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8893发布日期:2018-10-23 21:57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操作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搭载用起重机及其他作业装置的操作杆,尤其涉及一种在一台作业装置上设置有多个操作杆时的该操作杆的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下,车辆搭载用起重机具有用于进行起重臂的伸缩或升降等操作的操作杆装置。该操作杆装置一般具有多个操作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些操作杆沿着一定的方向排列配置。该文献中还公开了如下内容,即:各个操作杆被支撑在工作连杆(也称为“叉形件(fork)”)上,各个工作连杆上下排列(呈层压状地)配置。各个工作连杆被支撑在沿上下方向配置的纵轴上,并在水平方向上转动自如。通过操作人员在水平方向上对操作杆进行操作,从而使工作连杆也朝向同一方向转动。

在该操作杆装置中,由于多个工作连杆呈层压状地配置,因此各个工作连杆彼此间的间隔小。因此,当各个操作杆以相互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被支撑在工作连杆上时,操作杆彼此靠近,从而使操作人员难以对杆进行操作。因此,以各个操作杆的端部(操作人员把持的把持部)在上下方向上分离的方式使各个操作杆分别以不同的角度弯曲。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264759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即,操作杆装置具有形状不同的多个操作杆。因此,构成操作杆装置的部件种类增加,从而在操作杆装置的制造中,包括库存管理在内的部件的管理变得复杂。此外,在现有的操作杆装置中,操作杆被焊接在工作连杆上。因此,需要消除随着焊接而产生的歪斜的工序,从而使得操作杆的组装工序也变得复杂。由此,操作杆的制造成本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制造和管理所需的成本的操作杆。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所涉及的操作杆具备:基台(也称为“叉形件”),其通过以规定的转动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在与该转动轴线正交的虚拟平面上进行摆动;棒状的手柄,其设置于该基台上,并通过在以所述转动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进行操作而使所述基台摆动;以及连结机构,其安装在该手柄(也称为“操作杆”)与所述基台之间,并且以能够调整所述手柄的轴向与所述虚拟平面所形成的角度的方式将所述手柄连结在所述基台上。

根据该构成,通过使手柄经由连结机构连结在基台上,能够调整手柄相对于所述基台的角度。具体而言,能够调整所述手柄的轴向与所述虚拟平面所形成的角度。由此,即使在所述基台上密集地排列设置有多个同一形状的手柄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个手柄的把持部(作业人员进行把持的部分)的位置调整为相互分离。

(2)优选地,所述连结机构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所述手柄的基端部的支撑部、和对所述手柄的转动进行限制,从而调整该手柄与所述虚拟平面所形成的角度的转动限制部。

根据该构成,通过利用连结机构的支撑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手柄的基端部,从而使手柄的基端部相对于所述基台位于所希望的角度处。并且,通过利用连结机构的转动限制部调整手柄的角度,从而使手柄的基端部以所希望的角度被固定。

(3)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具有:设置于所述基台上并保持所述手柄的基端部的保持架、和设置于所述保持架上,并相对于所述保持架而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撑所述手柄的基端部的支撑销。所述转动限制部具有形成于所述基台和保持架中的至少一方以及所述手柄的基端部上且相互卡合的一对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在所述手柄的基端部相对于所述保持架转动的多个转动角度上相互卡合。

根据该构成,通过由配置于保持架上的支撑销支撑手柄的基端部,从而相对于保持架而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撑手柄的基端部。并且,通过使形成于基台和保持架中的至少一方上的卡合部与形成于手柄的基端部上的卡合部相互卡合,从而确定手柄的基端部的角度。

(4)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卡合部具有沿着以所述支撑销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排列设置于所述基台上的多个卡合槽、和设置于所述手柄的基端部上,并通过该基端部进行转动而选择性地与所述卡合槽卡合的突起。

根据该构成,通过使排列设置于基台上的多个卡合槽与设置于手柄的基端部上的突起选择性地卡合,从而确定手柄的基端部的角度。

(5)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卡合部以相互卡合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保持架与所述基端部对置的各个对置面上。

