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感器的零满位调节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24016发布日期:2022-09-14 13:30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传感器的零满位调节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和零满位调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传感器的零满位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2.传感器受被测物理量变化影响,自身敏感元件物理特性发生改变,输出电信号随之变化,该电信号因为元件敏感程度差异或量程的不同会有,要求其输出电流或电压在规定的范围内变化,以适应后级的采样或表头量程范围,这样的一个调整过程可以分为设定最小值的零位调节(简称“调零”)和设定最大值的满位调节(简称“调满”)。
3.当传感器检测的物理量处于低点时,传感器对应输出电压信号为零位电压,这一电压在多数场合并不为零,该电压作为传感器输出的非零最小值,用于指示传感器处于正常工作且检测量低位状态。对于模拟输出的传感器,常见的有1~5v电压、2.1~7.2v电压以及4~20ma电流等信号输出范围,其中电流输出往往由电压输出转换而来。
4.调零过程通常需要将信号衰减或降低放大倍数,而调满过程则需要将信号放大或增加放大倍数,因此调零和调满相互影响,需要进行多次反复调整,才能同时满足零位和满位的精度要求,在传感器的生产调试中,需要传感器在被测物理量极大与极小之间反复切换。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感器的零满位调节困难,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感器的零满位调节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因调零和调满相互影响,导致传感器的零满位难以调节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7.一种传感器的零满位调节系统,包括传感器、零位调节模块、放大模块、温度补偿分压模块、基准缓冲模块和满位调节及输出模块;
8.所述传感器与零位调节模块电性连接,所述零位调节模块与放大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温度补偿分压模块与基准缓冲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基准缓冲模块和放大模块均与零满位及输出模块电性连接,所述零满位及输出模块的输出端为零满位调节系统的输出端。
9.进一步地,所述温度补偿分压模块包括电阻r4、接地电阻r5、电阻r6以及热敏电阻rt,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外部稳压电源v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和接地电阻r6连接,且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基准缓冲模块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热敏电阻rt的一端连接,所述热敏电阻rt的另一端接地。
10.进一步地,所述基准缓冲模块包括运算放大器op1,所述运算放大器op1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op1的反相输入端与其输出端连接,且所述运算放大器op1的输出端与满位调节及输出模块电性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零位调节模块包括零位调节滑动电阻rp1,所述零位调节滑动电阻
rp1的第一不动端与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零位调节滑动电阻rp1的第二不动端接地,所述零位调节滑动电阻rp1的滑动端与放大模块电性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放大模块包括接地电容c1以及运算放大器op2,所述运算放大器op2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接地电容c1和零位调节滑动电阻rp1的滑动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op2的反相输入端与其输出端连接,且所述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端与满位调节及输出模块电性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满位调节及输出模块包括满位调节滑动电阻rp2、电阻r1、电阻r7以及运算放大器op3;
14.所述电阻r7的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p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p3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满位调节滑动电阻rp2的第一不动端与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满位调节滑动电阻rp2的第二不动端与其滑动端连接,且所述满位调节滑动电阻rp2的第二不动端分别与运算放大器op3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端为零满位及输出模块的输出端。
15.进一步地,所述放大模块包括电阻r2、接地电阻r3、电阻r8、电阻r9以及运算放大器op2;
