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盐水喷雾试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93975发布日期:2023-02-28 20:51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盐水喷雾试验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盐水喷雾试验机。


背景技术:

2.盐水喷雾试验机是一种主要利用盐雾试验设备所创造的人工模拟盐雾环境条件来考核产品或金属材料耐腐蚀性能的环境试验,为人工气候环境“三防
”ꢀ
(湿热、盐雾、霉菌)试验设备之一,是研究机械、国防工业、轻工电子和仪表等行业各种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的重要试验设备。
3.其主要利用盐雾试验设备所创造的人工模拟盐雾环境条件来考核产品或金属材料耐腐蚀性能的环境试验,采用盐雾腐蚀的方式来检测被测样品的可靠性,喷嘴吸取盐水而雾化,将使雾气扩散速度加倍,并自然落于试片上。
4.如申请号cn201620213564.8公开了一种盐水喷雾试验机,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上端开口的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雾化室,所述雾化室的底部设有横栏,所述横栏沿竖直方向滑移设置在箱体侧壁上,所述箱体侧壁上设有用于固定横栏的固定部件,通过将横栏滑移设置在箱体内,调节横栏的位置,实现雾化室容积的调节,适应不同体积的产品的摆放,提高了盐水喷雾试验机的适应性,通过设置固定部件,可以将横栏固定在箱体内,此时即可将产品摆放在横栏上,进行喷雾试验。
5.但是上述的一种盐水喷雾试验机,在使用时存在无法实现对整个装置进行升降的控制,而我们在对盐水喷雾试验机进行使用时,需要将箱体机上的盖门打开,并将进行测试的汽车配件放入其中进行检测,而对配件的放入需要盐水喷雾试验机具有一定的高度才便于对汽车配件的置放,而盐水喷雾试验机在进行测试工作时,需要将其安置在一个稳定的高度,才能满足进行长时间的运作,由此盐水喷雾试验机的高度调节功能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盐水喷雾试验机,通过在主机箱底部设置支撑底座,并通过在支撑底座上设置驱动组件对设置的四个升降支撑脚单元进行升降控制,实现对试验机整体的高度调节,与此同时,联动的翻转盖体实现在升起时的打开,下降状态时的闭合,有效的实现了对盐水喷雾试验机的升降控制使用。
7.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这样的实现的,包括主机箱,设置在主机箱底部的支撑底座,铰接设置在主机箱上端的翻转盖体,所述支撑底座包括主板,设置在主板上的驱动组件,固定设置在主板四周的四个升降支撑脚单元;升降支撑脚单元包括支撑杆底座,活动设置在支撑杆底座上的支撑杆,支撑杆的上端与主机箱固定安装;所述驱动组件设置有偏转杆,所述偏转杆的端部对支撑杆升降驱动设置,所述主板固定设置有齿条驱动板,所述齿条驱动板与翻转盖体铰接端部设置的齿轮端啮合设置。
8.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固定设置在主板上的驱动座,垂直设置在驱动座中部的螺杆电机,对称设置在螺杆电机上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均
与螺杆电机上的螺杆啮合设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中心轴方向上均分别设置有平行的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端部均设置有偏转杆。
9.进一步的,第一转动杆上两端固定设置的两个偏转杆对称设置,第二转动杆上两端固定设置的两个偏转杆对称设置;第一转动杆与第二转动杆同一端的两个偏转杆对称设置。
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底座上端设置有沉孔槽,所述支撑杆的下端活动设置在沉孔槽中,所述支撑杆置于沉孔槽的端部垂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支撑杆底座靠近主机箱的侧面方向上设置有活动槽,所述偏转杆的端部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穿过活动槽,所述连接杆设置在卡槽中。
11.进一步的,所述翻转盖体铰接转动的端部设置有两个被动半齿轮,所述齿条驱动板的上端设置有两个驱动齿条,两个所述驱动齿条分别与两个所述被动半齿轮啮合设置。
12.进一步的,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两个端部均设置有转动支撑座,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端部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转动支撑座上。
13.进一步的,所述螺杆电机为步进电机,所述螺杆设置在部步进电机的输出端。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5.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主机箱的底部设置支撑底座,并使得支撑底座上设置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对主板上的四个升降支撑脚单元进行升降的驱动控制,使得主机箱具有升降调节的功能;进一步的,由于在主板上垂直固定设置有齿条驱动板,齿条驱动板是在主板上,与主板一起为固定设置的,当主机箱上升状态时,与齿条驱动板上的齿条进行啮合设置的齿轮端带动翻转盖体绕其铰接的的位置进行翻动设置,由此使得翻转盖体相对主机箱的打开;而主机箱相对主板下降状态时,翻转盖体实现相对主机箱的闭合,由此,通过对主机箱的升降控制的同时,在主机箱升起状态和下降状态,使得其上端的翻转盖体随之联动,实现将汽车配件放入主机箱中的更加便捷和有效的操作使用。
