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聚四氟乙烯软管弯曲疲劳测试台。
背景技术:2.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材料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中,所有材料在使用之前都需要对其进行往复弯曲、拉伸或扭转的等复杂交变的疲劳载荷性能测试,来了解器件的具体性能;其中聚四氟乙烯软管凭借着耐高温、耐腐蚀、耐高压,重量轻、柔软性强,抗破坏性强,经久耐等特点运用之处众多,而作为聚四氟乙烯软管可进行任意弯曲所对应的弯曲疲劳载荷倍受使用者关注,但现有的弯曲疲劳性能测试台进行弯曲测试都是将材料的一端进行固定不动,通过机器的带动另一端进行往复运动对材料的的弯曲进行测量,该测试台由于将材料的一端的牢牢固定在进行弯曲时容易导致材料磨碎,使得所测弯曲疲劳载荷不准确;且对材料的弯曲一般不会小于直角,对于像聚四氟乙烯软管这样子柔软性强能够进行任意程度弯曲的材料来说,难以测出其进行最大弯曲时的弯曲疲劳载荷。
技术实现要素: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材料的固定灵活,且能够对材料进行最大程度弯曲的聚四氟乙烯软管弯曲疲劳测试台。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聚四氟乙烯软管弯曲疲劳测试台包括工作台,设置在工作台下方中部的纵移机构,设置在工作台下方、且位于纵移机构两侧的横移机构,设置在纵移机构上、且位于工作台上的固定机构,所述横移机构包括设置在工作台下方的第一电机,设置在第一电机上的第一往复丝杆,设置在第一往复丝杆末端的第一限位板,设置在第一往复丝杆上的横移装置,设置在横移装置上的转动件,所述横移装置包括横移螺母,设置在横移螺母上的第一弹簧,设置在第一弹簧上的限位块。
5.作为优选,所述横移螺母上设置有圆柱状的凸起,凸起的两侧设置有开孔。
6.作为优选,所述转动件的底部设置有开孔、且开孔的末端设置有环形槽,转动件的侧面设置有通孔、且通孔的两端为圆弧设置。
7.作为优选,所述工作台在纵移机构与横移机构的正上方均设置有长条形的开口。
8.作为优选,所述纵移机构包括设置在工作台下方的第二电机,设置在第二电机上的第二往复丝杆,设置在第二往复丝杆末端的第二限位板,设置在第二往复丝杆上的纵移螺母。
9.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板,设置在固定板上的固定柱,设置的固定板内的第二弹簧,设置在第二弹簧上的限位柱。
10.进一步,所述固定板上的设置有圆形的开孔,及与开孔相通的凸字形的滑槽。
11.进一步,所述限位柱底端的两侧设置有滑槽
12.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该测试台通过在横移螺母上设置圆柱
状的凸起、且在凸起上设置开口的方式,让其与第一弹簧、限位块形成的横移装置能够与转动件顺利安装后,在实现转动连接的同时也能起到限位固定的目的,让转动件能够根据软管弯曲程度的变化而自动转动来改变朝向,有效的防止软管在弯曲时与机构发生摩擦,避免因软管磨损而影响到最终的测量,为了进一步降低软管在弯曲时的磨损,还对转动件所设通孔两端进行了圆弧设置;固定机构的设置让该测试台能够对不同口径的软管进行固定,让软管的弯曲处不会随意发生改变,提高了测试台测量的准确性,而转动件所设的通孔也能够对不同口径软管的两端进行可活动的灵活固定,再通过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分别带动第一往复丝杆与第二往复丝杆转动来让横移螺母与纵移螺母能够进行往复运动,从而带动转动件与固定机构让软管能够发生从笔直到几乎对折的弯曲程度变化,让该测试台能够对材料进行最大程度弯曲的弯曲疲劳载荷测试。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聚四氟乙烯软管弯曲疲劳测试台的结构图;
14.图2为图1工作台的结构图;
15.图3为图1中纵移机构的结构图;
16.图4为图1中横移机构的结构图;
17.图5为图4中横移装置的结构图;
18.图6为图4中转动件的结构图;
19.图7为图1中固定机构的结构图;
20.图8为图7中限位柱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22.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间”、“上”、“下”、“顶部”、“右侧”、“左端”、“上方”、“背面”、“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另,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如未特别说明部件之间的连接或固定方式,其连接或固定方式均可为通过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螺栓固定或钉销固定,或销轴连接等方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在详述。
