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异形机器人路径规划的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33489545发布日期:2023-03-17 19:56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异形机器人路径规划的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异形机器人路径规划的方法。


背景技术:

2.对于异形机器人,其构型与传统车辆有很大不同,传统的路径规划方法有其局限性。传统路径规划将车辆或移动机器人等效成一整个规则几何体,如立方体或球体,再进行规划。但是对于异形机器人,比如具有瞭望杆的机器人,如果直接等效为一个规则的几何体,则存在体积过大的问题。而对于高地隙机器人,传统路径规划算法将机体下部的空间等效为实体,实际中机器人原本可以跨越的物体,路径规划过程中却将其标记为不可通过障碍,降低了机器人在实际工作中的通过性。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4.一种异形机器人路径规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5.步骤s1:存储基于栅格单元构成的占用栅格地图;
6.步骤s2:定义机器人构型,将机器人等效为多个球体的组合体;
7.步骤s3:以机器人主体对应的球体中心为探索中心,计算下一步可移动位置;
8.a)遍历以机器人主体中心为中心点的三阶魔方的四周26个栅格,计算当机器人主体中心移动到这26个栅格中,是否发生碰撞或跌落;
9.b)碰撞判断
10.i.判断车体是否与周边障碍碰撞;
11.ii.判断轮子或其他部件是否与周边障碍碰撞;
12.c)判断轮子是否着地;
13.d)若均符合将该位置加入可合法移动位置集合;
14.步骤s4、根据策略筛选一个下一步移动位置;
15.步骤s5:重复s3-s4步骤,计算下一步位置。
16.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s2包括:将机器人主体对应的球体中心点定义为c,其在地图坐标系中的位置为(xc,yc,zc),半径定义为rc;将轮子或其他部件对应球体中心点定义为pi,在地图坐标系中的位置为(xi,yi,zi),半径定义为ri,其中i为部件的个数。
17.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s3包括:遍历探索以c点为中心的三阶魔方块中的四周的26个栅格;所述的碰撞判断包括:
18.(1)判断机器人主体是否碰撞,被探索的s点位置为(xs,ys,zs);搜索以s为中心,rc为半径的空间,若不存在已知障碍,则认为机器人主体在s点没有碰撞到周边障碍物;反之则认为在s点碰到障碍;
19.(2)判断其他部件是否碰撞;当机器人主体中心点在s时,考虑到车体并不是直线移动,而是有旋转、侧移、滚转等姿态,则当车体从c位置移动到s位置时,其他部件在地图中
的位置为:
[0020][0021]
其中pi为第i个部件对应的球体中心位置在地图中的坐标,ti为各部件相对于机器人本体的偏移矩阵,由各部件安装位置确定;ri为旋转矩阵,表示机器人当前的姿态,由机器人的运动模型确定;
[0022]
(3)以各部件的新位置pi为中心,ri为半径,搜索所有的部件周边是否存在障碍,若不存在已知障碍,则认为各个部件在s点没有碰撞到周边障碍物;反之则认为在s点碰到障碍;
[0023]
(4)若s点所在位置,机器人本体和所有部件均未存在碰撞情况,则将s点计为非碰撞点。
[0024]
进一步的,所述的c)判断轮子是否着地,包括:
[0025]
判断车体运动机构是否着地;查看所有应接触地面的部件边缘是否接触地面,如某个轮子部件对应的球体中心点为ps,则检测位置se:
[0026][0027]
若se点在地图中存在,则认为此部件接触地面;
[0028]
其中ri表示轮子部件等效球体的半径;e为可允许的误差,若s点所在位置,机器人所有应接触地面的部件均能着地,则将s点计为着地点;
[0029]
进一步的,遍历26个栅格位置,若有位置同时属于非碰撞点和着地点,则判定此位置为合法移动点,计为vsi;从所有合法移动点中筛选下一步移动目标位置,筛选采用一个代价函数:
[0030]
cost(c,vsi,p
t
)
[0031]
=α*dist(vsi,p
t
)+β*loss(c,vsi)+γ*safe(vsi)
[0032]
其中c为机器人主体初始中心点,p
t
为路径规划最终目标点。
[0033]
dist(vsi,p
t
)为移动点到目标点的距离;
[0034]
loss(c,vsi)为机器人从c点移动到vsi点的代价函数;
[0035]
safe(vsi)计算vsi到周边障碍物的平均距离;
[0036]
α,β,γ分别为三个代价函数的权重值;
[0037]
计算得到最小的cost的vsi的点,选取为下一步移动点,计为ts点。
[0038]
一种异形机器人路径规划系统,用于实现所述的权利要求1-x的方法。
[0039]
有益效果
[0040]
对于高地隙机器人,本发明的路径规划方法不会将机体下部的空间等效为实体,实际中高地隙机器人可以跨越的物体,路径规划过程中可以标记为可通过障碍,提高了机器人在实际工作中的通过性。
附图说明
[0041]
图1,传统机器人示意图;
[0042]
图2,本发明中高地隙机器人示意图;
[0043]
图3,本发明中占用栅格地图示意图;
[0044]
图4,本发明中机器人等效为多个球体的组合体的示意图;
[0045]
图5,本发明中机器人等效为多个球体的组合体的示意图;
[0046]
