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充电桩管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充电桩是电动力车的电站,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每个充电桩都装有充电插头,充电桩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车进行充电。电动汽车充电桩采用的是交、直流供电方式,充电桩显示屏能显示充电量、费用和充电时间等数据。
电动汽车充电桩可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两种。交流充电桩是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为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提供交流电源的供电装置;直流充电桩是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提供小功率直流电源的供电装置,直流充电桩具有充电机功能,可以实时监视并控制被充电电池的状态。而交直一体充电桩是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的“组合”,即可以对电动汽车进行交流充电,也可以对电动汽车进行直流充电,可以满足两台电动汽车同时充电。
现有的对充电桩的管理存在如下问题:运维团队建设能力不足,机房基础设施管理不完善,充电桩及其它基础设施发生故障时不能被及时发现,计费自动化程度不足,用户便利性不足,无法进行远程管理,运行状况难以掌握,运营系统过多,数据不互通。传统的充电站的规模大小不一,人工收费方式不但效率低下,还花费高昂的人力成本。充电站遍布区、县、市、省,所辖片区网点分布散、网点多。但全网运维人员有限,需要对区、县、市等多个网点进行集中运维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机房基础设施管理不完善、用户便利性不足、无法进行远程管理、运行状况难以掌握、效率低下、人力成本较高的缺陷,提供一种机房基础设施管理较为完善、用户使用较为便利、能进行远程管理、能很好的掌握运行状况、效率较高、成本较低的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包括监控中心、云服务器、移动终端及多个充电管理系统,每个所述充电管理系统均通过DDN专线与所述监控中心连接,所述监控中心与所述云服务器连接,所述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与所述云服务器连接,所述充电管理系统包括充电站点、B/S客户端、主控制器、温湿度传感器、烟感传感器、漏水检测设备、红外检测设备、配电柜、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不间断电源)和多个充电桩,所述监控中心、充电站点和移动终端均安装有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烟感传感器、漏水检测设备、红外检测设备、配电柜和UPS均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所述主控制器通过局域网与所述充电站点连接,每个所述充电桩通过局域网或3G网与所述充电站点连接;
所述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包括:
身份签权管理单元:用于根据用户角色的权限不同实现签权管理;
树形结构多级分层管理单元:用于对多个网点进行省、市和区的分层管理,并显示网点的分布情况和运作情况;
所述身份签权管理单元和树形结构多级分层管理单元相互连接。
在本发明所述的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中,所述身份签权管理单元包括:
监控视图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监控视图;
运营视图显示模块:用于显示运营视图;
告警与维护管理模块:用于进行充电站点告警管理和周期维护管理;
所述监控视图显示模块、运营视图显示模块和告警与维护管理模块相互连接。
在本发明所述的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中,所述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还包括:
可视化操作管理单元:用于显示所有充电站的使用情况、空余状态、告警状态和收费金额信息;
三维立体展示单元:以平面或3D视图显示充电站外观;
所述可视化操作管理单元和三维立体展示单元相互连接。
在本发明所述的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中,所述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还包括:
会员卡务管理单元:用于将刷卡消费的充电桩通过所述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进行发卡、充值、解锁、挂失和补卡,并记录每个卡号的消费记录和行为记录;
普通消费管理单元:用于对电动汽车充电的普通消费方式进行管理;
APP消费管理单元:用于对电充汽车充电的APP消费方式进行管理;
自动计费单元:用于自动判断车主所属的充电桩,并即时自动计算须收费用;
所述会员卡务管理单元、普通消费管理单元、APP消费管理单元和自动计费单元相互连接。
在本发明所述的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中,所述自动计费单元包括:
费用计算规则设置模块:用于设置多条费用计算规则;
