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支架载荷性能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88473发布日期:2022-09-21 02:30阅读:51来源:国知局
柔性支架载荷性能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检测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柔性支架载荷性能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2.常见的光伏组件固定方式包括:固定支架固定,跟踪支架固定与柔性支架钢索固定。目前,针对固定支架与光伏组件搭配及跟踪支架与光伏组件搭配规定了相应的机械载荷测试方法,即通过标准的机械载荷测试确定光伏组件与其搭配的支架系统(固定支架或跟踪支架)承受的载荷强度。但是,由于固定支架与跟踪支架本身具有稳固性(例如:为硬质支架),机械载荷测试过程中主要考验的是光伏组件本身的载荷承受能力,而柔性支架引入了钢索、连接锁头、适配连接器等部件,使得柔性支架具有一定的柔性形变量。因此,传统的机械载荷测试装置无法对柔性支架搭配光伏组件的整体进行机械载荷承受能力测试。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柔性支架钢索搭配光伏组件的整体进行机械载荷承受能力测试的问题,提供一种加工装置及柔性支架载荷性能测试装置。
4.一种柔性支架载荷性能测试装置。所述柔性支架载荷性能测试装置包括:支撑基座、适配连接件、第一固定组件与第二固定组件、所述支撑基座用于放置柔性支架钢索,所述第一固定组件与所述第二固定组件装设在所述支撑基座上,所述第一固定组件用于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的其中一端固定配合,所述第二固定组件用于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的另一端固定配合,所述适配连接件用于装设在光伏组件上,且所述光伏组件通过所述适配连接件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装配,所述支撑基座留有用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与所述光伏组件悬空的检测空间。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基座包括支撑底盘、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在所述支撑底盘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支撑底盘配合形成所述检测空间,所述第一固定组件装设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所述第二固定组件装设在所述第二支撑件上。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平台与一个以上第一支撑杆,一个以上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支撑底盘的其中一侧固定配合,所述第一支撑平台装设在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所述第一支撑平台上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固定组件通过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一支撑平台可滑动地固定配合;和/或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二支撑平台与一个以上第二支撑杆,一个以上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支撑底盘的另一侧固定配合,所述第二支撑平台装设在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所述第二支撑平台上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固定组件通过所述第二滑槽与所述第二支撑平台可滑动地固定配合。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滑块与第一固定锁头,所述第一滑块通过所述第一滑槽可滑动地固定装设在所述第一支撑平台上,所述第一固定锁头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的一端连接固定,所述第一固定锁头与所述第一滑块固定配合;和/或所
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第二滑块与第二固定锁头,所述第二滑块通过所述第二滑槽可滑动地固定装设在所述第二支撑平台上,所述第二固定锁头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的另一端连接固定,所述第二固定锁头与所述第二滑块固定配合。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柔性支架钢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锁头的一端插设固定,所述第一固定锁头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配合的第一适配槽,所述第一固定锁头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紧固配合;和/或所述第二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柔性支架钢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锁头的一端插设固定,所述第二固定锁头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配合的第二适配槽,所述第二固定锁头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紧固配合。