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温的循环控制系统,尤其是植物胶囊溶胶水温循环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植物胶囊的溶胶反应过程需要多个温控阶段,而这些多个温控阶段的温度变化需要通过水循环的方式逐渐升温或者降温,以达到最佳的反应条件。
但是,现有水温控制系统的温控效果欠佳,影响溶胶的反应,而且产生的废气废水没有收集或转化装置,导致整个设备工作的能耗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零排放,能源循环利用的植物胶囊溶胶水温循环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是现有水温控制系统的温控效果欠佳,影响溶胶的反应,而且产生的废气废水没有收集或转化装置,导致整个设备工作能耗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
中央控制平台,
升温控制系统,包括蒸汽源、热水源、溶胶罐以及与溶胶罐相通的供汽管路、供水管路、
疏水管路、回水管路;所述的蒸汽源和热水源分别与溶胶罐相连接;
降温控制系统,包括冷水源、自动恒温水箱以及与自动恒温水箱连通的进水管路、出水管
路和补水管路;所述的冷水源与自动恒温水箱通过补水管路相连接;
所述的中央控制平台分别与升温控制系统和降温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升温控制系统的供
水管路与降温控制系统的出水管路相连通;所述升温控制系统的回水管路与所述降温控制
系统的进水管路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溶胶罐的上端设有进汽口,底部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侧壁设有回水口;所述的供汽管路一端连接蒸汽源,另一端连接进汽口;所述的供水管路一端连接热水源,另一端连接第一进水口;所述自动恒温水箱的上端设有第二进水口、底部设有第二出水口,侧壁设有补水口;所述的补水管路一端连接冷水源,另一端连接补水口;所述的疏水管路一端连接溶胶罐的第一出水口;另一端连接自动恒温水箱的第二进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的出水管路一端连接第二出水口,另一端与供水管路连通;所述的进水管路一端连接第二进水口,另一端与回水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自动恒温水箱的第二出水口连接溢水管,所述的溢水管连接存储水箱。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恒温水箱的第二进水口处还连接一热水管路,所述热水管路的另一端与连通热水源的供水管路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溶胶罐的进汽口与压缩空气源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溶胶罐包括反应腔和围绕在反应腔外侧的隔层;所述的供汽管路、供水管路、回水管路和疏水管路分别与隔层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腔的顶部连接输水管和压缩空气连接管。
进一步地,所述的出水管路、溢水管路、补水管路、疏水管路、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均安装水泵和阀门;所述的供汽管路和供水管路上均设有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能源循环利用,气体液体零排放的特点。首先,隔层通入蒸汽将反应腔内的水升温,溶胶反应一段时间后,溶胶罐内的温度通过自动恒温水箱内的水不断的在溶胶罐的隔层循环,以达到逐步降温的效果。恒温水箱内较低温度的水经过补水管路进入隔层,经过热交换,从回水管路流出较高温度的水,再回到恒温水箱内,在恒温水箱内中合后,较低温度的水经过补水管路再次进入隔层,以此循环。
当恒温水箱内水的温度过高,超过设定的温度时,启动补水管路,补充冷水,从而降低恒温水箱内的水温,保证出水管路里为较低温度的水。
当溶胶罐需要升温时,直接开启供水管路,热水进入溶胶罐的隔层,从而对溶胶罐内的液体进行升温。
此外,在蒸汽逐渐冷凝的过程产生的冷凝水直接流入自动恒温水箱再利用。当自动恒温水箱内的水过满时,可启动溢出管上的阀门和水泵,将水抽离至储水箱,储水箱可与冷水源相通,实现重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中央控制平台;2.升温控制系统;20.回水管路;21.疏水管路;22.溶胶罐;220.第一进水口;221.进汽口;222.回水口;223.第一出水口;224.隔层;23.供水管路;24.反应腔;25.供汽管路;26.输水管;27.压缩空气连接管;3.冷水源;4.蒸汽源;5.压缩空气源;6.热水源;7.降温控制系统;70.热水管路;71.补水管路;72.出水管路;73.恒温水箱;730.第二出水口;731.补水口;732.第二进水口;74.进水管路;8.溢水管;9.储水箱;10.水泵;11.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中央控制平台1,升温控制系统2和降温控制系统7。中央控制平台1分别与升温控制系统2和降温控制系统7电连接。中央控制平台1控制整个水温循环系统的正常工作。