促销计算规则设置模块:用于设置促销计算规则;
生效时间段设置模块:用于设置计算规则的生效时间段;
一键设置模块:用于进行多个充电站点的一键设置;
存储模块:用于保存计费模板;
所述费用计算规则设置模块、促销计算规则设置模块、生效时间段设置模块、一键设置模块和存储模块相互连接。
在本发明所述的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中,所述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还包括:
收银单元:用于使收银员通过同一个平台对站内便利店、洗车店和餐馆的收费项目进行收费;
进销存单元:用于对在售商品和库存品进行管理,并进行进货提醒;
互联网运营管理单元:用于实现多个运营系统的数据互联互通,并使管理者统计充电站点的运营情况;
销售数据统计单元:用于对销售数据进行统计和展示;
所述收银单元、进销存单元、互联网运营管理单元和销售数据统计单元相互连接。
在本发明所述的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中,所述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还包括:
动环监控单元:用于对机房进行监控与运维处理。
在本发明所述的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中,所述动环监控单元包括:
设备集中监控模块:用于对所有的设备进行直接排列显示;
机房可视化管理模块:用于以三维视图的方式显示机房各个设备的摆放位置,并对发生故障的设备进行定位;
告警方式管理模块:用于通过短信、E-mai、声光报警或和多媒体报警方式通知用户;
告警级别设置模块:用于实现多种级别的定义、添加、删除和修改;
运程操作模块:用于通过集中监控系统远程对设备进行修改IP和重启操作;
数据统计分析模块:用于通过多种数据分析展现形式对网点的运行状况进行掌控和分析;
流程管理模块:用于将运维工作进行流程化、规范化和人数据化;
知识管理模块:用于对有价值的方案、成果和经验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
所述设备集中监控模块、机房可视化管理模块、告警方式管理模块、告警级别设置模块、运程操作模块、数据统计分析模块、流程管理模块和知识管理模块相互连接。
实施本发明的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设有监控中心、云服务器、移动终端及多个充电管理系统,充电管理系统包括充电站点、B/S客户端、主控制器、温湿度传感器、烟感传感器、漏水检测设备、红外检测设备、配电柜、UPS和多个充电桩,监控中心、充电站点和移动终端均安装有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主控制器通过局域网与所述充电站点连接,每个所述充电桩通过局域网或3G网与充电站点连接;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包括身份签权管理单元和树形结构多级分层管理单元,身份签权管理单元用于根据用户角色的权限不同实现签权管理;树形结构多级分层管理单元用于对多个网点进行省、市和区的分层管理,并显示网点的分布情况和运作情况;所以其机房基础设施管理较为完善、用户使用较为便利、能进行远程管理、能很好的掌握运行状况、效率较高、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所述实施例中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所述实施例中身份签权管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所述实施例中自动计费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所述实施例中动环监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实施例中,该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中,该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包括监控中心1、云服务器2、移动终端3及多个充电管理系统4,每个充电管理系统4均通过DDN专线与监控中心1连接,监控中心1与云服务器2连接,移动终端3通过移动网络与云服务器2连接,移动终端3可以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监控中心1用于监控整个充电站的运行情况。
充电管理系统4包括充电站点41、B/S客户端42、主控制器43、温湿度传感器44、烟感传感器45、漏水检测设备46、红外检测设备47、配电柜48、UPS49和多个充电桩40,其中,监控中心1、充电站点41和移动终端3均安装有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5(请参加图2),温湿度传感器44、烟感传感器45、漏水检测设备46、红外检测设备47、配电柜48和UPS49均与主控制器43连接并由该主控制器43进行控制。温湿度传感器44监测充电桩周围的温度和湿度,烟感传感器45用于监测充电桩周围的烟雾,漏水检测设备46用监测充电桩周围是否发生漏水,红外检测设备47用于监测充电桩周围是否有人走动,配电柜48用于分配电力能源,UPS49是不断电系统。主控制器43通过局域网与充电站点41连接,每个充电桩40通过局域网或3G网与充电站点41连接。
