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试组件及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40586发布日期:2022-12-14 00:11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试组件及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试组件及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2.当锂电池进行电性能测试时,将测试装置的电流线和电压线通过连接铝排与电池的极柱电连接,以分别采集电池的电流值和电压值等参数信息。
3.在电性能测试过程中,由于连接铝排自身具有一定的内阻,同时电流线与连接铝排接触不良时也会产生接触内阻,使得连接铝排存在分压的情况,导致电压线测量的电压值大于电芯的实际电压值,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偏差导致电芯内阻测试结果偏大,同时还会导致测量的能量效率偏低,降低了测试的准确性。
4.因此,亟需一种测试组件及测试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试组件及测试装置,以准确测量电池的电压值,提高测试的准确性。
6.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测试组件,包括连接排和电压线,所述连接排上开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一孔;
8.当所述连接排与电池的极柱相连时,所述第一孔正对于所述极柱,所述电压线的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一孔内并抵接于所述极柱,以测量所述电池的电压值。
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孔为螺纹孔,所述电压线的端子与所述第一孔螺纹连接。
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排包括:
11.主体排;以及
12.导柱,所述主体排沿其厚度方向的一端向外延伸设置有所述导柱,所述导柱开设有所述第一孔。
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体排设置有所述导柱的端面沿所述导柱的周向开设有凹槽。
1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体排的厚度为2mm~4mm,所述凹槽的深度为1mm~1.5mm,所述第一孔的孔深为4mm~8mm。
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体排与所述导柱通过冲压一体成型。
1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测试组件还包括:
17.电流线,当所述连接排与所述电池的极柱相连时,所述电流线的端子与所述连接排相连。
1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排上还开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二孔,所述电流线的端子与所述第二孔通过螺栓连接。
1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排沿其长度方向的两
端。
20.一种测试装置,包括上述的测试组件。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测试组件,当连接排与电池的极柱相连时,第一孔正对于极柱,电压线的端子穿设于第一孔内并抵接于极柱,使得电压线直接与极柱相连并直接测量电池的电压值,避免了连接排的内阻和接触内阻分压,消除了电压线的测量结果与电池的实际电压的偏差,避免了测试组件测量的电池的能量效率偏低以及电池直流内阻偏大,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
2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测试装置通过上述测试组件,使得电压线直接与极柱相连并直接测量电池的电压值,避免了连接排的内阻和接触内阻分压,消除了电压线的测量结果与电池的实际电压的偏差,避免了测试组件测量的电池的能量效率偏低以及电池直流内阻偏大,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排与电压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5.图中部件名称和标号如下:
26.1、连接排;11、主体排;110、第二孔;111、凹槽;12、导柱;120、第一孔;
27.2、电压线。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1.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2.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3.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测试装置,主要用于电池的电性能测试。具体地,测试装置包括充放电机构和测试组件,其中测试组件包括连接铝排、电压线和电流线。当需要测试电池的电性能时,电池的正极柱和负极柱分别焊接有连接铝排,连接铝排上开设有通孔。充放电机构的正极通过一根电压线和一根电流线连接于电池的正极柱上的连接铝排,并通过螺栓将电压线和电流线固定安装到通孔内。充放电机构的负极通过一根电压线和一根电流线连接于电池的负极柱上的连接铝排,并通过螺栓将电压线和电流线固定安装到通孔内。最后按照测试流程分别测量电池的电压值、电流值等数据。
34.在上述测试过程中,由于连接铝排的内阻和接触内阻存在分压的情况,导致电压线采集的电压值大于电芯的实际电压值,从而使测量的能量效率偏低,电池直流内阻测试偏大,降低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35.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测试组件,具体包括连接排1和电压线2,连接排1上开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一孔120。当连接排1与电池的极柱相连时,第一孔120正对于极柱,电压线2的端子穿设于第一孔120内并抵接于极柱,以测量电池的电压值。
36.在本实施例中,测试组件的电压线2直接与极柱相连并直接测量电池的电压值,避免了连接排1的内阻和接触内阻分压,消除了电压线2的测量结果与电池的实际电压的偏差,避免了测试组件测量的电池的能量效率偏低以及电池直流内阻偏大,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
37.需要说明的是,电压线2的端子与连接排1保持绝缘。可以通过在电压线2端子裸露的金属部分包裹绝缘套管,绝缘套管上设有与第一孔120匹配的螺纹,电压线2的端子通过绝缘套管与连接排1螺纹连接,以避免电压线2采集连接排1的电压,提高了电压线2的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当然,还可以通过涂布绝缘胶等方式实现电压线2的端子与连接排1绝缘,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38.本实施例的连接排1为铝排,不仅导电性能较好,同时方便加工,成本较低。当然,连接排1还可以为铜排等导电排,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39.具体地,第一孔120为螺纹孔,电压线2的端子与第一孔120螺纹连接,使得电压线2与连接排1通过螺纹连接,不仅使电压线2能够快速安装于连接排1上,提高了电压线2与连接排1的安装效率,同时提高了电压线2与连接排1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了电压线2与电池极柱的可靠连接。
40.本实施例的连接排1的厚度为2mm~4mm。例如,连接排1的厚度可以为2mm、3mm或4mm等。
41.为了保证电压线2的端子与连接排1的可靠连接,如图1所示,连接排1包括主体排11和导柱12,主体排11沿其厚度方向的一端向外延伸设置有导柱12,导柱12开设有第一孔120。导柱12延长了第一孔120的长度,从而提高了第一孔120与电压线2的端子的接触长度,方便电压线2的端子可靠地旋拧于第一孔120内。
42.具体地,主体排11的厚度为2mm~4mm,第一孔120的孔深为4mm~8mm。即第一孔120内的螺纹的轴向长度为4mm~8mm。例如,第一孔120内的螺纹的轴向长度为4mm、5mm、7mm或8mm等。
4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主体排11与导柱12通过冲压一体成型,便于连接排1的加工,提高了连接排1的加工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44.本实施例的连接排1焊接连接于电池的极柱上。由于导柱12的第一孔120与极柱正对设置,因此需要将导柱12周围的部分连接排1焊接于极柱,以实现连接排1与极柱的电连接。为了便于连接排1的焊接,如图1所示,主体排11设置有导柱12的端面沿导柱12的周向开设有凹槽111,从而减薄了连接排1待焊接部分的厚度,降低了焊接难度,提高了焊接质量。
45.具体地,由于极柱一般为圆形,本实施例的凹槽111同样为圆形,导柱12位于凹槽111的中心位置。当然还可以根据焊接需求调整凹槽111的尺寸,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46.本实施例的凹槽111的深度为1mm~1.5mm。例如,凹槽111的深度可以为1mm、1.1mm、1.2mm、1.3mm、1.4mm或1.5mm等。
47.本实施例的测试组件还包括电流线,当连接排1与电池的极柱相连时,电流线的端子与连接排1相连,以测量电池的电流值。
48.具体地,连接排1上还开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二孔110,电流线的端子与第二孔110通过螺栓连接,实现了电流线的可靠安装,同时无需对电流线的端子进行改造加工,降低了测试组件的成本。
49.如图1所示,第一孔120与第二孔110分别位于连接排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以方便电流线和电压线2的安装,避免两者发生干涉。
50.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