升温控制系统2包括蒸汽源4、热水源6、溶胶罐22以及与溶胶罐22相通的供汽管路25、供水管路23、疏水管路21、回水管路20。蒸汽源4和热水源6分别与溶胶罐22相连接。
溶胶罐22包括反应腔24和围绕在反应腔24外侧的隔层224。供汽管路25、供水管路23、回水管路20和疏水管路21分别与隔层24连通。
溶胶罐22的上端设有进汽口221,底部设有第一进水口220和第一出水口223,侧壁设有回水口222。供汽管路23一端连接蒸汽源4,另一端连接进汽口221。供水管路23一端连接热水源6,另一端连接第一进水口220。溶胶罐22内的水需要蒸汽升温时,导通供汽管路25,蒸汽直接进入隔层224。溶胶罐22内的水需要热水升温时,导通供水管路23,热水直接进入隔层224。
降温控制系统7,包括冷水源3、自动恒温水箱73以及与自动恒温水箱73连通的进水管路74、出水管路72和补水管路71。冷水源3与自动恒温水箱73通过补水管路71相连接。
自动恒温水箱73的上端设有第二进水口732、底部设有第二出水口730,侧壁设有补水口731。补水管路71一端连接冷水源3,另一端连接补水口731。疏水管路21一端连接溶胶罐22的第一出水口223;另一端连接自动恒温水箱73的第二进水口732。冷水源3具有降温的作用,一旦自动恒温水箱73内的水温过高,中央控制平台1就会导通补水管路71,冷水进入自动恒温水箱73。疏水管路21的作用是将蒸汽冷凝过程产生的冷凝水收集到自动恒温水箱73,实现循环利用。
自动恒温水箱73的第二进水口732处还连接一热水管路70。热水管路70的另一端与连通热水源6的供水管路23相通。热水源6内的热水经过热水管路70进入自动恒温水箱73,再结合补水管路71内的冷水进行水箱内水温的调节。
升温控制系统2的供水管路23与降温控制系统7的出水管路72相连通。即出水管23路一端连接第二出水口730,另一端与供水管路72连通。升温控制系统2的回水管路20与降温控制系统7的进水管路74相连通。即进水管路74一端连接第二进水口732,另一端与回水管路20连通。这样,供水管路23、出水管路72、回水管路20、进水管路74、溶胶罐22、自动恒温水箱73共同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
自动恒温水箱73的第二出水口730还连接溢水管8,溢水管8连接储水箱9。
出水管路72、溢水管8、补水管路72、疏水管路21、进水管路74和回水管路20均安装水泵10和阀门11;供汽管路25和供水管路23上均设有阀门11。
当自动恒温水箱73内的水过多时,可打开水泵10和阀门11,将水抽离至储水箱9内。储水箱9可以冷水源3连接,实现重复利用。
溶胶罐22的进汽口221与压缩空气源5连通。当溶胶罐22工作完成,反应腔24内排空后,通入压缩空气,可将各管路内残留的水排空。
反应腔24的顶部连接输水管26和压缩空气连接管27。输水管26作为反应腔24内液体的导入管,压缩空气连接管27用于反应完毕后清除腔内的反应液体。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反应腔24通过输水管26注入反应液,自动恒温水箱73利用热水管路70和补水管路71输送冷热水,中和一定的水温。
蒸汽通过供汽管路25进入隔层224对反应液进行升温(大约升温至70℃)。反应一定时间后,需要对反应液降温处理,中央控制平台1控制自动恒温水箱73工作,假定恒温水箱内的水温较低(假定大约保持在30℃),较低温度的水(30℃)经过出水管路72、供水管路23流入隔层224内,由于隔层224内的温度较高,较低温度的水与蒸汽经过热交换,形成了较高温度的水(假定大约在50℃),较高温度的水通过回水管路20和进水管路74流回自动恒温水箱73,较高温度的水与自动恒温水箱73内较低温度的水中和(假定大约40℃),此时,自动恒温水箱内的水温明显偏高,中央控制平台1控制补水管路71导通,冷水与自动恒温水箱73内的水中和,将自动恒温水箱内的水还原至低水温状态(假定大约保持在30℃)。然后较低温度的水(30℃)经过出水管路72、供水管路23继续流入隔层224内,此时隔层224内水温经过第一次的热交换已有所降低(假定大约在50℃),较低温度的水(30℃)与第一次热交换后的水(50℃)中和,形成了相对较高温度的水(大约40℃),相对较高温度的水(大约40℃)通过回水管路20和进水管路74流回自动恒温水箱,相对较高温度的水(大约40℃)与自动恒温水箱73内较低温度的水中和,假定最后在35℃左右,此时,自动恒温水箱73内的水温明显偏高,中央控制平台1控制补水管路71导通,冷水与自动恒温水箱73内的水中和,将自动恒温水箱73内的水还原至低水温状态(假定大约保持在30℃),依次这样不断循环,不断分阶段降温。当较高温度的水与自动恒温水箱73内较低温度的水中和后,水箱内的水温不变时,则补水管路71不需要再导入冷水。
自动恒温水箱73内的水温、蒸汽源4的蒸汽温度均可根据反应液的实际反应需求进行调控。蒸汽在被降温的过程产生的冷凝水可利用疏水管路21路进行收集,并通过疏水管路21流入自动恒温水箱73内被再利用。
本实用新型可同时启动若干溶胶罐22,每个溶胶罐22分别与自动恒温水箱73连通,既能高效的工作,又能降低能耗,实现零排放的循环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