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套类悬置径向高频试验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89631发布日期:2023-03-17 19:57阅读:40来源:国知局
衬套类悬置径向高频试验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置动态测试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衬套类悬置径向高频试验工装。


背景技术:

2.目前汽车行业中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在必行,而新能源汽车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于整车的nvh性能要求相较于燃油车有非常大的提升。因此,对于悬置产品,提高了高频动态测试要求,一般需要测试到2000hz以上,而之前燃油车对于悬置的动态要求基本在1000hz以下,因此针对新能源汽车nvh特性的需要,设计可用于2000hz以上径向高频动态测试的工装来对悬置产品进行动态性能研究。
3.而需要满足2000hz以上径向高频动态测试的需求,则需要降低工装质量、提升工装的强度和工装安装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质量较轻、强度较高、安装稳定的衬套类悬置径向高频试验工装。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6.衬套类悬置径向高频试验工装,包括上工装和下工装;
7.下工装包括下工装底座和悬置限位部,其两者一体化成型;所述悬置限位部设置于下工装底座的上表面;在悬置限位部内设有水平设置的悬置装配空间,进行试验的悬置装配于悬置装配空间内;所述悬置限位部的两侧端面设置有开口,使悬置装配空间与外部相通;悬置装配在悬置装配空间内时,悬置两端的骨架从开口伸出;
8.上工装包括上工装底座和接触部,其两者一体化成型;所述接触部设置于上工装底座的下表面;上工装和下工装配合时接触部与悬置两端的骨架接触。
9.进一步的,所述下工装整体对称;悬置限位部设置于下工装底座的中间;下工装底座和悬置限位部均为对称结构,下工装底座的对称轴与悬置限位部的对称轴处于同一直线上。
10.进一步的,所述下工装底座的表面与悬置限位部的表面之间设置有下过度部进行过度,所述下过度部呈斜面状或弧面状。
11.进一步的,所述悬置装配空间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处的内径小于第二区域处的内径,并通过两者的内径差在悬置装配空间内形成限位槽;进行试验的悬置包括限位部,悬置装配于悬置装配空间内时限位部与限位槽配合。
12.进一步的,所述下工装底座呈圆柱状;在下工装底座上分布设置有下装配孔,所述下装配孔垂直的将下工装底座的上下表面贯穿;当悬置限位部和下过度部与下装配孔在垂直方向重叠时,下装配孔将悬置限位部和下过度部贯穿。
13.进一步的,所述悬置装配空间对称状设置,且悬置装配空间的对称轴与下工装底
座的中心轴处于同一直线上;下装配孔包括第一装配孔和第二装配孔;各第一装配孔处于同一圆形路径上,且各第一装配孔之间的距离相等;各第二装配孔处于同一圆形路径上,且各第二装配孔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一装配孔所在的圆形路径的圆心和第二装配孔所在的圆形路径的圆心与下工装底座的中心轴处于同一直线上,并且第一装配孔所在的圆形路径的半径大于第二装配孔所在的圆形路径的半径。
14.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包括左接触部和右接触部,所述左接触部和右接触部相互对称的设置于上工装底座的下表面;左接触部和右接触部的下表面与悬置两端的骨架接触;且左接触部和右接触部的下表面为平面,并处于同一水平面上;通过左接触部和右接触部与上工装底座下表面之间的高度差形成配合槽,上工装和下工装配合时悬置限位部的顶部处于配合槽内;配合槽的宽度大于悬置限位部的厚度。
15.进一步的,所述上工装底座的表面与左接触部和右接触部的表面之间设置有上过度部进行过度,所述上过度部呈斜面状或弧面状。
16.进一步的,在上工装底座上均匀且对称的分布设置有上装配孔,所述上装配孔垂直的将上工装底座的上下表面贯穿。
17.进一步的,悬置两端的骨架上设置有由于和车辆连接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将骨架贯穿;在上工装上设置有将上工装底座和接触部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对应安装孔设置;上工装和下工装配合时,通孔与应安装孔相通。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9.在本实用新型中,下工装底座和悬置限位部一体化成型,使得下工装整体的强度更高;上工装底座和接触部一体化成型,进而使得上工装整体的强度更高;悬置限位部设置的开口,使得悬置在进行测试时,悬置两端的骨架可以从开口伸出,进而进行径向的高频动态测试;水平设置的悬置装配空间使得悬置装配于悬置装配空间进行检测时能关于水平面平行,使得悬置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进行高频动态测试,进而使得检测得出的高频动态数据更为准确。
20.在本实用新型中,下工装整体对称,下工装底座和悬置限位部均为对称结构,且下工装底座的对称轴与悬置限位部的对称轴处于同一直线上;使得下工装整体的结构强度更高。