图6,本发明中三阶魔方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0048]
如图1,传统的移动机器人示意图,其底部离地面较近,在进行路径规划时,可以直接将车体等效为一个规则的几何体。
[0049]
对于异形的移动机器人,具有更为复杂、特别结构,直接等效为规则的几何体,则会降低移动机器人的通过率。
[0050]
如图2,高地隙机器人,传统路径规划算法将机体下部的空间等效为实体,实际中机器人原本可以跨越的物体,路径规划过程中却将其标记为不可通过障碍,降低了机器人在实际工作中的通过性。
[0051]
本发明提出一种针对异形机器人路径规划的方法,能够针对此类机器人进行路径规划,该方法充分考虑到机器人构型,相比传统路径规划算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机器人的通过性。
[0052]
如图3,在路径规划系统中已经存储了基于栅格单元构成的占用栅格地图,后续简称地图,地图生成方法不再本专利中过多描述,具体可以是通过激光传感器构占据栅格地图。
[0053]
如图4-图5,定义机器人构型。将机器人等效为多个球体的组合体。
[0054]
以机器人主体对应的球体中心为探索中心,计算下一步可移动位置:
[0055]
a)遍历以机器人主体中心为中心点的三阶魔方的四周26个栅格,计算当机器人主体中心移动到这26个栅格中,是否发生碰撞或跌落。
[0056]
b)碰撞判断
[0057]
i.判断车体是否与周边障碍碰撞;
[0058]
ii.判断轮子或其他部件是否与周边障碍碰撞;
[0059]
c)判断轮子是否着地;
[0060]
d)若均符合将该位置加入可合法移动位置集合;
[0061]
2、根据策略筛选一个下一步移动位置;
[0062]
3、重复3-4步骤,计算下一步位置。
[0063]
优选的,进一步描述上述方法:
[0064]
定义机器人构型,将机器人等效为多个球体的组合体,对于不同构型的机器人,可以定义不同的组合。
[0065]
将机器人主体对应的球体中心点定义为c,其在地图坐标系中的位置为(xc,yc,
zc),半径定义为rc;
[0066]
将轮子或其他部件对应球体中心点定义为pi,在地图坐标系中的位置为(xi,yi,zi),半径定义为ri。其中i为部件的个数。
[0067]
以c点进行可移动位置探索。
[0068]
a)遍历探索以c点为中心的三阶魔方块中的四周的26个栅格。如图6。进行b碰撞判断和c判断轮子是否着地步骤的计算。
[0069]
碰撞判断包括:
[0070]
i.判断机器人主体是否碰撞。被探索的s点位置为(xs,ys,zs)。搜索以s为中心,rc为半径的空间,若不存在已知障碍,则认为机器人主体在s点没有碰撞到周边障碍物。反之则认为在s点碰到障碍。
[0071]
ii.判断其他部件是否碰撞。当机器人主体中心点在s时,考虑到车体并不是直线移动,而是有旋转、侧移、滚转等姿态,则当车体从c位置移动到s位置时,其他部件在地图中的位置为
[0072][0073]
其中pi为第i个部件对应的球体中心位置在地图中的坐标,ti为各部件相对于机器人本体的偏移矩阵,由各部件安装位置确定。ri为旋转矩阵,表示机器人当前的姿态,由机器人的运动模型确定。
[0074]
iii.以各部件的新位置pi为中心,ri为半径,搜索所有的部件周边是否存在障碍,若不存在已知障碍,则认为各个部件在s点没有碰撞到周边障碍物。反之则认为在s点碰到障碍。
[0075]
iv.若s点所在位置,机器人本体和所有部件均未存在碰撞情况,则将s点计为非碰撞点。
[0076]
v.进一步的,在第ii步计算时,不需要计算所有机器人可能的姿态,这将增加巨大的计算量。由于机器人的结构及运动方式的限制,机器人在c点时的姿态和运动模型决定了在s点的姿态只可能存在有限的情况,即t,r的集合是有限的。
[0077]
着地判断包括:
[0078]
判断车体运动机构是否着地,比如四个轮子是否接触地面。
[0079]
查看所有应接触地面的部件边缘是否接触地面。如某个轮子部件对应的球体中心点为ps,则检测位置se:
[0080][0081]
若se点在地图中存在,则认为此部件接触地面。
[0082]
其中ri表示轮子部件等效球体的半径。e为可允许的误差,在实际中表示可以允许轮子存在少量悬空或下沉。
[0083]
若s点所在位置,机器人所有应接触地面的部件均能着地,则将s点计为着地点。
[0084]
b)以上述方法遍历26个栅格位置,若有位置同时属于非碰撞点和着地点,则判定
此位置为合法移动点,计为vsi[0085]
进一步,根据一定策略从所有合法移动点中筛选下一步移动目标位置:采用一个代价函数:
[0086]
cost(c,vsi,p
t
)
[0087]
=α*dist(vsi,p
t
)+β*loss(c,vsi)+γ*safe(vsi)
[0088]
其中c为机器人主体初始中心点,p
t
为路径规划最终目标点。dist(vsi,p
t
)为移动点到目标点的距离,此距离根据实际场景可以以欧几里得距离计算,也可以以曼哈顿距离计算。距离越短函数值越小,表示规划的距离更近。
[0089]
loss(c,vsi)为机器人从c点移动到vsi点的代价函数,此函数取决于机器人的运动模型、运行能耗、速度和姿态等多种条件。
[0090]
此函数值越小表示机器人运动的代价越小,更少的做动或耗能。safe(vsi)计算vsi到周边障碍物的平均距离。平均距离越大,则函数值越小,表示运行时更安全。
[0091]
α,β,γ分别为三个代价函数的权重值,可以根据实际场景的要求进行调整。
[0092]
计算得到最小的cost的vsi的点,选取为下一步移动点,计为ts点。
[0093]
将c点移动到ts点,重复2-3步,计算下一个移动点。当路径规划达到目标点,或规划步骤数超过一定数量时,停止规划。
[0094]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