16.2、本实用新型中,在主板上设置驱动座,并将螺杆电机垂直固定设置在驱动座上,对驱动座上转动设置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进行啮合设置,由此在螺杆电机上的螺杆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进行对称式的转动,如第一齿轮的顺时针转动时,第二齿轮为逆时针转动,由此,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上分别设置的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具有相应的对称式的转动功能,由此可以带动第一转动杆上设置的偏转杆和第二转动杆上设置的偏转杆具有对称式的转动,实现对四个升降支撑脚单元具有同时的升降控制,其满足对主机箱的升降支撑控制。
17.3、本实用新型中,更具体的,在支撑杆底座上端设置有沉孔槽,并将支撑杆的下端活动设置在沉孔槽中,具有顺时针或逆时针进行转动的偏转杆穿过活动槽,对其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沉孔槽中进行活动控制的支撑杆进行拨动和支撑,由此使得支撑杆在沉孔槽中具有相对支撑底座的升降控制的功能;进一步的,由于在偏转杆的端部设置有卡槽,并将连接杆设置在卡槽中,由此,具有转动状态的偏转杆可以在转动时,提供连接杆在相对偏转杆运动的活动空间,由此满足其运动的自由度。
18.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翻转盖体铰接转动的端部设置有两个被动半齿轮,并使得两个被动半齿轮是固定在翻转盖体上的,由此,被动半齿轮的转动可以使得对翻转盖体的翻转控制,进而,与之啮合设置的驱动齿条是固定的,主机箱在升降过程中是相对驱动齿
条是运动是,由此,使得主机箱在升降的状态下,可以对翻转盖体进行驱动设置,实现翻转盖体相对主机箱之间的翻动设置。
19.5、本实用新型中,对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两个端部设置转动支撑座,能够进一步的加强对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进行转动控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试验机侧视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试验机主视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驱动组件俯视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杆底座与偏转杆连接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驱动组件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分别与螺杆啮合状态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驱动齿条在齿条驱动板上的分布示意图。
27.附图中,1-主机箱,2-支撑底座,3-翻转盖体,4-主板,5-驱动组件,6
‑ꢀ
升降支撑脚单元,7-支撑杆底座,8-支撑杆,9-第一偏转杆,10-齿条驱动板, 11-齿轮端,12-驱动座,13-螺杆电机,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螺杆, 17-第一转动杆,18-第二转动杆,19-第二偏转杆,20-连接杆,21-活动槽,22
‑ꢀ
卡槽,23-被动半齿轮,24-驱动齿条,25-转动支撑座,26-沉孔槽。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9.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30.一种盐水喷雾试验机,包括主机箱1,设置在主机箱1底部的支撑底座2,铰接设置在主机箱1上端的翻转盖体3,所述支撑底座2包括主板4,设置在主板4上的驱动组件5,固定设置在主板4四周的四个升降支撑脚单元6;升降支撑脚单元6包括支撑杆底座7,活动设置在支撑杆底座7上的支撑杆8,支撑杆 8的上端与主机箱1固定安装;所述驱动组件5设置有第一偏转杆9,所述第一偏转杆9的端部对支撑杆8升降驱动设置,所述主板4固定设置有齿条驱动板 10,所述齿条驱动板10与翻转盖体3铰接端部设置的齿轮端11啮合设置;通过在主机箱1的底部设置支撑底座2,并使得支撑底座2上设置驱动组件5,驱动组件5对主板4上的四个升降支撑脚单元6进行升降的驱动控制,使得主机箱1具有升降调节的功能。
31.进一步的,由于在主板4上垂直固定设置有齿条驱动板10,齿条驱动板10 是在主板4上,与主板4一起为固定设置的,当主机箱1上升状态时,与齿条驱动板10上的齿条进行啮合设置的齿轮端11带动翻转盖体3绕其铰接的的位置进行翻动设置,由此使得翻转盖体3
相对主机箱1的打开;而主机箱1相对主板4下降状态时,翻转盖体3实现相对主机箱1的闭合。
32.由此,通过对主机箱1的升降控制的同时,在主机箱1升起状态和下降状态,使得其上端的翻转盖体3随之联动,实现将汽车配件放入主机箱1中的更加便捷和有效的操作使用。
