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极布设辅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45389发布日期:2023-02-17 23:03阅读:31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法勘查技术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极布设辅具。


背景技术:

2.在煤矿巷道、隧道巷道、地铁掘进以及地面勘查中,直流电法勘查探测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流电法在现场实施工作时,由接地电极将主控机发射的脉冲电流导向被勘查探测区域体,该电流与对照电极(n极)或无穷远段电极(b极)形成闭合回路。研究测试点前方一定距离范围内或下方一定深度内的视电阻率变化情况,从而可分析出待施工区域的地质变化情况,对整个工程施工的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3.直流电法探测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接地电极。现有技术中的电极导入地下的方式,一般采用铁锤锤击的方式,具体就是一名作业人员用手将电极扶稳,另一名作业人员利用铁锤直接锤击电极的上端,从而将电极导入地下。上述通过铁锤锤击安装电极的方式需要两位作业人员配合施工,效率较低。
4.对此,公开号为cn201720201967.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直流电法勘查技术工程施工的电极布设辅具,其通过在地面上放置电极套筒,并将电极放在电极套筒内,再将电极锤击至地下,从而只需要一个工作人员即可完成电极的布设,提高了使用便利度。
5.然而,该技术方案中,为了使电极套筒能稳定放置在地面上,装置下端须设置定位支脚,且定位支脚的水平展布面积须足够大,才能使电极套筒能稳定放置在地面上,同时,定位支脚与电极套筒构成的整体结构不能折叠,导致体积较大,不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极布设辅具,用以解决现有的电极布设辅具的定位支脚不能折叠,导致电极布设辅具的体积较大、不便于携带的技术问题。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极布设辅具,包括定位套筒及若干个支撑组件;
8.所述定位套筒内用于插入电极;
9.各个所述支撑组件均包括支撑板,各个所述支撑板均铰接于所述定位套筒的外侧壁上,各个所述支撑板均可转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当所述支撑板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定位套筒垂直,当所述支撑板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定位套筒平行。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支撑组件均还包括固定块、限位弹簧及限位球,所述固定块固定于所述定位套筒的外侧壁上,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限位弹簧内置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限位球部分内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各个所述支撑板均铰接于对应的所述固定块上,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及第二定位孔,当所述支撑板转动至第一位
置时,所述限位球部分内置于所述第一定位孔内,当所述支撑板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球部分内置于所述第二定位孔内。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第一销孔,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销孔相配合的第二销孔,所述支撑组件均还包括转动销,所述转动销插设于所述第一销孔及所述第二销孔内。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支撑组件均还包括橡胶套,所述橡胶套套设于对应的所述支撑板上。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的数量为四个。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布设辅具还包括若干个弹片,各个所述弹片在所述定位套筒的内侧壁上沿所述定位套筒的周向均匀布置,各个所述弹片的上端均固定于所述定位套筒的内侧壁上,各个所述弹片均朝所述定位套筒的中轴方向倾斜设置。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时,首先,将各个支撑板均转动至第一位置,此时,支撑板与所述定位套筒垂直,再将支撑板放置在地面上需要插入电极的位置,接着,将电极插入定位套筒内,接着,锤击电极,使电极埋入地下,之后,取出电极布设辅具,当布设工作完成后,可将各个支撑板转动至第二位置,从而各个支撑板均收拢于定位套筒,从而减小整个电极布设辅具的体积,以便于携带和收纳。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极布设辅具的一实施例在支撑板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图1中的电极布设辅具的主视图;
18.图3是图2中剖面a-a的剖视图;
19.图4是图2中剖面b-b的剖视图;
20.图5是图4中区域c的局部放大图;
21.图6是图1的爆炸视图;
22.图7是图6中区域d的局部放大图;
23.图8是图1中的电极布设辅具在支撑板处于收拢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9是图1中的电极布设辅具的使用步骤示意图;
25.图中:1-定位套筒、2-支撑组件、21-支撑板、211-第一定位孔、212-第二定位孔、213-第二销孔、22-固定块、221-第一销孔、23-限位弹簧、24-限位球、25-橡胶套、3-电极、4-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技术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7.请参照图1-图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极布设辅具,包括定位套筒1及若干个支撑组件2。
