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色谱法中使用光反射材料的检测光的增强方法_3

文档序号:9650478阅读:来源:国知局
>[0060] 另外,也可使用由能够发出荧光的物质制成的不溶性载体颗粒。作为这样的颗粒, 例如可列举出由将铕(Eu)、铽(Tb)等稀土类元素活化的(M1为钇(Y)、 镧(La)或钆(Gd),ΜΠ 为铌(Nb)、磷(P)或钒(V))构成的颗粒,可使用日本特开2012-32263 号公报中记载的颗粒。在本发明中,这些由能够发出荧光的物质制成的不溶性载体颗粒也 包括在荧光色素标记的不溶性载体颗粒中。
[0061] 在照射上述激发光作为照射光的情况下,荧光标记的不溶性载体颗粒被激发,发 出与激发光不同的波长的荧光。因此,在使用荧光标记的不溶性载体颗粒的情况下,将荧光 色素发出的光作为检测光进行检测。即,在使用荧光标记的不溶性载体颗粒的情况下,在不 溶性载体颗粒聚集的检测部位发出的检测光指从荧光色素产生的荧光。
[0062]在使用具备光反射材料的试验片进行试验时,在使用荧光标记的不溶性载体颗粒 的情况下,若在含有不溶性载体颗粒聚集的检测部位的试验片上照射作为激发光的照射 光,则激发光激发荧光标记的不溶性载体颗粒的荧光色素。另外,一旦照射光的一部分照射 至光反射材料,则其被反射而激发荧光标记的不溶性载体颗粒的荧光色素。从激发光照射 到的荧光色素产生荧光,并被检测。另外,产生的荧光的一部分被上述光反射材料反射,并 被检测。结果,增强作为荧光的检测光的强度。
[0063] 着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为可见光区域着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可见光区域着色的 不溶性载体颗粒指由人能够用眼睛观察并识别的颜色着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对于该可见 光区域着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通过反射特定的波长的可见光线,人可通过这种反射的可 见光线识别颜色。可见光线是波长为380nm~750nm左右的光线。着色颗粒的颜色作为彩色 可用色调表现,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等,对于各种颜色,通过反射以下特定 的波长的可见光线而被人识别为着色成该颜色: 红色 620~750nm橙色 590~620nm 黄色 570~590nm 绿色 495~570nm 蓝色 450~495nm 紫色 380~450nm。
[0064] 可见光区域着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可通过用各种颜色的色素对上述颗粒进行染 色来制备。色素染色可为颗粒表面的染色,但为了防止色素的脱离,优选通过使色素渗入颗 粒中而将颗粒内部也染色。另外,可用单独的色素进行染色,但也可通过用多种色素进行染 色而得到着色成任意颜色的可见光区域着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例如,可制备红色颗粒、 蓝色颗粒、绿色颗粒、黄色颗粒、粉色颗粒等各种颜色的着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用于着色 的色素可使用能够用于树脂等的染色的公知的色素,例如可使用苏丹兰、苏丹III、苏丹红 IV、醌茜绿、油溶橙等染料或颜料进行着色。另外,市售有由各种材质制成的着色成各种颜 色的颗粒,也可使用这些市售的着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
[0065] 可见光区域着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根据颜色反射上述波长范围的光,另一方面, 吸收与上述波长范围的光有互补色关系的波长范围的光。例如,红色不溶性载体颗粒吸收 与红色有互补色关系的颜色的光。红色光的波长为620~750nm左右。与红色有互补色关 系的颜色为蓝色~绿色,蓝色光的波长为450~495nm左右,绿色光的波长为495nm~570nm 左右。另外,蓝色不溶性载体颗粒吸收与蓝色有互补色关系的颜色的光。蓝色光的波长为 450~495nm左右。与蓝色有互补色关系的颜色为橙色~红色,橙色光的波长为590~620nm左 右,红色光的波长为620nm~750nm左右。