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卡接滑块与第一卡扣件,所述第一卡接滑块通过所述第一滑槽可滑动地固定装设在所述第一支撑平台上,所述第一卡扣件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第一卡接滑块上,且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一卡接滑块用于对所述柔性支架钢索的一端卡接固定;和/或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第二卡接滑块与第二卡扣件,所述第二卡接滑块通过所述第二滑槽可滑动地固定装设在所述第二支撑平台上,所述第二卡扣件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第二卡接滑块上,且所述第二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接滑块用于对所述柔性支架钢索的一端卡接固定。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件上设有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端部安装配合的第一容置半孔,所述第一卡接滑块上设有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端部安装配合的第二容置半孔;和/或所述第二卡扣件上设有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端部安装配合的第三容置半孔,所述第二卡接滑块上设有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端部安装配合的第四容置半孔。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一转轴与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卡扣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装设在所述第一卡接滑块上,所述第一卡扣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卡接滑块紧固配合;和/或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第二转轴与第三紧固件,所述第二卡扣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地装设在所述第二卡接滑块上,所述第二卡扣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紧固件与所述第二卡接滑块紧固配合。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适配连接件固定装设在所述光伏组件上,所述适配连接件上设有用于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套设配合的安装孔。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支架载荷性能测试装置还包括施压件,所述施压件用于向所述光伏组件施加压力。
14.上述柔性支架载荷性能测试装置在使用时,首先根据日常使用的柔性支架钢索和光伏组件的尺寸确定支撑基座的尺寸大小以及支撑基座上检测空间的大小,以满足柔性支架钢索与光伏组件在检测空间中的放置。进一步地,根据柔性支架钢索在支撑基座上的放置位置,确定第一固定组件与第二固定组件在支撑基座上的安装位置,然后通过第一固定组件与第二固定组件对柔性支架钢索的两端分别固定。再将适配连接件装设在光伏组件上,光伏组件通过适配连接件与柔性支架钢索连接,此时便实现了光伏组件与柔性支架钢索的搭配安装。向光伏组件进行施压操作(例如:向光伏组件上放置标重沙袋或采用气缸加压),此时柔性支架钢索与光伏组件位于支撑基座悬空的检测空间中,可以有效观察到柔性
支架钢索与光伏组件的整体载荷承受能力。因此,上述柔性支架载荷性能测试装置能够实现对柔性支架搭配光伏组件的整体进行机械载荷承受能力测试。
附图说明
15.图1为其中一实施例所述柔性支架载荷性能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所示第一固定组件或第二固定组件的结构放大图;
17.图3为另一实施例所述柔性支架载荷性能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图3所示第一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10、柔性支架钢索,20、光伏组件,100、支撑基座,110、支撑底盘,120、第一支撑件,121、第一支撑平台,122、第一支撑杆,130、第二支撑件,131、第二支撑平台,132、第二支撑杆,200、适配连接件,300、第一固定组件,310、第一滑块,311、第一连接部,320、第一固定锁头,321、第一适配槽,330、第一卡接滑块,340、第一卡扣件,350、第一转轴,360、第二紧固件,400、第二固定组件,410、第二滑块,411、第二连接部,420、第二固定锁头,421、第二适配槽,430、第二卡接滑块,440、第二卡扣件,450、第二转轴,460、第三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
