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轴电缆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13848发布日期:2023-02-10 22:14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同轴电缆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缆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同轴电缆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同轴电缆是一种电线及信号传输线,同轴电缆可用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传输,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应用,其中最重要的有电视传播、长途电话传输、计算机系统之间的短距离连接以及局域网等。
3.在现有技术中,对于同轴电缆生产加工后,为了保障其良好的使用性能,需要对其进行检测工作,然而现有对同轴电缆所用的一些检测装置中,难以实现对同轴电缆有效安置定位的同时,难以实现对其抗压性能进行精准检测作用,从而影响同轴电缆检测过程稳定性的同时,降低其生产使用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同轴电缆检测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同轴电缆检测装置,包括基板,所述基板顶部的中心固定安装有支承板,所述支承板的侧边设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两组弧块,两组所述弧块在基板一侧的上方呈对称设置,且两组弧块相对一端的内壁均固定安装有防滑垫,两组所述弧块相背离的一端外壁均固定连接有连接臂,两组所述连接臂一侧的外部均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开设于基板的内腔,且连接臂一侧的底端贯穿滑槽的内侧,两组所述弧块的正下方设有双向推杆,所述双向推杆位于基板一侧的下方,且双向推杆两侧的驱动端分别与两组连接臂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双向推杆非驱动端的外壁固定套接有套设块,所述套设块固定安装于基板的底部,两组所述弧块背离支承板的一侧边设有垫板。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支承板,起到对待检测同轴电缆的放置以及受压支承效果。
8.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机构设有两组,两组所述定位机构分别位于支承板的两侧边,且两组定位机构在支承板的两侧边呈对称设置。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定位机构,起到对待检测同轴电缆两端的夹持定位作用。
10.进一步的,两组所述垫板分别固定安装于基板顶部的两侧,且两组垫板的顶部均与支承板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弧块呈半圆状弧形块体结构,所述连接臂呈“l”形条板体结构。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垫板,实现对安置后同轴电缆两端的辅助拔高并承接工作。
12.进一步的,所述支承板的外侧设有侧架,所述侧架固定安装于基板顶部的中部,且侧架呈倒置“l”形板体结构,所述侧架顶端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气缸。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侧架,起到对其上结构的主体承接作用。
14.进一步的,所述气缸位于支承板上方的中心位置,且气缸底部驱动端的中心固定连接有检测板,所述检测板位于支承板的上方,所述气缸的顶端设有压力传感器。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检测板,实现对同轴电缆的被动接触并挤压作用。
16.进一步的,所述基板顶部的一侧设有电池盒,且基板顶部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安置框,所述电池盒、安置框分别位于两组定位机构相背离的两侧边,所述安置框呈倒置“u”字形架板体结构,且安置框的顶部设有提示灯。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提示灯,起到对被检测同轴电缆受压状态下是否产生损坏的有效参照效果。
1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9.(1)通过设置的基板以及支承板,能够对其上整体结构进行主体承接的同时,起到对待检测同轴电缆的有效安置承接作用,通过设置的两组定位机构,能够利用其内部弧块、防滑垫、连接臂、滑槽、垫板以及双向推杆、套设块的共同作用下,起到对待检测同轴电缆两侧端的有效安置并夹持定位效果,进而防止同轴电缆检测过程中产生偏移下,防止影响其检测的稳定性以及质量;
