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显示装置的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34169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用于显示装置的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主要是关于显示领域,更确切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显示装置的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平板显示器领域,触摸屏主要由触摸检测部件和触摸屏控制器组成,触摸检测部件安装在显示器屏幕前面,用于检测用户触摸位置,接受后传送至触摸屏控制器。而触摸屏控制器的主要作用是从触摸点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cpu,而且它同时能接收cpu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例如电阻触摸屏的屏体部分是一块与显示器表面相匹配的多层复合薄膜,由一层玻璃或有机玻璃作为基层,表面涂有一层透明的导电层,上面再盖有一层外表面硬化处理、光滑防刮的塑料层,它的内表面也涂有一层透明导电层,在两层导电层之间有许多细小(小于千分之一英寸)的透明隔离点把它们隔开绝缘。当手指触摸屏幕时,平常相互绝缘的两层导电层就在触摸点位置有了一个接触,因其中一面导电层接通y轴方向的5v均匀电压场,使得侦测层的电压由零变为非零,这种接通状态被控制器侦测到后,进行a/d转换,将得到的电压值与5v相比即可得到触摸点的y轴坐标,同理得出x轴的坐标。还譬如电容式触摸屏,手指触摸在金属层上时,由于人体电场,用户和触摸屏表面形成一个 耦合电容,对于高频电流来说,电容是直接导体,于是手指从接触点吸走一个很小的电流。这个电流分别从触摸屏的四角上的电极中流出,并且流经这四个电极的电流与手指到四角的距离成正比,控制器通过对这四个电流比例的精确计算,得出触摸点的位置。

关于触控面板,中国专利申请cn103135851a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摸显示屏,触控面板包括交叉设置的驱动线和感应线,且在驱动线延伸方向上,每一行/列驱动线的距离最远的两个线端与驱动信号输入线相连接,每一行/列感应线与信号采集线相连,和/或在感应线延伸方向上,每一行/列感应线的距离最远的两个线端与信号采集线相连接。中国专利申请cn103926772a公开了一种补偿栅极信号延迟的tft阵列基板,包括多条栅极线,绝缘相交于多条栅极线的多条数据线,tft开关,驱动元件和输出补偿信号的补偿元件,其中驱动元件位于栅极线的两端,驱动元件和补偿元件分别连接于每条栅极线的两端。美国专利申请us8686660b2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发射光的发光结构,延迟至少两个功率信号脉冲,在发光结构和终端结构的一部分设计接收至少两个功率信号脉冲和延迟结构在不同的位置,同时接收至少两个功率信号的脉冲。

在传统触控面板上,驱动信号通过驱动线传输,相邻的驱动线的长度不相等,驱动信号传输时会有延迟时间的差异性,在大尺寸屏中更为明显。单纯的调节驱动线线宽,长度越长的驱动线越宽,越短的驱动线越窄,才能使每条驱动线的阻值相近或者相等,然而驱动线线宽会受到工艺制程能力和空间的束缚。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显示装置的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触控面板的驱动线长度不同而导致的信号延迟,从而影响显示质量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显示装置的触控面板,包括:

定义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的基板,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多条驱动线,并且每条所述驱动线均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二部分;其中

至少在部分所述驱动线的下方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绝缘垫,以在沿所述驱动线延伸方向上利用不同总长度的绝缘垫来减少不同所述驱动线之间的长度差距。

