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弹性体剪切性能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弹性体剪切性能测试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2.热塑性弹性体(sebs)是一种介于橡胶和塑料之间的新型高分子热塑性弹性体,具有明显的抗老化性能,同时具有可塑性、高弹性,广泛用于生产高档弹性体、塑料改性、胶粘剂、润滑油增粘剂、电线电缆填充料、护套料等,因而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3.目前,在测量热塑性弹性体的剪切性能时,热塑性弹性体的两端容易在拉伸过程中与夹具滑脱,虽然可通过增加弹性体两端的夹紧力避免弹性体滑脱,但无法保证弹性体两侧的受力状况相同,也就难免对弹性体的剪切特性的测量产生较大误差,因此亟需一种弹性体剪切性能测试夹持装置来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弹性体剪切性能测试夹持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使两侧的弹性体受力保持一致的目的。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6.一种弹性体剪切性能测试夹持装置,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同步机构,所述同步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两端分别固接有滑竿支架,两所述滑竿支架之间设有两中心对称的移动部,所述移动部两端分别与两所述滑竿支架侧壁固接;两所述移动部之间传动连接有同一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底座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移动部远离所述齿轮一侧滑动连接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底部与所述底座顶部固接,两所述移动部之间设有两安装板,两所述安装板对称设置,所述安装板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移动部一侧固接,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固接有连接块,任一所述连接块顶部固接有夹持组件的一端,另一所述连接块与所述夹持组件的另一端固接。
7.优选的,所述移动部包括滑竿,所述滑竿与所述滑竿支架空间垂直设置,所述滑竿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滑竿支架侧壁固接,所述滑竿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滑块底部固接有第一齿条安装块,所述第二滑块底部固接有第二齿条安装块,所述第一齿条安装块和所述第二齿条安装块中心贯穿设置有同一齿条,所述齿条的一端通过固定螺栓与所述第一齿条安装块固接,所述齿条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齿条安装块滑动连接,所述齿条侧壁与所述齿轮啮合连接,所述齿条远离所述齿轮一侧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滑动连接;
8.任一所述移动部的所述第一滑块的侧壁与所述安装板的一端固接,所述安装板的另一端与另一所述移动部的所述第二滑块的侧壁固接。
9.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两共线设置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底部与所述底座顶部固接,所述连接轴顶部转动连接有轴承,所述轴承与所述齿条侧壁滑动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第一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底部与所述连接块顶部固接,所述第一夹板上部一侧可拆卸连接有钳口,两所述钳口位于两所述第一夹板之间,两所述钳口的内侧形成用于夹持弹性体的空间;
11.两所述第一夹板之间设有夹紧力调节部,所述夹紧力调节部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夹板可拆卸连接,两所述第一夹板之间还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夹紧力调节部下方,所述第二限位部贯穿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弹性体的端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夹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中部与所述弹性体的端部卡接。
12.优选的,所述夹紧力调节部包括四个紧固螺杆,四个所述紧固螺杆两两对称设置,四个所述紧固螺杆的两端分别穿过两所述第一夹板,所述紧固螺杆的两端通过螺母与两所述第一夹板可拆卸连接。
13.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贯穿两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弹性体的端部,所述限位杆的两端分别穿过两所述第一夹板,所述限位杆的两端通过螺母与两所述第一夹板可拆卸连接,所述限位杆中部与所述弹性体的端部卡接。
