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寒区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寒区温室大棚中,温度和湿度是最为重要的控制参数,如果温室大棚中的温湿度设置不合理,会对大棚内的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降低产量,目前温室大棚中的温湿度监测系统复杂,有时还需人工调节,效率低,误差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寒区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用以解决上述问题,使调节精准度增加,减少人工。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寒区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 MCU控制模块同时接收键盘、报警器、温度传感器与湿度传感器的模拟信号,所述的MCU控制模块将控制线和传输至驱动器与显示器,所述的驱动器将驱动型传输至通风设备、加热器与加湿器。
所述的寒区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所述的MCU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U2,所述的单片机U2的P20端连接电阻R2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6的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b,所述的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e,所述的三极管Q2的集电极c连接二极管D1的一端与继电器K1的一端,所述的继电器K1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K2的一端、继电器K3的一端、接地端、二极管D1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一端与二极管D3的一端,
所述的二极管D2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K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c,所述的三极管Q3的发射极e连接电阻R7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与三极管Q3的基极b,所述的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单片机U2的P21端,
所述的二极管D3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K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c,所述的三极管Q4的发射极e连接电阻R5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的一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b,所述的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单片机U2的P22端;
所述的继电器K1为加热继电器,
所述的继电器K2为加湿继电器,
所述的继电器K3为通风继电器。
所述的寒区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所述的单片机U2的P11端连接电阻R14的一端、数温传感器芯片U4的2号端与数温传感器芯片U3的2号端,所述的数温传感器芯片U4的1号端与数温传感器芯片U3的1号端分别接地,所述的数温传感器芯片U4的3号端与数温传感器芯片U3的3号端均连接工作电压VCC,所述的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工作电压VCC。
所述的寒区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所述的单片机U2的P10端连接温湿度传感器芯片U1的2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2的P13端连接温湿度传感器芯片U1的3号端,所述的温湿度传感器芯片U1的1号端接地,所述的温湿度传感器芯片U1的3号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所述的温湿度传感器芯片U1的4号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工作电压VCC。
所述的寒区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所述的单片机U2的P00端连接LCD芯片的6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2的P01端连接LCD芯片的7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2的P02端连接LCD芯片的8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2的P03端连接LCD芯片的9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2的P04端连接LCD芯片的10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2的P05端连接LCD芯片的11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2的P06端连接LCD芯片的12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2的P07端连接LCD芯片的13号端,
所述的LCD芯片的1号端接地,所述的LCD芯片的2号端连接电阻R13的一端、滑动变阻器R12的一端与工作电压VCC,所述的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LCD芯片的15号端,
所述的LCD芯片的2号端连接滑动变阻器R12的第三端,所述的滑动变阻器R12的另一端连接LCD芯片的18号端,
所述的LCD芯片的19号端连接工作电压VCC,
所述的LCD芯片的20号端接地。
所述的寒区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所述的单片机U2的P36端连接电阻R8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一端,所述的二极管D4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e,所述的三极管Q1的基极b串联电阻R9后连接单片机U2的P27端,所述的三极管Q1的集电极c的一端连接报警器LS1的一端,所述的报警器LS1的另一端接地。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单片机在完全兼容的前提下,加快运行速度,具有低能耗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内部集成的两路PWM,可以为今后功能的扩展提供了方便。
2.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器模块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作温度在0-55摄氏度,直接与单片机的I/O口直接相连。
3.本实用新型警报电路,电路稳定,抗干扰能力强。
4.本实用新型温度控制电路可以实现温度的精确读取,比传统的热敏电阻简单方便,而且抗干扰能力强,采用DS18B20数字化传感器,将采集的信号进行内部处理,转化为数字量后进行传输,减小了误差,简化了电路结构方便控制和管理。