上述的触控面板,所述驱动线各自下方设置的绝缘垫的总长度按由基板内侧到基板外侧的顺序依次逐步递减。

上述的触控面板,所述绝缘垫的尺寸均相同且所述驱动线各自下方设置的绝缘垫的数量按由基板内侧到基板外侧的顺序依次逐步递减。

上述的触控面板,所述驱动线各自下方设置的绝缘垫的数量均相同且所述驱动线各自下方设置的绝缘垫的尺寸按由基板内侧到基板外侧的顺序依次逐步递减。

上述的触控面板,至少部分所述驱动线各自下方设置的绝缘垫的数量不等且至少部分所述驱动线各自下方设置的绝缘垫的尺寸不同。

上述的任意一项触控面板,所述绝缘垫均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下方。

上述的触控面板,除位于所述基板的最外侧的一条所述驱动线外,其它所述驱动线的下方均设置有绝缘垫。

上述的任意一项触控面板,多条所述驱动线相互平行并且在所述基板上以等间距排列的方式设置。

上述的任意一项触控面板,任意一条所述驱动线的第一部分设置成带有一对纵向延伸段和一个横向延伸段的u形结构,连接在一对纵向延伸段之间的横向延伸段布置在所述显示区的背离所述第二部分的一侧。

上述的任意一项触控面板,所述绝缘垫的材质为氧化硅或/和氮化硅。

上述的任意一项触控面板,多条所述驱动线的线宽均相同。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和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附图说明

阅读以下详细说明并参照以下附图之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势将显而易见:

图1是触控面板上驱动线的基本架构;

图2是驱动线在非显示区布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a-3c是驱动线在非显示区通过设置不同数量的绝缘垫来增加有效长度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驱动线在显示区布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不同驱动线下设置数量相等的绝缘垫的俯视示意图;

图6a-6c是驱动线在非显示区通过设置不同尺寸的绝缘垫来增加有效长度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阐述,但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用作叙述说明所用的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该等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方案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显示器领域,透明触摸面板(transparenttouchpanel,简称ttp)通常设置于液晶面板或led面板或类似的显示面板上而作为一种输入设备,它是当前最简单和方便的一种人机交互方式。在如图1所示的tp触控面板或盖板上,触控电子装置的驱动芯片所发出的驱动信号通过位于基板100上的一系列驱动线dl1、dl2、dl3……dlk进行传输,这里k是大于1的自然数,限于篇幅,更多数量的驱动线并没有显示出来。在较佳的实施例中,这一系列驱动线相互平行,并且最好是相互并排设置,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这一系列的驱动线还 等距离设置,下文将继续详细介绍。

参见图2所示,在多条驱动线dl1、dl2、dl3……dlk之中,如果按照从外向内数的规律则驱动线dl1是最外侧的一条驱动线,驱动线dl2是向内数的第二条驱动线,驱动线dl3是向内数的第三条驱动线,以此类推。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对于任意的相邻的两条驱动线dlk-1和dlk而言,由于外侧的驱动线dlk-1比它内侧的驱动线dlk的整体长度要大,且驱动线一般是带有电阻值的导电材质,有时候还会在驱动线上存在一些耦合性的寄生电容,当相邻的驱动线的长度不相等时,驱动信号在驱动线dlk-1和dlk上传输时会有延迟时间的差异性,例如有可能发生驱动信号在驱动线dlk上的传输时间大于信号在驱动线dlk-1上的传输时间的问题,如果电路中存在寄生的电阻电容,这种延迟还会被电路中存在的寄生电阻电容所诱发的rcloading负载效应放大。当任意的两条驱动线(不限于相邻的驱动线)之间的长度值差异越大时,这种延迟时间在该任意的两条驱动线之间的传输差异就越明显,而且这种信号传输延迟在大尺寸的屏幕中显得更为突出,但大尺寸的屏幕已经越来越倾向于成为手持电子设备的主流趋势。虽然单纯的调节驱动线线宽是一种手段,长度越长的驱动线线宽越宽,越短的驱动线线宽越窄,这样可以使每条驱动线的电阻值相近或者相等,然而驱动线宽会受到工艺线宽的能力和空间的束缚。

参见图2所示,该实施例较之图1的最大区别就是无需刻意将不同驱动线之间的线宽更改至不同,驱动线的版图设计更简洁同时也降低了线宽的工艺要求。在如玻璃材质的基板100上定义有显示区110 和非显示区111,为了简洁起见,在本发明中暂时以驱动线dl1和dl2及dl3这三条驱动线作为示范来阐释本申请的发明精神。为了便于叙述我们设定各条驱动线在显示区包括第一部分而在非显示区具有第二部分。

