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称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称重装置。
背景技术:2.最初在对土豆、洋葱、橘子、核桃等近似物料进行称重时,通常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称重,这种方式人工支出较大,效率低下。
3.之后出现的自动称重设备,能够替代人工完成对物料的称重。这种设备通常是通过输送带将物料直接输送至称重斗内部进行称重,这种称重方式不易对进入称重斗内部的物料进行控制,容易导致一次进入称重斗的物料过多,物料之间相互挤压,造成称重斗堵塞,影响称重进行。
4.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便于对进入称重斗内部的物料量进行控制的自动称重装置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便于对进入称重斗内部的物料量进行控制的自动称重装置。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自动称重装置,包括称重单元,所述称重单元具有支撑盒,所述支撑盒的一侧上下相对应设置有存料斗及称重斗;所述存料斗及所述称重斗的底部分别铰接有第一门板及第二门板,所述第一门板及第二门板上传动连接有驱使所述第一门板与第二门板开启或闭合的连杆驱动机构;所述支撑盒的底部设置有称重支座,所述称重支座与所述支撑盒之间设置有拉力传感器,所述称重斗通过设置在其两侧的称重斗支臂固定在所述称重支座的两侧。
7.所述驱动机构具有铰接在所述支撑盒两侧的侧板,两个所述侧板之间设置有拨杆,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二门板之间通过第二连杆相连接,所述第一门板的上部与所述第二门板的上部通过第一连杆相连接,所述拨杆的内侧设置有转板,所述转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拨杆下侧相对应的滚轮,所述支撑盒的内部设置有驱动所述转板转动的驱动部件,所述侧板上连接与复位弹簧。
8.所述存料斗通过设置在其两侧的存料斗支臂固定在所述支撑盒的两侧。
9.自动称重装置,还包括进料斗,所述进料斗的下方设置有与其相对应的主振盘,所述主振盘的四周呈圆周阵列有若干线振盘,所述线振盘的下方设置有与其输出端相对应的所述称重单元。
10.所述称重单元的下方设置有导料斜槽,所述导料斜槽的下方设置有与其相对应的出料斗。
11.所述线振盘与所述存料斗之间架设有挡料软板,所述挡料软板的下段均匀开设有切缝。
12.自动称重装置,还包括底箱,所述底箱的顶部居中固定架设有中心支撑柱,所述称
重单元通过所述支撑盒与所述中心支撑柱固定连接,所述出料斗设置在所述中心支撑柱的下方。
13.所述中心支撑柱的四周均匀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杆,所述进料斗的外侧固定设置有进料斗支架,所述进料斗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上部。
14.所述主振盘的四周呈圆周阵列有十二个所述线振盘。
15.所述存料斗及称重料斗的顶部均对称设置有倾斜导板。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中,物料先输送至存料斗内部,通过开启存料斗底部的第一门板及第二门板能够将其内部的物料排入至其下方的称重斗内部,通过控制存料斗底部的第一门板及第二门板的开启时间能够控制进入称重斗内部物料的量,避免一次进入称重斗内部过多的物料造成堵塞;
18.(2)拉力传感器固定在支撑盒的底部,称重支座装配在拉力传感器底部,由于称重斗及其外部结构具有的重量是固定的,通过拉力传感器检测其重量增加数值即可得到称重斗内部物料的重量。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称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称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自动称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自动称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23.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限于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材料的组分、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24.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25.如图1和2所示,自动称重装置,包括称重单元4,称重单元4具有支撑盒406,支撑盒406的一侧上下相对应设置有存料斗401及称重斗402,存料斗401用于暂存物料,称重斗402用于对其内部的物料进行称重;存料斗401及称重斗402的底部分别铰接有第一门板403及第二门板404,第一门板403及第二门板404上传动连接有驱使第一门板403与第二门板404开启或闭合的连杆驱动机构;支撑盒406的底部设置有称重支座414,称重支座414与支撑盒406之间设置有拉力传感器(拉力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称重斗402通过设置在其两侧的称重
