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驱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两通道驱动集成电路及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2.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功能,在产品的电路控制中,通常采用微控制器以及驱动电路来控制,但传统的驱动电路多是分离元件,占用的pcb板面积很大,并且由于器件焊点等导致不良率很高;随着发展,也有驱动集成电路被开发出来,能够一定程度节省pcb板面积并降低不良率。
3.但目前存在的驱动集成电路虽然体积已经相比分离元件很小,但对于某些特殊场景,对于集成电路的体积小的要求非常高。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两通道驱动集成电路及控制装置。
5.第一方面,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两通道驱动集成电路,包括第一集成电路输入端、第二集成电路输入端、第一集成电路输出端、第二集成电路输出端、集成电路接地端和集成电路公共端,还包括两个子驱动电路;两个子驱动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集成电路输入端、第二集成电路输入端连接,两个子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集成电路输出端、第二集成电路输出端连接;两通道驱动集成电路封装在一个sot23
‑
6封装中;子驱动电路还包括第四电阻,第四电阻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负极连接。
6.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封装时,第一集成电路输入端、集成电路接地端、第二集成电路输入端依次排布在一侧,集成电路公共端、第一集成电路输出端、第二集成电路输出端依次排布在另一侧。
7.在一个实施例中,子驱动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第一电阻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第二电阻分别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三电阻,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三电阻、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第三二极管的正极接地。
8.第二方面,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包括上述的两通道驱动集成电路,还包括微控制器和两个负载,微控制器分别与第一集成电路输入端和第二集成电路输入端连接;第一集成电路输出端和第二集成电路输出端分别与两个负载连接。
9.在一个实施例中,负载包括继电器、步进电机、显示屏、逻辑缓冲器或指示灯。
10.在一个实施例中,微控制器为mcu控制器。
11.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集成电路输入端和第二集成电路输入端分别接有一个对地的第四电阻。
12.通过上述两通道驱动集成电路及控制装置,适应某些特定场景,只需要两路驱动的负载情况下,设计出两通道的驱动集成电路,并且封装在sot23
‑
6封装中,使得最终的集成电路体积非常小,并且成本也很低。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其中: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两通道驱动集成电路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子驱动电路的具体电路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上述附图中:1b、第一集成电路输入端;2b、第二集成电路输入端;e、集成电路接地端;com、集成电路公共端;1c、第一集成电路输出端;2c、第二集成电路输出端;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3、第三二极管;vt1、第一三极管;vt2、第二三极管; 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1.如图1和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两通道驱动集成电路,包括第一集成电路输入端1b、第二集成电路输入端2b、第一集成电路输出端1c、第二集成电路输出端2c、集成电路接地端e和集成电路公共端com,还包括两个子驱动电路;两个子驱动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集成电路输入端1b、第二集成电路输入端2b连接,两个子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集成电路输出端1c、第二集成电路输出端2c连接;两通道驱动集成电路封装在一个sot23
‑
6封装中;子驱动电路还包括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 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负极连接。
22.通过在两通道驱动集成电路内部集成第四电阻r4,能够保持负载处于关断状态,避免了负载误动作的问题。当然也可以不集成在两通道驱动集成电路内部,在使用时在外部另外接入。
23.通过上述两通道驱动集成电路及控制装置,适应某些特定场景,只需要两路驱动的负载情况下,设计出两通道的驱动集成电路,并且封装在sot23
‑
6封装中,使得最终的集成电路体积非常小,并且成本也很低。
24.再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封装时,第一集成电路输入端1b、集成电路接地端e、第二集成电路输入端2b依次排布在一侧,集成电路公共端com、第一集成电路输出端1c、第二集成电路输出端2c依次排布在另一侧。
25.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子驱动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一三极管vt1、第二三极管vt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 r3;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一三极管vt1和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二电阻r2分别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和第三电阻r3,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第三电阻r3、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接地。
26.其中,图2中的b表示该接口与第一集成电路输入端1b、第二集成电路输入端2b中的任一个连接,c表示该接口与第一集成电路输出端1c、第二集成电路输出端2c中的任一个连接,com和e则是分别表示该接口与集成电路公共端com和集成电路接地端e连接。
27.其中,子驱动电路在工作时,当输入电平为低电平时,由于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 r2和第三电阻r3的作用,第一三极管vt1和第二三极管vt2处于关断状态,输出端没有到地的通路,输出端输出为高电平,与该输出端连接的负载处于关断状态;当输入电平大于两个eb结电压后,第一三极管vt1和第二三极管vt2导通,形成达林顿驱动结构,输出端电压降低,负载导通。当负载为电感性负载时,由于电感电流不能突变,此时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会造成击穿,因此需要增加二极管d2,利用二极管进行压降钳位,避免电压过冲。由于采用了钳位二极管,使得能够驱动电感性负载。第一二极管d1主要是为了防静电。而第三二极管d3起保护作用,当负载为电感性负载且突然断电时,会产生较大的反向电压,会击穿连接的三极管,因此需要增加二极管d3来使反向电压释放到地,保护电路安全。
28.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阻r1为2.7千欧,第二电阻r2为7.2千欧,第三电阻r3 为3千欧。
29.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包括上述的两通道驱动集成电路,还包括微控制器和两个负载,微控制器分别与第一集成电路输入端1b和第二集成电路输入端2b连接;第一集成电路输出端1c和第二集成电路输出端2c分别与两个负载连接。
30.其中,微控制器为mcu控制器;负载包括继电器、步进电机、显示屏、逻辑缓冲器或指示灯。可以根据实际场景进行设置。两个负载是指能够有两路驱动,而不限定实际的设备数量,比如步进电机需要两路驱动,因此步进电机算作两个负载。
31.再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集成电路输入端1b和第二集成电路输入端2b 分别接有一个对地的第四电阻r4。
32.在两通道驱动集成电路外接第四电阻r4是考虑到两通道驱动集成电路内没有集成有第四电阻r4的情况,通过第四电阻r4,能够保持负载处于关断状态,避免了负载误动作的问题。
3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四电阻r4为4千欧。
34.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