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地质荧光检测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70952发布日期:2023-01-25 10:30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地质荧光检测仪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荧光检测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地质荧光检测仪装置。


背景技术:

2.荧光光谱法是一种高灵敏检测技术,最低检测限可达飞摩尔浓度的荧光素物质,相对于吸收光谱灵敏度高百倍,目前用于检测荧光信号的荧光分光光度计(也叫荧光光谱仪)均采用由150w高功率氙灯光源、激发单色仪、样品仓、发射单色仪和光电倍增管、单点检测器组成,其工作原理为氙灯连续光谱经过激发单色仪单色产生单色光,单色光进入样品仓照射样品并产生连续光谱的荧光信号,荧光信号进入发射单色仪分光并投射到pmt检测器上,通过发射单色仪光栅转动扫描来获得荧光光谱,其荧光光谱仪广泛应用于对地下水的检测;
3.传统的荧光光谱仪结构复杂、体积庞大、耗能高、测试速度慢、价格高,且使用不便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申请号:202021647965.7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荧光检测仪,涉及荧光检测设备的技术领域,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荧光检测仪激发光路和发射光路长、通光效率不高、测试速度慢、灵敏度较低等技术问题,该荧光检测仪包括微型光谱仪、样品仓和单色光激发单元,样品仓用于放置测试样品;样品仓包括第一光路通道和第二光路通道,第一光路通道与第二光路通道相互垂直,且第一光路通道与单色光激发单元连接,第二光路通道与微型光谱仪连接;样品仓的第一光路通道与第二光路通道垂直,使第二光路通道获得低杂散光干扰的背景,第一光路通道与单色光激发单元连接缩短了激发光路;第二光路通道与微型光谱仪连接缩短了发射光路,进而确保提高通光效率和设备的灵敏度,其中充电电路包括充电口;充电口和开关固定设置在壳体上;
4.上述专利中通过微型光谱仪、样品仓和单色光激发单元相配合,能够实现对地质荧光进行检测的目的,且现有的整个荧光检测仪由于体积较小,使得便于携带,但是其开关以及充电口设置在壳体的外部,在携带的过程中存在误碰到开关导致触发整个检测仪意外开启的情况,另外设置在外部的充电口容易进入灰尘,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便携式地质荧光检测仪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便携式地质荧光检测仪装置。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便携式地质荧光检测仪装置,包括荧光检测仪装置本体,所述荧光检测仪装置本体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左侧的样品储备支撑座、安装在壳体底部内壁上的微型光谱仪、控制电路板、嵌装在壳体前侧的控制开关和嵌装在壳体右侧内壁上的充电口,所述微型光谱仪、充电口和控制开关均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其中通过样品储备支撑座、微型光谱
仪、控制电路板、控制开关和充电口相配合,能够实现对地质荧光进行检测的目的,其检测的原理为现有的技术,在这里不做阐述,壳体的右侧设有套设在充电口上的第一防护盒,通过第一防护盒对充电口进行遮挡防护,壳体的前侧设有套设在控制开关上的第二防护盒,通过第二防护盒对控制开关进行遮挡防护,第一防护盒的上方、下方以及第二防护盒的上方和下方均转动连接有安装在壳体外侧的安装块,上下相对的两个安装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处于扭转压缩状态的扭簧,处于扭转压缩状态的扭簧的设置,能够在解除固定时,自动驱动第一防护盒或者第二防护盒弹开解除遮挡,相对的两个扭簧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第一防护盒的顶部、底部以及第二防护盒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壳体的右前侧棱角处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的前侧开设有第一槽,第一防护盒和第二防护盒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卡槽,第一槽内安装有与两个卡槽相卡装的弹性卡装机构,弹性卡装机构的前侧延伸至固定块的前侧,弹性卡装机构配合卡槽的设置,能够快速对第一防护盒和第二防护盒进行固定。
8.优选的,所述弹性卡装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槽两侧内壁之间的定位杆,定位杆上滑动套设有两个移动杆,两个移动杆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卡杆,两个卡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的卡槽内,通过两个卡杆对第一防护盒和第二防护盒进行限制,两个移动杆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与第一槽的两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设置,能够在第一弹簧处于拉伸状态放松拉力时,通过移动杆驱动对应的卡杆移动复位,第一弹簧活动套设在定位杆上,两个移动杆相互靠近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弹性拉动组件,弹性拉动组件的前侧延伸至固定块的前侧并固定连接有拉环。
