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多用户智能电能表。
背景技术:
1、多用户电能表是用来测量电能的仪表,一般能同时检测36户(单相),12户(三相)及36户以下单三相任意组合的电能表俗称多用户电表。传统的多用户电能表一般所安装的户数有限,当户数较多时例如达到48户,就需要安装2个24户的多用户电能表,在实际安装中存在占用空间大,安装烦琐、成本高,且该类传统的多用户电能表在安装后,还发现其还存在无法对所指定某一户或某几户其用电情况进行专门控制的缺陷。
2、同时现市面上使用的该类多用户电能表,其用户模块中均会包含计量模块与继电器,同时计量模块与继电器为竖排放式设置在一起,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该类竖排放式设置的计量模块与继电器,当需将继电器拆除有一定可能性会出现影响计量模块精度的情况。
3、此外,传统的多用户电能表其接线端子一般都裸露在外,使用较为不安全。且有些电能表的接线端子采用直接设置在外壳的格栅口内,造成其生产及安装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表内结构简单、设计成本低、安装方便、且体积小,且表内控制可靠的多用户智能电能表。
2、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多用户智能电能表,包括壳体、以及限位于壳体内的电源模块、进线排、以及用户模块,该用户模块包括继电器,所述的壳体上开设有进线端口、出线口,所述的出线口上装有端钮盒,该端钮盒设有多个接口,所述的用户模块接于进线排上,且该进线排引至进线端口,所述的用户模块上预设有出线导线,该出线导线与端钮盒的接口连接;
3、所述的壳体内还限位有主控单元,通过主控制单元形成驱动继电器的通断,构成电能表的用电控制。
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多用户智能电能表的用户模块接在进线排上,并该进线排引至进线端口,同时通过在用户模块上预设出线导线,而出线导线则与端钮盒的接口连接的方式,由此使得了该结构设计的的电能表相比于传统的电能表其内部结构大大简化,也使得所设计的电能表体积小,成本降低,且表内结构紧凑,并由于表内结构简化,使得该多用户智能电能表内安装方便,此外,多用户智能电能表还在表内加装了主控单元,通过主控单元,可实现多用户智能电能表在工作中,表内可自动根据预设的条件或后台通讯命令,实现对于继电器的通断状态的改变及控制,进而完成对于任意个指定用户的用电进行控制。
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用户模块的个数为多个,且所述的用户模块上带有远程控制及电能计量。
6、通过上述设置,使得了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多用户智能电能表的表内,可实现在有限的空间内安装上多个用户模块,也由于该类用户模块带有电量计量及远程控制的功能,使得了电能表在工作中,可实现对于电量的计量以及远程控制,并且可实现单、三相不同用户的切换与组合,相较于传统电能表有着更高的集成度和可拓展性且有效的降低现场接线的难度。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用户模块还包括计量模块与主电路板,所述的主电路板、计量模块与继电器于壳体内呈自下而上的依次式设置,所述的主电路板限位于壳体内,主电路板与计量模块电气连接,所述的继电器横置于计量模块上方,且与所述的计量模块电气连接。
8、通过上述将计量模块装于继电器下方,实现了当继电器需拆卸下时,可直接在计量模块的上方进行,避免出现类似于现有技术中,拆卸继电器会造成影响计量精度的情况发生。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壳体包括底壳、与底壳适配的罩盖,所述的进线排、多个用户模块分布于底壳内,所述的电源模块与主控单元分布于罩盖内。
10、通过上述设置,确保了多用户智能电能表的设计的便捷性,以及设计的可靠性。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出线口个数为一个或多个,端钮盒数量与出线口数适配,且所述的端钮盒的上方盖罩设有端钮盒盖,所述的端钮盒盖上设有出线端铅封位,通过所述的出线端铅封位,构成端钮盒于出线口的限位设置。
12、通过上述端钮盒盖的设置,可避免出现传统的电能表其接线端子直接裸露在外,影响安全性的情况,且由于该类多用户智能电能表大多为电工、电表厂或供电局人员所使用,通过出线端铅封位的设置,可避免意外开启,或触电、偷电等意外情况发生,提升可靠性及安全性,且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为在出线口位置设置端钮盒的方式进行,并采用了在端钮盒上设置上多个接口,使得了电能表的壳体在设计及成型阶段,只需设计上开口即可使得壳体生产及安装便捷,也由于端钮盒为可拆装结构,使得了后期其维护便捷,避免出现传统的需在壳体设计时,设计上栅格口的位置,所出现的生产或安装时,较为繁琐,且不利于维护的情况。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进线端口设置有进线端盖,且该进线端盖罩设于引至进线端口的进线排上方,所述的进线端盖上包括进线端铅封位,罩盖上形成有壳体铅封位。
14、通过上述进线端口上也设计上端盖,实现予以进线端口可靠防护,避免出现进线端口的进线排裸露在外,使得了进一步提升电能表的安全性,且通过进线端铅封位、壳体铅封位,可防止非所属电表厂或供电局人员任意的开启电表,避免触电或其他意外情况发生,由此进一步对于电能表使用的提升安全性。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进线端口、出线口以及罩盖上均包括有固定螺丝,通过所述的固定螺丝,构成进线端盖于进线端口的限位、端钮盒盖于出线口的限位、以及罩盖于底壳上的限位,且所述的进线端口的固定螺丝分布于进线端铅封位的一侧,出线口的固定螺丝分布于出线端铅封位的一侧,罩盖的固定螺丝分布于壳体铅封位的一侧,
16、所述的固定螺丝上开设有螺丝穿线孔,所述的进线端、出线端以及壳体铅封位均包括铅封、铅封线以及进线端、出线端以及壳体铅封位上开设有的铅封孔,通过铅封线穿过所述的铅封孔、螺丝穿线孔,并通过所述的铅封,形成进线端、出线端以及壳体铅封位与固定螺丝之间连接。
17、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铅封位在上盖、进线端口以及出线口进行可靠设置,且打铅封的方式及结构设计简单,不会出现现有的部分电能表中其铅封位采用的在上盖与底壳、进线端盖与进线端口、或端钮盒盖与出线口之间,均设置上用于打铅封的位置,进而大大简化了铅封的设置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出线口还形成有若干组与端钮盒上预设的出线孔数适配的限位凸块,且所述的出线口上相对于端钮盒的两侧包括有出线端侧壁,所述的出线端侧壁与端钮盒之间形成端钮盒限位机构,
19、所述的端钮盒朝向出线口形成有限位凸块的一侧开有开口,所述的端钮盒内预设有接线端子,该接线端子通过所述的限位凸块放置,并通过端钮盒于出线口的放置,构成端钮盒罩设于限位凸块及接线螺丝的外侧,且通过所述的端钮盒限位机构,构成端钮盒于出线口的限位。
20、通过上述设置,使得了端钮盒与壳体的可靠、便捷的配合,且配合后的端钮盒其通过接线端子限位机构,可实现快速拆下,此外,通过限位凸块、接线端子以及端钮盒的设置方式,实现了接线端子在端钮盒的区域快装,且出现若干问题时,还可进行拆开维修,可避免出现类似于传统端钮盒大多为浇注成型,若其内部出现损坏,无法修理,只可报废处理的情况。
2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壳体内还包括插针与针座,所述的插针与计量模块上连接,针座与主电路板连接,通过所述的插针与针座的插接配合,构成主电路板与计量模块电气连接。
22、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主电路板与计量模块之间快速拆装配合,以及继电器与进线端口以及出线口的可靠配合,确保了设计的合理性。
2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进线排为铜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