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外壳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80853发布日期:2023-03-29 17:01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机外壳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外壳气密性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手机外壳气密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对手机进行加工时,为提高手机的防水效果,可通过提高手机外壳的气密性,从而更好的阻断手机内部元器件和外界的接触,在手机外壳加工后,可通过气密性检测装置对其密封性能进行检测,从而判断其是否满足设定要求,但现有的收集外壳气密性检测装置在使用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如申请号为cn202120553674.x,2021年11月19日公开的一种手机外壳气密性智能检测装置,通过两个橡胶垫向下接触到手机壳本体时,可以将手机壳本体向下按压,橡胶垫可以防止压杆损伤手机壳本体,手机壳本体向下移动将两个吸盘按压,两个吸盘将手机壳本体吸合住,此时气压机开始运作,气压机通过气管向下密闭壳与上密闭壳之间的密封空间输送空气,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机壳本体内的压力传感器来检测手机壳本体的气密性,其在使用时需要依靠手机壳体内的压力传感器进行检测,则在检测前后还需要向手机壳体内进行压力传感器的安装和拆卸,无疑增加的后续的工作量以及检测的繁琐性,且在检测时上密闭壳和下密闭壳之间的连接密封性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也会逐渐下降,影响后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机外壳气密性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检测装置其检测的便捷性较差,且检测空间的密封性难以长时间的保持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机外壳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底座、支撑架、伸缩控制器、安装板、送气管和检测腔,所述支撑架固定在底座的上方为伸缩控制器提供支撑,伸缩控制器固定在支撑架的下方,且伸缩控制器的下端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方连接有送气管,送气管和外接送气机构连接进行气体的输送,所述底座的上方开设有检测腔,用于放置手机外壳,所述安装板的上方设置有压力表,对检测腔内的气压进行监测,且安装板的下方固定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位于检测腔的外侧,且密封环的下方设置有水封槽,水封槽开设在底座的上表面,将密封环和底座之间的连接间隙通过水体进行密封,所述检测腔的底部设置有托板,且托板的下方设置有旋转控制机构,使托板能带动手机外壳在检测腔内进行移动。
6.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水封槽的底部连接有排液管,且排液管的外端贯穿底座的外表面,并且排液管的外端设置有阀门,方便后续将水封槽内的水体进行排出。
7.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密封环的下方开设有泄压孔,且泄压孔在密封环上等角度分布,泄压孔脱离水封槽后可将检测腔内的气体排出,提高其使用安全性。
8.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托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凸起,减小手机外壳和托板的接触面积,且托板竖直中心线和检测腔的竖直中心线相重合设置。
9.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旋转控制机构包括活动轴、第一连接盘、第一磁体、第二连接盘、第二磁体、安装轴和驱动机构;
10.活动轴,固定在托板的下方,且活动轴和底座之间构成转动连接;
11.第一连接盘,固定在活动轴的下端;
12.第一磁体,固定在第一连接盘的内部;
13.第二连接盘,设置在第一连接盘的下方,且第二连接盘的竖直中心线和第一连接盘的竖直中心线相重合设置;
14.第二磁体,固定在第二连接盘的内部,且第二磁体和第一磁体之间互为异名磁极相对设置;
15.安装轴,固定在第二连接盘的下方,且第二连接盘通过安装轴转动安装在底座的内部;
16.驱动机构,和安装轴相连接控制安装轴的旋转。
17.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牵引绳、拉块和扭力弹簧;
18.牵引绳,缠绕在安装轴的表面;
19.拉块,设置在底座的前侧,且拉块通过牵引绳和安装轴相连接;