14.优选的,所述钳口包括钳口底座,所述钳口底座底部中心固接有螺纹接头,所述钳口底座顶部固接有尖状突起,所述螺纹接头与所述第一夹板上部中心螺纹连接。
15.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板包括第一卡固块,所述第一卡固块顶部固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顶部固接有第二夹持块,所述第二夹持块中心设有螺纹连接孔,所述螺纹接头通过所述螺纹连接孔与所述第二夹持块固接,所述第二夹持块周向设有四个紧固螺杆开孔,四个所述紧固螺杆开孔两两对称设置,所述紧固螺杆的端部贯穿所述紧固螺杆开孔,所述连接板中心设有限位杆开孔,所述限位杆的端部贯穿所述限位杆开孔。
16.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使用时,通过两滑竿支架之间中心对称的移动部在齿轮作用下对向移动,使得两移动部之间固接的两对称设置的安装板对向移动,进而带动安装板顶部固接的连接块对向移动,两连接块分别与夹持组件的两端固接,可以使夹持组件的两端同时靠近或远离,在使用夹持组件对弹性体进行夹持时,使得夹持组件对弹性体的两侧施加的夹紧力保持一致,避免弹性体两侧受力不均,影响剪切性能测试结构,大大提高了弹性体剪切性能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左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a剖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夹持状态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同步机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钳口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夹板结构示意图;
25.其中,1、钳口;2、第一夹板;3、尖状突起;4、同步机构;5、钳口底座;6、紧固螺杆;7、弹性体;8、限位杆;9、连接块;10、螺纹接头;201、第一卡固块;202、紧固螺杆开孔;203、第二夹持块;204、螺纹连接孔;205、限位杆开孔;206、连接板;401、底座;402、滑竿支架;403、滑竿;404、第一滑块;405、第二滑块;406、齿轮;407、安装板;408、固定螺栓;409、齿条;410、第一齿条安装块;411、轴承;412、连接轴;413、第二齿条安装块。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8.参照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弹性体剪切性能测试夹持装置,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同步机构4,同步机构4包括底座401,底座401两端分别固接有滑竿支架402,两滑竿支架402之间设有两中心对称的移动部,移动部两端分别与两滑竿支架402侧壁固接;两移动部之间传动连接有同一齿轮406,齿轮406与底座401中部转动连接,移动部远离齿轮406一侧滑动连接有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底部与底座401顶部固接,两移动部之间设有两安装板407,两安装板407对称设置,安装板407的两端分别与两移动部一侧固接,安装板407远离底座401的一端固接有连接块9,任一连接块9顶部固接有夹持组件的一端,另一连接块9与夹持组件的另一端固接。
29.使用时,通过两滑竿支架402之间中心对称的移动部在齿轮406作用下对向移动,使得两移动部之间固接的两对称设置的安装板407对向移动,进而带动安装板407顶部固接的连接块9对向移动,两连接块9分别与夹持组件的两端固接,可以使夹持组件的两端同时靠近或远离,在使用夹持组件对弹性体进行夹持时,使得夹持组件对弹性体的两侧施加的夹紧力保持一致,避免弹性体两侧受力不均,影响剪切性能测试结构,大大提高了弹性体剪切性能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30.进一步优化方案,移动部包括滑竿403,滑竿403与滑竿支架402空间垂直设置,滑竿403的两端分别与两滑竿支架402侧壁固接,滑竿403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404和第二滑块405,第一滑块404和第二滑块405对称设置,第一滑块404底部固接有第一齿条安装块410,第二滑块405底部固接有第二齿条安装块413,第一齿条安装块410和第二齿条安装块413中心贯穿设置有同一齿条409,齿条409的一端通过固定螺栓408与第一齿条安装块410固接,齿条409另一端与第二齿条安装块413滑动连接,齿条409侧壁与齿轮406啮合连接,齿条409远离齿轮406一侧与第一限位部滑动连接;
31.任一移动部的第一滑块404的侧壁与安装板407的一端固接,安装板407的另一端与另一移动部的第二滑块405的侧壁固接。
32.安装板407的一端与任一移动部的第一滑块404的侧壁固接,安装板407的另一端与另一移动部的第二滑块405的侧壁固接,两安装板407对称设置,当任一安装板407移动
时,安装板407带动与安装板407一端固接的任一移动部的第一滑块404和与安装板407另一端固接的另一移动部的第二滑块405同时移动,第一滑块404带动底部固接的第一齿条安装块410移动,第一齿条安装块410与齿条409的一端通过固定螺栓408固接,进而带动齿条409移动,齿条409的另一端与第二齿条安装块413滑动连接,第二齿条安装块413的设置是为了保持齿条409水平,由于齿条409与第二齿条安装块413滑动连接,因此齿条409的移动并不会带动同一移动部的第二齿条安装块413移动,进而不会影响到同一移动部的第二滑块405的运动状态,因此第二滑块405仅能在安装板407带动下沿滑竿403滑动。
