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web请求动静态资源分离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6301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web请求动静态资源分离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配电自动化服务器从GIS系统获取配网图模信息,并根据电网的潮流计算数据和约束条件,获取上游关口下送的总有功功率与对应的平均协调功率因数限值之间的关系曲线;

(2)配电自动化服务器从EMS获取主网模型;

(3)实时监测上层主网中的各台变压器中压侧下送的有功功率,并根据所述关系曲线计算各个变电站的上游关口协调功率因数限值;

(4)根据所述上游关口协调功率因数限值计算下游关口的协调功率因数限值;

(5)根据所述电网下游关口的功率因数限值更新AVC系统的控制参数,并依据所述控制参数调控电网关口的无功功率;

所述配电自动化服务器对所述主网模型与所述配网模型进行拼接,对所述主网模型与所述配网模型的流量进行动态变化管理,根据所述主网模型与所述配网模型建立完整的配网分析应用模型;其中,所述配电自动化服务器与所述GIS系统、所述EMS系统的图模交换通过信息交换总线实现;

获取关系曲线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S101,建立上游关口的平均协调功率因数限值的第一数学模型;其中,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包括公式:

min f(Q1G,T1K,Q1C)=Fmin.0

s.t.h(Q1G,T1K,Q1C)=0

式中,Fmin.0为目标函数,Q1G、T1K、Q1C为上层主网变电站的控制变量,其中Q1G表示发电机的无功出力矢量,T1K表示各台变压器抽头档位矢量,Q1C为各台变压器的无功补偿矢量;V1B和Q1Z是状态变量,其中V1B表示上层主网变电站各母线的电压幅值矢量,Q1Z为虚拟电源未安排无功出力矢量;下标L和H分别表示相应变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

步骤S102,根据第一数学模型,计算上层主网向下层子网输送不同的有功功率时,对应上游关口的平均功率因数限值;

步骤S103,根据所述平均功率因数限值拟合出上层主网向下层子网输送的总有功功率与对应的上游关口的平均协调功率因数限值之间的关系曲线;

步骤(3)所述实时监测上层主网中的各台变压器中压侧下送的有功功率,并根据所述关系曲线计算各个变电站的上游关口协调功率因数限值;计算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S201,分别监测上层主网中各台变压器中压侧下送的有功功率,并计算总有功功率,根据所述关系曲线得到与该总有功功率对应的上游关口的平均协调功率因数限值;

步骤S202,根据所述监测的上层主网中各台变压器中压侧下送的有功功率,获取上层主网中变电站中压侧下送的平均有功功率和最大有功功率;

步骤S203,根据所述平均有功功率和最大有功功率对所述各个变电站中压侧下送的有功功率进行线性化处理,获取上层主网中各个变电站对应的上游关口协调功率因数限值;其中,所述线性化处理的过程包括公式:

式中,P为变电站中压侧下送的有功功率,cos θ1为上游关口的平均协调功率因数限值,Pav为变电站中压侧下送的平均有功功率,Pmax为变电站中压侧下送的最大有功功率,cos θh为中压侧负荷最重的变电站所允许下送的最低功率因数,cosθ是上游关口的协调功率因数限值;

步骤(4)所述根据所述上游关口协调功率因数限值计算下游关口的协调功率因数限值;计算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S301,建立下游关口的平均协调功率因数限值的第二数学模型;其中,该数学模型用于根据设定的运行方式下的负荷水平,计算满足所述约束条件的下游关口的平均协调功率因数限值;所述第二数学模型包括公式:

min f(Q2G,T2K,Q2C)=flmin.0

s.t.h(Q2G,T2K,Q2C)=0

式中,flim.0为目标函数,Q2G、T2K和Q2C为下层子网变电站的控制变量,其中Q2G表示发电机无功出力矢量,T2K表示各台变压器的抽头档位矢量,Q2C为各台变压器的无功补偿矢量,V2B和cos θ是状态变量,其中V2B表示下层子网变电站母线的电压幅值矢量,cos θ为上游关口的协调功率因数限值,cos θ0为实时监测的上游关口的功率因数,下标L和H分别表示相应变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

步骤S302,在设定的运行方式下,根据变电站中压侧下送最大有功功率和最小有功功率的潮流断面,监测上层主网中各台变压器中压侧下送的有功功率;

步骤S303,根据所述上游关口下送的总有功功率与对应的平均协调功率因数限值之间的关系曲线和上游关口协调功率因数限值,分别获取所述变电站中压侧下送最大有功功率和最小有功功率对应的上游关口的协调功率因数限值;

步骤S304,依据所述第二数学模型,计算所述变电站中压侧下送最大有功功率和最小有功功率对应的下游关口的协调功率因数限值;

步骤S305,根据所述变电站中压侧下送最大有功功率和最小有功功率对应的上游关口的协调功率因数限值,以及所述变电站中压侧下送最大有功功率和最小有功功率对应的下游关口的协调功率因数限值,计算下游关口的协调功率因数限值;计算的过程包括公式:

式中,为下游关口的协调功率因数限值,cos θ为变电站中压侧下送有功功率P时,上游关口的协调功率因数限值,cos θH和cos θL分别为变电站中压侧下送最大有功功率和最小有功功率对应的上游关口的协调功率因数限值,和分别为变电站中压侧下送最大有功功率和最小有功功率对应的下游关口的协调功率因数限值;

步骤(5)所述根据所述电网下游关口的功率因数限值更新AVC系统的控制参数,并依据所述控制参数调控电网关口的无功功率;具体控制的过程包括步骤:

步骤S401,实时监测下层子网的变电站变高侧关口功率因数;

步骤S402,若变高侧关口功率因数在AVC关口功率因数控制参数整定值范围内,则AVC系统保持原状态;

步骤S403,若变高侧关口功率因数超过AVC关口功率因数控制参数整定值的范围,则AVC系统将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变压器进行无功投退,直至变高侧关口功率因数满足AVC关口功率因数控制参数整定值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web请求动静态资源分离技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所述GIS系统对10kV配网图模数据进行维护,所述GIS系统导出配网的模型以及与所述模型相关的图形;

所述配电自动化服务器通过所述信息交换总线接收来自所述GIS系统导出的配网的模型以及与所述模型相关的图形,并将所述配网的模型以及与所述模型相关的图形转换到所述配电自动化服务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web请求动静态资源分离技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所述EMS系统导出所述配网的模型以及与所述配网的模型相关的图形;所述配电自动化服务器通过所述信息交换总线接收从所述EMS导出的上级电网图模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web请求动静态资源分离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学模型,计算上层主网向下层子网输送不同的有功功率时,对应电网上游关口的平均功率因数限值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潮流计算数据和约束条件,计算各个变电站中压侧下送的有功功率,将所述有功功率求和获得上层主网向下层子网输送有功功率的总功率值;

将上层主网中容量最大的一台发电机组设为全网的平衡节点,选取有高压直流落点的变电站作为未安排无功出力站点;

预设所有变压器中压侧功率因数为相同的初始值,并将该初始值设为上游关口的平均协调功率因数限值的初始值;

根据所述平均协调功率因数限值的初始值和各台变压器中压侧有功功率,修改变压器中压侧的无功功率,然后进行潮流计算;

根据所述数学模型中的约束条件,判断所述潮流计算的结果,获取上层主网在不同的运行方式下,所述总功率值对应的平均协调功率因数限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web请求动静态资源分离技术,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电网下游关口的功率因数限值更新AVC系统的控制参数的步骤具体包括:每隔15分钟对AVC系统的关口功率因数的控制参数进行一次更新,将所述下游关口的协调功率因数限值设为AVC系统的控制参数整定值。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