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样装置

文档序号:31085672发布日期:2022-08-09 22:58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样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泳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样装置。


背景技术:

2.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公开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3.电泳分离核酸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琼脂糖和琼脂糖-聚丙烯酰胺凝胶已用于分离rna和单链dna。1972年,对用荧光分子溴化乙锭(etbr)染色的凝胶进行了阐述,此后便成为了常见、简单的核酸测定方法。现今,荧光染料比etbr更安全、更灵敏、更特异,进一步提高了核酸的测定。
4.目前,电泳分离核酸时使用最普遍的装置是walterschaffner发明的水平板凝胶,这一经典技术一直应用至今。但是在实验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是:当核酸上样量比较大的时候,由于单个点样造成的时间等待比较长,以及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都会造成一定成的飘样(即dna样品会在点样口处飘散),从而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度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采用排枪上样由于熟练程度等因素限制,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样装置。该装置可以有效克服上样过程时间长和飘样的问题,提高了电泳分离核酸实验的效率及可靠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样装置,其包括一块状载体,所述块状载体的上表面上具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加样口。所述载体中具有上样通道,所述上样通道的上端与加样口连通,且每个加样口对应一条独立的上样通道。所述上样通道的下端口位于块状载体的下表面上的进胶凹槽中,所述进胶凹槽的至少一端延伸至块状载体的边缘处,以便于加注在块状载体周围的胶液通过所述进胶凹槽更加快速地进入上样通道的下端口处,提高实验效率。
7.进一步地,还包括上样通道填塞部件,其包括背板和梳齿,条状的所述梳齿间隔分布在所述背板的下表面上,且所述梳齿的数量和位置均与所述加样口和上样通道的数量、位置一一对应,以便以将梳齿插入加样口和上样通道中,将各加样口和上样通道填塞,所述背板支撑在块状载体的上表面上。
8.进一步地,所述梳齿为柔性的条状结构,以方便插入加样口和上样通道中。可选地,所述梳齿的材质包括橡胶、柔性塑料等中的任意一种。
9.进一步地,所述梳齿的下端与上样通道的下端口齐平,以防止胶液进入通道的下端口中。
10.进一步地,所述加样口位于块状载体的上表面上的卡槽中,所述卡槽能够使背板
的下部卡合在其中,从而保持背板的稳定。
11.进一步地,所述块状载体的下表面两端具有台阶,以便于将块状载体搭在常用的凝胶电泳槽中。
12.进一步地,每条所述上样通道的下端口均对应一条进胶凹槽,各上样通道的下端口对应的进胶凹槽平行分布在块状载体的下表面上。
13.进一步地,所述块状载体的上表面上至少具有两排交错分布的加样口,且各加样口连接的上样通道的下端口位于一条直线上。这种结构的上样装置充分利用了加样口之间的间距需要与上样排枪配合,而上样通道的下端口的间距没有要求的特点,提高了对块状载体的利用率。
14.进一步地,所述块状载体为透明状结构,其材质包括亚克力、透明热固性塑料等,以便于观察上样的过程。
15.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样装置可以有效克服上样过程时间长和飘样的问题,提高了电泳分离核酸实验的效率及可靠度。其原因在于:(1)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块状载体上的加样口与上样排枪配合可以实现快速上样,无需担心排枪的枪嘴因触碰块状载体上的加样口而导致加样口被破坏的问题,因此可以降低对操作人员熟练程度的要求,提高上样速率。(2)由于核酸样品无法渗入块状载体中,因此可以有效防止从块状载体上的加样口加样时发生飘散的问题,同时利用上样通道将核酸样品送达块状载体下表面处的凝胶中以确保电泳实验的进行。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17.图1为实施例中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实施例中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样装置的剖视图。
19.图3为实施例中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样装置的右视图。
20.图4为实施例中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样装置的仰视图。
