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钟表用部件和电子钟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波钟表,该电波钟表具备具有耐磁板和电机的机芯。在专利文献1中,在俯视观察机芯的情况下,以与电机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耐磁板,由此,能够抑制电机受到外部磁场的不良影响。进而,在专利文献1中,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通过分开规定的距离来配置天线芯和耐磁板,能够抑制电波被耐磁板吸收而使天线的接收灵敏度降低。即,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耐磁板的配置,能够抑制外部磁场对电机造成的影响,并且能够抑制天线的接收灵敏度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2598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需要针对电机等可能受到外部磁场的影响的部件设置耐磁板以抑制该影响,因此,存在部件数量增多的问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申请的钟表用部件具有:第1区域,其具有由铁素体相构成的第1软磁性层、由对所述铁素体相进行奥氏体化而成的奥氏体化相构成的第1非磁性层、以及第1混合层,该第1混合层形成于所述第1软磁性层与所述第1非磁性层之间,所述铁素体相和所述奥氏体化相混合存在于该第1混合层;以及第2区域,其具有由所述奥氏体化相构成且厚度比所述第1非磁性层的厚度厚的第2非磁性层。
本申请的钟表具有所述钟表用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钟表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钟表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从天线的轴向观察的电子钟表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的制造工序的概略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的制造工序的概略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的制造工序的概略图。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电子钟表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1d:电子钟表;2:表盘;3:秒针;4:分针;5:时针;6:表柄;7:a按钮;8:b按钮;9:天线单元;10:壳体;11:玻璃罩;20:天线;21:天线芯;23:第1引线部;24:第2引线部;25:线圈;40:第1天线框;50:第2天线框;60d:磁传感器;61d:中心部;100、100a、100b、100c、100d:壳体主体(钟表用部件);101、101c:第1面;102、102c:第2面;110、110b、110c、110d:第1区域;111、111b、111c:第1软磁性层;112、112b、112c:第1非磁性层;113、113b、113c:第1混合层;120、120a、120c、120d:第2区域;121a:第2软磁性层;122、122a、122c:第2非磁性层;123a:第2混合层。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钟表1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钟表1的主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钟表1构成为佩戴于用户的手腕的腕表。
如图1所示,电子钟表1具有金属制的壳体10。而且,壳体10具有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壳体主体100、装配于壳体主体100的表面侧的玻璃罩11、以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壳体主体100的背面侧的省略图示的背盖。另外,壳体主体100是本申请的钟表用部件的一例。
此外,电子钟表1具有配置于壳体10的内部的圆板状的表盘2、秒针3、分针4、时针5、表柄6、a按钮7和b按钮8。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钟表1构成为如下的电波钟表:能够接收包含时刻信息的作为无线电波的长波标准电波,根据接收到的时刻信息对秒针3、分针4、时针5的指示位置进行校正。
图2是示出电子钟表1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具体而言,是示出取下图1所示的玻璃罩11和表盘2的状态的电子钟表1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如图2所示,在壳体主体100内收纳有天线单元9。
此外,在壳体主体100内收纳有电机81、82、二次电池83、省略图示的电路基板和轮系等。
[天线单元]
天线单元9构成为具有天线20、第1天线框40和第2天线框50。
天线20由天线芯21和卷绕于天线芯21的线圈25构成。即,天线20构成为线圈天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20构成为条形天线,天线芯21的线圈卷绕部形成为直线状。
关于天线芯21,例如,在电子钟表1的厚度方向上粘接10~30枚左右的利用模具对作为磁性箔材料的钴系非晶金属箔进行冲压或通过蚀刻进行成型的部件并使它们重合,进行退火等热处理,使磁特性变得稳定。此外,天线芯21构成为具有第1引线部23和第2引线部24。
另外,为了提高天线20的接收性能,也可以在第1引线部23和第2引线部24的表面粘贴集磁板。
例如,能够层叠数枚由非晶片构成的磁性箔体来构成集磁板。作为磁性箔体,例如可举出钴系非晶金属或铁系非晶金属等。