5.本实用新型的湿度控制电路采用STH11传感器,将信号处理电路和传感器件集成在一起,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强,响应速度快,与单片机数据的传输和交换是通过DATA线和SCK线实现,因此电路结构简单,易于控制。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STC12C5A60S2引脚接口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加湿,通风电路。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温度控制电路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湿度控制电路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器模块电路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警报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寒区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其特征是:MCU控制模块同时接收键盘、报警器、温度传感器与湿度传感器的模拟信号,所述的MCU控制模块将控制线和传输至驱动器与显示器,所述的驱动器将驱动型传输至通风设备、加热器与加湿器。
实施例2
实施例1所述的寒区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所述的MCU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U2,所述的单片机U2的P20端连接电阻R2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6的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b,所述的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e,所述的三极管Q2的集电极c连接二极管D1的一端与继电器K1的一端,所述的继电器K1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K2的一端、继电器K3的一端、接地端、二极管D1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一端与二极管D3的一端,
所述的二极管D2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K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c,所述的三极管Q3的发射极e连接电阻R7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与三极管Q3的基极b,所述的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单片机U2的P21端,
所述的二极管D3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K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c,所述的三极管Q4的发射极e连接电阻R5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的一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b,所述的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单片机U2的P22端;
所述的继电器K1为加热继电器,
所述的继电器K2为加湿继电器,
所述的继电器K3为通风继电器。
实施例3
实施例2所述的寒区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所述的单片机U2的P11端连接电阻R14的一端、数温传感器芯片U4的2号端与数温传感器芯片U3的2号端,所述的数温传感器芯片U4的1号端与数温传感器芯片U3的1号端分别接地,所述的数温传感器芯片U4的3号端与数温传感器芯片U3的3号端均连接工作电压VCC,所述的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工作电压VCC。
实施例4
实施例2所述的寒区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所述的单片机U2的P10端连接温湿度传感器芯片U1的2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2的P13端连接温湿度传感器芯片U1的3号端,所述的温湿度传感器芯片U1的1号端接地,所述的温湿度传感器芯片U1的3号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所述的温湿度传感器芯片U1的4号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工作电压VCC。
实施例5
实施例2所述的寒区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所述的单片机U2的P00端连接LCD芯片的6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2的P01端连接LCD芯片的7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2的P02端连接LCD芯片的8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2的P03端连接LCD芯片的9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2的P04端连接LCD芯片的10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2的P05端连接LCD芯片的11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2的P06端连接LCD芯片的12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2的P07端连接LCD芯片的13号端,
所述的LCD芯片的1号端接地,所述的LCD芯片的2号端连接电阻R13的一端、滑动变阻器R12的一端与工作电压VCC,所述的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LCD芯片的15号端,
所述的LCD芯片的2号端连接滑动变阻器R12的第三端,所述的滑动变阻器R12的另一端连接LCD芯片的18号端,
所述的LCD芯片的19号端连接工作电压VCC,
所述的LCD芯片的20号端接地。
实施例6
实施例2所述的寒区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所述的单片机U2的P36端连接电阻R8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一端,所述的二极管D4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e,所述的三极管Q1的基极b串联电阻R9后连接单片机U2的P27端,所述的三极管Q1的集电极c的一端连接报警器LS1的一端,所述的报警器LS1的另一端接地。
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安装在大棚内壁与MCU控制模块连接,驱动器两端分别和通风设备,加热器,加湿器和MCU控制模块连接,对低于或者超出预设范围的温湿度进行的自动调控,并定时通风。当温湿度超过范围时,发出警报。通过对MCU控制模块加载程序,在显示器显示当前温室大棚内的温湿度情况。
图3为加热,加湿,通风控制电路,通过控制模块控制。
图4为温度控制电路,采用DS18B20数字传感器,简化电路,便于控制管理。
图5为湿度控制电路,采用SHT11传感器,内部集成静态逻辑,最高频率与SCK有关,最低频率无限制。
图6为液晶显示模块电路,该显示器功耗低便于操作。内置升压电路,无需负压。
图7为警报电路,当检测到温度和湿度超过预设值,P36输出低电平红色指示灯点亮,发出警报,当在正常范围内时,警报解除。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