28.所述定位套筒1内用于插入电极3。
29.各个所述支撑组件2均包括支撑板21,各个所述支撑板21均铰接于所述定位套筒1的外侧壁上,各个所述支撑板21均可转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当所述支撑板21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支撑板21与所述定位套筒1垂直(如图1),从而可使定位套筒1稳定放置在地面上,当所述支撑板21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支撑板21与所述定位套筒1平行(如图8),从而便于携带和收纳。
30.在使用时,首先,将各个支撑板21均转动至第一位置(展开位置),此时,支撑板21与所述定位套筒1垂直,再将支撑板21放置在地面上需要插入电极的位置(如图9中的(a)图),接着,将电极3插入定位套筒1内(如图9中的(b)图),接着,锤击电极3,使电极3埋入地下(如图9中的(c)图),之后,取出电极布设辅具,当布设工作完成后,可将各个支撑板21转动至第二位置(收拢位置),从而各个支撑板21均收拢于定位套筒1,从而减小整个电极布设辅具的体积,以便于携带和收纳。
31.为了使支撑板21可保持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请参照图4-图7,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各个所述支撑组件2均还包括固定块22、限位弹簧23及限位球24,所述固定块22固定于所述定位套筒1的外侧壁上,所述固定块22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限位弹簧23内置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限位球24部分内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各个所述支撑板21均铰接于对应的所述固定块22上,所述支撑板21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211及第二定位孔212,当所述支撑板21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球24部分内置于所述第一定位孔211内,当所述支撑板21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球24部分内置于所述第二定位孔212内。在使用时,当支撑板21转动至第一位置时,限位球24刚好转动到第一定位孔211的位置,从而在限位弹簧23的作用下,部分嵌入第一定位孔211内,从而在无外力作用下(或外作用力较小的情况下),限位球24不会离开第一定位孔211,从而可使支撑板21保持在第一位置,当需要转动支撑板21时,只须对其施加一定的推力,使限位球24离开第一定位孔211,限位球24离开第一定位孔211后,会完全没入安装孔内(与此同时限位弹簧23收缩);同理,当支撑板21转动至第二位置时,限位球24刚好转动到第二定位孔212的位置,从而在限位弹簧23的作用下,部分嵌入第二定位孔212内,从而在无外力作用下(或外作用力较小的情况下),限位球24不会离开第二定位孔212,从而可使支撑板21保持在第二位置。
32.为了具体实现支撑板21与固定块22的铰接,请参照图6和图7,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块22上开设有第一销孔221,所述支撑板21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销孔221相配合的第二销孔213,所述支撑组件2均还包括转动销(未示出),所述转动销插设于所述第一销孔221及所述第二销孔213内,转动销的两端通过螺帽锁紧,从而防止支撑板21与固定块22离开转动销。
33.为了提高支撑板21与地面之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请参照图1,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各个所述支撑组件2均还包括橡胶套25,所述橡胶套25套设于对应的所述支撑板21上,从而可提高支撑板21与地面之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防止电极布设辅具在地面上滑动。
34.为了提高支撑效果,请参照图1,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2的数量为四个。
35.为了适应不同半径的电极3,请参照图3-图6,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布设辅具还包括若干个弹片4,各个所述弹片4在所述定位套筒1的内侧壁上沿所述定位套筒1的周向均匀布置,各个所述弹片4的上端均固定于所述定位套筒1的内侧壁上,各个所述弹片4
均朝所述定位套筒1的中轴方向倾斜设置,在使用时,将电极3插入定位套筒1内时,电极3与各个弹片4接触后,会撑开各个弹片4的下端,电极3的半径越大,弹片4的下端被撑开的幅度则越大,由于受到各个弹片4的抵接,可使电极3处于定位套筒1的中轴方向,从而防止电极3发生倾斜而影响电极3导入地下。
36.同时,弹片4一共分为两组,均设置于定位套筒1内,在两组弹片4的作用下,可使电极3与定位套筒1同轴。
37.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图1-图9来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极布设辅具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在使用时,首先,将各个支撑板21均转动至第一位置(展开位置),此时,支撑板21与所述定位套筒1垂直,再将支撑板21放置在地面上需要插入电极的位置(如图9中的(a)图),接着,将电极3插入定位套筒1内(如图9中的(b)图),接着,锤击电极3,使电极3埋入地下(如图9中的(c)图),之后,取出电极布设辅具,当布设工作完成后,可将各个支撑板21转动至第二位置(收拢位置),从而各个支撑板均收拢于定位套筒1,从而减小整个电极布设辅具的体积,以便于携带和收纳。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