针对驱动线dl1而言,它在显示区110的第一部分dl1-a为u形结构,它的第一部分dl1-a具有一对纵向延伸段dl1-1和dl1-3,还具有一个横向延伸段dl1-2,其中纵向延伸段dl1-1及横向延伸段dl1-2和纵向延伸段dl1-3依次首尾相连而构成一个u形结构,并且其中一对纵向延伸段dl1-1和dl1-3这两者与方形基板100的一组互为对边的纵向边缘110a、110b相互平行,而横向延伸段dl1-2则与基板100的一个横向边缘110c相互平行。其中非显示区111布局在基板100的和横向边缘110c互为对边的另一个横向边缘110d附近,而横向延伸段dl1-2则布置在显示区110的背离于非显示区111的一侧位置处,也就是说横向延伸段dl1-2不靠近非显示区111而是远离非显示区111。

针对驱动线dl1而言,它在非显示区111的第二部分dl1-b的两段对应分别和纵向延伸段dl1-1、纵向延伸段dl1-3连接,而且第二部分dl1-b和纵向延伸段dl1-1相连的一段(长条状)的一个自由末端连接到一个金属输入端子(i/o端口)101a上,第二部分dl1-b和纵向延伸段dl1-3相连的另一段(长条状)的一个自由末端连接到一个金属输入端子101b上。注意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部分dl1-b与纵向延伸段dl1-1相连的一段和纵向延伸段dl1-1之间的夹角可以 设置成钝角,以及第二部分dl1-b与纵向延伸段dl1-3相连的另一段和纵向延伸段dl1-3之间的夹角可以设置成钝角。

同理针对驱动线dl2,它在显示区110的第一部分dl2-a为u形结构,它的第一部分dl2-a具有一对纵向延伸段dl2-1和dl2-3,还具有一个横向延伸段dl2-2,其中纵向延伸段dl2-1及横向延伸段dl2-2和纵向延伸段dl2-3依次首尾相连而构成一个u形结构,并且其中一对纵向延伸段dl2-1和dl2-3这两者与方形基板100的一组互为对边的纵向边缘110a、110b相互平行,而横向延伸段dl2-2则与基板100的一个横向边缘110c相互平行。其中而横向延伸段dl2-2布置在显示区110的背离于非显示区111的一侧位置处,也就是说横向延伸段dl2-2不靠近非显示区111而是远离非显示区111。

仍然针对驱动线dl2,它在非显示区111的第二部分dl2-b的两段对应分别和纵向延伸段dl2-1、纵向延伸段dl2-3连接,而且第二部分dl2-b和纵向延伸段dl2-1相连的一段(长条状)的一个自由末端连接到一个金属输入端子(i/o端口)102a上,第二部分dl2-b和纵向延伸段dl2-3相连的另一段(长条状)的一个自由末端连接到一个金属输入端子102b上。注意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部分dl2-b与纵向延伸段dl2-1相连的一段和纵向延伸段dl2-1之间的夹角可以设置成钝角,以及第二部分dl2-b与纵向延伸段dl2-3相连的另一段和纵向延伸段dl2-3之间的夹角也可以设置成钝角。

同理针对驱动线dl3,它在显示区110的第一部分dl3-a为u形结构,它的第一部分dl3-a具有一对纵向延伸段dl3-1和dl3-3, 还具有一个横向延伸段dl3-2,其中纵向延伸段dl3-1及横向延伸段dl3-2和纵向延伸段dl3-3依次首尾相连而构成一个u形结构,并且其中一对纵向延伸段dl3-1和dl3-3这两者与方形基板100的一组互为对边的纵向边缘110a、110b相互平行,而横向延伸段dl3-2则与基板100的一个横向边缘110c相互平行。其中而横向延伸段dl3-2布置在显示区110的背离于非显示区111的一侧位置处,也就是说横向延伸段dl3-2不靠近非显示区111而是远离非显示区111。