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6.结合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支架载荷性能测试装置包括:支撑基座100、适配连接件200、第一固定组件300与第二固定组件400、所述支撑基座100用于放置柔性支架钢索10,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00与所述第二固定组件400装设在所述支撑基座100上,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00用于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10的其中一端固定配合,所述第二固定组件400用于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10的另一端固定配合,所述适配连接件200用于装设在光伏组件20上,且所述光伏组件20通过所述适配连接件200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10装配,所述支撑基座100留有用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10与所述光伏组件20悬空的检测空间。
27.上述柔性支架载荷性能测试装置在使用时,首先根据日常使用的柔性支架钢索10和光伏组件20的尺寸确定支撑基座100的尺寸大小以及支撑基座100上检测空间的大小,以满足柔性支架钢索10与光伏组件20在检测空间中的放置。进一步地,根据柔性支架钢索10在支撑基座100上的放置位置,确定第一固定组件300与第二固定组件400在支撑基座100上的安装位置,然后通过第一固定组件300与第二固定组件400对柔性支架钢索10的两端分别固定。再将适配连接件200装设在光伏组件20上,光伏组件20通过适配连接件200与柔性支架钢索10连接,此时便实现了光伏组件20与柔性支架钢索10的搭配安装。向光伏组件20进行施压操作(例如:向光伏组件20上放置标重沙袋或采用气缸加压),此时柔性支架钢索10与光伏组件20位于支撑基座100悬空的检测空间中,可以有效观察到柔性支架钢索10与光伏组件20的整体载荷承受能力。因此,上述柔性支架载荷性能测试装置能够实现对柔性支架搭配光伏组件20的整体进行机械载荷承受能力测试。
28.结合图1和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基座100包括支撑底盘110、第一支撑件120与第二支撑件130,所述第一支撑件120与所述第二支撑件130在所述支撑底盘110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件120、所述第二支撑件130与所述支撑底盘110配合形成所述检测空间,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00装设在所述第一支撑件120上,所述第二固定组件400装设在所述第二支撑件130上。具体地,支撑底盘110可以是支撑框或支撑块。第一支撑件120与第二支撑件130可以是支撑架或支撑平台。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底盘110可以由角钢或工型钢焊接组成。为了保证支撑底盘110的使用效果,支撑底盘110长度不小于3m,支撑底盘110宽度不小于1.5m以兼容测试市场不同版型组件尺寸。所使用钢材厚度不小于3mm,同时支撑底盘110上还可以增加辅助支撑设计(例如:加设加强筋、加固板等),以确保在高载荷测试时支撑底盘110的稳固。进一步地,第一支撑件120与第二支撑件130可以通过焊接、粘接或螺纹连接等方式与支撑底盘110固定配合,第一支撑件120与第二支撑件130的整体高度可以在300mm至600mm,便于进行测试操作。
29.结合图1和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120包括第一支撑平台121与一个以上第一支撑杆122,一个以上所述第一支撑杆122与所述支撑底盘110的其中一侧
固定配合,所述第一支撑平台121装设在所述第一支撑杆122上,所述第一支撑平台121上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00通过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一支撑平台121可滑动地固定配合;和/或所述第二支撑件130包括第二支撑平台131与一个以上第二支撑杆132,一个以上所述第二支撑杆132与所述支撑底盘110的另一侧固定配合,所述第二支撑平台131装设在所述第二支撑杆132上,所述第二支撑平台131上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固定组件400通过所述第二滑槽与所述第二支撑平台131可滑动地固定配合。具体地,通过第一支撑杆122对第一支撑平台121进行支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一支撑杆122的使用个数,以保证对第一支撑平台121的有效支撑。第一支撑杆122与支撑底盘11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焊接或粘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及第一支撑平台121可以与第一支撑杆122螺纹固定、焊接或粘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进一步地,通过在第一支撑平台121上开设第一滑槽,实现第一固定组件300与第一支撑平台121的相对滑动,从而便于第一固定组件300根据柔性支架钢索10的具体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
