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利于提升可见分光光度计准确性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84591发布日期:2022-12-24 06:27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利于提升可见分光光度计准确性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利于提升可见分光光度计准确性的装置。


背景技术:

2.可见分光光度计是将成分复杂的光分解为光谱线便于人们观察的科学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根据物质的吸收光谱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和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依据朗伯-比耳定律可以实现定量分析。
3.由于可见分光光度计是通过应用光谱进行分析的定量分析仪器,所以当灰尘进入比色皿后,可能导致产生测量误差,降低了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有利于提升可见分光光度计准确性的装置,能够解决现有的可见分光光度计在使用时或者存放时容易收到灰尘污染的问题。
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有利于提升可见分光光度计准确性的装置,用于与可见分光光度计配合使用,所述装置包括:移动座和固定座;
6.所述移动座用于托放可见分光光度计;
7.所述固定座开设有供所述移动座滑进和抽出的滑动腔;
8.所述固定座内还设置有风机和过滤件;
9.当所述可见分光光度计通过所述移动座滑进所述固定座后,所述移动座与固定座可围合成闭合结构;
10.所述风机启动后可在闭合结构内制造气流,以及所述过滤件设置在气流流经处,用于对气流进行除尘处理。
11.可选地,所述移动座的顶端向下凹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托放所述可见分光光度计;
12.所述滑动腔设置在所述固定座的底侧。
13.可选地,所述固定座在所述滑动腔的上方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固定座顶侧的内壁围合成操作室;
14.所述挡板上开设有通风口;
15.所述风机设置在挡板上并且所述过滤件设置在所述风机和通风口之间;
16.当所述风机启动后,所述风机制造的气流在操作室中窜动,直至通过所述过滤件被进行除尘处理,再经过所述通风口被排出操作室。
17.可选地,所述挡板的设置方向平行于所述移动座从所述滑动腔滑进和抽出的方向;
18.所述过滤件为可对气流除尘的过滤板并且过滤板的设置数量为三个,以及三个过滤板的设置方向均垂直于所述挡板的设置方向并且互相平行;
19.以及,所述固定座的顶壁开设有可开闭的活动窗;
20.当所述活动窗打开后,可用于更换过滤板和安拆所述风机。
21.可选地,所述固定座在操作室内还设置有插入板;
22.所述插入板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位于操作室内的一侧活动连接,所述插入板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挡板延伸至滑动腔内,以及所述插入板可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23.以及,所述移动座内容纳腔的边侧的顶端开设有供所述插入板插入和抽出的插入槽;
24.当所述移动座与固定座围合成闭合结构后,所述插入板可插入所述插入槽,用于固定所述移动座和固定座的相对位置。
25.可选地,所述固定座的顶壁开设有控制孔;
26.以及,所述插入板位于操作室内的端侧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出靠向控制孔的倾斜端;所述倾斜端被构成为向靠近控制孔一侧倾斜;
27.以及,所述固定座在操作室内的顶壁还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插入板的顶端的水平端侧连接,以及所述弹簧的弹性方向与所述插入板的移动方向平行;
28.以及,所述固定座在操作室内还设置有控制杆;
29.所述控制杆的设置形状为弯折型,以及所述控制杆的一端通过控制孔延伸至所述固定座外,以及所述控制杆的另一端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可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30.所述控制杆的另一端被构成为向所述插入板一侧倾斜并且可与所述插入板的倾斜端配合使用。
31.可选地,所述插入板的顶端设置有固定杆;
32.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的顶壁活动连接并且所述固定杆可沿着竖直方向相对所述固定座的顶壁移动。
33.可选地,所述控制杆位于所述固定座外的部分设置有可覆盖住控制孔的移动端。
34.可选地,在所述移动座内,所述容纳腔的边侧在靠向所述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内侧开设有存放槽;所述存放槽用于存放干燥剂。
35.有益效果:
36.本技术通过移动座和固定座的设置可用于为可见分光光度计提供密封的存放环境。
37.以及,本技术通过固定座内风机和过滤件的设置可以对移动座和固定座围合成的空间内的空气进行除尘处理,用于为可见分光光度计提供无尘环境。
38.综上所述,本技术能够解决现有的可见分光光度计在使用时或者存放时容易收到灰尘污染的问题。
附图说明
3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有利于提升可见分光光度计准确性的装置的侧视图;
4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有利于提升可见分光光度计准确性的装置的正视图;