21.在本实用新型中,下工装底座的表面与悬置限位部的表面之间设置有下过度部进行过度,且所述下过度部呈斜面状或弧面状;相较于直角过度,下过度部拥有更大的受力面,能够均匀的将下工装底座和悬置限位部连接处受到的作用力分担,使得下工装的强度更高,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更为稳定。
22.在本实用新型中,进行试验的悬置包括限位部,而悬置装配空间设有限位槽,通过限位部与限位槽的配合,使得悬置与悬置装配空间的配合能够更为稳定;使得检测得出的高频动态数据更为准确。
23.在本实用新型中,当悬置限位部和下过度部与下装配孔在垂直方向重叠时,下装配孔将悬置限位部和下过度部贯穿,使得对应悬置限位部和下过度部处的下工装底座也可以通过下装配孔进行加固,进而使得下工装的装配更为牢固稳定。
24.在本实用新型中,悬置装配空间的对称轴与下工装底座的中心轴处于同一直线上,使得悬置装配空间对应下工装底座的中心位置设置;由于各第一装配孔处于同一圆形
路径上,各第二装配孔处于同一圆形路径上;因此各第一装配孔和各第二装配孔呈圆形围绕悬置装配空间设置,使得下装配孔的分布更为均匀,进而使得下工装底座的装配更为稳定。
25.在本实用新型中,左接触部和右接触部相互对称的设置于上工装底座的下表面,使得上工装的结构更为稳定;配合槽的宽度大于悬置限位部的厚度,避免左接触部和右接触部与限位部出现干涉影响到高频动态测试。
26.在本实用新型中,上工装底座的表面与左接触部和右接触部的表面之间设置有上过度部进行过度,且所述上过度部呈斜面状或弧面状;相较于直角过度,上过度部拥有更大的受力面,能够均匀的将上工装底座与左接触部和右接触部连接处受到的作用力分担,使得上工装的强度更高,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更为稳定。
27.在本实用新型中,均匀且对称分布的上装配孔,使得上工装的装配更为牢固稳定。
28.在本实用新型中,悬置两端的骨架上设置有由于和车辆连接的安装孔,在上工装上设置有将上工装底座和接触部贯穿的通孔,上工装和下工装配合时通孔与应安装孔相通;避免上工装和下工装配合时安装孔被接触部封堵,使得悬置的测试环境更贴近装配后的环境,进而使得检测得出的高频动态数据更为准确。
29.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装配孔垂直的将上工装底座的上下表面贯穿,下装配孔垂直的将下工装底座的上下表面贯穿;如果上装配孔和下装配孔倾斜设置的话,装配螺栓或者装配螺丝拧入上装配孔和下装配孔时,会带动上工装和下工装进行活动,使得装配的过程较为麻烦;而垂直设置的上装配孔和下装配孔在拧入装配螺栓或者装配螺丝时,直接从垂直方向拧入即可,便于上工装和下工装的装配。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图。
31.图2为悬置和下工装配合的结构图。
32.图3为悬置的结构图。
33.图4为下工装的结构图。
34.图5为下工装的侧面结构图。
35.图6为下工装的俯视图。
36.图7为上工装的结构图。
37.图中标号:
38.1.悬置;2.上工装;3.下工装;11.骨架;12.限位部;13.安装孔;14.限位块;21.上工装底座;22.接触部;23.配合槽;24.上过度部;25.上装配孔;26.通孔;31.下工装底座;32.悬置限位部;33.悬置装配空间;34.开口;35.下过度部;36.下装配孔;221.左接触部;222.右接触部;331.第一区域;332.第二区域;333.限位槽;361.第一装配孔;362.第二装配孔。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应当说明的是,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阐述,其目的是为了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
术方案,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所属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2.实施例:
43.如图1-7所示,一种衬套类悬置径向高频试验工装,包括上工装2和下工装3;下工装3包括下工装底座31和悬置限位部32,其两者一体化成型;所述悬置限位部32设置于下工装底座31的上表面;在悬置限位部32内设有水平设置的悬置装配空间33,进行试验的悬置1装配于悬置装配空间33内;所述悬置限位部32的两侧端面设置有开口34,使悬置装配空间33与外部相通;悬置1装配在悬置装配空间33内时,悬置1两端的骨架11从开口34伸出;上工装2包括上工装底座21和接触部22,其两者一体化成型;所述接触部22设置于上工装底座21的下表面;上工装2和下工装3配合时接触部22与悬置1两端的骨架11接触;在本实用新型中,下工装底座31和悬置限位部32一体化成型,使得下工装3整体的强度更高;上工装底座21和接触部22一体化成型,进而使得上工装2整体的强度更高;悬置限位部32设置的开口34,使得悬置1在进行测试时,悬置1两端的骨架11可以从开口34伸出,进而进行径向的高频动态测试;水平设置的悬置装配空间33使得悬置1装配于悬置装配空间33进行检测时能关于水平面平行,使得悬置1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进行高频动态测试,进而使得检测得出的高频动态数据更为准确。
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工装3整体对称;悬置限位部32设置于下工装底座31的中间;下工装底座31和悬置限位部32均为对称结构,下工装底座31的对称轴与悬置限位部32的对称轴处于同一直线上;使得下工装3整体的结构强度更高。
