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直流插座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776244发布日期:2020-08-07 19:38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物联网直流插座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插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物联网直流插座和一种物联网直流插座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107732580a,主题名称为一种物联网用智能插座的发明专利,其技术方案公开了“包括机壳(1)、电磁继电器(8)和控制芯片(9),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镶嵌在墙体内部,机壳(1)表面设有多个插孔(2)和夜光灯(3),所述机壳(1)内部设有导电片(5)、固定板(6)、第一弹簧(7)、电磁继电器(8)、控制芯片(9)、智能可控开关(10)和过载保护器(11),所述固定板(6)上部设有导电片(5),导电片(5)与固定板(6)固定连接,导电片(5)与导电片(5)之间设有金属片(4),所述固定板(6)底部设有第一连接座(12),所述固定板(6)与机壳(1)之间设有第一弹簧(7),所述第一弹簧(7)内部设有电磁继电器(8),电磁继电器(8)顶部设有第二连接座(13),所述电磁继电器(8)通过导线与智能可控开关(10)连接,所述电磁继电器(8)内部设有第二弹簧(14)、连接杆(15)、铁块(16)、铜丝辊(17)和旋转轴(18)”。

以上述发明专利为例,虽然公开了物联网和插座的结合,但是其技术方案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同,并且本发明还公开了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可进行报警处理,在现有的物联网插座更加智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物联网直流插座及其控制方法,其可以实现与用电负载进行能源流与信息流双交互。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物联网直流插座及其控制方法,其物联网传感层信息采集能力从电表进一步深入到插座供电端口(插座接口模块),采集信息类型从电流、电压到漏电、功率、温湿度等更丰富的数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物联网直流插座及其控制方法,其通过插座接口模块以及与用电负载通信标准的规范可实现更精细的信息采集,为物联网平台层与应用层开发分析提供大数据支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物联网直流插座及其控制方法,其具有效率高、安全性高、智能方便等优点。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物联网直流插座控制方法,将直流插座与物联网进行结合来使直流插座和用电负载实现能源流与信息流双交互,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控制处理模块通过插座接口模块与用电负载进行信息交互并且获得用电负载的相关参数;

步骤s2:控制处理模块根据获得的用电负载的相关参数进行控制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与用电负载相匹配的电压)并且判断输出电压等级;

步骤s3:电源模块通过插座接口模块与用电负载进行能源交互(即对用电负载进行供电);

步骤s4:控制处理模块将接收传感模块采集的用电负载的用电数据信息和用电负载的相关参数均通过通信模块发送到后台管理系统;

步骤s5:后台管理系统在接收到供电或用电异常时进行报警处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相关参数包括用电负载的类型、厂商、设备参数,设备参数包括输入电压、输入电流、输入功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s2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2.1:当获得用电负载的输入电压在230v-380v时,控制处理模块判断输出电压等级为高;

步骤s2.2:当获得用电负载的输入电压在100v-230v时,控制处理模块判断输出电压等级为中;

步骤s2.3:当获得用电负载的输入电压在0v-100v时,控制处理模块判断输出电压等级为低。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传感模块包括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漏电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s5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5.1:控制处理模块在检测到供电或用电异常时根据输出电压等级进行生成报警信息并且通过通信模块发送到后台管理系统;

步骤s5.2:后台管理系统接收到报警信息后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并且通过通信模块发送到控制处理模块;

步骤s5.3:控制处理模块根据相应的控制指令进行处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s5.3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5.3.1:当控制指令是根据输出电压等级为高的报警信息生成时,控制指令为第一控制指令并且控制处理模块进行断电或者降低电压处理;

步骤s5.3.2:当控制指令是根据输出电压等级为中的报警信息生成时,控制指令为第二控制指令并且控制处理模块进行断电或者降低电压处理;

