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开关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RF模块的智能开关。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家电开关只能实现一对一的控制,要实现对家电设备的智能开关控制,需要借助家庭网关、智能终端等设备,将各家电设备分别与该家庭网关、智能终端进行联网,成本较高,随着智能家居、智能楼宇的推广,人们希望能够通过操作就近的开关控制整个家庭、楼宇区域中的家电设备的状态,避免由于大空间造成的控制不便。
智能家居或智能楼宇中,为了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往往需要通过一个智能开关实现对多个智能家居进行集中控制,例如通过一个智能开关对多个灯、窗帘、电气设备等实现智能控制。
但是,随着人们对家居智能控制需求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实现更为方便的远程智能控制,例如需要对不同区域的家居设备实现更大范围的跨区域的智能控制等。而通过一个智能开关实现智能控制的现有技术受限于智能开关的安装位置、有限的控制范围等因素,显然无法满足该应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RF模块的智能开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RF模块的智能开关,包括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所述发射模块包括第一单片机、LED指示灯、按键矩阵和RF发射器,所述LED指示灯、按键矩阵和RF发射器均与第一单片机连接,所述接收模块包括第二单片机、供电电路模块、声光指示器、功率开关、RF接收器,所述供电电路、声光指示器、功率开关、RF接收器均与第二单片机连接,所述RF发射器与RF接收器无线连接。
优选地,所述RF接收器包括控制芯片、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和天线。
优选地,所述控制芯片的第一端脚分别接入第二电感的一端和第四电感的一端,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分别接入控制芯片的第二端脚和第三电感的一端,所述第四电感的另一端分别接入第五电容的一端和第六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和第六电容的另一端均通过第七电容接入天线,所述第三电感的另一端通过第四电容接入天线。
优选地,所述控制芯片的第三端脚分别接入第二电容的一端和第三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第四端脚通过第一电阻接入控制芯片的第五端脚,所述控制芯片的第六端脚通过第一电容接入电源。
优选地,所述控制芯片的第七端脚通过第九电容接地,所述控制芯片的第八端脚通过第十电容接地,所述控制芯片的第七端脚与第八端脚之间连接第八电容和第二电阻。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设置有RF发射器和RF接收器,实现了远程无线控制的功能,RF发射器和RF接收器的信号传输和接收抗干扰性较强,控制效果较为显著,安全可靠,结构简单,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RF接收器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并结合图2所示,一种基于RF模块的智能开关,包括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所述发射模块包括第一单片机、LED指示灯、按键矩阵和RF发射器,所述LED指示灯、按键矩阵和RF发射器均与第一单片机连接,所述接收模块包括第二单片机、供电电路模块、声光指示器、功率开关、RF接收器,所述供电电路、声光指示器、功率开关、RF接收器均与第二单片机连接,所述RF发射器与RF接收器无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RF接收器包括控制芯片U0、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和天线T,所述控制芯片U0的第一端脚分别接入第二电感L2的一端和第四电感L4的一端,所述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接入控制芯片U0的第二端脚和第三电感L3的一端,所述第四电感L4的另一端分别接入第五电容C5的一端和第六电容C6的一端,所述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和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均通过第七电容C7接入天线T,所述第三电感L的另一端通过第四电容C4接入天线T。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芯片U0的第三端脚分别接入第二电容C2的一端和第三电容C3的一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0的第四端脚通过第一电阻R1接入控制芯片U0的第五端脚,所述控制芯片U0的第六端脚通过第一电容C1接入电源,所述控制芯片U0的第七端脚通过第九电容C9接地,所述控制芯片U0的第八端脚通过第十电容C10接地,所述控制芯片U0的第七端脚与第八端脚之间连接第八电容C8和第二电阻R2。
本实用新型设置有RF发射器和RF接收器,实现了远程无线控制的功能,RF发射器和RF接收器的信号传输和接收抗干扰性较强,控制效果较为显著,安全可靠,结构简单,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