9.优选的,所述弹性拉动组件包括拉绳,拉绳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移动杆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拉绳的后侧活动接触有第一定滑轮,通过拉绳和第一定滑轮相配合,用于驱动两个移动杆位置移动,第一定滑轮上转动安装有拉杆,第一槽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之间转动安装有两个第二定滑轮,第一定滑轮位于两个第二定滑轮之间,拉绳的前侧与两个第二定滑轮的后侧活动接触,拉杆的前端延伸至固定块的前侧并与拉环的后侧固定连接,定位杆滑动套设在拉杆上,定位杆的前侧与拉环的后侧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活动套设在拉杆上。
10.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盒的右侧和第二防护盒的前侧均开设有顶部和底部为开口设置的凹槽,凹槽的两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把手杆,通过把手的设置,方便对第一防护盒和第二防护盒进行转动。
11.优选的,所述壳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u形把手,样品储备支撑座的顶部开设有多个储备槽,通过储备槽储备待检测的样品。
12.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盒的顶部、底部以及第二防护盒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转轴,安装块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固定套设有第一轴承,第一轴承的内圈内侧与对应的转轴的外侧固定连接。
13.优选的,所述第一槽的两侧均开设有矩形穿孔,矩形穿孔的内壁与对应的卡杆的外侧滑动连接。
14.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通过第一防护盒和第二防护盒的设置,能够对控制开关和充电口进行遮挡,可有效的避免被外部误碰到触发开启和灰尘进入到充电口内的现象;
16.2、通过安装块、扭簧、卡槽和弹性卡装机构相配合,能够在使用时快速同时解除对第一防护盒和第二防护盒的固定,使得第一防护盒和第二防护盒自动弹开分别解除对充电口和控制开关的遮挡,方便人员使用;
17.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防护盒和第二防护盒的设置,能够对控制开关和充电口进行遮挡,可有效的避免被外部误碰到触发开启和灰尘进入到充电口内的现象,且通过弹性卡装机构配合扭簧的设置,能够在使用时快速同时解除对第一防护盒和第二防护盒的固定,使得第一防护盒和第二防护盒自动弹开并分别解除对充电口和控制开关的遮挡,方便人员使用。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携式地质荧光检测仪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携式地质荧光检测仪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携式地质荧光检测仪装置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携式地质荧光检测仪装置的第二防护盒、安装块和扭簧连接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00、壳体;101、样品储备支撑座;102、储备槽;103、微型光谱仪;104、控制电路板;105、充电口;106、控制开关;1、第一防护盒;2、第二防护盒;3、安装块;4、扭簧;5、固定块;6、第一槽;7、卡槽;8、卡杆;9、移动杆;10、定位杆;11、第一弹簧;12、拉绳;13、第一定滑轮;14、拉杆;15、拉环;16、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参照图1-5,一种便携式地质荧光检测仪装置,包括荧光检测仪装置本体,荧光检测仪装置本体包括壳体100、安装在壳体100左侧的样品储备支撑座101、安装在壳体100底部内壁上的微型光谱仪103、控制电路板104、嵌装在壳体100前侧的控制开关106和嵌装在壳体100右侧内壁上的充电口105,微型光谱仪103、充电口105和控制开关106均与控制电路板104电性连接,其中壳体10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u形把手,可通过u形把手携带整个装置,样品储备支撑座101的顶部开设有多个储备槽102,通过储备槽102能够对样品进行储备,壳体100的右侧设有套设在充电口105上的第一防护盒1,通过第一防护盒1对充电口105进行遮挡防护,壳体100的前侧设有套设在控制开关106上的第二防护盒2,通过第二防护盒2对控制开关106进行遮挡防护,第一防护盒1的上方、下方以及第二防护盒2的上方和下方均转动连接有安装在壳体100外侧的安装块3,其中第一防护盒1的顶部、底部以及第二防护盒2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转轴,安装块3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固定套设有第一轴承,第一轴承的内圈内侧与对应的转轴的外侧固定连接,通过第一轴承和转轴相配合,起到供第一防护盒1和第二防护盒2转动安装的效果,其中第一防护盒1的右侧和第二防护
盒2的前侧均开设有顶部和底部为开口设置的凹槽,凹槽的两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把手杆,可通过把手杆驱动第一防护盒1或者第二防护盒2旋转驱动;