步骤s5.3.3:当控制指令是根据输出电压等级为低的报警信息生成时,控制指令为第三控制指令并且控制处理模块进行断电或者降低电压处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控制指令的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第一控制指令、第二控制指令和第三控制指令。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控制处理模块通过用电负载的用电数据信息和相关参数来判断是否供电或用电异常。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物联网直流插座,包括插座接口模块、传感模块、控制处理模块、电源模块和通信模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传感模块包括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漏电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物联网直流插座及其控制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1、插座接口模块;2、传感模块;3、电源模块;4、控制处理模块;5、通信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参见附图的图1,图1是本发明的物联网直流插座及其控制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注意,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等可被视为现有技术。

优选实施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物联网直流插座控制方法,将直流插座与物联网进行结合来使直流插座和用电负载实现能源流与信息流双交互,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控制处理模块4通过插座接口模块1(插座接口模块1同时具备供电功能与通信功能,在供电基础上能与用电负载交互信息)与用电负载进行信息交互(例如可通过交互协议获知用电负载为智能家电、智能接线板、智能工控设备或其他非智能负载)并且获得用电负载的相关参数;

步骤s2:控制处理模块4根据获得的用电负载的相关参数进行控制电源模块3的输出电压(与用电负载相匹配的电压)并且判断输出电压等级;

步骤s3:电源模块3(将供电输入电压转换为与用电负载匹配的电压)通过插座接口模块1与用电负载进行能源交互(即对用电负载进行供电);

步骤s4:控制处理模4块将接收传感模块2采集的用电负载的用电数据信息和用电负载的相关参数均通过通信模块5(与上位机、网关节点或基站无线通信,将负载信息、用电数据、报警信息等发送后台管理系统,并可将后台管理系统的控制信号传递控制处理模块4)发送到后台管理系统(未示出);

步骤s5:后台管理系统在接收到供电或用电异常时进行报警处理。

优选地,插座接口模块1与传感模块2实现能源流交互,插座接口模块1与控制处理模块4实现信息流交互。

具体的是,相关参数包括用电负载的类型、厂商、设备参数,设备参数包括输入电压、输入电流、输入功率。

更具体的是,步骤s2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2.1:当获得用电负载的输入电压在230v-380v时,控制处理模块4判断输出电压等级为高;

步骤s2.2:当获得用电负载的输入电压在100v-230v时,控制处理模块4判断输出电压等级为中;

步骤s2.3:当获得用电负载的输入电压在0v-100v时,控制处理模块判4断输出电压等级为低。

进一步的是,传感模块2包括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漏电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更进一步的是,步骤s5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5.1:控制处理模块4在检测到供电或用电异常时根据输出电压等级进行生成报警信息并且通过通信模块5发送到后台管理系统;

步骤s5.2:后台管理系统接收到报警信息后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并且通过通信模块5发送到控制处理模块4;

步骤s5.3:控制处理模块4根据相应的控制指令进行处理。

优选地,步骤s5.3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5.3.1:当控制指令是根据输出电压等级为高的报警信息生成时,控制指令为第一控制指令并且控制处理模块4进行断电或者降低电压处理;

步骤s5.3.2:当控制指令是根据输出电压等级为中的报警信息生成时,控制指令为第二控制指令并且控制处理模块4进行断电或者降低电压处理;

步骤s5.3.3:当控制指令是根据输出电压等级为低的报警信息生成时,控制指令为第三控制指令并且控制处理模块4进行断电或者降低电压处理。

优选地,控制指令的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第一控制指令、第二控制指令和第三控制指令。

优选地,控制处理模块4通过用电负载的用电数据信息和相关参数来判断是否供电或用电异常。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物联网直流插座,包括插座接口模块1、传感模块2、控制处理模块4、电源模块3和通信模块5。

优选地,传感模块2包括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漏电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等技术特征应被视为现有技术,这些技术特征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控制方式、空间布置方式采用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即可,不应被视为本发明专利的发明点所在,本发明专利不做进一步具体展开详述。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