16.所述电阻r8的一端与零位调节滑动电阻rp1的滑动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9的一端和运算放大器op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op2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接地电阻r3和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参考电压vref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端与满位调节及输出模块电性连接。
17.进一步地,所述零位调节滑动电阻rp1的滑动端上的电压记为电压v5,所述运算放大器op1的输出端上的电压记为电压v3,所述参考电压vref减去电压v5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电压v3。
18.进一步地,所述满位调节及输出模块包括满位调节滑动电阻rp2、电阻r1、电阻r7、电阻r10以及运算放大器op3;
19.所述电阻r7的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p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0的一端和运算放大器op3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op3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和满位调节滑动电阻rp2的第一不动端连接,所述满位调节滑动电阻rp2的第一不动端和滑动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端为零满位及输出模块的输出端。
20.进一步地,所述热敏电阻rt设置为铂电阻。
2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的零满位调节系统,采用热敏电阻和固定电阻组成的温度补偿分压模块,从而产生温度补偿的基准电压,作为传感器的零位对应的基准电压,传感器零位输出受温度的影响被预置的温度曲线反方向弥补;传感器输出电压从最小变化到最大,经过反相放大后,变为从最大减小到最小,该电压通过运算放大器与基准电压做减法运算后,同时也与基准电压的温度补偿成正比放大,实现全量程范围的温度补偿;由于基
准电压等于零位电压,调节传感器满位的操作不会对调零结果产生影响,按照先调零再调满的操作步骤,不需要反复调节零位和满位,一次即可完成零满位调节。
附图说明
2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传感器的零满位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传感器的零满位调节系统的第一示例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传感器的零满位调节系统的第二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8.实施例1
29.如图1所示,一种传感器的零满位调节系统,包括传感器、零位调节模块、放大模块、温度补偿分压模块、基准缓冲模块和满位调节及输出模块。
30.传感器与零位调节模块电性连接,零位调节模块与放大模块电性连接,温度补偿分压模块与基准缓冲模块电性连接,基准缓冲模块和放大模块均与零满位及输出模块电性连接,零满位及输出模块的输出端为零满位调节系统的输出端。
31.对于非温度传感器,温度变化往往会影响传感器的物理特性,进而影响传感器精度,因此需要对传感器进行温度补偿,以弥补温度变化造成的输出偏差。
32.若传感器的输出电压随温度增加而减小,则采用图2所示的第一示例进行温度补偿,抵消温度增加带来的偏差。
33.如图2所示,温度补偿分压模块包括电阻r4、接地电阻r5、电阻r6以及热敏电阻rt,电阻r4的一端与外部稳压电源v1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和接地电阻r6连接,且电阻r4的另一端与基准缓冲模块电性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热敏电阻rt的一端连接,热敏电阻rt的另一端接地。
34.改变电阻r4、接地电阻r5以及电阻r6的阻值,可以改变输出基准电压的温度变化率。电阻r4的另一端上的电压记为电压v2,该电压v2作为传感器的零位对应的基准电压(即传感器零位在常温下的电压)。
35.值得说明的是,除了本实施例所述温度补偿分压模块外,还可以才其他传感器以及对应的外围电路产生基准电压,例如,可以采用湿度传感器以及外围电路,产生湿度补偿的基准电压,以消除湿度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
3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基准缓冲模块包括运算放大器op1,运算放大器op1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op1的反相输入端与其输出端连接,且运算放大器op1的输出端与满位调节及输出模块电性连接。
37.运算放大器op1的输出端上的电压记为电压v3,电压v2经过运算放大器op1缓冲后,输出电压v3,以保持负载稳定性。
3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零位调节模块包括零位调节滑动电阻rp1,零位调节滑动电阻rp1的第一不动端与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零位调节滑动电阻rp1的第二不动端接地,零位调节滑动电阻rp1的滑动端与放大模块电性连接。
39.在图2中,零位调节滑动电阻rp1的第一不动端的另一端为传感器,图示示例的传感器为电容式液位传感器,此处仅仅用于举例,不再进行赘述。
4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放大模块包括接地电容c1以及运算放大器op2,运算放大器op2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接地电容c1和零位调节滑动电阻rp1的滑动端连接,运算放大器op2的反相输入端与其输出端连接,且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端与满位调节及输出模块电性连接。
4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满位调节及输出模块包括满位调节滑动电阻rp2、电阻r1、电阻r7以及运算放大器op3;