24.一种聚四氟乙烯软管弯曲疲劳测试台,如图1所示,包括工作台1,设置在工作台1下方中部的纵移机构2,设置在工作台1下方、且位于纵移机构2两侧的横移机构3,设置在纵移机构2上、且位于工作台1上的固定机构4。
25.如图2所示,所述工作台1在纵移机构2与横移机构3的正上方均设置有长条形的开口。
26.如图3-6所示,所述纵移机构2包括设置在工作台1下方的第二电机21,设置在第二电机21上的第二往复丝杆22,设置在第二往复丝杆22末端的第二限位板23,设置在第二往复丝杆22上的纵移螺母24。所述横移机构3包括设置在工作台1下方的第一电机31,设置在
第一电机31上的第一往复丝杆32,设置在第一往复丝杆32末端的第一限位板33,设置在第一往复丝杆32上的横移装置34,设置在横移装置34上的转动件35,所述横移装置34包括横移螺母341,设置在横移螺母341上的第一弹簧342,设置在第一弹簧342上的限位块343;所述横移螺母341上设置有圆柱状的凸起,凸起的两侧设置有开孔;所述转动件35的底部设置有开孔、且开孔的末端设置有环形槽,转动件35的侧面设置有通孔、且通孔的两端为圆弧设置。此处通过在横移螺母341上设置圆柱状的凸起、且在凸起上设置开口的方式,让其与第一弹簧342、限位块343形成的横移装置34能够与转动件35顺利安装后,在实现转动连接的同时也能起到限位固定的目的,让转动件35在测试台运行时能够稳定运转,使得转动件35能够根据软管弯曲程度的变化而自动转动来改变朝向,有效的防止软管在弯曲时与机构发生摩擦,避免因软管磨损而影响到最终的测量,为了进一步降低软管在弯曲时的磨损,还对转动件35所设通孔两端进行了圆弧设置;利用转动件35所设的通孔能够对不同口径软管的两端进行可活动的灵活固定,再通过第一电机31与第二电机21分别带动第一往复丝杆32与第二往复丝杆22转动来借助工作台上设置的开口对横移螺母341与纵移螺母24活动空间的限制,让横移螺母341与纵移螺母24只能够在第一往复丝杆31与第二往复丝杆22上进行往复运动,并不会发生旋转,从而带动转动件35与固定机构4让软管能够发生从笔直到几乎对折的弯曲程度变化,通过横移机构2与纵移机构3的配合让该测试台能够对材料进行最大程度弯曲的弯曲疲劳载荷测试。通过将横移装置34的限位块343按压入横移螺母341所设开孔内,再将其横移螺母341的凸起放置到转动件35的底部所设开孔内,推送到转动件35的开孔内所设的环形槽后第一弹簧342便会将限位块343顶出,即可实现对横移装置34与转动件35的连接安装,而第一弹簧342通过粘连与横移螺母341连接。
27.如图7-8所示,所述固定机构4包括固定板41,设置在固定板41上的固定柱42,设置的固定板41内的第二弹簧43,设置在第二弹簧43上的限位柱44;所述固定板41上的设置有圆形的开孔,及与开孔相通的凸字形的滑槽;所述限位柱44底端的两侧设置有滑槽。具体的,固定机构4通过的第二弹簧43与限位柱44设置让该测试台能够对不同口径的软管进行固定,且让固定后软管的弯曲处不会随意发生改变,对软管的每一次弯曲都发生在同一处,提高了测试台测量的准确性。
28.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该测试台通过在横移螺母上设置圆柱状的凸起、且在凸起上设置开口的方式,让其与第一弹簧、限位块形成的横移装置能够与转动件顺利安装后,在实现转动连接的同时也能起到限位固定的目的,让转动件能够根据软管弯曲程度的变化而自动转动来改变朝向,有效的防止软管在弯曲时与机构发生摩擦,避免因软管磨损而影响到最终的测量,为了进一步降低软管在弯曲时的磨损,还对转动件所设通孔两端进行了圆弧设置;固定机构的设置让该测试台能够对不同口径的软管进行固定,让软管的弯曲处不会随意发生改变,提高了测试台测量的准确性,而转动件所设的通孔也能够对不同口径软管的两端进行可活动的灵活固定,再通过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分别带动第一往复丝杆与第二往复丝杆转动来让横移螺母与纵移螺母能够进行往复运动,从而带动转动件与固定机构让软管能够发生从笔直到几乎对折的弯曲程度变化,让该测试台能够对材料进行最大程度弯曲的弯曲疲劳载荷测试。
29.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能够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
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