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矩形风管内风量检测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40287发布日期:2022-10-26 02:53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用于矩形风管内风量检测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环境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矩形风管内风量检测的装置。


背景技术:

2.室内送风设备是建筑必要的装置之一,借助送风设备可以保障室内有持续不断的新鲜空气的输入,以及冷热气的输入,从而营造出人体舒适感的室内空气环境。而风管则是送风设备必要的组件,风管将空气输送至室内各个角落,现有的风管具有圆形和矩形,而在室内环境中,矩形风管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对于矩形风管内气流流速的检测时极为关键的。
3.在检测标准规范中,矩形风管的检测需要根据其矩形断面进行测点布置,供需要布置25个测点,25个测点呈阵列排布,现有实际检测过程中,由于是风管内部检测,在测量前,需要对风管进行打孔操作,随后将风速仪探头穿过孔洞伸入风管内部进行检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4.1、测点的布置通过计算可以获得,因此所在位置确定,即打孔位置确定,而在打孔过程中,由于没有辅助,往往会打偏,从而导致在水平方向上的采集位置存在较大误差。
5.2、杆状伸缩式的风速仪探头表面刻度不连续,伸入测量时,在纵向上布置多个测点的位置难度较大且不易操作和控制,从而导致检测人员为了图省力而任意地在不同位置进行测量,事实上测点的布置已不符合规范要求,这进一步导致测量结果可靠性不足,甚至导致较大的误差。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并提供一种用于矩形风管内风量检测的装置,结构简单,能够便于打孔和检测,效率高,数据有效性、可靠。
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矩形风管内风量检测的装置,包括定位底板和风速仪,所述定位底板上开设有沉槽通孔,所述沉槽通孔沿定位底板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定位底板一端设置有固定夹头、另一端设置有活动夹头,所述活动夹头能够沿定位底板长度方向移动并固定,所述固定夹头和活动夹头之间的沉槽通孔内设置有五个定位管,所述定位管顶部设置有上滑动限位环,所述定位管穿过沉槽通孔与下限位螺母连接,所述上滑动限位环与下限位螺母配合固定定位管与定位底板的相对位置;
8.所述上滑动限位环上设置有中心标识线,所述定位底板表面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固定夹头和活动夹头之间还设置有紧固带,所述风速仪上设置有五个间隔皮筋,所述间隔皮筋与定位管底部配合定位。
9.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夹头包括第一竖板,所述第一竖板与定位底板的夹角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一加强板,两个第一加强板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与紧固带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竖板表面设置有第一防滑纹。
11.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夹头包括滑动底板,所述滑动底板表面设置有第二竖板,所述第二竖板与滑动底板的夹角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二加强板,两个第二加强板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与紧固带连接,所述滑动底板底部设置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穿过沉槽通孔并与手旋螺母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底板与螺纹杆之间设置有导向滑块,所述导向滑块设置在沉槽通孔的台阶部上。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竖板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滑纹。
14.进一步的,所述上滑动限位环的外周结构为矩形。
15.进一步的,所述上滑动限位环和定位管的顶部高度小于定位底板表面高度。
16.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夹头与定位底板之间通过螺钉锁固。
17.进一步的,所述紧固带上设置有塑料插扣或者紧绳器。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9.1、固定夹头与活动夹头配合,能够将定位底板初步定位并固定在风管底部,配合紧固带,能够保证定位底板固定不移动,从而使得定位底板与风管底部相对位置固定,固定夹头位于与定位底板位置恒定,通过以固定夹头为起点,能够快速的对定位管进行位置调整,操作便捷;
20.2、定位管能够在打孔时起到定位和导向的作用,打孔位置精确,从而保证检测时水平方向上的检测位置准确,提高检测质量;
21.3、根据风速仪探头需要伸入到风管内五个高度位置的尺寸,将五根皮筋箍紧在风速仪探头上,根据皮筋与定位管底部位置匹配,可以确定风速仪在风管内的高度,通过判断快速检测,保证检测时垂直方向上的检测位置准确,提高检测质量;