33.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式,所述翻转盖体3一侧与主机箱1的一侧进行铰接设置,所述翻转盖体3为透明材质。
34.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组件5还包括固定设置在主板4上的驱动座12,垂直设置在驱动座12中部的螺杆电机13,对称设置在螺杆电机13上的第一齿轮14 和第二齿轮15,第一齿轮14和第二齿轮15均与螺杆电机13上的螺杆16啮合设置;第一齿轮14和第二齿轮15的中心轴方向上均分别设置有平行的第一转动杆17和第二转动杆18,第一转动杆17和第二转动杆18的端部均设置有第二偏转杆19;在主板4上设置驱动座12,并将螺杆电机13垂直固定设置在驱动座12上,对驱动座12上转动设置的第一齿轮14和第二齿轮15进行啮合设置,由此在螺杆电机13上的螺杆16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齿轮14和第二齿轮 15进行对称式的转动,如第一齿轮14的顺时针转动时,第二齿轮15为逆时针转动。
35.由此,在第一齿轮14和第二齿轮15上分别设置的第一转动杆17和第二转动杆18具有相应的对称式的转动功能,由此可以带动第一转动杆17上设置的第一偏转杆9和第二转动杆18上设置的第一偏转杆9具有对称式的转动,实现对四个升降支撑脚单元6具有同时的升降控制,其满足对主机箱1的升降支撑控制。
36.作为优选,第一转动杆17上两端固定设置的两个偏转杆对称设置,第二转动杆18上两端固定设置的两个偏转杆对称设置;第一转动杆17与第二转动杆 18同一端的两个偏转杆对称设置。
37.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杆底座7上端设置有沉孔槽26,所述支撑杆8的下端活动设置在沉孔槽26中,所述支撑杆8置于沉孔槽26的端部垂直设置有连接杆20;所述支撑杆底座7靠近主机箱1的侧面方向上设置有活动槽21,所述第二偏转杆19的端部设置有卡槽22,所述卡槽22穿过活动槽21,所述连接杆 20设置在卡槽22中;更具体的,在支撑杆底座7上端设置有沉孔槽26,并将支撑杆8的下端活动设置在沉孔槽26中,具有顺时针或逆时针进行转动的第一偏转杆9穿过活动槽21,对其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沉孔槽26中进行活动控制的支撑杆8进行拨动和支撑,由此使得支撑杆8在沉孔槽26中具有相对支撑底座2的升降控制的功能。
38.进一步的,由于在第一偏转杆9的端部设置有卡槽22,并将连接杆20设置在卡槽22中,由此,具有转动状态的第一偏转杆9可以在转动时,提供连接杆20在相对第一偏转杆9运动的活动空间,由此满足其运动的自由度。
39.作为优选,所述翻转盖体3铰接转动的端部设置有两个被动半齿轮23,所述齿条驱动板10的上端设置有两个驱动齿条24,两个所述驱动齿条24分别与两个所述被动半齿轮23啮合设置;通过在翻转盖体3铰接转动的端部设置有两个被动半齿轮23,并使得两个被动半齿轮23是固定在翻转盖体3上的,由此,被动半齿轮23的转动可以使得对翻转盖体3的翻转控制;进而,与之啮合设置的驱动齿条24是固定的,主机箱1在升降过程中是相对驱动齿条24是运动的;由此,使得主机箱1在升降的状态下,可以对翻转盖体3进行驱动设置,实现翻转盖体3相对主机箱1之间的翻动设置。
40.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式,两个所述被动半齿轮23与两个所述驱动齿条 24在主机箱1上的设置为对称设置,由此可以保证翻转盖体3在主机箱1上进行翻动的平稳性。
41.作为优选,第一转动杆17和第二转动杆18的两个端部均设置有转动支撑座25,第一转动杆17和第二转动杆18的端部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转动支撑座 25上;对第一转动杆17和第二转动杆18的两个端部设置转动支撑座25,能够进一步的加强对第一转动杆17和第二转动杆18进行转动控制的稳定性。
42.作为优选,所述螺杆电机13为步进电机,所述螺杆16设置在部步进电机的输出;采用步进电机进行对螺杆16的驱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对翻转盖体3在翻转方向上的精准度。
4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
4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主机箱1的底部设置支撑底座2,并使得支撑底座2 上设置驱动组件5,驱动组件5对主板4上的四个升降支撑脚单元6进行升降的驱动控制,使得主机箱1具有升降调节的功能。进一步的,由于在主板4上垂直固定设置有齿条驱动板10,齿条驱动板10是在主板4上,与主板4一起为固定设置的,当主机箱1上升状态时,与齿条驱动板10上的齿条进行啮合设置的齿轮端11带动翻转盖体3绕其铰接的的位置进行翻动设置,由此使得翻转盖体3相对主机箱1的打开;而主机箱1相对主板4下降状态时,翻转盖体3 实现相对主机箱1的闭合。
45.由此,通过对主机箱1的升降控制的同时,在主机箱1升起状态和下降状态,使得其上端的翻转盖体3随之联动,实现将汽车配件放入主机箱1中的更加便捷和有效的操作使用。
46.通过在翻转盖体3铰接转动的端部设置有两个被动半齿轮23,并使得两个被动半齿轮23是固定在翻转盖体3上的,由此,被动半齿轮23的转动可以使得对翻转盖体3的翻转控制;进而,与之啮合设置的驱动齿条24是固定的,主机箱1在升降过程中是相对驱动齿条24是运动是;由此,使得主机箱1在升降的状态下,可以对翻转盖体3进行驱动设置,实现翻转盖体3相对主机箱1之间的翻动设置。
4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