42.电阻r7的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p1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p3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满位调节滑动电阻rp2的第一不动端与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端连接,满位调节滑动电阻rp2的第二不动端与其滑动端连接,且满位调节滑动电阻rp2的第二不动端分别与运算放大器op3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端为零满位及输出模块的输出端。
43.电压v2为经过温度补偿的基准电压,同时也作为零位电压,该电压经运算放大器op1缓冲后输出电压v3,可见v3=v2;电压v4为传感器输出电压,经过零位调节调节滑动电阻rp1分压和运算放大器op2后放大,使得运算放大器op2输出的电压v6总是小于或等于电压v2,因此:
44.v7 = (v3-v6)
×
(r1
÷
rp2)+ v3
45.其中,v7表示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端上的电压。
46.当传感器感知物理量处于最小值时,传感器输出的电压v4最小,电路中r2=r3=r4=r5,则v6=vref-v5,调节零位调节调节滑动电阻rp1使得v6 = v3时,v7 = v3,输出最小电压,实现调零。
47.当传感器感知物理量从最小变化到最大的过程中,传感器输出的电压v4逐渐增大,保持已经调节后的零位调节调节滑动电阻rp1位置不变,电压v6逐渐减小。当传感器输出的电压v4达到最大时,电压v6出现最小值,调节满位调节滑动电阻rp2,使得电压v7达到满位电压,完成调满。
48.若传感器的输出电压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则采用图3所示的第二示例进行温度补偿,抵消温度增加带来的偏差。
49.在图3中,零位调节滑动电阻rp1的第一不动端的另一端为传感器,图示示例中的结构为传感器内部的电桥以及运算放大器,此处仅仅用于举例,不再进行赘述。
50.如图3所示,放大模块包括电阻r2、接地电阻r3、电阻r8、电阻r9以及运算放大器op2。
51.电阻r8的一端与零位调节滑动电阻rp1的滑动端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9的一端和运算放大器op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运算放大器op2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接地电阻r3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参考电压vref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端与满位调节及输出模块电性连接。
5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零位调节滑动电阻rp1的滑动端上的电压记为电压v5,运算放大器op1的输出端上的电压记为电压v3,参考电压vref减去电压v5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电压v3。
5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满位调节及输出模块包括满位调节滑动电阻rp2、电阻r1、电阻r7、电阻r10以及运算放大器op3。
54.电阻r7的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p1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0的一端和运算放大器op3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端电性连接,运算放大器op3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和满位调节滑动电阻rp2的第一不动端连接,满位调节滑动电阻rp2的第一不动端和滑动端均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端为零满位及输出模块的输出端。
5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热敏电阻rt设置为铂电阻。
5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的零满位调节系统,采用热敏电阻和固定电阻组成的温度补偿分压模块,从而产生温度补偿的基准电压,作为传感器的零位对应的基准电压,传感器零位输出受温度的影响被预置的温度曲线反方向弥补;传感器输出电压从最小变化到最大,经过反相放大后,变为从最大减小到最小,该电压通过运算放大器与基准电压做减法运算后,同时也与基准电压的温度补偿成正比放大,实现全量程范围的温度补偿;由于基准电压等于零位电压,调节传感器满位的操作不会对调零结果产生影响,按照先调零再调满的操作步骤,不需要反复调节零位和满位,一次即可完成零满位调节。
5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58.采用热敏电阻rt与固定电阻组成的温度补偿分压模块对稳压电源v1进行分压,得到随温度变化的基准电压v2,选择适合的热敏电阻rt以及温度补偿分压模块的参数,使得该基准电压的变化曲线与传感器的温度曲线相反。传感器输出的电压v2经过零位调节滑动电阻rp1衰减后,经过放大模块反相放大,然后输入满位调节及输出模块。通过调节零位调节滑动电阻rp1,使得传感器在零位点时,电压v6等于基准电压v2,得到不随运算放大器op3增益变化的零位电压,同时零位电压随温度变化,补偿传感器的温度影响。调节满位调节滑动电阻rp2,使得传感器输出最大时,运算放大器op3的输出电压达到满位值,此时,因为调零工作原理是使得传感器电压与基准电压相等,抵消后输出等于基准电压,因此调满过程不会影响调零结果。
59.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