仍然针对驱动线dl3,它在非显示区111的第二部分dl3-b的两段对应分别和纵向延伸段dl3-1、纵向延伸段dl3-3连接,而且第二部分dl3-b和纵向延伸段dl3-1相连的一段(长条状)的一个自由末端连接到一个金属输入端子(i/o端口)103a上,第二部分dl3-b和纵向延伸段dl3-3相连的另一段(长条状)的一个自由末端连接到一个金属输入端子103b上。注意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部分dl3-b与纵向延伸段dl3-1相连的一段和纵向延伸段dl3-1之间的夹角可以设置成钝角,以及第二部分dl3-b与纵向延伸段dl33相连的另一段和纵向延伸段dl3-3之间的夹角也可以设置成钝角。

参见图2所示,本申请在上文内容详细描述了驱动线dl1和dl2及dl3这三条驱动线的布局方式,从它们的整体布局上来说,实质上驱动线dl1的纵向延伸段dl1-1和驱动线dl2的纵向延伸段dl2-1及驱动线dl3的纵向延伸段dl3-1相互平行,并且它们靠近基板100的一个纵向边缘110a,纵向延伸段dl1-1到纵向延伸段dl2-1的距离等于纵向延伸段dl2-1到纵向延伸段dl3-1的距离,而且它们三者的 线宽可以设置成相同。另外驱动线dl1的纵向延伸段dl1-3和驱动线dl2的纵向延伸段dl2-3及驱动线dl3的纵向延伸段dl3-3相互平行,它们靠近基板100的一个纵向边缘110b,纵向延伸段dl1-3到纵向延伸段dl2-3的距离等于纵向延伸段dl2-3到纵向延伸段dl3-3的距离。进一步而言,驱动线dl1的横向延伸段dl1-2和驱动线dl2的横向延伸段dl2-2及驱动线dl3的横向延伸段dl3-2相互平行,它们靠近基板100的横向边缘110c,横向延伸段dl1-2到横向延伸段dl2-2的距离等于横向延伸段dl2-2到横向延伸段dl3-2的距离。

另外如图2所示,驱动线dl1的第二部分dl1-b与纵向延伸段dl1-1相连的一段(也即耦合在输入端子101a上的一段)、驱动线dl2的第二部分dl2-b与纵向延伸段dl2-1相连的一段(也即耦合在输入端子102a上的一段)、驱动线dl3的第二部分dl3-b与纵向延伸段dl3-1相连的一段(也即耦合在输入端子103a上的一段),这三者的长度完全相同,这三者是等距离设置并且是相互平行的,即第二部分dl1-b到第二部分dl2-b的距离和第二部分dl2-b到第二部分dl3-b的距离相同。

按照相同的布局,驱动线dl1的第二部分dl1-b与纵向延伸段dl1-3相连的一段(也即耦合在输入端子101b上的一段)、驱动线dl2的第二部分dl2-b与纵向延伸段dl2-3相连的一段(也即耦合在输入端子102b上的一段)、驱动线dl3的第二部分dl3-b与纵向延伸段dl3-3相连的一段(也即耦合在输入端子103b上的一段),这三者的长度完全相同,这三者是等距离设置并且是相互平行的,即第二 部分dl1-b到第二部分dl2-b的距离和第二部分dl2-b到第二部分dl3-b的距离相同。

很容易获悉在驱动线的布局上,驱动线dl2位于的驱动线dl1内侧,驱动线dl3位于的驱动线dl2内侧,驱动线dlk-1位于的驱动线dlk内侧。即在显示区110多条驱动线(dl1、dl2、dl3……dlk)各自的第一部分(dl1-a、dl2-a、dl3-a……dlk-a)按由外侧到内侧的顺序长度依次逐步递减的方式布置。这里外侧到内侧的顺序,是指从外侧的第一部分dl1-a依次向内数到内侧的第一部分dlk-a的排列顺序,具体的说,例如驱动线dl1的第一部分dl1-a的长度大于驱动线dl2的第一部分dl2-a的长度,以及驱动线dl2的第一部分dl2-a的长度大于驱动线dl3的第一部分dl3-a的长度,驱动线dlk-1的第一部分dlk-1-a的长度大于驱动线dlk的第一部分dlk-a的长度。