根据该构成,通过使形成于保持架中与手柄的基端部相对置的对置面上的卡合部与形成于手柄的基端部中与保持架相对置的对置面上的卡合部相互卡合,从而确定手柄的基端部的角度。

(6)优选地,所述保持架具有夹持所述基端部的一对壁。

根据上述构成,保持架从两侧保持手柄的基端部。因此,能够将手柄更加牢固地固定在基台上。

(7)优选地,所述基台具有以所述转动轴线为中心的圆形的贯通孔。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将圆柱形状的转动轴插通在贯通孔中,从而使基台以转动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基台上排列设置有多个同一形状的操作杆,也能够使操作杆的把持部的位置相互分离。因此,能够减少构成操作杆的部件的种类,从而能够抑制操作杆的制造和管理所需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杆装置30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的侧视图。

图2是具备操作杆装置30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操作杆装置30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操作杆装置30内的层压状态的操作杆31的立体图。

图5是用于说明水平转动操作的操作杆31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操作杆31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操作杆31的图,其中,(A)为俯视图,(B)为后视图,(C)为仰视图。

图8是表示操作杆31的连结机构60的图,其中,(A)为剖面立体图,(B)为剖面主视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1所涉及的操作杆31的连结机构100的图,其中,(A)为立体图,(B)为剖视立体图,(C)为剖面主视图。

图10是表示变形例2所涉及的操作杆31的连结机构110的图,其中,(A)为叉形件32的立体图,(B)为手柄41的基端部56的立体图和俯视图,(C)为叉形件32与手柄41连结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其他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操作杆31的连结机构60的图,其中,(A)为叉形件32和手柄41的基端部56的剖面立体图,(B)为叉形件32和手柄41的基端部56的剖面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其他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操作杆31的连结机构60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当然也可以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实施方式进行改变。

[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

图1和图2是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的左侧视图和后视图。

该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被架装在作业车辆上,并通过以该作业车辆的发动机为驱动源的液压机构进行驱动。在图1中,由参考符号8表示的方向为搭载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的作业车辆的行驶方向,该方向被定义为前后方向8。此外,由参考符号7表示的方向被定义为上下方向7(一般为竖直方向),与该上下方向7和前后方向8正交的方向被定义为左右方向9。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主要具备主梁11、起重器12、旋转台13、旋转支柱14、起重臂15、升降气缸16、绞车17、钢丝绳18以及吊钩19。

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的主梁11被固定在上述作业车辆的车架上。在剖面被形成为矩形箱状的主梁11内,配置有沿左右方向9延伸的滑动梁,通过使支撑在滑动梁上的起重器12伸长并接地,从而确保车辆稳定。旋转台13设置在主梁11上,并且能够围绕沿着上下方向7延伸的转动中心轴进行旋转。旋转支柱14竖立设置在旋转台13上,并与旋转台13呈一体地进行旋转。起重臂15设置在旋转支柱14的上端。起重臂15的基端部15A经由升降中心销而与旋转支柱14连结,并且能够进行升降动作。

起重臂15具备基端臂21、中间臂22以及顶臂23。中间臂22和顶臂23以嵌套的方式被收纳在基端臂21内。由此,起重臂15被构成为能够进行伸缩。升降气缸16用于使起重臂15进行升降。起重臂15内置有伸缩气缸,并通过伸缩气缸进行伸缩而使起重臂15进行伸缩。绞车17设置在旋转支柱14的内部。绞车17用于卷绕或放出钢丝绳18。钢丝绳18卷绕在起重臂15的顶端部15B上并垂下,并且,在钢丝绳18的前端设置有吊钩19。通过使绞车17朝向规定方向进行旋转,从而使钢丝绳18被卷绕在绞车17上,进而使吊钩19上升。通过使绞车17朝向预定方向的反方向进行旋转,从而使钢丝绳18从绞车17上放出,进而使吊钩19下降。

[操作杆装置30]