33.当任一移动部的齿条409移动时,由于齿条409与齿轮406啮合连接,且两移动部中心对称,在齿轮406作用下,两移动部的齿条409对向移动,进而使任一安装板407在移动的同时,另一安装板407在齿轮406和两齿条409配合下向相反方向同时移动相同距离,保证夹持组件的两端同时靠近或远离。
34.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限位部包括两共线设置的连接轴412,连接轴412底部与底座401顶部固接,连接轴412顶部转动连接有轴承411,轴承411与齿条409侧壁滑动连接。
35.连接轴412底部与底座401顶部固接,连接轴412顶部与轴承411的内圈固接,轴承411的外圈与齿条409侧壁滑动连接,两轴承411共线设置使得齿条409在移动时不易发生偏转,在两共线的轴承411、第一齿条安装块410和第二齿条安装块413共同作用下,保证齿条409仅沿其长度延伸方向移动,并保证两移动部的齿条409始终保持平行状态,大大提高装置运行稳定性。
36.进一步优化方案,夹持组件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第一夹板2,第一夹板2底部与连接块9顶部固接,第一夹板2上部一侧可拆卸连接有钳口1,两钳口1位于两第一夹板2之间,两钳口1的内侧形成用于夹持弹性体7的空间;
37.两第一夹板2之间设有夹紧力调节部,夹紧力调节部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一夹板2可拆卸连接,两第一夹板2之间还设有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位于夹紧力调节部下方,第二限位部贯穿第一夹板2和弹性体7的端部,第二限位部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一夹板2可拆卸连接,第二限位部的中部与弹性体7的端部卡接。
38.夹紧力调节部使两第一夹板2连接并用于调节钳口1施加给弹性体7的夹紧力,使用时,将弹性体7放置在两钳口1之间,先通过同步机构4使两钳口1同时夹住弹性体7的两侧,再通过调整夹紧力调节部使两第一夹板2进一步靠近,两第一夹板2靠近带动两钳口1同时对弹性体7施加夹紧力,使弹性体7两侧受到的夹紧力相同。
39.两第一夹板2之间还设有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贯穿第一夹板2和弹性体7的端部,第二限位部用于防止第一夹板2与弹性体7滑脱。
40.进一步优化方案,夹紧力调节部包括四个紧固螺杆6,四个紧固螺杆6两两对称设置,四个紧固螺杆6的两端分别穿过两第一夹板2,紧固螺杆6的两端通过螺母与两第一夹板2可拆卸连接。
41.紧固螺杆6两端设置有螺纹,紧固螺杆6两端穿过两第一夹板2,再通过螺母旋紧,两端的螺母在螺纹作用下相互靠近并挤压紧固螺杆6两端的第一夹板2,使两第一夹板2带动两钳口1同时对弹性体7两侧施加夹紧力,进一步旋紧螺母可增加对弹性体7的夹紧力。
42.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二限位部包括限位杆8,限位杆8贯穿两第一夹板2和弹性体7的端部,限位杆8的两端分别穿过两第一夹板2,限位杆8的两端通过螺母与两第一夹板2可
拆卸连接,限位杆8中部与弹性体7的端部卡接。
43.限位杆8的两端分别穿过两第一夹板2,并通过螺母使限位杆8与两第一夹板2连接,限位杆8贯穿弹性体7的端部,使限位杆8中部与弹性体7端部卡接,当测量弹性体7的剪切特性时,限位杆8限制弹性体7与第一夹板2的位移,防止弹性体7与第一夹板2滑脱。
44.进一步优化方案,钳口1包括钳口底座5,钳口底座5底部中心固接有螺纹接头10,钳口底座5顶部固接有尖状突起3,螺纹接头10与第一夹板2上部中心螺纹连接。
45.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夹板2包括第一卡固块201,第一卡固块201顶部固接有连接板206,连接板206顶部固接有第二夹持块203,第二夹持块203中心设有螺纹连接孔204,螺纹接头10通过螺纹连接孔204与第二夹持块203固接,第二夹持块203周向设有四个紧固螺杆开孔202,四个紧固螺杆开孔202两两对称设置,紧固螺杆6的端部贯穿紧固螺杆开孔202,连接板206中心设有限位杆开孔205,限位杆8的端部贯穿限位杆开孔205。
46.第一卡固块201的两端向外延伸,其宽度大于底座401的宽度,便于与动态电液伺服作动器上的动力输出端和卡固端配合使用。
47.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使用时,将弹性体7放置在两第一夹板2的钳口1之间,紧固螺杆6两端穿过两第一夹板2,通过旋紧紧固螺杆6两端的螺母,使螺母在螺纹作用下相互靠近并挤压紧固螺杆6两端的第一夹板2,使第一夹板2带动钳口1对弹性体7施加夹紧力,两第一夹板2相互夹紧的同时,任一第一夹板2带动底部的连接块9移动,进而使连接块9底部的安装板407移动,安装板407移动时,安装板407带动与其一端固接的第一滑块404移动,第一滑块404带动底部固接的第一齿条安装块410移动,进而带动齿条409移动,由于齿条409与齿轮406啮合连接,两移动部的齿条409中心对称,在齿轮406作用下,两移动部的齿条409对向移动,进而使任一第一夹板2在移动的同时,另一第一夹板2在齿轮406和两齿条409配合下同时对向移动相同距离,保证两第一夹板2同时靠近,使得两钳口1对弹性体7两侧施加的夹紧力相同。
48.将弹性体7两端的第一夹板2的第一卡固块201与动态电液伺服作动器上的动力输出端和卡固端连接,随后进行试验。
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0.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