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试验台架的温度控制装置及发动机试验台架。
背景技术:
进行发动机排放类试验时,中冷后气温必须进行控制,现在普遍采用一级中冷温控装置来进行中冷后气温的控制。发动机10'的中冷前气体经管路进入到中冷器20',经中冷器20'冷却后进入发动机10',进入发动机10'前中冷后的气体温度由中冷后温度传感器30'进行测量,中冷后温度的控制由中冷器20'的水路部分控制,即公用冷冻水经两通阀40'进入到中冷器20',经管路回流到公用冷却水系统。当中冷后气温与设定值有偏差时,通过控制系统调节两通阀40'的开度来达到设定温度。
现有技术方案虽然能控制发动机中冷后气体的温度,但公用冷冻水的温度变化很大,不能保证中冷器冷却液的温度符合法规要求的不能低于20℃的要求,而且公用冷冻水的温度1天内不同时间段会存在差异,不同日期的温度也存在差异,这样就会导致即便发动机标定工况下的中冷后气温控制一致,部分负荷下的中冷后气温也会存在差异,从而对发动机排放试验的一致性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在实际的发动机排放试验中,对不同时间段进行的排放试验,中冷后气温的一致性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因此现有技术手段既不能满足法规要求的中冷器冷却液不低于20℃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发动机排放试验对于中冷后气温控制一致性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发动机试验台架的温度控制装置,其中包括第一冷却单元和第二冷却单元,所述第一冷却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冷却单元提供恒定温度的第一冷却液,所述第二冷却单元能够通过调节第一冷却液的流量控制所述发动机的进气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却单元包括两通比例阀和一级热交换器,所述一级热交换器能够向所述第二冷却单元提供恒定温度的第一冷却液,通过调节所述两通比例阀的开度能够改变流经所述一级热交换器的第二冷却液的流量,从而通过所述第二冷却液与所述第一冷却液的热交换来调节所述一级热交换器中的第一冷却液的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冷却单元包括三通比例阀和二级热交换器,通过调节所述三通比例阀的开度能够改变流经所述二级热交换器的第一冷却液的流量,从而对所述发动机的进气温度进行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却单元还包括过滤芯,所述过滤芯用于对通入到所述两通比例阀中的第二冷却液进行过滤。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却液和所述第二冷却液均为水溶液。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冷却单元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温控仪,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三通比例阀通入到所述二级热交换器中的第一冷却液的温度,所述温控仪能够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冷却液的温度调节所述两通比例阀的开度,从而调节经所述三通比例阀通入到所述二级热交换器中的第一冷却液的流量。
进一步地,还包括水箱和水泵,所述水泵用于将所述水箱中的第一冷却液通入到所述一级热交换器中。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二级热交换器的输出管路上,用于检测所述二级热交换器的输出气体温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二级热交换器的输入管路上,用于检测所述二级热交换器的输入气体温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发动机试验台架,其中包括上述所述的用于发动机试验台架的温度控制装置。
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发动机试验台架的温度控制装置及发动机试验台架,能够有效地对发动机进行排放试验时中冷后的发动机进气温度进行准确调节,保证冷却液的温度恒定,为不同的发动机试验台架进行相同的排放试验时或同一发动机不同时间进行同样的排放试验时,满足中冷后气温控制一致性的要求,提升测量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级中冷温度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记表示如下:
10':发动机、20':中冷器、30':中冷后温度传感器、40':两通阀;
11:两通比例阀、12:一级热交换器、13:过滤芯;
21:三通比例阀、22:二级热交换器、23:第一温度传感器、24:温控仪;
30:水箱;