图3为表示操作杆装置30的主视图,图4为表示操作杆装置30中的层压状态的操作杆31的立体图,图5为用于说明水平转动操作的操作杆31的动作的俯视图。

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通过液压回路而被液压驱动,并具备用于对该液压回路进行操作的操作杆装置30。操作杆装置30用于操作起重臂15的伸缩、起重臂15的升降、绞车17的旋转、旋转台13的旋转、起重器12的伸缩。操作杆装置30具备起重臂伸缩操作杆31A、起重臂升降操作杆31B、绞车操作杆31C、旋转操作杆31D以及起重器操作杆31E、31F,有时统称为操作杆31。

如图3所示,与上述各个操作相对应的操作杆31分别在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在操作杆31的基端部56(参照图5)上设有后述的叉形件32(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基台”)(参照图4)。叉形件3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沿上下方向7延伸的转动轴33(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规定的转动轴线”)上。左右配置的一对叉形件32通过杆34而被连结,如图5所示,当一个操作杆31被转动操作时,对应的另一个操作杆31与其连动进行转动。由此,操作员可以从车辆的左右任意一侧进行操作。

[操作杆31]

图6为表示操作杆31的立体图。图7为操作杆31的俯视图、后视图以及仰视图。图8为操作杆31的剖视图,并表示后述的连结机构60。

如图6和图7所示,操作杆31具备叉形件32和手柄41。在以下的操作杆31的说明中,使用设置于车辆左侧的操作杆31未在水平方向上转动的状态(相对于转动而处于空档位置的状态)进行说明。

[叉形件32]

叉形件32具备主体部42和保持架43。主体部42具备上板44、下板45以及侧板46。上板44具有朝向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大致矩形板状。下板45以与上板44隔开间隔的方式位于上板44的下方,并具有朝向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大致矩形板状。侧板46具有朝向上下方向7和前后方向8扩展的大致矩形板状,并将短边方向的端缘架设在上板44的侧端缘47和下板45的侧端缘48上。关于保持架43,将在下文进行叙述。

叉形件32的上板44和下板45上具有沿上下方向7贯穿的转动轴插通孔51,上述转动轴33插通在转动轴插通孔51中。由此,叉形件32能够以转动轴33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转动。

[手柄]

如图7所示,手柄41具备主体部54、把持部55以及基端部56。主体部54呈笔直的圆柱形状,并沿该圆柱形状的轴线方向延伸。把持部55为主体部54的一个端部,并安装有把手57。把手57是为了使操作人员容易把持手柄41的把持部55而设置的。基端部56形成于主体部54的另一个端部上,并呈平板形状。关于基端部56的详细内容,将在下文进行叙述。

[连结机构60]

操作杆31具备连结机构60。手柄41经由连结机构60与叉形件32连结。通过该连结机构60来改变手柄41相对于叉形件32的姿态。即,如图8所示,对叉形件32的上板44的上表面(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虚拟平面”)与手柄41的主体部54所成的角度进行调节。

连结机构60具有支撑部61和转动限制部62。支撑部61由保持架43、螺栓63(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支撑销”)以及手柄41的基端部56构成。保持架43由前板65和后板66(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一对壁”)构成。前板65和后板66被设置在叉形件32的侧板46上,并且被设置在相对于侧板46而与上板44和下板45所处侧相反的一侧。前板65和后板66相对于侧板46垂直地延伸,并呈朝向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半椭圆形的平板形状,且彼此隔开间隔而配置。前板65和后板66具备螺栓插通孔67。螺栓插通孔67为沿前后方向8贯穿前板65和后板66的圆形的贯通孔。前板65的螺栓插通孔67的内周形成有内螺纹。螺栓63从后板66的螺栓插通孔67朝向前板65的螺栓插通孔67插入,并与前板65的螺栓插通孔67螺合。