再参见附图1、2和4所示,鉴于第一部分(dl1-a、dl2-a、dl3-a……dlk-a)按由外侧到内侧的顺序它们的长度依次逐步递减,而每条驱动线dlk的整体长度包括它位于显示区110的第一部分dlk-a和位于非显示区111的第二部分dlk-b。但实质上多条驱动线(dl1、dl2、dl3……dlk)各自的第二部分(dl1-b、dl2-b、dl3-b……dlk-b)按照上文介绍的内容,它们的长度基本上是相同的。换言之,如果以图1所示的实施例来阐释这种长度关系,多条驱动线(dl1、dl2、dl3……dlk)各自的整体长度按由外侧到内侧的顺序,它们的长度依次逐步递减。由于一系列驱动线的长度各不相同, 驱动信号在一系列驱动线上分别传输时会有延迟时间的差异性,这是一种负面的延迟效应,为了避免这种延迟,图2和图4提出了解决之道,措施是:多条驱动线(dl1、dl2、dl3……dlk)各自的第二部分(dl1-b、dl2-b、dl3-b……dlk-b)按由外侧到内侧的顺序,它们的长度依次逐步递增,来平衡那些第一部分(dl1-a、dl2-a、dl3-a……dlk-a)按由外侧到内侧的顺序而长度依次逐步递减的长度关系,藉此将多条驱动线(dl1、dl2……dlk)中不同的驱动线的长度调整至完全相同。而具体的方案在本申请中体现在:如图2所示,在多条驱动线各自的第二部分(dl1-b、dl2-b、dl3-b……dlk-b)下方设置一些绝缘垫120,绝缘垫120还可以用凸起结构、凸起物或类似的用语替代;而如图4所示,在多条驱动线各自的第一部分(dl1-a、dl2-a、dl3-a……dlk-a)下方也可设置有一些绝缘垫120,绝缘垫120还可以用凸起结构、凸起物或类似的用语替代,即上述的绝缘垫120可均设置在显示区110中,也可均设置在非显示区111中,甚至可依据具体的工艺需求,将不同的绝缘垫120同时设置在显示区110及非显示区111中,即只要能够达到减少不同驱动线之间的长度差距的目的即可。

由于图2所示结构与图4所示结构类似,故下面以图2为例进行详细阐述,而图4所示结构的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据后续针对图2所示结构的描述进行适应性调整,即可获得,故在此便不予累述。

如图2所示,设置绝缘垫120须满足一定的规律:多条驱动线 (dl1、dl2、dl3……dlk)各自的第二部分(dl1-b、dl2-b、dl3-b……dlk-b)各自下方设置的绝缘垫120的数量,按由基板内侧数到基板外侧的顺序,绝缘垫120的数量依次逐步递减。下文内容将仍然以驱动线dl1和dl2及dl3这三条驱动线为例来解释这一点。

针对驱动线dl3而言,驱动线dl3的第二部分dl3-b与纵向延伸段dl3-1相连的一段(也即耦合在输入端子103a上的一段)下方设置有两个绝缘垫120,以及驱动线dl3的第二部分dl3-b与纵向延伸段dl3-3相连的一段(也即耦合在输入端子103b上的一段)下方也设置有两个绝缘垫120。图3c展示了这种布置方式。

针对驱动线dl2而言,驱动线dl2的第二部分dl2-b与纵向延伸段dl2-1相连的一段(也即耦合在输入端子102a上的一段)下方设置有一个绝缘垫120,驱动线dl2的第二部分dl2-b与纵向延伸段dl2-3相连的一段(也即耦合在输入端子102b上的一段)下方也设置有一个绝缘垫120。图3b展示了这种布置方式。