第1天线框40是合成树脂制的部件,是保持天线芯21的部件。此外,与第1天线框40同样,第2天线框50是合成树脂制的部件,是保持上述天线芯21的部件。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芯21由第1天线框40和第2天线框50保持。
[壳体主体100]
图3是从天线20的轴向o观察的侧视图。这里,天线20的轴向o是天线芯21的长度方向,意味着与天线20中的电波接收的指向性最强的方向正交的方向。
如图2、图3所示,壳体主体100由奥氏体化铁素体系不锈钢构成,该奥氏体化铁素体系不锈钢具有第1区域110和第2区域12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1区域110和第2区域120是在壳体主体100中配置于从外侧的面即第1面101到与该第1面101相反的一侧的面(内侧的面)即第2面102的范围的区域。即,第2区域120是在壳体主体100中由图2所示的假想线m、n、第1面101、第2面102规定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轴向o,第2区域120的2个区域夹着天线20彼此配置在相反侧。而且,第1区域110是在壳体主体100中除了第2区域120以外的区域。
第1区域110是在壳体主体100中具有耐磁性且遮断外部磁场等的区域。因此,在壳体主体100的内部,配置于与第1区域110对应的位置的电机81、82、二次电池83等不易受到外部磁场的影响。
第2区域120是在壳体主体100中构成为能够透过长波标准电波等电波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从天线20的轴向o观察的侧视图中,配置于与天线20重叠的位置。而且,第2区域120构成为在上述侧视图中,截面面积比天线芯21的截面面积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主体100在1个部件中具有遮断外部磁场等的第1区域110、以及构成为能够透过电波的第2区域120。
[第1区域]
图4是沿着与表盘2平行的方向切断壳体主体100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另外,在图4中,放大示出在壳体主体100中夹着图2中的假想线m配置的第1区域110和第2区域120。
如图4所示,壳体主体100的第1区域110具有由铁素体相构成的第1软磁性层111、由对铁素体相进行奥氏体化而成的奥氏体相(以下为奥氏体化相)构成的第1非磁性层112、以及第1混合层113,该第1混合层113形成于第1软磁性层111与第1非磁性层112之间,在该第1混合层113中混合存在有铁素体相和奥氏体化相。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1软磁性层111,在第1面101侧设置有第1非磁性层112和第1混合层113。进而,相对于第1软磁性层111,在第2面102侧也设置有第1非磁性层112和第1混合层113。即,在壳体主体100的厚度方向上,第1软磁性层111设置于第1混合层113之间。而且,第1混合层113设置于第1软磁性层111与第1非磁性层112之间。换言之,从第1面101侧朝向第2面102侧,按照第1非磁性层112、第1混合层113、第1软磁性层111、第1混合层113、第1非磁性层112的顺序进行层叠。
此外,如图2、图4所示,第1区域110和第2区域120的厚度为t1。即,第1区域110和第2区域120构成为厚度相等。另外,第1区域110和第2区域120的厚度t1、即壳体主体100的厚度t1例如为4mm左右。
[第1软磁性层]
如上所述,第1软磁性层111由铁素体相构成。由此,第1软磁性层111具有耐磁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软磁性层111由铁素体系不锈钢构成,该铁素体系不锈钢按照质量%含有cr:18%~22%、mo:1.3%~2.8%、nb:0.05%~0.50%、cu:0.1%~0.8%、ni:小于0.5%、mn:小于0.8%、si:小于0.5%、p:小于0.10%、s:小于0.05%、n:小于0.05%、c:小于0.05%,余部由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另外,第1软磁性层111不限于上述结构,只要由铁素体相构成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区域110构成为,第1软磁性层111的厚度a为100μm以上。由此,第1区域110具有作为钟表所要求的规定的耐磁性能。
[第1非磁性层]
通过对构成第1软磁性层111的母材实施氮吸收处理,对铁素体相进行奥氏体化,由此,形成第1非磁性层112。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第1面101侧的第1非磁性层112的厚度b大约为350μm,设置于第2面102侧的第1非磁性层112的厚度c大约为350μm。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区域110构成为,设置于第1面101侧的第1非磁性层112的厚度b和设置于第2面102侧的第1非磁性层112的厚度c大致相等。
另外,第1非磁性层112的厚度b、c是由奥氏体化相构成的层的厚度,例如,是在以500倍~1000倍进行sem观察时的视野内从第1面101或第2面102到第1混合层113的铁素体相为止的最短距离。或者,是从第1面101或第2面102起最浅的奥氏体化相。此外,也可以测定从第1面101或第2面102到铁素体相为止的距离较短的多个点的距离,将其平均值设为第1非磁性层112的厚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非磁性层112中的氮含量按照质量%为1.0%~1.6%。
另外,第1非磁性层112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厚度为350μm以上,也可以构成为350μm以下,根据作为钟表所要求的硬度和耐腐蚀性进行设置即可。
[第1混合层]
在第1非磁性层112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进入由铁素体相构成的第1软磁性层111的氮的移动速度的偏差而产生第1混合层113。即,在氮的移动速度较快的部位,氮进入到铁素体相的较深部位而被奥氏体化,在氮的移动速度较慢的部位,仅到铁素体相的较浅部位被奥氏体化,因此,形成了在深度方向上混合存在有铁素体相和奥氏体化相的第1混合层113。另外,第1混合层113是在截面观察中包含从奥氏体化相的最浅部位到最深部位的层,是比第1非磁性层112薄的层。