30.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支撑杆132对第二支撑平台131进行支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二支撑杆132的使用个数,以保证对第二支撑平台131的有效支撑。第二支撑杆132与支撑底盘11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焊接或粘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及第二支撑平台131可以与第二支撑杆132螺纹固定、焊接或粘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进一步地,通过在第二支撑平台131上开设第二滑槽,实现第二固定组件400与第二支撑平台131的相对滑动,从而便于第二固定组件400根据柔性支架钢索10的具体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
31.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平台121和第二支撑平台131的长度不小于1.5m,宽度不小于200mm,厚度不小于10mm。根据实际情况(例如有时需要一个光伏组件20与一个以上柔性支架钢索10对应装配),第一支撑平台121上可以开设一条以上的第一滑槽,同时,选择一个以上的第一滑块310进行对应安装。及第二支撑平台131上可以开设一条以上的第二滑槽,同时选择一个以上的第二滑块410进行对应安装。上述这种实施方式能够实现一个以上柔性支架钢索10在支撑基座100上的安装固定。另外,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的槽宽度在10至25mm。当第一滑块310和第二滑块410调整到预设位置后,可以通过螺栓、定位销、锁扣等部件进行辅助固定。
32.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00包括第一滑块310与第一固定锁头320,所述第一滑块310通过所述第一滑槽可滑动地固定装设在所述第一支撑平台121上,所述第一固定锁头320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10的一端连接固定,所述第一固定锁头320与所述第一滑块310固定配合;和/或所述第二固定组件400包括第二滑块410与第二固定锁头420,所述第二滑块410通过所述第二滑槽可滑动地固定装设在所述第二支撑平台131上,所述第二固定锁头420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10的另一端连接固定,所述第二固定锁头420与所述第二滑块410固定配合。具体地,通过第一滑块310与第一滑槽进行滑动配合,通过第一固定锁头320与柔性支架钢索10的一端连接固定,然后再将第一固定锁头320与第一滑块310固定配合。上述这种实施方式可以有效保证第一固定组件300与柔性支架钢索10端部的固定效果。通过第二滑块410与第二滑槽进行滑动配合,通过第二固定锁头420与柔性支架钢索10的另一端连接固定,然后再将第二固定锁头420与第二滑块410固定配合。上述这种实施方式可以有效保证第二固定组件400与柔性支架钢索10端部的固定效果。
33.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00还包括第一紧固件,
所述第一滑块310上设有第一连接部311,所述柔性支架钢索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锁头320的一端插设固定,所述第一固定锁头320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11连接配合的第一适配槽321,所述第一固定锁头320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11紧固配合;和/或所述第二固定组件400还包括第二紧固件360,所述第二滑块410上设有第二连接部411,所述柔性支架钢索1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锁头420的一端插设固定,所述第二固定锁头420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11连接配合的第二适配槽421,所述第二固定锁头420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360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11紧固配合;具体地,第一连接部311与第二连接部411为连接板或连接块。第一紧固件可以为螺栓、螺丝、插销等紧固件。第一固定锁头320与柔性支架钢索10的一端插设固定的方式可以是卡接插设或螺纹固定插设。例如:第一固定锁头320与柔性支架钢索10采用螺纹固定插设时,沿柔性支架钢索10的轴向方向在柔性支架钢索10的端部加设螺纹,在第一固定锁头320的端部内也加设螺纹,即实现第一固定锁头320与柔性支架钢索10的螺纹固定。第一固定锁头320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部311紧固配合,通过在第一固定锁头320上开设第一适配槽321,可以第一固定锁头320与第一连接部311的紧密度,最后通过第一紧固件对第一固定锁头320与第一连接部311进行紧固连接。例如:可以在第一固定锁头320与第一连接部311上开设用于与第一紧固件紧固配合的紧固孔。第二紧固件360可以为螺栓、螺丝、插销等紧固件。第二固定锁头420与柔性支架钢索10的一端插设固定的方式可以是卡接插设或螺纹固定插设。例如:第二固定锁头420与柔性支架钢索10采用螺纹固定插设时,沿柔性支架钢索10的轴向方向在柔性支架钢索10的端部加设螺纹,在第二固定锁头420的端部内也加设螺纹,即实现第二固定锁头420与柔性支架钢索10的螺纹固定。第二固定锁头420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411紧固配合,通过在第二固定锁头420上开设第二适配槽421,可以第二固定锁头420与第二连接部411的紧密度,最后通过第二紧固件360对第二固定锁头420与第二连接部进行紧固连接。例如:可以在第二固定锁头420与第二连接部411上开设用于与第二紧固件360紧固配合的紧固孔。