手柄41具备螺栓插通孔68。螺栓插通孔68为贯穿手柄41的基端部56的平板形状的圆形贯通孔。螺栓63能够穿过螺栓插通孔68。

转动限制部62形成于叉形件32和手柄41的基端部56上,并且为相互啮合的一对齿轮71A、71B。叉形件32的齿轮71A位于叉形件32的侧板46中的保持架43的前板65与后板66之间。齿轮71A是在以螺栓插通孔67的中心轴线72(参照图8(B))为中心的虚拟内周面73(参照图8(B))上具有齿轮齿的内齿轮。手柄41的基端部56的齿轮71B位于基端部56的端面上。齿轮71B是在以螺栓插通孔68的中心轴线72为中心的虚拟外周面74(图8(B)参照)上具有齿轮齿的外齿轮。

手柄41的基端部56被夹持在保持架43的前板65与后板66之间,在螺栓插通孔67的中心轴线72与螺栓插通孔68的中心轴线72一致的状态下,叉形件32的齿轮71A与手柄41的齿轮71B嵌合。由于齿轮71A和齿轮71B均形成于以同一中心轴线72为中心的虚拟内周面73或虚拟外周面74上,因此,在螺栓插通孔67的中心轴线72与螺栓插通孔68的中心轴线72一致的状态下,齿轮71A与齿轮71B嵌合。因此,齿轮71A和齿轮71B能够以所希望的相对角度嵌合,在该状态下,通过使螺栓63穿通螺栓插通孔67和螺栓插通孔68内并与前板65螺合,从而使手柄41相对于叉形件32以所希望的角度被固定。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通过对手柄41进行操作,从而使叉形件32以转动轴33为中心进行摆动。通过连结机构60调节手柄41相对于叉形件32的角度。由此,即使在叉形件32上密集地排列设置有多个同一形状的手柄41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个手柄41的把持部55的位置调节为相互分离。因此,即使排列设置有多个同一形状的手柄41,把持部55的位置也相互分离(参照图3)。其结果是,构成操作杆31的部件的种类减少,从而使操作杆31的制造和管理所需的成本得到抑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连结机构60的支撑部6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手柄41的基端部56,从而使手柄41的基端部56相对于叉形件32位于所希望的角度处。并且,通过利用连结机构60的转动限制部62来确定手柄41的角度,从而使手柄41的基端部56以所希望的角度被固定。即,连结机构60的结构极其简单。

如图7和图8所示,通过将螺栓63穿通保持架43的螺栓插通孔67和手柄41的螺栓插通孔68中,从而相对于保持架43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撑手柄41的基端部56。并且,通过使形成于叉形件32上的齿轮71A与形成于手柄41的基端部56上的齿轮71B相互啮合,从而确定手柄41的基端部56的角度。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机构60更简单,手柄41的定位可靠。

保持架43具有前板65和后板66,并通过保持架43的前板65和后板66夹持手柄41的基端部56,从而从前后方向8的两侧保持基端部56。因此,能够将手柄41更牢固地固定在叉形件32上。

由于叉形件32具有供圆柱形状的转动轴33插通的圆形的转动轴插通孔51,因而能够简单地使叉形件32以转动轴33为中心进行转动。

[变形例1]

图9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操作杆31的连结机构100,其中,(A)、(B)为立体图,(C)为剖视图。

也可以取代上述连结机构60(参照图8)而采用图9所示的连结机构100。连结机构100与上述连结机构60同样具有支撑部101和转动限制部102。支撑部101的构成与支撑部61大致相同。在本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于与图8所示的操作杆31相同的构成部分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转动限制部102由形成于叉形件32的侧板46上的多个贯通孔103(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卡合槽”)、和形成于手柄41的基端部56上的一个突起104构成。叉形件32的侧板46被形成为:至少在保持架43的前板65与后板66之间,侧板46的左侧面位于以螺栓插通孔67的中心轴线72为中心的虚拟内周面105上。贯通孔103形成于叉形件32的侧板46的前板65与后板66之间。贯通孔103沿着与螺栓插通孔67的中心轴线72正交的方向贯穿侧板46。多个贯通孔103在以中心轴线72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贯通孔103被形成为能够供手柄41的突起104嵌合的内面形状,例如长方形。