[第2区域]
第2区域120由第2非磁性层122构成,该第2非磁性层122由奥氏体化相构成。即,在第2区域120中,在从壳体主体100的外侧的面即第1面101到内侧的面即第2面102的范围内形成有第2非磁性层122。由此,该第2区域120构成为能够透过长波标准电波等电波。
[第2非磁性层]
与上述第1非磁性层112同样,通过氮吸收处理对铁素体相进行奥氏体化,由此形成第2非磁性层122。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壳体主体100中,在从第1面101到第2面102的范围内设置有第2非磁性层122。即,在第2区域120中不存在由铁素体相构成的层。因此,第2非磁性层122的厚度比第1非磁性层112的厚度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非磁性层112同样,第2非磁性层122中的氮含量按照质量%为1.0%~1.6%。
[壳体主体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壳体主体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5~图7是示出壳体主体100的制造工序的概略图。
如图5所示,首先,对铁素体系不锈钢进行机械加工,形成母材200。此时,以使与第1区域110对应的部位的厚度比与第2区域120对应的部位厚规定尺寸的方式形成母材200。
接着,如图6所示,对如上述那样机械加工后的母材200进行氮吸收处理。由此,氮从表面进入母材200,对铁素体相进行奥氏体化。此时,以使与第1区域110对应的部位的尺寸比与第2区域120对应的部位的尺寸厚的方式形成母材200,因此,在氮吸收处理中,氮不会完全进入,残存有规定厚度的铁素体相。另一方面,关于与第2区域120对应的部位,氮进入整层范围内,对铁素体相进行奥氏体化。即,进行本实施方式的氮吸收处理,以使得在与第2区域120对应的部位,氮进入整层范围内。
最后,如图7所示,以规定的量切削掉母材200的表面侧,由此,形成上述的壳体主体10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得在第1区域110中、第1非磁性层112的厚度b、c成为大约350μm的方式切削母材200的表面侧。由此,壳体主体100能够得到作为钟表所要求的硬度和耐腐蚀性。
[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这种第1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100具有第1区域110,该第1区域110具有由铁素体相构成的第1软磁性层111、由奥氏体化相构成的第1非磁性层112、以及第1混合层113,该第1混合层113形成于第1软磁性层111与第1非磁性层112之间,在该第1混合层113中混合存在有铁素体相和奥氏体化相。进而,壳体主体100具有第2区域120,该第2区域120具有由奥氏体化相构成且厚度比第1非磁性层112的厚度厚的第2非磁性层122。
由此,第2区域120能够使可透过电波的由奥氏体化相构成的第2非磁性层122的厚度变厚,因此,能够容易透过长波标准电波等电波。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区域120仅由第2非磁性层122构成,第2非磁性层122由奥氏体化相构成,即,在第2区域120中不存在铁素体相,因此,能够更容易透过长波标准电波等电波。
此外,第1区域110具有由铁素体相构成的第1软磁性层111,因此,能够得到耐磁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壳体主体100这1个部件,能够同时实现电波接收的灵敏度提高和耐磁性提高,并且不需要耐磁板等,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另外,在第2区域120中不存在铁素体相,但是,也可以包含铁素体相残存于第2区域120中而不形成层的方式。该情况下,如果残存于第2区域120中的铁素体相远远小于第1区域110的铁素体相,则能够得到上述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软磁性层111的厚度a为100μm以上。
由此,在第1区域110中,能够得到作为钟表所要求的规定的耐磁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区域110的厚度和第2区域120的厚度相等。
由此,在壳体主体100的制造工序中,能够同时切削第1区域110和第2区域120,因此,能够容易制造壳体主体100。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钟表1具有天线20,该天线20具有天线芯21,在从天线20的轴向o观察的侧视图中,第2区域120配置于与天线20重叠的位置。进而,在上述侧视图中,第2区域120的面积比天线芯21的截面面积大。
由此,能够提高接收透过了壳体主体100的第2区域120的长波标准电波等电波的天线20的接收灵敏度。
[第2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8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2区域120a中形成有第2软磁性层121a和第2混合层123a。
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10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100a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如图8所示,壳体主体100a的第2区域120a具有由铁素体相构成的第2软磁性层121a、由奥氏体化相构成的第2非磁性层122a、以及第2混合层123a,该第2混合层123a形成于第2软磁性层121a与第2非磁性层122a之间,在该第2混合层123a中混合存在有铁素体相和奥氏体化相。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2非磁性层122同样,对铁素体相进行奥氏体化,由此设置了第2非磁性层122a,氮含量按照质量%为1.0%~1.6%。此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第2非磁性层122a的厚度大于第1非磁性层112的厚度。
