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戴式热射病监测预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95681发布日期:2022-08-27 04:02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戴式热射病监测预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手戴式热射病监测预警装置。


背景技术:

2.热射病俗称中暑,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病死率高,即使脱离生命危险,也会留下后遗症。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在南方湿热的夏天,是热射病高发期,此时正逢各个学校的学生军训及部队官兵的训练,大批量的年轻人在烈日下进行进行长时间的体能训练,极易造成热射病发,每年均有大量此类病例。因此如何预防热射病成为了每年学校及新兵营需要解决的问题。
3.目前,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便携式预防热射病装置,其专利号为:cn214173405u,其通过将温度监测装置与湿度监测装置结合热力指数板,直观地显示当前环境热射病的发病概率,其不需要过多的电子器件进行逻辑判断,只是将数据直观地展示,由观察人员进行判断,节省了装置的成本,同时使得装置可以集成在本体上进行移动携带,但此装置需要手提,且外出时携带不便,增加了出行的负担;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手戴式热射病监测预警装置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手戴式热射病监测预警装置。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戴式热射病监测预警装置,包括收纳框,所述收纳框的上表面开设有收纳腔,所述收纳腔的内部安装有分析装置,所述分析装置的上方安装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上方安装有液晶显示器,所述收纳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玻璃盖板,所述收纳框的正面安装有温度感应装置,所述收纳框的正面安装有湿度感应装置,所述收纳框的左侧面设置有第一连接机构,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内部铰接有第一连接腕带,所述收纳框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二连接机构,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的内部铰接有第二连接腕带,所述第二连接腕带的下端设置有锁合机构。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两个相互对称的第三固定板和两个相互对称的第一圆板,两个所述第三固定板靠近收纳框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于收纳框的右侧面,两个所述第三固定板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开设有第三通孔。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通孔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贯穿第二连接腕带的背面且延伸至第二连接腕带正面的前方,所述第一连接柱靠近两个相互对称第三固定板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头,两个所述第一圆板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头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孔的内部。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两个相互对称的第四固定板和两个相互对称的
第二圆板,两个所述第四固定板靠近收纳框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于收纳框的左侧面,两个所述第四固定板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开设有第四通孔。
9.进一步的,所述第四通孔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贯穿第一连接腕带的背面且延伸至第一连接腕带正面的前方,所述第二连接柱靠近两个相互对称第四固定板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头,两个所述第二圆板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头螺纹连接于第二螺纹孔的内部。
10.进一步的,所述锁合机构包括连接框、容纳腔、移动板、两个相互对称的第一弹性件、两个相互对称的固定柱,所述连接框的左侧面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腕带的下端,所述连接框的左侧面开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内侧壁开设有两个相互对称的第一通孔所述,所述连接框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右侧面开设有第二通孔。
11.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板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互对称的插杆,两个所述插杆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开设有卡槽,两个所述第一弹性件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两个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插头,所述插头上表面靠近第一弹性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柱,所述第三连接柱靠近第二固定板一侧面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滑动杆。