斗支臂413固定在称重支座414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物料先输送至存料斗401内部,通过开启存料斗402底部的第一门板403及第二门板404能够将其内部的物料排入至其下方的称重斗402内部,通过控制存料斗402底部的第一门板403及第二门板404的开启时间能够控制进入称重斗402内部物料的量,避免一次进入称重斗402内部过多的物料造成堵塞;拉力传感器固定在支撑盒406的底部,称重支座414装配在拉力传感器底部,由于称重斗402及其外部结构具有的重量是固定的,通过拉力传感器检测其重量增加数值即可得到称重斗402内部物料的重量。
26.作为驱动机构具体的一种实施方式,驱动机构具有铰接在支撑盒406两侧的侧板408,两个侧板408之间设置有拨杆410,侧板408与第二门板404之间通过第二连杆409相连接,第一门板403的上部与第二门板404的上部通过第一连杆相连接,拨杆410的内侧设置有转板412,转板412上设置有与拨杆410下侧相对应的滚轮411,支撑盒406的内部设置有驱动转板412转动的驱动部件,侧板408上连接与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图中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部件驱使转板412转动,转板412转动时带动滚轮411向上推动拨杆410,拨杆410带动其两端的侧板408向上转动,通过第二连杆409拉动开启第二门板404,同时拉伸复位弹簧,第二门板404开启时通过第一连杆405拉动第一门板403开启,闭合时驱动部件驱使转板412复位,通过复位弹簧弹力作用拉动侧板408复位,侧板408带动第二连杆409驱使第二门板304关闭,同时第二门板304通过第一连杆405带动第一门板403闭合;其中侧板408转动设置在存料斗支臂407(称重斗支臂413)侧面,侧板408上垂直设置有第一连接柱416,存料斗支臂407(称重斗支臂413)的侧面设置有第二连接柱417,复位弹簧为拉簧,拉簧的两端分别挂装在第一连接柱416与第二连接柱417,对第一门板403及第二门板404施加闭合的弹力;作为驱动部件具体的一种实施方式,驱动部件可以选用电机或旋转气缸。
27.在一些实施例中,存料斗401通过设置在其两侧的存料斗支臂407固定在支撑盒406的两侧,存料斗支臂407呈“l”字型板体结构,存料斗支臂407的一端固定在存料斗401的侧面,另一端固定在支撑盒406的侧面。
2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4所示,自动称重装置,还包括进料斗1,进料斗1的下方设置有与其相对应的主振盘2,主振盘2的四周呈圆周阵列有若干线振盘3,线振盘3的下方设置有与其输出端相对应的称重单元4;在使用时物料通过输送带灯装置输送至进料斗1上方落至进料斗1内部,通过进料斗1将物料向下排至主振盘2的顶部,主振盘2呈锥形结构,通过其不断振动能够将物料分散至其周围的线振盘3顶部,线振盘3振动时能够将物料振动至称重单元4处进行称重。
29.在一些实施例中,称重单元4的下方设置有导料斜槽5,导料斜槽5的下方设置有与其相对应的出料斗6,称重单元4称重完成后,称重斗402底部的第一门板403及第二门板404开启,将物料向下排入至导料斜槽5,通过导料斜槽5将物料导入至出料斗6向下排出。
30.在一些实施例中,线振盘3与存料斗401之间架设有挡料软板7,挡料软板7的下段均匀开设有切缝,挡料软板7可采用橡胶片裁切制成,在存料斗401内部装满后,挡料软板7能够阻挡物料继续移动,避免物料在存料斗401开口处堆积。
31.在一些实施例中,自动称重装置,还包括底箱8,底箱8的顶部居中固定架设有中心支撑柱9,称重单元4通过支撑盒406与中心支撑柱9固定连接,出料斗6设置在中心支撑柱9的下方,主振盘2及线振盘2的底部均设置有振动电机,通过振动电机驱使其不断产生振动,
对物料进行移动。
32.进一步的,中心支撑柱9的四周均匀设置有横杆10,横杆10的端部焊接固定在中心支撑柱9的外侧,横杆10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杆11,进料斗1的外侧固定设置有进料斗支架12,进料斗支架12固定设置在支撑杆11的上部 进料斗支架12的下方设置有围环13,围环13固定在支撑杆11上,挡料软板7的上端固定装配在围环13上。
3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 3所示,主振盘2的四周呈圆周阵列有十二个线振盘3,十二个线振盘3对应十二个称重单元4。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存料斗401及称重料斗402的顶部均对称设置有倾斜导板415,通过倾斜导板415能够增大存料斗401、称重斗402的开口大小,避免物料外洒。
35.至此,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为了避免遮蔽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没有描述本领域所公知的一些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面的描述,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实施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
3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