22.4、整体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便捷携带,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定位部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活动夹头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定位管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定位部分固定时的示意图;
28.图6是本实用新型风速仪使用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0.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矩形风管内风量检测的装置的一实施例,包括定位底板1和风速仪112,定位底板上开设有沉槽通孔2,沉槽通孔沿定位底板长度方向设置,定位底板一端设置有固定夹头3、另一端设置有活动夹头4,活动夹头能够沿定位底板长度方向移动并固定,固定夹头和活动夹头配合,可以夹紧在风管111的两侧边上,实现定位底板水平方向的定位,定位底板能够得到初步固定,固定夹头和活动夹头之间还设置有
紧固带9,紧固带绕风管上部一周,与固定夹头、定位底板以及活动夹头配合形成闭环结构,紧固带上设置有塑料插扣或者紧绳器,紧固带可以实现快速收紧,操作便捷,定位底板不会掉落,实现定位底板在纵向上的定位,固定夹头和活动夹头之间的沉槽通孔内设置有五个定位管5,定位管顶部设置有上滑动限位环6,定位管穿过沉槽通孔与下限位螺母7连接,上滑动限位环与下限位螺母配合,能够将定位管夹紧固定在沉槽通孔的台阶部上,即与定位底板的相对位置固定唯一;
31.具体的,在上滑动限位环上设置有中心标识线8,定位底板表面设置有刻度线,通过中心标识线和刻度线配合,在水平方向上,根据固定夹头至第一个测点的距离、固定夹头至第二个测点的距离、固定夹头至第三个测点的距离、固定夹头至第四个测点的距离以及固定夹头至第五个测点的距离,对定位管位置进行精确固定,风速仪上设置有五个间隔皮筋10,间隔皮筋与定位管底部配合定位,在纵向方向上根据定位管底部至第一个测点的距离、定位管至第二个测点的距离、定位管至第三个测点的距离、定位管至第四个测点的距离以及定位管至第五个测点的距离,将间隔皮筋绑设在风速仪的测量杆上,测量杆为伸缩结构,根据量尺确定五个间隔皮筋的间距。
32.在使用时,根据检测信息,确定风管尺寸,根据风管尺寸计算风管上的五个开孔位置以及风管内五个高度位置,根据开孔位置,对定位底板上的定位管进行滑动调整,通过中心标识线和刻度线找到相应位置并将下限位螺母锁死,此操作可以在现场完成,也可以在准备工具时完成,随后在现场进行安装,现将活动夹头松开,在定位底板上可以自由移动,随后将定位底板表面与风管底部贴合,将固定夹头侧表面与风管侧边抵接贴合,将活动夹头推向风管侧表面抵紧贴合并固定,此时固定夹头和活动夹头具有一定的夹紧力度,松开定位底板不会直接掉落,随后安装紧固带,使得后续打孔等操作时,定位底板不会松动掉落,由于定位管已经被固定位置,安装好定位底板后即可直接打孔,定位管能够有效的对钻头进行定位和导向,打孔位置精准,随后将间隔皮筋安装在风速仪上,将风速仪的测量杆从定位管底部伸入风管内,参照图6所示,当第一个间隔皮筋与定位管底部齐平时,进行一次测量,随后继续上升,当第二个间隔皮筋与定位管底部齐平时,在进行一次测量,重复测量动作直至第五个间隔皮筋与定位管底部齐平并测量,随后抽出测量杆,对下一个定位管进行检测,五个定位管共检测二十五个测点,满足检测要求,测量位置准确度高,检测数据精准可靠。
33.上述的固定夹头包括第一竖板11,第一竖板与定位底板的夹角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一加强板12,两个第一加强板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轴13,第一连接轴与紧固带连接,第一连接轴的设计便于紧固带的安装,第一竖板和两个第一加强板的配合,满足安装时抵接固定的强度,并且满足第一连接轴的安装。还在第一竖板表面设置有第一防滑纹,提高夹紧固定效果。活动夹头包括滑动底板14,滑动底板表面设置有第二竖板15,第二竖板与滑动底板的夹角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二加强板16,两个第二加强板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轴17,第二连接轴与紧固带连接,第二连接轴的设计便于紧固带的安装,第二竖板和两个第二加强板的配合,满足安装时抵接固定的强度,并且满足第二连接轴的安装,滑动底板底部设置有螺纹杆18,螺纹杆穿过沉槽通孔并与手旋螺母19连接,定位管的移动和活动夹头的移动均位于沉槽通孔内,便于操作,活动夹头在通长的沉槽通孔内移动,可以满足不同尺寸的风管使用,提高适用范围。手旋螺母便于在安装时不借助工具,方便快捷。滑动底板与螺纹杆之间设置
有导向滑块20,导向滑块设置在沉槽通孔的台阶部上,起到止转效果,便于滑动夹头操作。第二竖板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滑纹,提高夹紧固定效果。
34.在一实施例中,上滑动限位环的外周结构为矩形,从而在沉槽通孔内实现止转,便于中心标识线与刻度线配合识别,并且也方便下限位螺母的锁固。并且上滑动限位环和定位管的顶部高度小于定位底板表面高度,当定位底板安装结束后,发现定位管位置存在偏差时,可以松开下限位螺母,对定位管进行微调,然后再次锁固下限位螺母即可,操作便捷,定位管可以有效移动。
35.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夹头与定位底板之间通过螺钉锁固,当固定夹头损坏时,便于更换,降低使用成本。
36.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