[0066] 在本发明中,在使用着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从试验片上的着 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聚集的检测部位发出的光与从检测部位以外的周围的部位发出的光 的强度的对比度,希望照射着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能够吸收的波长范围的光、即与着色的 不溶性载体颗粒的颜色有互补色关系的颜色的波长范围的光。因此,在照射的光到达着色 的不溶性载体颗粒时,光的大部分不被反射而被吸收,照射的光的反射光的强度衰减。另一 方面,到达着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未聚集的检测部位以外的周围的部位的光不被吸收,透 过试验片到达光反射材料,并被反射。反射的光的一部分进一步被着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 吸收,或被着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遮断。因此,在不溶性载体颗粒聚集的检测部位,照射的 光的反射光衰减,在检测部位以外的周围的部位发出的检测光增强。换言之,检测部位的反 射光变弱,检测部位以外的周围的部位的反射光变强。在使用着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的情 况下,从不溶性载体颗粒聚集的检测部位发出的光和从检测部位以外的周围的部位发出的 光指照射的光反射的光。因此,照射光与反射光的波长相同。
[0067]在图1中示出使用本发明的具备光反射材料的免疫色谱试验片的情况下检测光 的增强原理。图1A为使用荧光标记的不溶性载体颗粒的情况,图1B为使用着色的不溶性载 体颗粒的情况。另外,图中的曲线图在横轴上表示试验片上的位置,在纵轴上表示试验片上 某位置的检测到的光的强度。图1A的使用荧光标记的不溶性载体颗粒的情况下的光的强 度为荧光强度,图1B的使用着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的情况下的光的强度为反射光强度。图 中的横轴下方的线条表示不溶性载体颗粒聚集的部位。另外,在图中,以往方法为使用不具 备光反射材料的免疫色谱试验片的方法,本发明方法为使用具备光反射材料的免疫色谱试 验片的方法。在使用荧光标记的不溶性载体颗粒的情况下,如图1A所示,在不溶性载体颗 粒聚集的部位荧光变强,而在本发明方法中,与以往方法相比,该部位的荧光强度增强。另 外,在使用着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的情况下,如图1B所示,在不溶性载体颗粒聚集的部位, 照射的光的反射光因不溶性载体颗粒的存在的影响而衰减,在不溶性载体颗粒聚集的部位 以外的周围的部位反射光变强。在本发明方法中,与以往方法相比,在不溶性载体颗粒聚集 的部位以外的周围的部位反射光变得更强,而不溶性载体颗粒聚集的部位的照射的光的反 射光衰减,因此在不溶性载体颗粒聚集的部位以外的周围的部位反射光的强度增强,结果 检测光增强。
[0068] 本发明的免疫色谱试验片由多孔性的吸水性材质制成,具有由样品试液能够通过 毛细管现象移动的材质制成的部件,将该部件称为膜。将荧光标记的不溶性载体颗粒或着 色的不溶性载体颗粒聚集的位置称为检测部位,该膜含有固化有能够与被检测物质结合的 捕捉物质的检测部位。膜由包含硝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尼龙、聚醚砜、聚乙烯醇、聚酯、玻 璃纤维、聚烯烃、纤维素、它们的混合纤维的材质制成,优选由硝酸纤维素膜制成。膜的厚度 无特殊限制,优选为100~200μm左右。另外,膜作为长方形的条带(strip)使用,其大小无 特殊限制,通常为3mm~9mmX40mm~60mm左右。
[0069] 膜上的检测部位固定有能够与待检测的被检测物质特异性地结合以捕捉被检测 物质的配体。有时也将检测部位称为捕捉部位。在检测部位,配体例如被固定为线状。在本 发明中,"试验片上的检测部位以外的周围的部位"指与检测部位毗邻的试验片上的部位。 典型地,对于与被检测物质结合的配体,在被检测物质为抗原的情况下为与该抗原特异性 地结合的抗体,在被检测物质为抗体的情况下为该抗体特异性地结合的抗原。此外,作为被 检测物质-配体的组合,可列举出受体-配体、配体-受体等组合。在提及免疫色谱法的情 况下,通常指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结合的试验方法,但在本发明中提及免疫色谱法的情况下, 广义地进行解释,也包括使用并非抗原与抗体的组合的被检测物质-配体的组合的试验方 法。以下对使用抗原与抗体的组合的试验方法进行说明。在被检测物质为抗原的情况下, 只要固定特异性地识别该抗原的抗体即可,在被检测物质为抗体的情况下,只要固定该抗 体特异性地识别的抗原即可。抗体或抗原例如只要被线状或点状地固定即可,优选线状地 固定。固定可通过用于将蛋白质固定在硝酸纤维素膜等固相上的公知方法来进行。例如, 可列举出:使用吸附的方法,利用氨基、羧基等官能团进行化学结合的方法等。抗体可使用 纯化的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抗原可使用纯化的天然抗原或重组抗原。