形成于手柄41的基端部56上的突起104从基端部56的端面朝向手柄41的轴向突出。突起104具有能够与叉形件32的贯通孔103嵌合的剖面形状(例如长方形)。

手柄41的基端部56被夹持在保持架43的前板65与后板66之间,在螺栓插通孔67的中心轴线72与螺栓插通孔68的中心轴线72一致的状态下,手柄41的突起104嵌合在叉形件32的贯通孔103的任意一个中。由于各个贯通孔103沿着以中心轴线72为中心的虚拟内周面105而形成,因此,在螺栓插通孔67与螺栓插通孔68的位置对准的状态下,突起104与所希望的贯通孔103嵌合。通过使螺栓63穿通螺栓插通孔67和螺栓插通孔68并与前板65螺合,从而使手柄41相对于叉形件32以所希望的角度被固定。

由此,在本变形例中,通过使配置在保持架43上的螺栓63贯穿手柄41的基端部56,从而相对于保持架43而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撑手柄41的基端部56。并且,通过选择性地使排列设置在叉形件32的侧板46上的多个贯通孔103与设置于手柄41的基端部56上的突起104卡合,从而确定手柄41的基端部56的角度。

本变形例的叉形件32的主体部42和保持架43能够通过板金冲压加工而由可塑性变形的一张平板(例如金属板)形成。因此,能够通过简易的加工来制造叉形件32。在通过该方法制造叉形件32的情况下,保持架43的前板65通过在叉形件32的侧板46上形成半椭圆形的切口,并使该半椭圆形部分向左后方弯折而形成。因此,叉形件32的侧板46上形成有半椭圆形的贯通孔106。

[变形例2]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操作杆31的连结机构110的图。也可以取代图8所示的连结机构60而采用图10所示的连结机构110。图10所示的连结机构110具有与图8所示的连结机构60相同的支撑部61。在本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于与图8所示的操作杆31相同的构成部分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转动限制部111由形成于叉形件32的保持架43和手柄41的基端部56上的四个嵌合面112A、112B、113A、113B(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卡合部”)构成。各个嵌合面112A、112B、113A、113B呈平面齿轮的形状。嵌合面112A被形成为保持架43的前板65的后表面。嵌合面113A被形成为保持架43的后板66的前表面。嵌合面112A、113A以螺栓插通孔67的中心轴线72为中心分别位于螺栓插通孔67的周围。嵌合面112B被形成为手柄41的基端部56的前表面。嵌合面113B被形成为手柄41的基端部56的后表面。嵌合面112B、113B以螺栓插通孔68的中心轴线72为中心分别位于螺栓插通孔68的周围。

手柄41的基端部56被保持架43的前板65和后板66夹持。在螺栓插通孔67的中心轴线72与螺栓插通孔68的中心轴线72一致的状态下,将螺栓63插在螺栓插通孔67和螺栓插通孔68中并装上螺母64。由此,两对嵌合面112A、112B、113A、113B分别嵌合。即,嵌合面112A与嵌合面112B嵌合,嵌合面113A与嵌合面113B嵌合。

在利用螺栓63和螺母64紧固以前,若嵌合面112A与嵌合面112B之间、以及嵌合面113A与嵌合面113B之间存在间隙,则手柄41的基端部56容易插入保持架43的前板65与后板66之间。由于嵌合面112A、112B、113A、113B以中心轴线72为中心而形成,因此,在螺栓插通孔67与螺栓插通孔68位置对准的状态下,两对嵌合面112A、112B、113A、113B分别嵌合。因此,通过使螺栓63插在螺栓插通孔67和螺栓插通孔68中并装上螺母64,从而使手柄41相对于叉形件32以所希望的角度被固定。

在本变形例中,通过使配置于保持架43上的螺栓63贯穿手柄41的基端部56,从而相对于保持架43而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撑手柄41的基端部56。并且,通过使嵌合面112A、112B、113A、113B相互啮合,从而确定手柄41的基端部56的角度。

