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7495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扩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扩充装置。



背景技术:

可携式电脑与传统的台式电脑最大的差别在于,可携式电脑讲求轻薄短小,让电脑的使用者能够易于携带,并且提供使用者在各种环境下进行电脑操作的便利性。然而,就另外一方面而言,可携式电脑也受限于其轻薄短小的设计要求,其功能与扩充性也不能与具有较大的运用空间的台式电脑相提并论。

鉴于此,现有技术提出一种扩充装置,当使用者需要使用本身不具备的周边设备,例如键盘、磁碟时,使用者仅需要将可携式电脑与扩充装置接合且电性连接。如此一来,使用者不但可以享受可携式电脑的轻巧性,还可以通过扩充装置而让使用者免除对可携式电脑进行周边设备的插拔的困扰,并且同时享有如同台式电脑的功能性与扩充性。

然而,现有扩充装置多以外露的卡扣结构方能与可携式电脑进行结构上的组装,但这些外露的卡扣结构不但影响扩充装置外观上的美观性,也因其外露的状态而容易受到毁损。因此,如何让扩充装置同时具备美观、耐用及其与可携式电脑之间的组装性,便值得相关技术人员进一步思考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扩充装置,其具备可隐藏的卡扣结构而能与可携式电子装置相互结合。

本发明的扩充装置,用以将可携式电子装置装设其上。扩充装置包括基座、杠杆、按钮以及卡扣件。杠杆枢设于基座内且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按钮与卡扣件分别可移动地设置于基座,以分别露出于基座或隐藏于基座。按钮位于第一端的移动路径上,卡扣件位于第二端的移动路径上。 当可携式电子装置组装至扩充装置时,可携式电子装置扺压按钮进入基座而驱动第一端,以使第二端驱动卡扣件移出基座而与可携式电子装置结合。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扩充装置将按钮与卡扣件可移动地组装于基座,而以设置在基座内的杠杆驱动,因此能让按钮与卡扣件随着杠杆的驱动而露出于基座或隐藏于基座,因而让可携式电子装置组装于扩充装置上时,通过扺压按钮而驱动杠杆,并进而使杠杆驱动卡扣件凸出于基座而能与可携式电子装置相互卡接,达到在结构上结合的效果。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与图3分别以不同视角示出图1的扩充装置的爆炸图;

图4与图5分别以不同视角示出基座的局部示意图;

图6示出扩充装置的部分构件在其中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组件的局部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400:扩充装置;

110:杠杆;

112:轴部;

120:按钮;

122:条状止挡件;

130、430:卡扣件;

131:镂空部;

132、W21、W22:开口;

133:弹性臂;

140:第一支架;

150:第二支架;

160:导引杆;

170:弹簧;

180:空心柱;

190:磁性件;

200、300:可携式电子装置;

210:显示模组;

220、320:插槽;

230:可磁吸侧部;

310:弹性卡扣臂;

432:卡扣凹部;

A1:基座;

A2:主体;

E1:第一端;

E2:第二端;

R1、R2:力臂;

W1:底板;

W2:顶板;

W23:筒状侧壁;

W3、W4: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组件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电子组件包括可携式电子装置200与扩充装置100,其中可携式电子装置200通过承载并组装于扩充装置100上,而得以获得额外的操作功能。例如图中所示设置在扩充装置100上的键盘与触控板等,在此并未限制扩充装置100所能提供可携式电子装置200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200是组装并承靠在扩充装置100的基座A1上,而扩充装置100的基座A1尚能通过枢转模组(未示出)而相对于扩充装置的主体A2以Y轴相对旋转。然而,后续仅对基座A1与可携式电子装置200之间的结构连结予以叙述,其余未提及者可参考扩充装置100的现有技术,在此便不再赘述。

图2与图3分别以不同视角示出图1的扩充装置的爆炸图,其中主要的 构件描述是在基座A1处,且省略锁附件(改以组装线示出)与部分构件。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扩充装置100还包括杠杆110、按钮120与卡扣件130,其中杠杆110枢设在基座A1之内,按钮120与卡扣件130分别可移动地配置于基座A1,以分别伸出于基座A1或隐藏于基座A1内。

图4与图5分别以不同视角示出基座的局部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4、图5并对照图2与图3。需先说明的是,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施例设置在基座A1的结合结构(包含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插槽220)是呈对称的配置,因此可携式电子装置200可以正、反方式组装在基座A1上,如图1所示,可携式电子装置200是以其显示模组210面向扩充装置100(即正X轴方向),同样地,在另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200也可以显示模组210背对扩充装置100(即面对负X轴方向)而组装在基座A1上。另外,后续附图与说明将以其中一侧的结构与构件为例叙述,另一侧便不再赘述。

详细而言,基座A1包括底板W1、顶板W2与侧板W3、W4及受其组装后所包围的空间内的相关结构与构件,即:第一支架140、第二支架150、导引杆160与弹簧170,其中第一支架140与导引杆160立设在底板W1上,而如图2的组装线所示,侧板W3通过锁附件(未示出)而与顶板W2、底板W1的空心柱180锁附后而得以与顶板W2、底板W1结合在一起。

再者,卡扣件130具有多个开口132,因此通过开口132与导引杆160的对应搭配,而使卡扣件130得以沿Z轴滑动,并因此经由顶板W2的开口W21而伸出基座A1或没入基座A1。再者,顶板W2还具有开口W22以及从开口W22的周缘朝向底板W1延伸的筒状侧壁W23(示于图4),呈柱状的按钮120适于可滑动地配置于筒状侧壁W23,因此按钮120得以经过开口W22而伸出于基座A1或没入基座A1。换句话说,所述多个导引杆160能提供卡扣件130类似于轨道的导引与移动的效果。

图6示出扩充装置的部分构件在其中一状态的示意图,以描述卡扣件130的局部突出于顶板W2的情形。请同时参考图4至图6。更重要的是,当杠杆110以其轴部112枢接至第一支架140后,其便能以X轴进行枢转,而前述卡扣件130与按钮120分别位于杠杆110的第一端E1的移动路径上与第二端E2的移动路径上,即,卡扣件130实质上是承靠在第二端E2上,而按钮120 实质上是承靠在第一端E1上。据此,当杠杆110以X轴枢转时,便能以其第一端E1推动按钮120,或以其第二端E2推动卡扣件130.