图2为本实施例中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中,该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5包括相互连接的身份签权管理单元50和树形结构多级分层管理单元51,身份签权管理单元50用于根据用户角色的权限不同实现签权管理,每个用户登录角色自动展示功能界面,满足功能简洁的需求,避免越级操作。树形结构多级分层管理单元51用于对多个网点进行省、市和区的分层管理,并显示网点的分布情况和运作情况,充电站分配较为合理。本发明的机房基础设施管理较为完善、用户使用较为便利、能进行远程管理、能很好的掌握运行状况、效率较高、成本较低。
图3为本实施例中身份签权管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中,该身份签权管理单元50包括相互连接的监控视图显示模块501、运营视图显示模块502和告警与维护管理模块503,其中,监控视图显示模块501用于显示监控视图;运营视图显示模块502用于显示运营视图;告警与维护管理模块503用于进行充电站点告警管理和周期维护管理。
本实施例中,该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5还包括相互连接的可视化操作管理单元52和三维立体展示单元53,可视化操作管理单元52用于显示所有充电站的使用情况、空余状态、告警状态和收费金额信息,根据角色权限分别满足管理者、收银台和维护厂家的使用需求。三维立体展示单元53以平面或3D视图显示充电站外观,犹如身临其境地观察充电站,以便及时发现发生告警的区域。
本实施例中,该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5还包括相互连接的会员卡务管理单元54、普通消费管理单元55、APP消费管理单元56和自动计费单元57,会员卡务管理单元54用于将刷卡消费的充电桩通过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进行发卡、充值、解锁、挂失和补卡,并记录每个卡号的消费记录和行为记录,供查找和统计分析用;普通消费管理单元55用于对电动汽车充电的普通消费方式进行管理;APP消费管理单元56用于对电充汽车充电的APP消费方式进行管理;自动计费单元57用于自动判断车主所属的充电桩,并即时自动计算须收费用,自动计费单元57是收银台专用的计费页面,,简单易用,收银员无须进行特别培训即可迅速上岗。这样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图4为本实施例中自动计费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中,该自动计费单元57包括相互连接的费用计算规则设置模块571、促销计算规则设置模块572、生效时间段设置模块573、一键设置模块574和存储模块575,其中,费用计算规则设置模块571用于设置多条费用计算规则;促销计算规则设置模块572用于设置促销计算规则;生效时间段设置模块573用于设置计算规则的生效时间段;一键设置模块574用于进行多个充电站点的一键设置;存储模块575用于保存计费模板。
本实施例中,该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5还包括相互连接的收银单元58、进销存单元59、互联网运营管理单元60和销售数据统计单元61;其中,收银单元58用于使收银员通过同一个平台(即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5)收取充电费,还对站内便利店、洗车店和餐馆的收费项目进行收费;进销存单元59用于对在售商品和库存品进行高效、准确、可靠地进行管理,并进行进货提醒;对于设有便利店的充电站,进销存单元59是必不可少的;互联网运营管理单元60用于对并存于一个充电站管理系统中的多个运营系统的数据进行互联互通,避免信息孤岛现象,并使管理者方便简易的统计充电站点的运营情况;销售数据统计单元61用于直观、丰富和灵活地对销售数据进行统计和展示,帮助管理者通过最简单的方式掌握各充电站点的销售概况。
本实施例中,该充电站综合管理平台5还包括动环监控单元62,动环监控单元62用于对机房进行监控与运维处理。
图5为本实施例中动环监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中,动环监控单元62包括相互连接的设备集中监控模块621、机房可视化管理模块622、告警方式管理模块623、告警级别设置模块624、运程操作模块625、数据统计分析模块626、流程管理模块627和知识管理模块628;其中,设备集中监控模块621用于对所有的设备用最简洁的方式进行直接排列显示,满足需要观察大量设备、首先关注告警情况的用户。机房可视化管理模块622用于以三维视图的方式显示机房各个设备的摆放位置,并对发生故障的设备进行准确定位,极大地方便维护人员快速找到故障设备,争取更多的抢修时间。
告警方式管理模块623用于通过短信、E-mai、声光报警或和多媒体报警方式准确及时地通知用户;告警级别设置模块624用于实现多种级别的定义、添加、删除和修改,大大提升系统报警手段的灵活性;运程操作模块625用于通过集中监控系统远程对设备进行修改IP和重启操作,无需用户亲临设备面前。数据统计分析模块626用于通过多种数据分析展现形式对网点的运行状况能够随时进行掌控和分析;流程管理模块627是为充电站运维团队量身定做的运维管理流程引擎,用于将运维工作进行流程化、规范化和人数据化,大大提高运维团队的效率与可靠性;知识管理模块628用于对有价值的方案、成果和经验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积累知识资产避免流失,促进知识的学习、共享、培训、再利用和创新,有效降低组织运营成本,强化其核心竞争力。
总之,本发明的机房基础设施管理较为完善、用户使用较为便利、能进行远程管理、能很好的掌握运行状况、效率较高、成本较低、数据互通。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充电站遍分布合理,可以对多个网点进行集中运维管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