12.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固定柱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动杆的外表面与滑槽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柱远离第二固定板一侧面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按压杆,所述移动板远离第三连接柱的一端贯穿第一通孔,且延伸至连接框的外部,所述插杆贯穿第二通孔且延伸至容纳腔的内部,所述插头卡接与卡槽的内部。
13.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手戴式热射病监测预警装置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机构、第二连接机构、第一连接腕带、第二连接腕带、锁合机构,可以使本装置在手腕处携带,解决了出行时携带不便的问题,减轻了出行的负担,实现了本装置携带的便捷性。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温度感应装置、湿度感应装置、液晶显示器,可以将所处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精准检测,且通过分析装置对所述环境做出分析是否易发生热射病,若所处环境易发生热射病,可通过液晶显示器发出预警,实现了本装置的高效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正视结构拆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锁合机构的立体正视拆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机构的立体正视结构拆分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连接机构的立体正视结构拆分图。
21.图中:1、收纳框;2、收纳腔;3、分析装置;4、第一固定板;5、液晶显示器;6、玻璃盖板;7、温度感应装置;8、湿度感应装置;9、第一连接机构;901、第三固定板;902、第三通孔;903、第一连接柱;904、第一螺纹头;905、第一圆板;906、第一螺纹孔;10、第二连接机构;1001、第四固定板;1002、第四通孔;1003、第二连接柱;1004、第二螺纹头;1005、第二圆板;1006、第二螺纹孔;11、第一连接腕带;12、第二连接腕带;13、锁合机构;1301、连接框;1302、容纳腔;1303、第一通孔;1304、盖板;1305、第二通孔;1306、移动板;1307、插杆;1308、卡槽;
1309、第二固定板;1310、第一弹性件;1311、插头;1312、第三连接柱;1313、滑动杆;1314、固定柱;1315、滑槽;1316、按压杆。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手戴式热射病监测预警装置,该预警装置用于在热射病的监测过程中对易发生热射病环境做出预警,通过设置的第一连接机构9、第二连接机构10、锁合机构13,能够快速的使本装置在手腕处进行固定,使得该装置的携带性更加理想,能够保证热射病预警装置的便捷性。
24.参见图1~图5,一种手戴式热射病监测预警装置,包括收纳框1,收纳框1的上表面开设有收纳腔2,收纳腔2的内部安装有分析装置3,分析装置3的上方安装有第一固定板4,第一固定板4的上方安装有液晶显示器5,收纳框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玻璃盖板6,收纳框1的正面安装有温度感应装置7,收纳框1的正面安装有湿度感应装置8,收纳框1的左侧面设置有第一连接机构9。
25.此处分析装置3固定在收纳腔2的内底壁,此处第一固定板4处在分析装置3的上方,且固定于收纳腔2的内侧壁,液晶显示器5固定于第一固定板4的上表面,且长度宽度与收纳腔2一致。
26.通过温度感应装置7和湿度感应装置8检测环境的温度与湿度,然后将采集的信息传输给分析装置3,通过分析装置3的分析,得出是否易发生热射病的结论,然后将结论传输给液晶显示器5,通过液晶显示器5显示给使用者,若此环境易发生热射病液晶显示器5显示红色且爆闪,若此环境不会发生热射病液晶显示器5显示绿色,实现了本装置的预警目的。
27.第一连接机构9包括两个相互对称的第三固定板901和两个相互对称的第一圆板905,两个第三固定板901靠近收纳框1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于收纳框1的右侧面,两个第三固定板901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开设有第三通孔902。
28.此处第一连接柱903的的长度与第二连接腕带12的宽度一致。
29.第三通孔902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柱903,第一连接柱903贯穿第二连接腕带12的背面且延伸至第二连接腕带12正面的前方,第一连接柱903靠近两个相互对称第三固定板90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头904,两个第一圆板905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开设有第一螺纹孔906,第一螺纹头904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孔906的内部。
30.此处第一螺纹头904的长度与第一螺纹孔906的长度一致。
31.通过第一连接柱903带动第一螺纹头904贯穿第三通孔902和第二连接腕带12,且延伸至第三固定板901的前方,然后通过第一圆板905带动第一螺纹孔906与第一螺纹头904螺纹连接,实现了第二连接腕带12与收纳框1的连接。
32.第一连接机构9的内部铰接有第一连接腕带11,收纳框1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二连接机构10。
