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测氧仪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28413发布日期:2022-10-25 23:33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测氧仪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测氧仪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适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测氧仪器。


背景技术:

2.测氧仪器主要是用来检测氧气的含量,测氧仪器的用途也比较广泛,可用于医疗业、工业、各学科的实验室内等等,测氧仪器的种类繁多,使用地区也不同,多数用于平原地区,高原地区低氧、低压、高寒、强辐射等是其显著的环境特征,尤其是低氧环境直接影响人类社会活动和高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测氧仪器在使用时需要用电池来保证仪器正常的工作,但电池的稳定性较差,测氧仪器中的锂电池会因气压降低而发生损坏,从而导致短路,甚至发生危险,以至于降低了高原地区测氧仪器的使用性,因而,发明一种适应于高海拔地区的便携式测氧仪器,对高原地区人类活动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测氧仪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测氧仪器在使用时需要用电池来保证仪器正常的工作,但电池的稳定性较差,测氧仪器中的锂电池会因气压降低而发生损坏,从而导致短路,甚至发生危险,以至于降低了高原地区测氧仪器的使用性的问题。
5.(二)技术方案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测氧仪器,包括主体机构、挂戴机构和防护机构,所述挂戴机构位于主体机构的上端,所述防护机构位于主体机构下端后端的内端,所述主体机构包括测氧仪本体、控制按钮、显示屏、总开关、电池盖板、卡头和卡口,所述控制按钮固定安装在测氧仪本体前端的中端,所述显示屏固定安装在测氧仪本体前端的上端,所述总开关固定安装在显示屏的上端,所述电池盖板固定安装在测氧仪本体后端的下端,所述卡头固定安装在电池盖板的上端,所述卡口固定设置在测氧仪本体后端下端的内端,所述防护机构包括气压泵、电池密封箱、隔温层、气压传感器、压缩弹簧、密封板、密封垫和锂电池,所述气压泵固定安装在测氧仪本体的下端,所述电池密封箱固定设置在测氧仪本体下端的内端,通过安装气压泵,能够用来对电池密封箱内输送气压,保证锂电池工作时气压的稳定,从而保证测氧仪本体正常的工作。
7.优选的,所述隔温层固定安装在电池密封箱的内端,所述气压传感器固定安装在电池密封箱内端的下端,所述压缩弹簧固定安装在电池密封箱内端左右端的上下端,通过安装气压传感器,用来检测电池密封箱内的气压值,安装压缩弹簧,能够在打开电池盖板后,使得密封板可以自动弹起,方便对电池进行安装。
8.优选的,所述密封板活动安装在电池密封箱的后端,所述密封垫固定安装在密封板的内端,所述密封板通过压缩弹簧与电池密封箱活动连接,所述锂电池固定安装在电池
密封箱的内端,通过安装密封垫,用来对电池密封箱进行密封作用,保持电池密封箱内的空气压力。
9.优选的,所述挂戴机构包括卡槽、连接杆、连接板、按压快、卡块、活动槽、连接弹簧和挂绳,所述卡槽固定设置在测氧仪本体上端左右两端的内端,所述连接杆固定安装在测氧仪本体上端的左右两端,通过安装连接杆,能够便于在测氧仪本体上安装挂绳,方便携带。
10.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延伸至卡槽的内端,所述连接板活动安装在连接杆的内端,所述按压快活动安装在连接杆的外端成对称分布,通过安装按压快,能够使得连接板向内挤压,使得卡快活动。
11.优选的,所述按压快的一端延伸至连接杆的内端;所述按压快的一端固定安装在连接板的右端,所述卡块固定安装在连接板的左端成对称分布,通过安装卡块,用来固定连接杆和测氧仪本体。
12.优选的,所述卡块的一端延伸至连接杆的外端,所述连接杆通过卡块与测氧仪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槽固定设置在连接杆内端的左右端,通过安装活动槽,能够使得连接板在连接杆的内部限位移动。
13.优选的,所述连接板通过活动槽与连接杆活动连接,所述连接弹簧固定安装在连接板内端的右端,所述挂绳固定安装在连接杆的外端,通过安装挂绳便于使用者对测氧仪本体的携带。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该适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测氧仪器,通过安装气压泵、电池密封箱和气压传感器,能够保证锂电池在工作时气压的稳定,进而确保了该测氧仪器正常的工作,保证工作效率;
16.2、该适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测氧仪器,通过在电池密封箱与密封板之间安装压缩弹簧,能够在打开电池盖板后,使得密封板可以自动弹起,方便对电池进行安装;