针对驱动线dl1而言,驱动线dl1的第二部分dl1-b与纵向延伸段dl1-1相连的一段(也即耦合在输入端子101a上的一段)下方设置有零数量的绝缘垫120,驱动线dl1的第二部分dl1-b与纵向延伸段dl1-3相连的一段(也即耦合在输入端子101b上的一段)下方也设置有数量为零的绝缘垫120。图3a展示了这种布置方式。

参见图3a-3c所示,驱动线dl1布置在基板100的非显示区111的第二部分dl1-b由于下方没有设置任何绝缘垫120,所以第二部分dl1-b基本是平整的(图3a)。但是驱动线dl2布置在基板100的非 显示区111的第二部分dl2-b由于下方设置有一个绝缘垫120,所以第二部分dl2-b位于绝缘垫120上方的片段dl2-l1是向上凸起的,也就是说相对于完全平整的第二部分dl2-b而言,这一个片段dl2-l1不仅仅带有覆盖在该绝缘垫120的倾斜侧面上的旁侧部分,还带有覆盖在绝缘垫120上方的顶部部分,所以该片段dl2-l1额外增加了第二部分dl2-b的长度(图3b)。相同的道理,驱动线dl3布置在基板100的非显示区111的第二部分dl3-b由于下方设置有两个绝缘垫120,所以第二部分dl3-b位于第一个绝缘垫120上方的片段dl3-l1是向上凸起的,也就是说相对于完全平整的第二部分dl3-b而言,这一个片段dl3-l1不仅仅带有覆盖在第一个绝缘垫120的倾斜侧面上的旁侧部分,还带有覆盖在第一个绝缘垫120上方的顶部部分,所以该片段dl3-l1额外增加了第二部分dl3-b的长度(图3c);此外,第二部分dl3-b位于第二个绝缘垫120上方的片段dl3-l2是向上凸起的,相对于完全平整的第二部分dl3-b而言,片段dl3-l2不仅仅带有覆盖在第二个绝缘垫120的倾斜侧面上的旁侧部分,还带有覆盖在第二个绝缘垫120上方的顶部部分,所以该片段dl3-l2继续增加了第二部分dl3-b的长度(图3c)。由上文的内容可知,驱动线dl1布置在基板100的非显示区111的第二部分dl1-b的长度大于驱动线dl2布置在基板100的非显示区111的第二部分dl2-b的长度,以及驱动线dl2布置在基板100的非显示区111的第二部分dl2-b的长度大于驱动线dl3布置在基板100的非显示区111的第二部分dl3-b的长度。

按照上文介绍的实施方式,驱动线dl3下方设置的绝缘垫120的数量多于驱动线dl2下方设置的绝缘垫120的数量,使驱动线dl3的第一部分dl3-a的长度比驱动线dl2的第一部分dl2-a的长度少的值,等于驱动线dl3的第二部分dl3-b的长度比驱动线dl2的第二部分dl2-b的长度多的值,即驱动线dl3的整体长度等于驱动线dl2的整体长度。同样驱动线dl2下方设置的绝缘垫120的数量多于驱动线dl1下方设置的绝缘垫120的数量,使驱动线dl2的第一部分dl2-a的长度比驱动线dl1的第一部分dl1-a的长度少的值,等于驱动线dl2的第二部分dl2-b的长度比驱动线dl1的第二部分dl1-b的长度多的值,即驱动线dl2的整体长度等于驱动线dl1的整体长度。

或者说,因为驱动线dlk下方设置的绝缘垫120的数量多于驱动线dlk-1下方设置的绝缘垫120的数量,所以驱动线dlk的第二部分dlk-b的长度大于驱动线dlk-1的第二部分dlk-1-b的长度,但是驱动线dlk的第一部分dlk-a的长度小于驱动线dlk-1的第一部分dlk-1-a的长度,通过调整驱动线dlk下方绝缘垫120的数量和驱动线dlk-1下方设置的绝缘垫120的数量之间的数量差,让驱动线dlk的第一部分dlk-a的长度和驱动线dlk-1的第一部分dlk-1-a的长度两者间的负向差异(前者比后者少的值),等于驱动线dlk的第二部分dlk-b的长度和驱动线dlk-1的第二部分dlk-1-b的长度两者间的正向差异(前者比后者多的值),从而最终使得驱动线dlk的整体长度等于驱动线dlk-1的整体长度。藉此让多条驱动线(dl1、dl2、 dl3……dlk)各自的整体长度完全相同,由于一系列驱动线的长度一致,驱动信号在一系列驱动线上分别传输时会不会有延迟。