此外,弹簧170穿设在导引杆160上且抵接在卡扣件130与顶板W1之间(如图5所示出,在图6中则省略导引杆160,以能清楚辨识弹簧170的变化),且弹簧170恒驱动卡扣件130朝向底板W1移动。换句话说,当可携式电子装置200尚未与扩充装置100结合之前,弹簧170的弹力用以将卡扣件130维持在基座A1之内,而使杠杆110将按钮120推出而凸出于顶板W2之外。一旦使用者将可携式电子装置200结合至基座A1时,通过可携式电子装置200的自重与使用者的施力,而扺压按钮120没入顶板W2以进入基座A1内,进而驱动杠杆110枢转而克服弹簧170的弹力(此时弹簧170会被压缩)而将卡扣件130推出以凸出于顶板W2之上(如图6所示出)。据此,凸出于基座A1外的卡扣件130将会插入可携式电子装置200的插槽220(示于图1)而达到结合的效果。相对地,一旦可携式电子装置200从扩充装置100上移除,则按钮120失去前述受扺压的力量,因此弹簧170便能通过其弹力而将卡扣件130移入基座A1,并进而通过杠杆110将按钮120推出基座A1,而恢复至卡扣件130未被杠杆110的第二端E2顶出时候的位置。

另需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按钮120除了柱状主体外,还具有从柱状主体延伸出的条状止挡件122,按钮120组装于顶板W2处时,柱状主体沿Z轴可滑动地位于筒状侧壁W23中,而条状止挡件122从筒状侧壁W23的镂空处延伸出。当按钮120受杠杆110驱动而移回图4所示位置时,条状止挡件122会与顶板W2相互干涉,据以避免按钮120自顶板W2脱落。

请再参考图6,卡扣件130还具有镂空部131与位于镂空部131内的弹性臂133,所述弹性臂133具有沿X轴可变形的能力,因此当可携式电子装置200与扩充装置100结合时,即,在卡扣件130伸入可携式电子装置200的插槽220时,弹性臂133会与插槽220的内壁相互干涉,进而提供可携式电子装置200与扩充装置100之间的结合力。进一步地说,本实施例的卡扣件130除了以自身的外形轮廓与尺寸而能与可携式电子装置200的插槽220进行结构干涉而达到结合、固定效果之外,也能通过上述弹性臂133而增加结合后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关于按钮120、杠杆110与卡扣件130的相互关系上,在设 计杠杆110时,当卡扣件130凸出于顶板W2的行程确定之后,杠杆110的第一端E1相对于杠杆支点(即轴部112)的力臂R1与第二端E2相对于杠杆支点的力臂R2之间存在第一比例,而按钮120伸出基座A1的行程与卡扣件130伸出基座A1的行程之间存在第二比例,且所述第一比例相符于第二比例。如此一来,设计者便能求出杠杆110的适当设计参数(支点位置、力臂等)。

另一方面,请再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扩充装置100还包括多个磁性件190,其配置在基座A1的第二支架150上且位于顶板W2的下方。当可携式电子装置200与扩充装置100结合时,磁性件190磁吸于可携式电子装置200的可磁吸侧部230,以让可携式电子装置200与扩充装置100之间稳固地结合在一起。再者,本实施例所述磁吸力实质上大于可携式电子装置200的重量及按钮120受压时所需施力之和,据以提供可携式电子装置200能稳固地立设在扩充装置100上所需的结构支撑力,而不会轻易地受碰触即自扩充装置100上移离。

图7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组件的局部剖面图,用以表示可携式电子装置300与扩充装置400结合时,在其结合处的扣持状态。请参考图7,前述扩充装置100是以卡扣件130的弹性臂133作为进一步的结合结构,而本实施例与前述不同的是,扩充装置400的卡扣件430具有位于两侧的一对卡扣凹部432。相对地,可携式电子装置300具有位于其插槽320内的一对弹性卡扣臂310。当可携式电子装置300与扩充装置400结合时,即,在卡扣件430伸入插槽320后,所述卡扣凹部432便会被卡扣于弹性卡扣臂310,以达到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固定效果。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扩充装置通过设置在基座内的杠杆作为按钮与卡扣件的转换机构,以让按钮与卡扣件的其一是可移动地凸出或隐藏于基座。因此,当欲结合可携式电子装置于扩充装置的基座上时,通过其自重与施力便能按压按钮,而进一步地通过杠杆将卡扣件凸出于基座外,以作为与可携式电子装置结合的结构,而当可携式电子装置从基座上移除后,通过设置在基座内的弹簧而能将卡扣件再次拉回基座内,而恢复前述仅按钮凸出于基座的状态。据此,隐藏式的卡扣件能提供扩充装置外观上的美观效果,且也不易外露而容易因碰撞而损毁,因而兼具美观、耐用以及作为结合结构的多重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