第2软磁性层121a由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1软磁性层111相同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构成。
此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1混合层113同样,由于进入由铁素体相构成的第2软磁性层121a的氮的移动速度的偏差而产生第2混合层123a,在深度方向上混合铁素体相和奥氏体化相而形成第2混合层123a。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区域120a构成为,第2软磁性层121a和第2混合层123a的合计厚度d比第1区域110的第1软磁性层111的厚度a薄,为100μm以下。
由此,能够减薄可吸收电波的铁素体相所在的第2软磁性层121a和第2混合层123a的厚度,因此,能够减小对天线20的接收灵敏度的影响。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区域120a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氮吸收处理中,不是在壳体主体100a的整层范围内形成第2非磁性层122a,而是在一部分残存有第2软磁性层121a和第2混合层123a。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氮的进入深度比上述第1实施方式小的方式进行氮吸收处理。
[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这种第2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区域120a具有由铁素体相构成的第2软磁性层121a、以及第2混合层123a,该第2混合层123a形成于第2软磁性层121a与第2非磁性层122a之间,在该第2混合层123a中混合存在有铁素体相和奥氏体化相。
由此,在通过氮吸收处理形成第2非磁性层122a的情况下,能够减小氮的进入深度,因此,能够缩短氮吸收处理的处理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软磁性层121a和第2混合层123a的合计厚度d为100μm以下。
由此,能够减小对天线20的接收灵敏度的影响。
[第3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9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1区域110b中,设置于第1面101侧的第1非磁性层112b的厚度e比设置于第2面102侧的第1非磁性层112b的厚度f大。
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10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9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100b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如图9所示,壳体主体100b的第1区域110b具有由铁素体相构成的第1软磁性层111b、由奥氏体化相构成的第1非磁性层112b、以及第1混合层113b,该第1混合层113b形成于第1软磁性层111b与第1非磁性层112b之间,在该第1混合层113b中混合存在有铁素体相和奥氏体化相。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区域110b构成为,设置于第1面101侧的第1非磁性层112b的厚度e比设置于第2面102侧的第1非磁性层112b的厚度f厚。具体而言,设置于第1面101侧的第1非磁性层112b的厚度e大约为350μm,设置于第2面102侧的第1非磁性层112b的厚度f大约为100μm。
由此,在壳体主体100b的外侧的面即第1面101侧设置充分厚的第1非磁性层112b,因此,能够得到作为钟表所要求的硬度和耐腐蚀性。另一方面,在壳体主体100b的内侧的面即第2面102侧,能够减薄第1非磁性层112b的厚度,因此,能够增大壳体主体100b的内侧的空间。因此,能够提高电机81、82和二次电池83等部件的配置自由度,或者能够使电子钟表1小型化。
[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这种第3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区域110b具有第1面101和位于与第1面101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102,设置于第1面101侧的第1非磁性层112b的厚度e比设置于第2面102侧的第1非磁性层112b的厚度f厚。
由此,能够得到作为钟表所要求的硬度和耐腐蚀性,并且,能够增大壳体主体100b的内侧的空间,因此,能够提高电机81、82和二次电池83等部件的配置自由度,或者能够使电子钟表1小型化。
[第4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10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4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壳体主体100c中,第1区域110c的厚度和第2区域120c的厚度不同。