20.(2)通过设置的电池盒、安置框以及提示灯,能够利用外部鳄鱼夹工具的辅助作用下,使得电池盒、提示灯以及待检测同轴电缆两端形成连通电路的同时,配合所设侧架、气缸、检测板以及压力传感器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实现对同轴电缆抗压性能的良好精准检测效益,进而得以提高所加工生产同轴电缆的投入使用质量。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的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的基板底端仰视图;
24.图4为本技术的安置框侧端结构示意图。
25.图中标号说明:
26.1、基板;2、支承板;3、定位机构;4、弧块;5、防滑垫;6、连接臂;7、滑槽;8、双向推杆;9、套设块;10、垫板;11、侧架;12、气缸;13、检测板;14、压力传感器;15、电池盒;16、安置框;17、提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
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0.实施例:
31.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同轴电缆检测装置,请参阅图1-图3,包括基板1,基板1顶部的中心固定安装有支承板2,支承板2的侧边设有定位机构3,定位机构3包括两组弧块4,两组弧块4在基板1一侧的上方呈对称设置,且两组弧块4相对一端的内壁均固定安装有防滑垫5,两组弧块4相背离的一端外壁均固定连接有连接臂6,两组连接臂6一侧的外部均设有滑槽7,滑槽7开设于基板1的内腔,且连接臂6一侧的底端贯穿滑槽7的内侧,两组弧块4的正下方设有双向推杆8,双向推杆8位于基板1一侧的下方,且双向推杆8两侧的驱动端分别与两组连接臂6的底端固定连接,双向推杆8非驱动端的外壁固定套接有套设块9,套设块9固定安装于基板1的底部,两组弧块4背离支承板2的一侧边设有垫板10,定位机构3设有两组,两组定位机构3分别位于支承板2的两侧边,且两组定位机构3在支承板2的两侧边呈对称设置,两组垫板10分别固定安装于基板1顶部的两侧,且两组垫板10的顶部均与支承板2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弧块4呈半圆状弧形块体结构,连接臂6呈“l”形条板体结构。
33.请参阅图1和图4,支承板2的外侧设有侧架11,侧架11固定安装于基板1顶部的中部,且侧架11呈倒置“l”形板体结构,侧架11顶端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气缸12,气缸12位于支承板2上方的中心位置,且气缸12底部驱动端的中心固定连接有检测板13,检测板13位于支承板2的上方,气缸12的顶端设有压力传感器14,所设的压力传感器14,其本体为现有中成熟并配合液压杆所用的压力检测传感器,基板1顶部的一侧设有电池盒15,且基板1顶部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安置框16,电池盒15、安置框16分别位于两组定位机构3相背离的两侧边,安置框16呈倒置“u”字形架板体结构,且安置框16的顶部设有提示灯17,通过设置的安置框16,能够对基板1顶部一侧固定连接的同时,起到对提示灯17的有效安装承接效果,并通过对安置框16的结构设计下,得以便于提示灯17所连接导线的穿设与排布作用,从而使得提示灯17与电池盒15的共同配合下,实现对同轴电缆受压检测过程的良好精准参照效益,且提示灯17本体的功率电压值属于人体安全电压值的范围内,对此的限定下,间接得以限制电池盒15的输出电压值为人体安全电压值范围,进而保证整体检测操作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3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同轴电缆检测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时,整体处于完整的装配状态,先将提示灯17所连接两组导线中一组与电池盒15负极相连通的同时,将提示灯17的另一组导线以及电池盒15阳极导线的一端均连接一组鳄鱼夹即可,而后将所生产同轴电缆截取一部分长度的同时,把握所截取的长度略小于电池盒15与安置框16之间的距离,并将所截取同轴电缆两端的导体进行部分裸露,此时利用两组双向推杆8同步驱动的同时,使得基板1顶部两侧的两组弧块4均进行相远离移动,而后将待检测同轴电缆置于支承板2顶部中部的同时,使得其两端分别搭设于两组垫板10的顶部,随后利用两组双向推杆8的复
位作用下,实现四组弧块4、防滑垫5分别对待检测同轴电缆两端的夹持作用,此时待检测同轴电缆得以被定位,此时将提示灯17以及电池盒15所连接的鳄鱼夹分别夹持于同轴电缆两端导体的同时,由于同轴电缆内部的连通作用,使得提示灯17处于供电开启状态,而后启动气缸12对检测板13向下驱动的同时,得以对待检测的同轴电缆进行压制工作,并利用压力传感器14对气缸12压力值的检测并显示作用下,实现对同轴电缆抗压性能的检测工作,且当提示灯17产生熄灭时,则表示所形成的连通电路被切断,进而表示受压同轴电缆处于损坏状态,并以此得出其抗压性能的参数值,检测完成后将所检测同轴电缆取出即可。
3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