33.第二连接机构10包括两个相互对称的第四固定板1001和两个相互对称的第二圆板1005,两个第四固定板1001靠近收纳框1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于收纳框1的左侧面,两个第四固定板1001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开设有第四通孔1002。
34.此处第二连接柱1003的的长度与第一连接腕带11的宽度一致。
35.第四通孔1002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柱1003,第二连接柱1003贯穿第一连接腕带11的背面且延伸至第一连接腕带11正面的前方,第二连接柱1003靠近两个相互对称第四固定板100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头904,两个第二圆板1005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006,第二螺纹头1004螺纹连接于第二螺纹孔1006的内部。
36.此处第二螺纹头1004的长度与第二螺纹孔1006的长度一致。
37.通过第二连接柱1003带动第二螺纹头1004贯穿第四通孔1002和第一连接腕带11,且延伸至第四固定板1001的前方,然后通过第二圆板1005带动第二螺纹孔1006与第二螺纹头1004螺纹连接,实现了第一连接腕带11与收纳框1的连接。
38.第二连接机构10的内部铰接有第二连接腕带12,第二连接腕带12的下端设置有锁合机构13。
39.锁合机构13包括连接框1301、容纳腔1302、移动板1306、两个相互对称的第一弹性件1310、两个相互对称的固定柱1314,连接框130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腕带11的下端,连接框1301的左侧面开设有容纳腔1302,容纳腔1302的内侧壁开设有两个相互对称的第一通孔1303,连接框130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盖板1304,盖板1304的右侧面开设有第二通孔1305。
40.此处连接框1301与移动板1306直接与手腕接触,在生产过程中棱角处应做圆角处理,避免划伤皮肤。
41.移动板1306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互对称的插杆1307,两个插杆1307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开设有卡槽1308,两个第一弹性件1310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1309,两个第一弹性件1310的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插头1311,插头1311上表面靠近第一弹性件13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柱1312,第三连接柱1312靠近第二固定板1309一侧面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滑动杆1313。
42.此处第一弹性件1310优选为弹簧,此处第二通孔1305的长宽与插杆1307的长宽一致,此处在插杆1307最大程度插入第二通孔1305时,使卡槽1308与插头1311在同一水平面上。
43.两个固定柱1314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开设有滑槽1315,滑动杆1313的外表面与滑槽1315的内侧壁滑动连接,第三连接柱1312远离第二固定板1309一侧面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按压杆1316,移动板1306远离第三连接柱1312的一端贯穿第一通孔1303,且延伸至连接框1301的外部,插杆1307贯穿第二通孔1305且延伸至容纳腔1302的内部,插头1311卡接与卡槽1308的内部。
44.此处滑动杆1313在不受力时也与滑槽1315处于滑动连接。
45.通过移动板1306带动插杆1307贯穿第二通孔1305,且延伸至容纳腔1302的内部,同时插头1311的斜坡面受到插杆1307的压力,在插杆1307压力的作用下使插头1311向靠近第一弹性件1310的一端移动,且给予第一弹性件1310压缩的力,在插杆1307最大程度插入滑槽1315时,使卡槽1308与插头1311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而解除第一弹性件1310压缩的力,在第一弹性件1310弹性的作用下带动插头1311快速归为,并插入卡槽1308的内部,实现了第一连接腕带11和第二连接腕带12的连接。
46.工作原理:在安装第一连接机构9时,通过第一连接柱903带动第一螺纹头904贯穿
第三通孔902和第二连接腕带12,且延伸至第三固定板901的前方,然后通过第一圆板905带动第一螺纹孔906与第一螺纹头904螺纹连接,实现了第二连接腕带12与收纳框1的连接,在安装第二连接机构10时,通过第二连接柱1003带动第二螺纹头1004贯穿第四通孔1002和第一连接腕带11,且延伸至第四固定板1001的前方,然后通过第二圆板1005带动第二螺纹孔1006与第二螺纹头1004螺纹连接,实现了第一连接腕带11与收纳框1的连接,在使用本装置时,首先将收纳框1、第一连接腕带11和第二连接腕带12包裹手腕,通过移动板1306带动插杆1307贯穿第二通孔1305,且延伸至容纳腔1302的内部,同时插头1311的斜坡面受到插杆1307的压力,在插杆1307压力的作用下使插头1311向靠近第一弹性件1310的一端移动,且给予第一弹性件1310压缩的力,在插杆1307最大程度插入滑槽1315时,使卡槽1308与插头1311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而解除第一弹性件1310压缩的力,在第一弹性件1310弹性的作用下带动插头1311快速归为,并插入卡槽1308的内部,实现了第一连接腕带11和第二连接腕带12的连接,在本装置需要从手腕摘掉时,通过按压按压杆1316,进而带动第三连接柱1312向靠近滑动杆1313的一侧面移动,同时滑动杆1313在滑槽1315的内部向远离第三连接柱1312的一端滑动,同时带动插头1311向靠近第一弹性件1310的一端移动,且给予第一弹性件1310压缩的力,从而使插头1311与卡槽1308解除插接,然后向远离盖板1304的一侧面抽拉移动板1306,进而带动插杆1307抽出第二通孔1305,解除了第一连接腕带11和第二连接腕带12的连接,实现了本装置从手腕摘掉的目的。
4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