[0070] 在存在固定有上述抗原或抗体的检测部位的试验片上,在试验片上的检测部位以 外的部分添加含有被检测物质的液体试样和结合有与该被检测物质结合的抗体或抗原的 不溶性载体颗粒的混合物,由此不溶性载体颗粒与被检测物质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复合 物,与此同时通过毛细管现象在试验片上移动。通过抗原或抗体与不溶性载体颗粒结合的 被检测物质与在检测部位固定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在检测部位形成固定的抗体或固定的抗 原-被检测物质-不溶性载体颗粒的复合物。通过照射光并测定在试验片上的检测部位或 检测部位以外的周围的部位发出的光,可检测该不溶性载体颗粒的存在,从而可检测有无 被检测物质。
[0071] 在膜上也可进一步存在对照显示部位。对照显示部位为显示正确实施了试验的部 位。例如,对照显示部位存在于检测部位的下游,样品试样通过检测部位,在到达对照显示 部位时通过着色等发出信号。在对照显示部可固定与不溶性载体颗粒所结合的配体结合的 物质,或固定在样品试样到达时颜色变化的pH指示剂等试剂。
[0072] 本发明的免疫色谱试验片可进一步具有试样添加部位、吸收带、标记部位。
[0073] 试样添加部位为添加样品试液的部位,可将样品试液直接添加至上述膜上,或在 试验片上设置有吸水性的材质(例如海绵、玻璃纤维等的无纺布等)的垫并添加至该部分。 在使用垫的情况下,可将该垫称为试样垫。试样添加部位优选设置在试验片上的一端。
[0074] 吸收带也称为吸收垫部位,可设置在本发明的免疫色谱试验片的与试样添加部位 不同的一端,在添加至试样添加部位后,通过吸收在试验片上移动的试液而促进试验片上 的试液流动。吸收带由吸水性的材质制成,使得可吸收大量的液体,例如可使用由纤维素、 玻璃纤维等制成的无纺布等。另外,其大小无特殊限制,通常为3mm~15mmX10mm~40mm,厚 度为0· 左右。
[0075] 标记部位为含有荧光标记的不溶性载体或着色的不溶性载体的部位。标记部位可 使用吸水性的材质(例如由海绵和玻璃纤维等制成的无纺布等材质),其大小无特殊限制, 通常为3mm~10mmX3mm~10mm,厚度为0· 左右,以干燥状态含有不溶性载体颗粒。在 上述吸水性的材质中含有标记的不溶性载体颗粒并用作标记部位的情况下,可将该标记部 位称为缀合垫。标记部位只要在上述吸水性的材质中含浸有不溶性载体颗粒并干燥即可。 在将样品试液在试验片上从试样添加部位流至吸收带时的试样添加部位侧作为上游,并将 吸收带侧作为下游的情况下,标记部位只要在试样添加部位的下游且设置在检测部位的上 游即可。在这种情况下,试样添加部位的试样垫与标记部位的缀合垫可接触或不接触。
[0076] 若将液体试样添加至试验片的试样样品部位,则液体试样通过毛细管现象移动至 标记部位,标记部位所含有的不溶性载体颗粒溶解在液体试样中,与不溶性载体颗粒结合 的抗原或抗体与液体试样中的被检测物质结合,从而形成复合物,与此同时在试验片的膜 上移动至下游。抗原或抗体与不溶性载体颗粒结合的被检测物质与检测部位所固定的抗体 或抗原结合,由此通过检测部位所固定的抗体或抗原捕捉不溶性载体颗粒与被检测物质的 复合物,在检测部位不溶性载体颗粒聚集。剩余的液体试样通过检测部位,被吸收带吸收。
[0077] 本发明的试验片可具有背衬片材。背衬片材也可称为支持片材,为了支持上述膜、 试样添加部位、吸收带、标记部位而使用。膜、试样添加部位、吸收带、标记部位可贴附在背 衬片材上。背衬片材为由不透过液体的塑料等制成的片材,以膜或其它的试样添加部位等 部件保持一定的结构或强度的方式支持,并且可防止试样样品从试验片流出。在有背衬片 材的情况下,将背衬片材也包括在内称为试验片。背衬片材可存在于膜与下述光反射材料 之间或存在于光反射材料的下侧。在背衬片材存在于光反射材料的下侧的情况下,背衬片 材可由不透过光的材料制成,但在背衬片材存在于膜与光反射材料之间的情况下,背衬片 材需要由不使光明显衰减而透过的材料(例如透明的塑料)制成。
[0078] 本发明的免疫色谱试验片可被收纳在储存容器内,通过该储存容器,例如可防止 由紫外线或空气中的湿气导致的劣化。另外,在使用可能含有病毒或细菌等感染性微生 物的试样作为样品试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