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底板加工用压力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89720发布日期:2022-11-15 21:38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装箱底板加工用压力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集装箱底板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装箱底板加工用压力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集装箱是能装载包装或无包装货进行运输,并便于用机械设备进行装卸搬运的一种成组工具,而为了保证集装箱的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人们更多的采用可回收再生的生态板制成生态集装箱,由于生态集装箱的底板是承重板,因此在生态集装箱底板的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压力检测装置对底板的承受压力进行检测工作,进而保证底板的加工合格性。
3.而现在大多数的生态集装箱底板加工用压力检测装置在进行检测工作时,工作人员需要对板材进行手动拿取和放置工作,不方便进行稳定的上下料工作,工作效率低且劳动强度大。一种生态集装箱底板加工用压力检测装置(公开号为cn212844736u),通过设置推板和顶板,可在板材进行压力检测时,实现板材的快速上料和下料,不需要工作人员手动拿取和放置板材,但是,该专利提出的压力检测装置,板材经过压力检测后,不能根据板材的变化(是否出现裂纹、缺料以及变形)对检测后的板材进行分类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底板加工用压力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集装箱底板加工用压力检测装置,包括传输带,用于传输集装箱底板,
6.压力检测箱,架设于所述传输带的外侧,用于对集装箱底板进行压力检测,
7.视觉检测机构,设置于所述压力检测箱出料端的顶端,位于所述传输带的正上方,用于对压力检测后的集装箱底板进行外观检测;
8.推料机构,设置于所述传输带输出端的侧方,用于剔除外观存在瑕疵的集装箱底板;
9.其中,所述推料机构包括螺纹连接在所述传输带侧方的推料气缸以及与所述推料气缸输出轴固定连接的推料板,所述推料气缸与外部气源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压力检测箱的顶端固设有液压箱,所述液压箱的底端设置有左右对称分布的第一液压杆和第二液压杆,所述第一液压杆与所述第二液压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施压板。
11.优选的,所述施压板上可拆卸连接有压力传感器。
12.优选的,所述压力检测箱的内部底端固设有支撑箱,所述支撑箱的顶端螺纹连接有与外部气源连通的顶升气缸,所述顶升气缸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支撑板。
13.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施压板的正下方。
14.优选的,所述传输带的侧方螺纹连接有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的对射式光电传感器。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本实用新型借助传输带与压力检测机构相配合,利用传输带进行板材的输送,压力检测机构架设在传输带上,可在板材传输至预设位置时,对板材进行施压检测,还在传输带的上方设有用于检测施压后板材是否出现裂纹、缺料以及变形问题的视觉检测机构以及用于将施压后出现瑕疵的板材从传输带上推落的推料机构,如此,可加快板材压力检测的速率,且可对施压后不合格的合格的板材进行分类收集处理。
附图说明
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局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传输带传输板材的轴视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传输带;2、压力检测箱;21、液压箱;22、第一液压杆;23、第二液压杆;24、施压板;3、视觉检测机构;4、推料机构;41、推料气缸;42、推料板;5、支撑箱;6、顶升气缸;61、支撑板;7、对射式光电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集装箱底板加工用压力检测装置,包括传输带1、压力检测箱2、视觉检测机构3、推料机构4、顶升气缸6以及对射式光电传感器7。
25.其中,传输带1用于传输集装箱底板。
26.压力检测箱2,架设于传输带1的外侧,用于对集装箱底板进行压力检测。
27.视觉检测机构3,设置于压力检测箱2出料端的顶端,位于传输带1的正上方,用于对压力检测后的集装箱底板进行外观检测。
28.推料机构4,设置于传输带1输出端的侧方,用于剔除外观存在瑕疵的集装箱底板。
29.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使板材可以停留在预定位置,在传输带1的侧方螺纹连接有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的对射式光电传感器7,又为了保证板材可以停留在施压板24的正下方,对射式光电传感器7设置在传输带1的侧方,发射端和接收端位于施压板24的尾端两侧,如此,在板材从传输带1上传输至施压板24的正下方时,板材的尾端遮挡住对射式光电传感器7的红光或红外线,将线切断,以使对射式光电传感器7发出信号,此时,板材停留的位置位于施压板24的正下方。
30.如图1所示,具体的,压力检测箱2的顶端固设有液压箱21,液压箱21的底端设置有左右对称分布的第一液压杆22和第二液压杆23,第一液压杆22与第二液压杆2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施压板24,在板材传输至施压板24的正下方时,传输带1停止运行,板材停留在施压板24的正下方,启动第一液压杆22和第二液压杆23,带动施压板24向下移动,对板材进行挤压检测工作,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施压板24上可拆卸连接有压力传感器,与施压板24相配合,对板材施压进行压力检测。
31.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使板材受到施压板24挤压时更加稳定,在压力检测箱2的内部底端固设有支撑箱5,支撑箱5的顶端螺纹连接有与外部气源连通的顶升气缸6,顶升气缸6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支撑板61,支撑板61位于施压板24的正下方;如此,板材通过传输带1输送至施压板24的正下方时,可通过启动顶升气缸6,利用顶升气缸6带动支撑板61上升,对板材起到辅助支撑的效果,避免板材底部悬空面积太大,在受到挤压时容易从中间断裂。
32.如图1所示,为了对进行压力检测后的板材进行外观检测,以剔除压力检测后出现外观变形的板材,在压力检测箱2出料端的顶端,位于传输带1的正上方设置有视觉检测机构3,可对进行压力检测后的板材外观是否出现裂纹、缺料以及变形问题进行检测,并将信号传递至推料机构4,利用推料机构4将压力检测后外观存在瑕疵的板材从传输带1上剔除。
33.如图1和图3所示,推料机构4包括螺纹连接在传输带1侧方的推料气缸41以及与推料气缸41输出轴固定连接的推料板42,推料气缸41与外部气源连接;推料气缸41接收到视觉检测机构3的信息反馈后,带动推料板42向前移动,将外观存在瑕疵的板材从传输带1上顶推剔除。
3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工作人员从传输带1的传送端将板材置于传输带1上,启动传输带1,传输带1运行将板材传输至压力检测箱2的内侧,通过对射式光电传感器7检测板材的传送位置,并在板材传输至预定位置时,利用对射式光电传感器7将信号传输至传输带1的驱动机构,暂停传输带1的运行,以使板材停留在预设位置,位于压力检测箱2中施压板24的正下方,还将信号传输至顶升气缸6,顶升气缸6带动支撑板61上升至与板材的底部相接触,对板材起到支撑作用,之后启动第一液压杆22和第二液压杆23,带动施压板24向下运动对板材进行挤压检测工作,在施压板24上还设有压力传感器,在对板材进行挤压检测时,结合压力传感器能够方便快捷的完成检测工作,检测完成后,顶升气缸6可带动支撑板61下移,远离板材,此时传输带1继续运行,带动板材向传输带1出料端移动,在压力检测箱2的出料端顶端侧方设置有视觉检测机构3,可以对压力检测后的板材是否出现出现裂纹、缺料或变形进行检测,若检测到板材出现裂纹、缺料或变形的情况,将信号传输至推料机构4,在板材输送至正对推料机构4的位置时,推料机构4中的推料气缸41启动,带动推料板42向前移动,直至将板材从传输带1上推落,若板材并未出现裂纹、缺料以及变形的情况,板材会顺着传输带1的传送方向,从传输带1的出料端掉落。
35.其中,视觉检测机构3是指通过机器视觉产品(即图像摄取装置,分cmos和ccd两种)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将信号传输至推料机构4。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
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