34.另外,考虑到柔性支架钢索10自身的特性,柔性支架钢索10与第一固定锁头320及第二固定锁头420固定后,柔性支架钢索10的绷紧度可能不足,此时可以将柔性支架钢索10的一端进一步螺旋转入第一固定锁头320中和/或第二固定锁头420中,从而实现对柔性支架钢索10的绷紧。
35.结合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00包括第一卡接滑块330与第一卡扣件340,所述第一卡接滑块330通过所述第一滑槽可滑动地固定装设在所述第一支撑平台121上,所述第一卡扣件340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第一卡接滑块330上,且所述第一卡扣件340与所述第一卡接滑块330用于对所述柔性支架钢索10的一端卡接固定;和/或所述第二固定组件400包括第二卡接滑块430与第二卡扣件440,所述第二卡接滑块430通过所述第二滑槽可滑动地固定装设在所述第二支撑平台131上,所述第二卡扣件440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第二卡接滑块430上,且所述第二卡扣件440与所述第二卡接滑块430用于对所述柔性支架钢索10的一端卡接固定。具体地,第一卡扣件340为卡块或卡板。在对柔性支架钢索10的端部固定时,通过调节第一卡扣件340与第一卡接滑块330便能够实现对柔性支架钢索10端部的固定。进一步地,第一卡扣件340现对于第一卡接滑块330的活动方式包括滑动、转动等方式。
36.第二卡扣件440为卡块或卡板。在对柔性支架钢索10的端部固定时,通过调节第二
卡扣件440与第二卡接滑块430便能够实现对柔性支架钢索10端部的固定。进一步地,第二卡扣件440现对于第二卡接滑块430的活动方式包括滑动、转动等方式。
37.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卡扣件340与第一卡接滑块330对于柔性支架钢索10端部的固定效果,可以在第一卡扣件340上预留出用于与柔性支架钢索10端部相接触的第一容置半孔,在第一卡接滑块330上预留出用于与柔性支架钢索10端部相接触的第二容置半孔,即在第一卡扣件340与第一卡接滑块330卡接配合后,第一容置半孔的孔壁与第二容置半孔的孔壁可以实现对柔性支架钢索10端部的360度卡接抵触。和/或可以在第二卡扣件440上预留出用于与柔性支架钢索10端部相接触的第三容置半孔,在第二卡接滑块430上预留出用于与柔性支架钢索10端部相接触的第四容置半孔,即在第二卡扣件440与第二卡接滑块430卡接配合后,第三容置半孔的孔壁与第四容置半孔的孔壁可以实现对柔性支架钢索10端部的360度卡接抵触。
38.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00包括第一转轴350与第二紧固件360,所述第一卡扣件340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转轴350可转动地装设在所述第一卡接滑块330上,所述第一卡扣件340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360与所述第一卡接滑块330紧固配合;和/或,所述第二固定组件400包括第二转轴450与第三紧固件460,所述第二卡扣件440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轴450可转动地装设在所述第二卡接滑块430上,所述第二卡扣件440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紧固件460与所述第二卡接滑块430紧固配合。具体地,第二紧固件360为定位销、螺栓、螺丝或锁扣等。第一卡扣件340通过第一转轴350实现相对第一卡接滑块330的转动,第一卡扣件340与第一卡接滑块330在对柔性支架钢索10端部进行固定时,通过第二紧固件360保证第一卡扣件340与第一卡接滑块330之间的卡接抵触力。第三紧固件460为定位销、螺栓、螺丝或锁扣等。第一卡扣件340通过第二转轴450实现相对第二卡接滑块430的转动,第二卡扣件440与第二卡接滑块430在对柔性支架钢索10端部进行固定时,通过第三紧固件460保证第二卡扣件440与第二卡接滑块430之间的卡接抵触力。
3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适配连接件200固定装设在所述光伏组件20上,所述适配连接件200上设有用于与所述柔性支架钢索10套设配合的安装孔。具体地,光伏组件20可以是行业内任何形式的光伏组件20,例如:光伏板、单片太阳能电池板等。适配连接件200为适配块、适配座、适配夹等。通过适配连接件200可以实现光伏组件20与柔性支架钢索10的连接。进一步地,根据安装需要,适配连接件200与光伏组件20可以通过粘接、卡接、螺纹连接等固定方式。同时,适配连接件200的使用个数也可以为一个以上。
4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支架载荷性能测试装置还包括施压件,所述施压件用于向所述光伏组件20施加压力。具体地,施压件可以为施压气缸或多个标重沙袋,根据测试要求,利用施压件对光伏组件20进行施压,从而模拟柔性支架钢索10与光伏组件20装配后的受力情况。
41.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