40:水泵;
51:第二温度传感器、52:第三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发动机试验台架的温度控制装置,其中包括第一冷却单元和第二冷却单元。第一冷却单元用于向第二冷却单元提供恒定温度的第一冷却液,第二冷却单元能够通过调节第一冷却液的流量控制发动机的进气温度。
其中,第一冷却单元包括两通比例阀11和一级热交换器12,一级热交换器12能够向第二冷却单元提供恒定温度的第一冷却液,通过调节两通比例阀11的开度能够改变流经一级热交换器12的第二冷却液的流量,从而通过第二冷却液与第一冷却液的热交换来调节一级热交换器12中的第一冷却液的温度。
第二冷却单元包括三通比例阀21和二级热交换器22,通过调节三通比例阀21的开度能够改变流经二级热交换器22的第一冷却液的流量,从而对发动机的进气温度进行调节。
通过改变公用冷冻水管路上两通比例阀11的开度控制第一冷却液的温度恒定,通过改变三通比例阀21的开度改变流向二级热交换器22的第一冷却液的流量,从而达到控制中冷后气温的目的。两通比例阀11的开度用控制系统来实现自动控制开度变化,三通比例阀21的开度用控制系统来实现手动控制开度变化。从而实现法规要求的第一冷却液的温度不低于20℃的要求,并可以实现第一冷却液温度恒定,以及达到同一发动机不同时间进行同样的排放试验,中冷后气温控制一致的要求,为发动机排放试验的一致性、准确性提供依据。
进一步地,第一冷却单元还包括过滤芯13,过滤芯13用于对通入到两通比例阀11中的第二冷却液进行过滤。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液和所述第二冷却液均为水溶液。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二冷却单元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23和温控仪24,第一温度传感器23用于检测经三通比例阀21通入到二级热交换器22中的第一冷却液的温度,温控仪24能够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23检测到的第一冷却液的温度调节两通比例阀11的开度,从而调节经三通比例阀21通入到二级热交换器22中的第一冷却液的流量。
发动机开始工作,热车完毕,将发动机调整至标定工作。首先设置第一冷却液的温度,通过调节二通比例阀11将第一冷却液的温度控制恒定不变。再通过调节三通比例阀21的开度来控制流经二级热交换器22的第一冷却液的流量来达到控制中冷后气温的目的。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23实时监测通往二级热交换器22的第一冷却液的温度,不断改变三通比例阀21的开度,最终使中冷后的气温达到要求温度。
随着调节过程中三通比例阀21开度的不断变化变化,第一冷却液的温度也会出现波动,只要第一冷却液的温度偏离设定目标值,温控仪24就会自动调节两通比例阀11的开度来将第一冷却液的温度调节到设定温度。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温度控制装置还包括水箱30和水泵40,水泵40用于将水箱30中的第一冷却液通入到一级热交换器12中。
当发动机开始工作时,其吸入的新鲜空气经增压器增压后成为高温的中冷前气体,这部分空气经中冷前管路进入到二级热交换器22中与第一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而进行冷却,从而将热量传给第一冷却液。第一冷却液在由一级热交换器12、三通比例阀21、二级热交换器22、水箱30和水泵40组成的密闭系统中流动,由第一温度传感器23将测得的第一冷却液温度反馈给温控仪24,由温控仪24根据其自带的PID功能自动控制两通比例阀11的开度,从而控制第一冷却液的温度。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温度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51,第二温度传感器51设于二级热交换器22的输出管路上,用于检测二级热交换器22的输出气体温度。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温度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52,第三温度传感器52设于二级热交换器22的输入管路上,用于检测二级热交换器22的输入气体温度。
通过在二级热交换器22的前后分别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51和第三温度传感器52,能够检测二级热交换器22的前后气体的输入输出温温度,从而控制调节第一冷却液的温度,满足中冷后发动机的进气温度。
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发动机试验台架的温度控制装置及发动机试验台架,能够有效地对发动机进行排放试验时中冷后的发动机进气温度进行准确调节,保证冷却液的温度恒定,为不同的发动机试验台架进行相同的排放试验时或同一发动机不同时间进行同样的排放试验时,满足中冷后气温控制一致性的要求,提升测量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