26.上下相对的两个安装块3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处于扭转压缩状态的扭簧4,相对的两个扭簧4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第一防护盒1的顶部、底部以及第二防护盒2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处于扭转压缩状态的扭簧4能够在解除固定时,驱动第一防护盒1和第二防护盒2转动弹开,壳体100的右前侧棱角处固定连接有固定块5,其中第一防护盒1和第二防护盒2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为倾斜面并分别与固定块5的两侧活动接触,固定块5的前侧开设有第一槽6,第一防护盒1和第二防护盒2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卡槽7,第一槽6内安装有与两个卡槽7相卡装的弹性卡装机构,弹性卡装机构的前侧延伸至固定块5的前侧;
27.其中弹性卡装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槽6两侧内壁之间的定位杆10,定位杆10上滑动套设有两个移动杆9,其中移动杆9的一侧开设有定位孔,定位孔的内壁与定位杆10的外侧滑动连接,定位杆10对两个移动杆9起到定位的效果,两个移动杆9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卡杆8,两个卡杆8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的卡槽7内,其中第一槽6的两侧均开设有矩形穿孔,矩形穿孔的内壁与对应的卡杆8的外侧滑动连接,两个移动杆9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与第一槽6的两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1,第一弹簧11活动套设在定位杆10上,两个移动杆9相互靠近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弹性拉动组件,弹性拉动组件的前侧延伸至固定块5的前侧并固定连接有拉环15;
28.弹性拉动组件包括拉绳12,拉绳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移动杆9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拉绳12的后侧活动接触有第一定滑轮13,第一定滑轮13上转动安装有拉杆14,其中拉杆14的后端开设有两侧均为开口设置的转动槽,转动槽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之间嵌装有销轴,第一定滑轮13的顶部开设有圆形孔,圆形孔内固定套设有第二轴承,第二轴承的内圈内侧与销轴的外侧固定连接,第二轴承起到供第一定滑轮13转动安装的效果,第一槽6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之间转动安装有两个第二定滑轮,第一定滑轮13位于两个第二定滑轮之间,拉绳12的前侧与两个第二定滑轮的后侧活动接触,第二定滑轮对拉绳12起到导向的效果,拉杆14的前端延伸至固定块5的前侧并与拉环15的后侧固定连接,定位杆10滑动套设在拉杆14上,其中定位杆10的前侧开设有滑孔,滑孔的内壁与拉杆14的外侧滑动连接,拉杆14对第一定滑轮13起到导向的效果,定位杆10的前侧与拉环15的后侧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6,第二弹簧16活动套设在拉杆14上,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防护盒1和第二防护盒2的设置,能够对控制开关106和充电口105进行遮挡,可有效的避免被外部误碰到触发开启和灰尘进入到充电口105内的现象,且通过弹性卡装机构配合扭簧的设置,能够在使用时快速同时解除对第一防护盒1和第二防护盒2的固定,使得第一防护盒1和第二防护盒2自动弹开并分别解除对充电口105和控制开关106的遮挡,方便人员使用。
29.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第一防护盒1对充电口105进行遮挡防护,可有效的避免灰尘进入到充电口105内的现象,且第二防护盒2对控制开关106进行遮挡防护,可在携带的过程中有效的避免误碰到控制开关106导致荧光检测仪装置本体被触发开启的现象,当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解除对控制开关106和充电口105的遮挡时,向前拉动拉环15,拉环15带动拉杆14向前移动,拉环15向前对第二弹簧16进行拉伸,拉环15带动第一定滑轮13向前移动对拉绳12进行挤压,挤压的力带动拉绳12在两个第二定滑轮的后侧滑动,拉绳12同时拉动
两个移动杆9在定位杆10上滑动,移动杆9移动的同时对对应的第一弹簧11进行拉伸,移动杆9带动对应的卡杆8从卡槽7内移出,同时解除对第一防护盒1和第二防护盒2的固定,此时位于前侧的处于扭转压缩状态的扭簧4带动第二防护盒2向前转动解除对控制开关106的遮挡,位于右侧的两个扭簧4带动第一防护盒1向右转动解除对充电口105的遮挡,此时即可使用控制开关106和充电口105;
30.使用后,再次向前拉动拉环15,使得第一弹簧11和第二弹簧16均处于拉伸状态,紧接着向靠近固定块5的方向转动第一防护盒1和第二防护盒2,第一防护盒1和第二防护盒2转动的同时分别对对应的扭簧4进行扭转压缩,当第一防护盒1和第二防护盒2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与固定块5的两侧接触时,放松对拉环15的拉力,此时处于拉伸状态的第二弹簧16的弹力带动拉环15向后移动,拉环15通过拉杆14带动第一定滑轮13向后移动并放松对拉绳12的挤压力,此时处于拉伸状态的第一弹簧11的弹力带动对应的移动杆9移动,移动杆9带动对应的卡杆8移动至卡槽7内,卡杆8与对应的卡槽7相卡装,使得第一防护盒1和第二防护盒2被固定,第一防护盒1和第二防护盒2分别对充电口105和控制开关106进行遮挡防护,可有效的避免灰尘进入或被外部误碰到触发开启的现象。
31.本实用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中的具体含义。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