本变形例的叉形件32能够与变形例1的叉形件32同样地通过板金冲压加工而由可塑性变形的一张平板(例如金属板)形成主体部42和保持架43。

[其他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保持架43具有前板65和后板66,但也可以仅具有前板65或后板66中的任意一者。

此外,螺栓63也可以与形成于前板65的螺栓插通孔67内的内螺纹螺合,还可以与螺母64螺合。在螺栓63与螺母64螺合的情况下,不需要在螺栓插通孔67内形成内螺纹。此外,固定螺栓插通孔67和螺栓插通孔68的手段也可以不是螺栓。例如,也可以在螺栓插通孔67和螺栓插通孔68内插入销之后,使销的两端以变得大于螺栓插通孔67的直径的方式发生变形,从而固定螺栓插通孔67和螺栓插通孔68。

此外,在图9所示的转动限制部62中,叉形件32的贯通孔103也可以是未贯穿的凹部。此外,将各个贯通孔103隔开的壁107(参照图9)不需要在前板65与后板66之间连续延伸。即,也可以是从前板65的后表面朝向后方突出的突起、或者从后板66的前表面朝向前方突出的突起。

此外,转动限制部62也可以是螺栓插通孔。该情况下,例如在手柄41的基端部56上,除了螺栓插通孔68之外还具备作为转动限制部62的螺栓插通孔。此外,在保持架43上,除了螺栓插通孔67之外还具有多个螺栓插通孔作为转动限制部62。该多个螺栓插通孔以中心位于以螺栓插通孔67的中心轴线72为中心的圆周上的方式在该圆周上相互分离地配置有多个。在使螺栓插通孔67与螺栓插通孔68对准之后,使手柄41上作为转动限制部62的螺栓插通孔与保持架43上作为转动限制部62的多个螺栓插通孔中的任意一个对准。然后,通过利用两对螺栓和螺母使两个位置处的螺栓插通孔被紧固,从而使手柄41相对于叉形件32以所希望的角度被固定。

此外,如图11和图12所示,转动限制部62也可以是在手柄41的基端部56上朝向与螺栓插通孔68的中心轴线72平行的方向(图11和图12中的前方)突出的凸部121(参照图12)、和在保持架43的前板65的后表面上朝向前方凹陷的多个凹部122(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卡合槽”)。凹部122在以螺栓插通孔67的中心轴线72为中心的圆周上相互分离地配置(参照图11(B))。如图12所示,在使螺栓插通孔67与螺栓插通孔68对准之后,使手柄41上作为转动限制部62的凸部121嵌合在保持架43上作为转动限制部62的多个凹部122的任意一个中。然后,通过使螺栓63与形成于螺栓插通孔67的内周上的内螺纹螺合,从而使手柄41相对于叉形件32以所希望的角度被固定。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架43具有后板66(参照图7(C)),但是,如图12所示,在本变形例中,采用不具有上述后板66的构成。由于不具有后板66,因此,在使螺栓插通孔67与螺栓插通孔68对准之后,手柄41的基端部56朝向前方移动,当手柄41的凸部121插入保持架43的凹部122内时,能够避免在该基端部56与后板66之间产生间隙。因此,保持架43与手柄41的基端部56通过螺栓63而被更加可靠地固定。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叉形件32上的齿轮71A的齿数多于手柄41的基端部56上的齿轮71B的齿数,但是,齿轮71A的齿数既可以与齿轮71B的齿数相同,也可以少于齿轮71B的齿数。同样地,上述作为转动限制部62的螺栓插通孔,也可以在手柄41的基端部56上形成多个。

此外,螺栓插通孔也可以为角孔,并且在角孔的螺栓插通孔中插入角柱形状的销。

符号说明

31…操作杆

32…叉形件(基台)

33…转动轴

41…手柄

43…保持架

51…转动轴插通孔

56…基端部

60…连结机构

61…支撑部

62…转动限制部

63…螺栓(支撑销)

65…前板(壁)

66…后板(壁)

71A、71B…齿轮

103…贯通孔(卡合槽)

104…突起

122…凹部(卡合槽)

112A、112B、113A、113B…嵌合面(卡合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