接有升降机构;
6.固定机构包括固定于立柱外侧的固定环,固定环的底部与套筒的顶部贴合,固定环的底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竖块,竖块的两侧均安装有夹板,两个夹板均与套筒连接,两个夹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把手。
7.优选的,所述套筒的两侧均设有卡槽,两个夹板分别与两个卡槽卡接。
8.优选的,所述竖块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横杆,横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
9.优选的,所述横杆的外侧活动套接有滑块,滑块与夹板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滑块与竖块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与横杆活动套接。
11.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开设于立柱顶部的收纳槽,收纳槽的内腔底部等角度固定安装有支撑筒,支撑筒的内部活动套接有活动杆,活动杆的底端延伸至支撑筒的内部,活动杆的顶端固定安装有顶板,顶板的顶部与监测仪的底部固定连接。
12.优选的,所述收纳槽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安装盘,安装盘与活动杆固定连接,安装盘位于顶板的下方,安装盘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气缸,气缸的底部与收纳槽的内腔底部固定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把手和夹板以及滑块和横杆之间的配合,继而能够使得两个夹板相互远离,继而使得左右两侧的复位弹簧拉伸,而当固定环位于套筒的顶部时,继而复位弹簧复位能够使得两个夹板相互靠近,继而使得夹板位于卡槽的内部,从而将固定环与套筒固定,从而方便监测仪的安装;
15.(2)、该新型通过气缸和安装盘以及活动杆和气缸之间的配合,继而能够使得顶板向下移动,继而能够使得监测仪向下移动,从而能够使得监测仪移动至收纳槽的内部,从而便于监测仪的收纳并对其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7.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机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套筒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底座;2、套筒;3、固定机构;301、固定环;302、滑块;303、横杆;304、把手;305、夹板;306、竖块;307、复位弹簧;308、限位块;309、卡槽;4、升降机构;401、收纳槽;402、安装盘;403、顶板;404、活动杆;405、支撑筒;406、气缸;5、监测仪;6、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实施例一,由图1-图4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套筒2,套筒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立柱6,立柱6的底部延伸至套筒2的内部并与底座1的顶部贴合,套筒2与立柱6之间连接有固定机构3,立柱6的顶部安装有监测仪5,监测仪5与立柱6之间连接有升降机构4。
25.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固定机构3包括固定于立柱6外侧的固定环301,固定环301的底部与套筒2的顶部贴合,固定环301的底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竖块306,竖块306的两侧均安装有夹板305,两个夹板305均与套筒2连接,两个夹板305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把手304,套筒2的两侧均设有卡槽309,两个夹板305分别与两个卡槽309卡接,竖块306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横杆303,横杆30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308,横杆303的外侧活动套接有滑块302,滑块302与夹板305固定连接,滑块302与竖块306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307,复位弹簧307与横杆303活动套接;
26.首先拉动两侧的把手304,带动两个夹板305相互远离,并带动滑块302沿着横杆303移动,并使得复位弹簧307拉伸,然后将立柱6套接在套筒2的内部,同时固定环301位于
套筒2的顶部,然后解除对两个把手304的控制,此时左右两侧的复位弹簧307复位带动滑块302的移动,并带动两个夹板305相互靠近,直到夹板305移动至卡槽309的内部,最后将固定环301与套筒2固定,完成监测仪5的安装。
27.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升降机构4包括开设于立柱6顶部的收纳槽401,收纳槽401的内腔底部等角度固定安装有支撑筒405,支撑筒405的内部活动套接有活动杆404,活动杆404的底端延伸至支撑筒405的内部,活动杆404的顶端固定安装有顶板403,顶板403的顶部与监测仪5的底部固定连接,收纳槽401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安装盘402,安装盘402与活动杆404固定连接,安装盘402位于顶板403的下方,安装盘402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气缸406,气缸406的底部与收纳槽401的内腔底部固定连接;
28.当监测仪5使用完毕后,首先启动气缸406,带动安装盘402向下移动,并通过活动杆404带动顶板403向下移动,然后带动监测仪5向下移动,直到监测仪5位于收纳槽401的内部,最后完成对监测仪5的收纳,从而对监测仪5进行保护。
29.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首先拉动两侧的把手304,带动两个夹板305相互远离,并带动滑块302沿着横杆303移动,并使得复位弹簧307拉伸,然后将立柱6套接在套筒2的内部,同时固定环301位于套筒2的顶部,然后解除对两个把手304的控制,此时左右两侧的复位弹簧307复位带动滑块302的移动,并带动两个夹板305相互靠近,直到夹板305移动至卡槽309的内部,最后将固定环301与套筒2固定,完成监测仪5的安装,当监测仪5使用完毕后,首先启动气缸406,带动安装盘402向下移动,并通过活动杆404带动顶板403向下移动,然后带动监测仪5向下移动,直到监测仪5位于收纳槽401的内部,最后完成对监测仪5的收纳,从而对监测仪5进行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