21.图5为实施例中上样通道填塞部件的主视图。
22.图6为实施例中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样装置使用时的剖视图。
23.图中标记分别代表:1-块状载体、2-加样口、3-上样通道、4-进胶凹槽、5-背板、6-梳齿、7-卡槽、8-台阶、9-凝胶电泳槽、10-胶液。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方便叙述,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需要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术语解释部分: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为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
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26.参考图1至图6,示例一种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样装置,其包括一块状载体1,所述块状载体1为长方体结构,其上表面上具有一排从左往右间隔分布的加样口2。所述块状载体1中还具有上样通道3,所述上样通道3的上端与加样口2连通,或者说所述上样通道3的上端口即为加样口2,且每个加样口2对应一条独立的上样通道3。所述加样口2的主要作用是配合上样排向上样。因此,相邻的加样口2之间的距离与排枪的相邻枪嘴之间的距离相同,以便于排枪的各枪嘴同时对准各加样口2加入核酸。
27.参考图1、图2、图4,所述上样通道3的下端口位于块状载体1的下表面上的进胶凹槽4中,所述进胶凹槽4的前、后端分别延伸至块状载体1的前、后表面的下边缘处,且每条所述上样通道3的下端口均对应一条进胶凹槽4,各上样通道3的下端口对应的进胶凹槽4平行分布在块状载体1的下表面上,以便于加注在块状载体1周围的胶液10通过所述进胶凹槽4更加快速地进入上样通道3的下端口处,提高实验效率。
28.采用上述的上样装置上样前,还需要将所述加样口2和上样通道3堵住,防止在块状载体1底部的凝胶进入上样通道3中。因此,还包括图5所示的上样通道填塞部件,其包括背板5和梳齿6,条状的所述梳齿6间隔分布在所述背板5的下表面上,且所述梳齿6的数量和位置均与所述加样口2和上样通道3的数量、位置一一对应,将梳齿6插入加样口2和上样通道3中,将各加样口2和上样通道3填塞,所述背板5支撑在块状载体的上表面上,所述梳齿6的下端与上样通道3的下端口齐平,以防止胶液进入通道3的下端口中。
29.使用时,参考图6,将和上样通道填塞部件装配好的块状载体1放在现有的凝胶电泳槽9中,并通过块状载体1的下表面两端的台阶8使块状载体1悬空支撑在凝胶电泳槽9中,然后从块状载体1的前面或后面向凝胶电泳槽9中中加入胶液,使胶液没过块状载体1的下表面,同时胶液沿着进胶凹槽4进入上样通道3的下端口处,由于上样通道3被梳齿6封住,胶液无法进入上样通道3中,待胶液凝固形成凝胶后手持背板5将梳齿6从加样口2和上样通道3中拔出,然后利用排枪从加样口2加入核酸样品,使样品沿上样通道3进入下方的凝胶中进行电泳试验,后续的试验过程与现有的电泳试验相通,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30.传统的上样方式是直接用排枪向凝胶表面上形成的加样口加样,很容易因排枪的枪嘴因触碰加样口而导致其被破坏,因此对操作人员熟练程度要求高,导致操作人员上样速率慢,由于是操作不熟练的人员。而本实施例通过所述块状载体1上的加样口2与上样排枪配合可以实现快速上样,无需担心排枪的枪嘴因触碰块状载体上的加样口2而导致加样口2被破坏的问题,因此可以降低对操作人员熟练程度的要求,提高上样速率。另外,由于核酸样品无法渗入块状载体1中,因此可以有效防止从块状载体1上的加样口2加样时发生飘散的问题,同时利用上样通道3将核酸样品送达块状载体1放入下表面处的凝胶中以确保电泳实验的进行。
31.在一个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梳齿6为柔性的条状结构,其材质可选择橡胶或者柔性塑料等,以在梳齿6插入加样口2和上样通道3中时更好地适应上样通道3的形状,提高梳齿6的适应能力。
32.在一个更佳的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3,所述加样口2位于块状载体1的上表面上
的卡槽7中,所述卡槽7能够使背板5的下部卡合在其中,从而保持背板5的稳定。
33.在一个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块状载体1的上表面上具有两排交错分布的加样口2,且各加样口2连接的上样通道3的下端口位于一条直线上。这种结构的上样装置充分利用了加样口2之间的间距需要与上样排枪配合,而上样通道3的下端口的间距没有要求的特点,提高了对块状载体1的利用率。应当理解的是,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块状载体1的上表面上加样口2的排数,加样口2的排出越多,块状载体1的下表面上上样通道3的下端口数量越密集。另外,为了便于记忆,防止重复加样,还可以在每个加样口2处标记数字序号。
34.在一个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块状载体1为透明状结构,其材质可以为亚克力、透明热固性塑料等,以便于观察上样的过程。
35.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