4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插入板插入插入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4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插入板脱离插入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44.其中,1-可见分光光度计;2-移动座;21-容纳腔;22-插入槽;23-存放槽;24-干燥剂;3-固定座;31-滑动腔;32-风机;33-过滤件;34-挡板;341-通风口;35-活动窗;36-插入板;361-固定杆;37-弹簧;38-控制杆;381-移动端。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将详细地对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实施例中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仅是与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系统和方法的示例。
4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有利于提升可见分光光度计准确性的装置,用于与可见分光光度计1配合使用,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有利于提升可见分光光度计准确性的装置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有利于提升可见分光光度计准确性的装置的正视图,装置包括:移动座2和固定座3。
47.移动座2的顶端向下凹陷有容纳腔21,容纳腔21用于托放可见分光光度计1。
48.移动座2内容纳腔21的边侧的顶端开设有供插入板36插入和抽出的插入槽22。
49.具体地,移动座2设置有插入槽22的边侧的高度应该高于可见分光光度计1的高度和与其相对一侧的边侧的高度,如此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操作效率。
50.在移动座2内,容纳腔21的边侧在靠向可见分光光度计1的内侧开设有存放槽23。存放槽23用于存放干燥剂24。
51.具体地,干燥剂24为可吸收空气中水分的物品,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吸水海绵或者其他物品。
52.固定座3的底侧开设有供移动座2滑进和抽出的滑动腔31。
53.固定座3在滑动腔31的上方设置有挡板34,挡板34与固定座3顶侧的内壁围合成操作室。挡板34的设置方向平行于移动座2从滑动腔31滑进和抽出的方向。
54.挡板34上开设有通风口341。风机32设置在挡板34上并且过滤件33设置在风机32和通风口341之间。
55.过滤件33为可对气流除尘的过滤板并且过滤板的设置数量为三个,以及三个过滤板的设置方向均垂直于挡板34的设置方向并且互相平行。
56.固定座3的顶壁开设有可开闭的活动窗35。当活动窗35打开后,可用于更换过滤板和安拆风机32。
57.插入板36设置在固定座3的操作室内。
58.插入板36的一端与固定座3位于操作室内的一侧活动连接,插入板36的另一端贯穿挡板34延伸至滑动腔31内,以及插入板36可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当移动座2与固定座3围合成闭合结构后,插入板36可插入插入槽22,用于固定移动座2和固定座3的相对位置。
59.插入板36位于操作室内的端侧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出靠向控制孔的倾斜端。倾斜端被构成为向靠近控制孔一侧倾斜。控制孔设置在固定座3的顶壁上。
60.插入板36的顶端设置有固定杆361。
61.固定杆361的一端与固定座3的顶壁活动连接并且固定杆361可沿着竖直方向相对固定座3的顶壁移动。
62.固定座3在操作室内的顶壁还设置有弹簧37,弹簧37的另一端与插入板36的顶端的水平端侧连接,以及弹簧37的弹性方向与插入板36的移动方向平行。
63.控制杆38设置在固定座3的操作室内。
64.控制杆38的设置形状为弯折型,以及控制杆38的一端通过控制孔延伸至固定座3外,以及控制杆38的另一端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可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65.控制杆38的另一端被构成为向插入板36一侧倾斜并且可与插入板36的倾斜端配合使用。
66.控制杆38位于固定座3外的部分设置有可覆盖住控制孔的移动端381。
67.工作原理:
68.(一)移动座2和固定座3的围合组装:
69.从移动座2设置有插入槽22的一侧推动移动座2,使移动座2通过滑动腔31进入固定座3内,直至设置有插入槽22一侧的边侧与插入板36接触。
70.如图3和图4所示,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插入板插入插入槽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插入板脱离插入槽时的结构示意图,推动移动端381向靠近插入板36一侧移动,移动端381带动控制杆38向靠近插入板36一侧移动,由于控制杆38的倾斜端和插入板36的倾斜端可互相配合,以及由于固定杆361的限位作用,因此控制杆38可推动插入板36竖直向上移动,此时弹簧37被压缩。
71.再推动移动座2,直至移动座2完全进入固定座3,松开操作端381,弹簧37施放的弹力推动插入板36竖直向下移动,直至插入插入槽22。
72.(二)移动座2和固定座3围合成的闭合结构内的除尘操作:
73.当移动座2和固定座3围合成闭合结构后,启动风机32,风机32在操作室内制造气流,气流在操作室中窜动,直至通过过滤件33被进行除尘处理,再经过通风口341被排出操作室。
74.在可操作的时间内,可对(二)中的上述步骤进行反复操作,直至重复至预设次数。
75.以上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属于本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