17.3、该适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测氧仪器,通过安装连接杆和挂绳,能够便于使用者对该测氧仪器进行携带,省去了在外出时还要携带测氧仪外箱的麻烦,减轻负担,增强该仪器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挂戴机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挂戴机构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防护机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防护机构局部放大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主体机构;101、测氧仪本体;102、控制按钮;103、显示屏;104、总开关;105、电池盖板;106、卡头;107、卡口;2、挂戴机构;201、卡槽;202、连接杆;203、连接板;204、按压快;205、卡块;206、活动槽;207、连接弹簧;208、挂绳;3、防护机构;301、气压泵;302、电池密封箱;303、隔温层;304、气压传感器;305、压缩弹簧;306、密封板;307、密封垫;308、锂
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请参阅图1-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测氧仪器,包括主体机构1、挂戴机构2和防护机构3,挂戴机构2位于主体机构1的上端,防护机构3位于主体机构1下端后端的内端,主体机构1包括测氧仪本体101、控制按钮102、显示屏103、总开关104、电池盖板105、卡头106和卡口107,控制按钮102固定安装在测氧仪本体101前端的中端,显示屏103固定安装在测氧仪本体101前端的上端,总开关104固定安装在显示屏103的上端,电池盖板105固定安装在测氧仪本体101后端的下端,卡头106固定安装在电池盖板105的上端,卡口107固定设置在测氧仪本体101后端下端的内端。
27.防护机构3包括气压泵301、电池密封箱302、隔温层303、气压传感器304、压缩弹簧305、密封板306、密封垫307和锂电池308,气压泵301固定安装在测氧仪本体101的下端,电池密封箱302固定设置在测氧仪本体101下端的内端,隔温层303固定安装在电池密封箱302的内端,气压传感器304固定安装在电池密封箱302内端的下端,压缩弹簧305固定安装在电池密封箱302内端左右端的上下端,密封板306活动安装在电池密封箱302的后端,密封垫307固定安装在密封板306的内端,密封板306通过压缩弹簧305与电池密封箱302活动连接,锂电池308固定安装在电池密封箱302的内端,使用时,通过气压传感器304对电池密封箱302内部气压进行检测,当检测到电池密封箱302内部气压降低后,打开气压泵301,气压泵301向电池密封箱302输送气压,稳定后停止即可。
28.挂戴机构2包括卡槽201、连接杆202、连接板203、按压快204、卡块205、活动槽206、连接弹簧207和挂绳208,卡槽201固定设置在测氧仪本体101上端左右两端的内端,连接杆202固定安装在测氧仪本体101上端的左右两端,连接杆202的一端延伸至卡槽201的内端,连接板203活动安装在连接杆202的内端,按压快204活动安装在连接杆202的外端成对称分布,按压快204的一端延伸至连接杆202的内端;按压快204的一端固定安装在连接板203的右端,卡块205固定安装在连接板203的左端成对称分布,卡块205的一端延伸至连接杆202的外端,连接杆202通过卡块205与测氧仪本体101固定连接,活动槽206固定设置在连接杆202内端的左右端,连接板203通过活动槽206与连接杆202活动连接,连接弹簧207固定安装在连接板203内端的右端,挂绳208固定安装在连接杆202的外端,在使用时,手指按住按压快204,连接弹簧207受力压缩,使得连接板203往内移动,卡块205通过连接板203带动,收缩至连接杆202内,此时将连接杆202对准卡槽201进行安装,之后通过挂绳208即可实现对测氧仪本体101的携带。
29.工作原理: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将挂绳208安装在连接杆202的外端,然后用手按住按压快204,连接弹簧207受力压缩,使得连接板203往内挤压,卡块205通过连接板203向内移动,继而收缩至连接杆202内,然后将连接杆202对准卡槽201进行安装,通过挂绳208即可将测氧仪本体101戴在脖子上面进行携带,在高原地区使用时,首先电池密封箱302通过密
封板306和密封垫307,使内部气压的稳定,当电池密封箱302内部气压降低,通过气压传感器304检测到之后,打开气压泵301,气压泵301向电池密封箱302输送气压,稳定后停止,如需对锂电池308进行更换,用力向下打开电池盖板105,使得卡头106脱离卡口107,然后密封板306失去压力后经压缩弹簧305弹起,即可对锂电池308进行更换。
30.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