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具体涉及一种电压电流调节型固态调压器。
背景技术:
可控硅交流调压器是一种以可控硅(电力电子功率器件)为基础,以智能数字控制电路为核心的电源功率控制电器,简称可控硅调压器,具有效率高、无机械噪声和磨损、响应速度快,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寿命长、以及使用方便等优点,目前交流调压器多采用可控硅调压器。
现有可控硅通常通过外接电位器调压,使用场合比较局限。
有鉴于此,急需对现有的调压器进行改进,以方便调压,提高调压的稳定性和适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调压器无法根据实际应用来调压,适用性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压电流调节型固态调压器,包括调压器本体,所述调压器本体上设有:
控制端,包括正极端和负极端;
输入控制电路,为电压调节型电路或电流调节型电路,其中,
电压调节型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9和光电耦合器U1,电阻R4、电阻R9分别连接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正极和输入端负极;
电流调节型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6和光电耦合器U1,电阻R4、R6一端连接控制正极,电阻R4另一端连接U1输入端正极,R6另一端接U1的输入端负极及控制端负极;
驱动电路,设置在光电耦合器的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上,由偏置电路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电容C8、C4为旁路电容并分别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到可控硅Q4控制极进行触发控制,并通过电阻R12到负极进行负反馈;电容C1与电阻R11串联,且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容C1连接;电阻R2与单向可控硅Q4的阳极连接,单向可控硅Q4的阴极到电路负极;二极管D2的阳极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整流桥B1的输出正极与单向可控硅Q4的阳极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到电路负极;
输出负载电路,设置在整流桥B1的交流输入端上,整流桥B1的一端与双向可控硅Q1的第一阳极连接,双向可控硅Q1的控制极与整流桥B1的另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Q1的控制极与第二阳极之间并联设有二极管D3、电阻R10和电容C5,其中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双向可控硅Q1的控制极,所述输出出负载电路的第一负载端设置在所述整流桥B1的第一输入端上,第二负载端与双向可控硅Q1的第二阳极连接,且所述输出负载电路的第一负载端和第二负载端之间设有电阻R7和电容C6形成缓冲保护电路;
根据信号类型把信号接入到控制端,经过电压调节型电路或电流调节型电路,加至光电耦合器U1的输入端,光电耦合器U1的输出端随输入端的信号大小产生相应变化,再经三极管Q2、Q3产生脉冲信号到单向可控硅Q4触发控制极,而使单向可控硅Q4导通,整流桥B1同时也随着光电耦合器U1和单向可控硅Q4的变化而触发功率器件双向可控硅Q1,通过单向可控硅Q4的导通角大小来改变整流桥输出大小,从而改变双向可控硅Q1的导通角实现输出负载端的调压。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其中偏置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电阻R1、R5、R8,且电阻R1的输出端和电阻R8的输入端之间设有电容C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电流型或电压型调节,且电路结构简单,反应灵敏快捷,使用方便,适用性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采用电压型调节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采用电流型调节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压电流调节型固态调压器,能够实现电流型或电压型调节,且电路结构简单,反应灵敏快捷,使用方便,适用性广。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压电流调节型固态调压器,包括调压器本体10,调压器本体10上设有控制端、输入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和超出负载电路。
如图2和图3所示,控制端包括电流控制端和电压控制端,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接入口。
输入控制电路为电压调节型电路或电流调节型电路,其中,
电压调节型电路:输入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9和光电耦合器U1,电阻R4、电阻R9分别连接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正极和输入端负极;
电流调节型电路:输入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6和光电耦合器U1,电阻R4、R6一端连接控制正极,电阻R4另一端连接U1输入端正极,R6另一端接U1的输入端负极及控制端负极。
驱动电路设置在光电耦合器的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上,由偏置电路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电容C8、C4为旁路电容并分别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到可控硅Q4控制极进行触发控制,并通过电阻R12到负极进行负反馈;电容C1与电阻R11串联,且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容C1连接;电阻R2与单向可控硅Q4的阳极连接,单向可控硅Q4的阴极到电路负极;二极管D2的阳极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整流桥B1的输出正极与单向可控硅Q4的阳极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到电路负极。
输出负载电路设置在整流桥B1的交流输入端上,整流桥B1的一端与双向可控硅Q1的第一阳极连接,双向可控硅Q1的控制极与整流桥B1的另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Q1的控制极与第二阳极之间并联设有二极管D3、电阻R10和电容C5,其中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双向可控硅Q1的控制极,输出出负载电路的第一负载端设置在整流桥B1的第一输入端上,第二负载端与双向可控硅Q1的第二阳极连接,且输出负载电路的第一负载端和第二负载端之间设有电阻R7和电容C6形成缓冲保护电路。
其中偏置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电阻R1、R5、R8,且电阻R1的输出端和电阻R8的输入端之间设有电容C3,可有效提高整个电路的负载能力,以及过流保护能力。
实际应用中根据客户需求选用其中一种控制方式,电压型和电流型是两种独立的产品。根据信号类型把信号接入到控制端,经过电压调节型电路或电流调节型电路,加至光电耦合器U1的输入端,光电耦合器U1的输出端随输入端的信号大小产生相应变化,再经三极管Q2、Q3产生脉冲信号到单向可控硅Q4触发控制极,而使单向可控硅Q4导通,整流桥B1同时也随着光电耦合器U1和单向可控硅Q4的变化而触发功率器件双向可控硅Q1,通过单向可控硅Q4的导通角大小来改变整流桥输出大小,从而改变双向可控硅Q1的导通角实现输出负载端的调压。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电流型或电压型调节,且电路结构简单,反应灵敏快捷,使用方便,适用性广。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