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10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10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100c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如图10所示,壳体主体100c具有第1区域110c和第2区域120c。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第1区域110c具有第1软磁性层111c、第1非磁性层112c和第1混合层113c。此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第2区域120c具有第2非磁性层122c。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主体100c构成为,第1区域110c的厚度和第2区域120c的厚度不同。
具体而言,在第2区域120c中,与第1区域110c相比,更加切削第1面101c侧和第2面102c侧,在第1面101c和第2面102c产生阶梯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区域120c形成为厚度比第1区域110c的厚度薄。由此,在长波标准电波等电波通过第2区域120c时,通过第1区域110c的部分的距离变短,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电波的衰减。
[第4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这种第4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区域110c的厚度和第2区域120c的厚度不同。具体而言,第2区域120c设置成厚度比第1区域110c的厚度薄。
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长波标准电波等电波的衰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天线20的接收灵敏度。
[第5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11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5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壳体主体100d中,在从磁传感器60d的中心部61d起的规定范围内未配置第1区域110d。
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10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11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电子钟表1d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具体而言,是示出取下图1所示的玻璃罩11和表盘2的状态的电子钟表1d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如图11所示,电子钟表1d在壳体主体100d的内部具有磁传感器60d。
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传感器60d配置于12时位置。此外,磁传感器60d是3轴类型的磁传感器,构成为除了水平成分以外还能够检测铅垂成分的地磁。
壳体主体100d具有第1区域110d和第2区域120d。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第1区域110d具有第1软磁性层、第1非磁性层和第1混合层。
此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第2区域120d具有第2非磁性层。
这里,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时,第1区域110d至少未配置于以磁传感器60d的中心部61d为中心的半径l的圆s的内侧的范围。即,在俯视观察时,在圆s的内侧和壳体主体100d重叠的范围内配置有第2区域120d。更具体而言,利用从壳体主体100d的内缘与圆s的交点向垂直于该交点处的壳体主体100d的内缘的切线的方向延伸的假想线,规定了第2区域120d。另外,圆s的内侧的范围是本申请的规定范围的一例。
由此,磁传感器60d和第1区域110d分开规定距离进行配置,因此,在利用磁传感器60d计测地磁时,能够抑制地磁被第1区域110d的铁素体相吸收。因此,能够提高磁传感器60d的地磁计测精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第1区域110d中的铁素体相对磁传感器60d的计测造成的影响,将上述半径l设为15mm。
[第5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这种第5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100d中,第1区域110d至少未配置于从磁传感器60d的中心部61d起的规定范围内。具体而言,在俯视观察时,在以磁传感器60d的中心部61d为中心的半径15mm的圆s的内侧的范围内未配置第1区域110d。
由此,能够提高磁传感器60d的地磁计测精度。
[变形例]
另外,本申请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实现本申请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包含在本申请中。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钟表用部件构成为壳体主体100、100a、100b、100c、100d,但是不限于此。例如,本申请的钟表用部件也可以构成为背盖、表盘、表圈、表环和机芯的底板中的至少一方。此外,电子钟表也可以具有多个上述的钟表用部件。