4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工装底座31的表面与悬置限位部32的表面之间设置有下过度部35进行过度,所述下过度部35呈弧面状;相较于直角过度,下过度部拥有更大的受力面,能够均匀的将下工装底座31和悬置限位部32连接处受到的作用力分担,使得下工装3的强度更高,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更为稳定。
4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悬置装配空间33包括第一区域331和第二区域332,第一区域331处的内径小于第二区域332处的内径,并通过两者的内径差在悬置装配空间33内形成限位槽333;进行试验的悬置1包括限位部12,悬置1装配于悬置装配空间33内时限位部12与限位槽333配合;通过限位部12与限位槽333的配合,使得悬置1与悬置装配空间33的配合能够更为稳定;使得检测得出的高频动态数据更为准确。
4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工装底座31呈圆柱状;在下工装底座31上分布设置有下装配孔36,所述下装配孔36垂直的将下工装底座31的上下表面贯穿;当悬置限位部32和下过度部35与下装配孔36在垂直方向重叠时,下装配孔36将悬置限位部32和下过度部35贯穿;
使得对应悬置限位部32和下过度部35处的下工装底座31也可以通过下装配孔36进行加固,进而使得下工装3的装配更为牢固稳定。
4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悬置装配空间33对称状设置,且悬置装配空间33的对称轴与下工装底座31的中心轴处于同一直线上,使得悬置装配空间33对应下工装底座31的中心位置设置;下装配孔36包括第一装配孔361和第二装配孔362;各第一装配孔361处于同一圆形路径上,且各第一装配孔361之间的距离相等;各第二装配孔362处于同一圆形路径上,且各第二装配孔362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一装配孔361所在的圆形路径的圆心和第二装配孔362所在的圆形路径的圆心与下工装底座31的中心轴处于同一直线上,并且第一装配孔361所在的圆形路径的半径大于第二装配孔362所在的圆形路径的半径;因此,各第一装配孔361和各第二装配孔362呈圆形围绕悬置装配空间33设置,使得下装配孔36的分布更为均匀,同时也增加了下工装的固定面积,进而使得下工装底座31的装配更为稳定。
4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部22包括左接触部221和右接触部222,所述左接触部221和右接触部222相互对称的设置于上工装底座21的下表面,使得上工装2的结构更为稳定;左接触部221和右接触部222的下表面与悬置1两端的骨架11接触;且左接触部221和右接触部222的下表面为平面,并处于同一水平面上;通过左接触部221和右接触部222与上工装底座21下表面之间的高度差形成配合槽23,上工装2和下工装3配合时悬置限位部32的顶部处于配合槽23内;配合槽23的宽度大于悬置限位部32的厚度,避免左接触部221和右接触部222与限位部12出现干涉影响到高频动态测试。
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工装底座21的表面与左接触部221和右接触部222的表面之间设置有上过度部24进行过度,所述上过度部24呈弧面状;相较于直角过度,上过度部拥有更大的受力面,能够均匀的将上工装底座21与左接触部221和右接触部222连接处受到的作用力分担,使得上工装2的强度更高,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更为稳定。
51.在本实施例中,在上工装底座21上均匀且对称的分布设置有上装配孔25,所述上装配孔25垂直的将上工装底座21的上下表面贯穿,使得上工装2的装配更为牢固稳定。
52.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装配孔25垂直的将上工装底座21的上下表面贯穿,下装配孔36垂直的将下工装底座31的上下表面贯穿;如果上装配孔25和下装配孔36倾斜设置的话,装配螺栓或者装配螺丝拧入上装配孔25和下装配孔36时,会带动上工装2和下工装3进行活动,使得装配的过程较为麻烦;而垂直设置的上装配孔25和下装配孔36在拧入装配螺栓或者装配螺丝时,直接从垂直方向拧入即可,便于上工装2和下工装3的装配。
53.在本实施例中,悬置1两端的骨架11上设置有由于和车辆连接的安装孔13;所述安装孔13将骨架11贯穿;在上工装2上设置有将上工装底座21和接触部22贯穿的通孔26,所述通孔26对应安装孔13设置;上工装2和下工装3配合时,通孔26与应安装孔13相通;避免上工装2和下工装3配合时安装孔13被接触部22封堵,使得悬置1的测试环境更贴近装配后的环境,进而使得检测得出的高频动态数据更为准确。
54.在一些其他的方式中,也可以通过螺丝或者螺孔与安装孔13和通孔26进行配合,进而实现悬置1的测试环境更贴近装配后的环境。
55.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12的两端还设置有限位块14;当悬置1装配于悬置装配空间33时,所述限位块14与悬置限位部32的两侧端面接触,进而使得悬置1的装配更为牢固稳定。
56.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工装2和下工装3均采用铝合金材料,进而降低工装质量,尽量的减少工装自身重量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57.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均属于现有技术,故不作赘述。
5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