20.扭力弹簧,安装在安装轴的端部,为安装轴提供旋转复位力。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2.(1)该手机外壳气密性检测装置设置有密封环和水封槽,可通通过密封环和水封槽的配合将密封环和底座之间的连接进行密封,保证后续检测腔内的密封性,同时后续可通过压力表的数据变化对手机壳的密封性进行检测,无需在手机壳内设置压力传感器,后续检测更加便捷,且密封环通过水封槽进行密封,在保证水封槽内水体能对密封环进行遮挡时,不会因后续的持续使用导致密封效果下降;
23.(2)该手机外壳气密性检测装置设置有可转动的托板,可通过托板的转动带动检测腔内的手机壳进行移动,从而使手机壳可进行移动时的密封性检测,相比手机壳位置保持不变的检测其检测环境更加符合实际使用情况,也可对手机壳的安装稳定性进行一定的检测,增加装置的功能性。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座主剖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座俯视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密封环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安装轴俯剖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底座;2、支撑架;3、伸缩控制器;4、安装板;5、送气管;6、压力表;7、密封环;8、检测腔;9、水封槽;10、排液管;11、泄压孔;12、托板;13、活动轴;14、第一连接盘;15、第一磁体;16、第二连接盘;17、第二磁体;18、安装轴;19、牵引绳;20、拉块;21、扭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手机外壳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底座1、支撑架2、伸缩控制器3、安装板4、送气管5和检测腔8,支撑架2固定在底座1的上方为伸缩控制器3提供支撑,伸缩控制器3固定在支撑架2的下方,且伸缩控制器3的下端连接有安装板4,安装板4的上方连接有送气管5,送气管5和外接送气机构连接进行气体的输送,底座1的上方开设有检测腔8,用于放置手机外壳,安装板4的上方设置有压力表6,对检测腔8内的气压进行监测,且安装板4的下方固定有密封环7,密封环7位于检测腔8的外侧,且密封环7的下方设置有水封槽9,水封槽9开设在底座1的上表面,将密封环7和底座1之间的连接间隙通过水体进行密封,检测腔8的底部设置有托板12,且托板12的下方设置有旋转控制机构,使托板12能带动手机外壳在检测腔8内进行移动,水封槽9的底部连接有排液管10,且排液管10的外端贯穿底座1的外表面,并且排液管10的外端设置有阀门,方便后续将水封槽9内的水体进行排出,密封环7的下方开设有泄压孔11,且泄压孔11在密封环7上等角度分布,泄压孔11脱离水封槽9后可将检测腔8内的气体排出,提高其使用安全性;
33.在使用前可将水封槽9内添加适量的水体,将待进行检测的手机外壳放置到检测腔8内的托板12上,然后通过伸缩控制器3控制安装板4向下移动,伸缩控制器3可以是电动伸缩杆,安装板4带动密封环7向下移动,使其插入到水封槽9内的水体中形成密封,然后可通过送气管5向检测腔8内进行气体的输送,增加其气压,当手机外壳出现泄漏时,检测腔8内气压减小,压力表6的数据将出现变化,通过观察压力表6的数据变化或是单位时间内变化范围即可反映出手机外壳的气密性,后续控制安装板4向上移动时,泄压孔11将先脱离水封槽9,方便将检测腔8内的气体排出,避免检测腔8内气压较大时直接控制安装板4移动时产生较大的噪声。
34.托板12的上表面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凸起,减小手机外壳和托板12的接触面积,且托板12竖直中心线和检测腔8的竖直中心线相重合设置,旋转控制机构包括活动轴13、第一连接盘14、第一磁体15、第二连接盘16、第二磁体17、安装轴18和驱动机构,活动轴13,固定在托板12的下方,且活动轴13和底座1之间构成转动连接,第一连接盘14,固定在活动轴13的下端,第一磁体15,固定在第一连接盘14的内部,第二连接盘16,设置在第一连接盘14的下方,且第二连接盘16的竖直中心线和第一连接盘14的竖直中心线相重合设置,第二磁体17,固定在第二连接盘16的内部,且第二磁体17和第一磁体15之间互为异名磁极相对设置,安装轴18,固定在第二连接盘16的下方,且第二连接盘16通过安装轴18转动安装在底座1的内部,驱动机构,和安装轴18相连接控制安装轴18的旋转,驱动机构包括牵引绳19、拉块20和扭力弹簧21,牵引绳19,缠绕在安装轴18的表面,拉块20,设置在底座1的前侧,且拉块20通过牵引绳19和安装轴18相连接,扭力弹簧21,安装在安装轴18的端部,为安装轴18提供旋转复位力;
35.在检测时,可控制托板12进行移动,带动手机壳体在检测腔8内移动,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控制时可通过拉块20拉动牵引绳19在安装轴18上放卷,带动安装轴18进行
旋转,安装轴18通过第二连接盘16带动第二磁体17进行移动,第二磁体17通过和第一磁体15之间的相互吸引带动第一磁体15进行移动,第一磁体15通过第一连接盘14带动活动轴13进行旋转,活动轴13带动托板12进行转动,松开拉块20后安装轴18可在扭力弹簧21的作用下反向旋转复位,对牵引绳19进行收卷,使拉块20复位。
36.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37.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