在第3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设置于第1面101侧的第1非磁性层112b的厚度e比设置于第2面102侧的第1非磁性层112b的厚度f厚,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未设置第2面102侧的第1非磁性层112b和第1混合层113b。即,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切削来切取第2面102侧的第1非磁性层112b和第1混合层113b,使第1软磁性层111b露出。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在铁素体相的附近配置电机等,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耐磁性。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天线20构成为天线芯21的线圈卷绕部形成为直线状的条形天线,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天线也可以形成为圆弧状。该情况下,天线的轴向成为天线20的端部的切线方向。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天线20构成为线圈天线,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天线也可以构成为平面天线或单极天线。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电子钟表1构成为接收长波标准电波来修正时刻的电波钟表,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电子钟表也可以构成为能够接收来自gps卫星的电波的所谓gps钟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壳体主体100、100a、100b、100c、100d构成为钟表用部件,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钟表以外的电子设备的壳体、即外壳等电子设备用部件。通过具有这样构成的外壳,电子设备能够同时实现电波接收的灵敏度提高和耐磁性提高,并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本申请的总结]
本申请的钟表用部件具有:第1区域,其具有由铁素体相构成的第1软磁性层、由对所述铁素体相进行奥氏体化而成的奥氏体化相构成的第1非磁性层、以及第1混合层,该第1混合层形成于所述第1软磁性层与所述第1非磁性层之间,在该第1混合层中混合存在有所述铁素体相和所述奥氏体化相;以及第2区域,其具有由所述奥氏体化相构成且厚度比所述第1非磁性层的厚度厚的第2非磁性层。
由此,第2区域能够使可透过电波的由奥氏体化相构成的第2非磁性层的厚度变厚,因此,能够容易透过长波标准电波等电波。
此外,第1区域具有由铁素体相构成的第1软磁性层,因此,能够得到耐磁性。即,本申请的钟表用部件仅通过1个部件就能同时实现电波接收的灵敏度提高和耐磁性提高,并且不需要耐磁板等,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在本申请的钟表用部件中,所述第2区域具有由所述铁素体相构成的第2软磁性层、以及第2混合层,该第2混合层形成于所述第2软磁性层与所述第2非磁性层之间,在该第2混合层中混合存在有所述铁素体相和所述奥氏体化相。
由此,在通过氮吸收处理形成第2非磁性层的情况下,能够减小氮的进入深度,因此,能够缩短氮吸收处理的处理时间。
在本申请的钟表用部件中,所述第2软磁性层和所述第2混合层的合计厚度也可以为100μm以下。
由此,例如能够减小对收纳于钟表用部件中的天线的接收灵敏度的影响。
在本申请的钟表用部件中,所述第1软磁性层的厚度也可以为100μm以上。
由此,在第1区域中,能够得到作为钟表所要求的规定的耐磁性能。
在本申请的钟表用部件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区域具有第1面和位于与所述第1面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所述第1非磁性层和所述第1混合层相对于所述第1软磁性层设置于所述第1面侧和所述第2面侧,形成于所述第1面侧的第1非磁性层的厚度大于形成于所述第2面侧的第1非磁性层的厚度。
由此,能够得到作为钟表用部件所要求的硬度和耐腐蚀性。进而,能够增大钟表用部件的内侧的空间。因此,例如,能够提高收纳于钟表用部件中的电机和二次电池等部件的配置自由度,或者能够使钟表小型化。
在本申请的钟表用部件中,所述第1区域的厚度和所述第2区域的厚度也可以相等。
由此,在钟表用部件的制造工序中,能够同时切削第1区域和第2区域,因此,能够容易制造钟表用部件。
在本申请的钟表用部件中,所述第1区域的厚度和所述第2区域的厚度也可以不同。
由此,例如,如果以使厚度比第1区域的厚度薄的方式设置第2区域,则能够进一步减小在该第2区域中传播的长波标准电波等电波的衰减。因此,例如,能够进一步提高收纳于钟表用部件中的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本申请的钟表用部件也可以是壳体主体、背盖、表盘、表圈、表环和机芯的底板中的至少一方。
本申请的电子钟表具有所述钟表用部件。
在本申请的电子钟表中,也可以是,所述电子钟表具有天线,所述天线具有天线芯和卷绕于所述天线芯的线圈,在从所述天线的轴向观察的侧视图中,所述第2区域配置于与所述天线重叠的位置。
由此,能够提高接收透过了第2区域的长波标准电波等电波的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在本申请的电子钟表中,在所述侧面观察时,所述第2区域的面积也可以比所述天线芯的截面面积大。
由此,能够提高接收透过了第2区域的长波标准电波等电波的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在本申请的电子钟表中,也可以是,所述电子钟表具有磁传感器,所述磁传感器构成为能够检测地磁,所述第1区域至少不配置于从所述磁传感器的中心部起的规定范围内。
由此,能够提高磁传感器的地磁计测精度。
在本申请的电子钟表中,所述规定范围是在俯视图中以所述磁传感器的中心部为中心的半径15mm的圆的内侧的范围。
由此,能够提高磁传感器的地磁计测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