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38221发布日期:2022-10-05 04:18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


背景技术:

2.现在汽车四轮定位是以车辆的四轮参数为依据,通过调整以确保车辆有良好的行驶性能并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其参数标准尤为重要,可保证汽车直线行驶的稳定性和转向轻便性,并减少汽车在行驶中轮胎和转向机件的磨损。
3.但汽车生产制造及维修服务领域的接触型、非接触型四轮定位检测设备多种多样,所测四轮定位参数存在差异,因各设备校准件互不通用而无法判定其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当采用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四轮定位检测设备在进行车辆的四轮定位检测过程中,容易出现同一台车分别在两个设备上做测试,得到的测试结果却并不相同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同四轮定位检测设备检测的标准件互不同样而导致检测结果不相同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包括:台车骨架、前标定车轮、后标定车轮、转向轮机构、电动举升机构和精度检测基准面;所述前标定车轮和所述后标定车轮分别设置在台车骨架的两端,所述转向轮机构设置在台车骨架的前端,所述电动举升机构与所述转向轮机构和所述台车骨架连接并驱使所述台车骨架的前端上升或下降,以使所述前标定车轮着地或离地,所述精度检测基准面设置有四个且呈矩形设置在所述台车骨架的上表面。
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轮机构包括:转向轮、转向柱、上连接臂、下连接臂和旋转把柄;所述上连接臂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台车骨架的上部,另一端铰接在所述转向柱的上端,所述下连接臂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台车骨架的下部,另一端铰接在所述转向柱的下端,所述旋转把柄的转动轴穿过所述转向柱与所述转向轮连接。
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动举升机构的一端铰接在所述下连接臂上,另一端铰接在所述上连接臂上;所述电动举升机构收缩时拉动所述下连接臂往上运动以拉动所述台车骨架的前端上升并使所述前标定车轮离地。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动举升机构为电动推杆、气缸或液压缸。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动举升机构设置在所述下连接臂的一端靠近所述台车骨架设置,所述电动举升机构设置在所述上连接臂的一端靠近所述转向柱设置。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台车骨架的底部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座椅。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还包括脚刹。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上设有相互连接的蓄电池组、电控盒和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通过差速器驱使所述后标定车轮转动。
13.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精度检测基准面上设有基准孔。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台车骨架为梁式桁架,所述台车骨架包括多根方管,多根所述方管焊接,所述方管的边长为50mm,厚度为5mm。
15.本技术提供的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该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作为一个通用型校准件,来统一不同的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的标定基准,从而保证不同四轮定位检测设备对同一车辆进行检测结果的统一性,同时该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具有移动方便且能够降低在移动过程中对该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标定精度的影响。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中省略台车骨架后转向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中转向轮机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中将前标定轮离地的状态示意图;
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中将前标定轮着地的状态示意图。
23.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4.1、台车骨架;11、底板;12、座椅;13、脚刹;14、蓄电池组;15、电控盒;16、驱动电机;17、差速器;2、前标定车轮;3、后标定车轮;4、转向轮机构;41、转向轮;42、转向柱;43、上连接臂;44、下连接臂;45、旋转把柄;5、电动举升机构;6、精度检测基准面;61、基准孔。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27.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
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9.如图1-图6所示,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进行说明。该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包括:台车骨架1、前标定车轮2、后标定车轮3、转向轮机构4、电动举升机构5和精度检测基准面 6。其中,前标定车轮2和后标定车轮3分别设置在台车骨架1的两端,转向轮机构4设置在台车骨架1的前端,电动举升机构5与转向轮机构4和台车骨架 1连接并驱使台车骨架1的前端上升或下降,以使前标定车轮2着地(图6所示状态)或离地(图5所示状态),精度检测基准面6设置有四个且呈矩形设置在台车骨架1的上表面。
30.其中,台车骨架1为对称式矩形框骨架,前标定车轮2和后标定车轮3同时着地时处于测量工作状态,精度检测基准面6通过现有的三坐标测量仪进行检测,其可以通过前标定车轮2、后标定车轮3固有的四轮前束及外倾角值作为四轮定位检测设备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判定依据。当前标定车轮2离地时处于运输状态,这样可以降低运输过程中对前标定车轮2和后标定车轮3精度的影响。
3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该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作为一个通用型校准件,来统一不同的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的标定基准,从而保证不同四轮定位检测设备对同一车辆进行检测结果的统一性,同时该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具有移动方便且能够降低在移动过程中对该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标定精度的影响。
32.如图4和图5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轮机构4包括:转向轮41、转向柱42、上连接臂43、下连接臂44和旋转把柄45。其中,上连接臂43的一端铰接在台车骨架1的上部,另一端铰接在转向柱42的上端,下连接臂44的一端铰接在台车骨架1的下部,另一端铰接在转向柱42的下端,旋转把柄45的转动轴穿过转向柱42与转向轮41连接。旋转把柄45用于控制转向轮41的方向,从而调整整个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的运动方向,上连接臂43 和下连接臂44均包括两根连接的连接臂,连接臂的两端在通过u型铰接座和螺栓分别与台车骨架1及转向柱42铰接,这样具有安装方便、承重能力强的优点。
33.在本实施例中,电动举升机构5的一端铰接在下连接臂44上,另一端铰接在上连接臂43上;电动举升机构5收缩时拉动下连接臂44往上运动以拉动所台车骨架1的前端上升并使前标定车轮2离地,此时转向轮41和后标定车轮3 着地,这样方便调整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的位置。
34.在本实施例中,电动举升机构5为电动推杆、气缸或液压缸。
35.在本实施例中,电动举升机构5设置在下连接臂44的一端靠近台车骨架1 设置,电动举升机构5设置在上连接臂43的一端靠近转动向柱42设置。即上连接臂43和下连接臂44的两端的连线大致形成一个四边形,电动举升机构5 为四边形的对角线。
36.在本实施例中,台车骨架1的底部设有底板11,底板11上设有座椅12,座椅12是方便工作人员座在座椅12上,然后手扶旋转把柄45以调整转向轮 41的方向。
37.在本实施例中,四轮定位检测设备精度校准台车还包括脚刹13,脚刹13 用于控制
行驶的停止。
38.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1上设有相互连接的蓄电池组14、电控盒15和驱动电机16,驱动电机16通过差速器17驱使后标定车轮3转动。相对现有技术中,通过人工拉动或推动的方式来说,节约了工作人的体力。蓄电池组14、电控盒 15和驱动电机16设置在台车骨架1的轴线上。
39.在本实施例中,各精度检测基准面6上设有基准孔61,基准孔61为三坐标测量仪的测量基准孔61,保证测量精度。
40.在本实施例中,台车骨架1为梁式桁架,台车骨架1包括多根方管,多根方管采用二氧化碳作为保护气的方式进行焊接,在本实施例中,方管的边长为 50mm,厚度为5mm。
4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