在制备长度相同的多条驱动线(dl1、dl2、dl3……dlk)的步骤中,先在基板100的非显示区111设置多个绝缘垫120。例如先沉积一个氧化硅或氮化硅等类似的绝缘层到基板100上,然后刻蚀显影形成绝缘层图形,在用来预制备驱动线(dl1、dl2、dl3……dlk)各自的第二部分(dl1-b、dl2-b、dl3-b……dlk-b)的预制备位置保留若干绝缘垫120,而且第二部分(dl1-b、dl2-b、dl3-b……dlk-b)各自下方设置的绝缘垫120的数量,按由内侧的第二部分dlk-b数到外侧的第二部分dlk-1-b顺序,绝缘垫120的数量依次逐步递减,例如内侧的第二部分dlk-b下方的绝缘垫120的数量多于它外侧的一个第二部分dlk-1-b下方的绝缘垫120的数量。除了保留的绝缘垫120以外,绝缘层的其他多余部分需要完全清除掉。后续再沉积一个金属层至基板100上,并且金属层100还需要将各个绝缘垫120予以覆盖,然后再以回刻的方式,图案化金属层来制备出多个上文提及的多条驱动线(dl1、dl2、dl3……dlk),使多个驱动线(dl1、dl2、dl3……dlk)各自的第一部分(dl1-a、dl2-a、dl3-a……dlk-a)按由外侧到内侧的顺序而长度依次逐步递减的方式布置在显示区110,以及多个驱动线(dl1、dl2、dl3……dlk)各自的第二部分(dl1-b、dl2-b、dl3-b……dlk-b)下方设置的绝缘垫120的数量按由内侧到外侧的顺序依次逐步递减,从而使得多个驱动线(dl1、dl2、dl3……dlk)各自的第二部分(dl1-b、dl2-b、 dl3-b……dlk-b)按由外侧到内侧的顺序而长度依次逐步递增的方式布置在非显示区111,藉此将所有的驱动线(dl1、dl2、dl3……dlk)的长度调整至完全相同。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驱动线(dl1、dl2、dl3……dlk)以等距离并排设置的方式布局在基板100上,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驱动线(dl1、dl2、dl3……dlk)以等线宽的方式布局在基板100上。其中,可以利用制备触控面板的任何一绝缘层的同时采用相同的绝缘材料和工艺制备绝缘垫120,此外也可以采用两层或两层以上不同的绝缘层叠加来制备绝缘垫120。

进一步的,基于上述图2~4所示结构及相关阐述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位于不同的驱动线(dl2、dl3……dlk)下方也可设置有数量相同的绝缘垫120,此时不同的绝缘垫120之间的尺寸均不相同;参见图6a~6c可知,由于驱动线dl1位于最外侧,其长度最长,故在该驱动线dl1下方可不用设置绝缘垫,相应的驱动线dl2的长度大于驱动线dl3的长度;所以,可在该驱动线dl1的第二部分dl1-b下方不用设置绝缘垫,而只需要在其余驱动线(dl2、dl3……dlk)的第二部分(dl2-b、dl3-b……dlk-b)下方设置等数目但尺寸不同的绝缘垫即可,例如图6b所示的在驱动线dl2的第二部分dl2-b及驱动线dl3的第二部分dl3-b下方均设置一绝缘垫120,而为了使得不同的驱动线之间的长度差最小甚至为零,可使得位于驱动线dl2的第二部分dl2-b下方的绝缘垫的长度dl2-l1小于位于驱动线dl3的第二部分dl3-b下方的绝缘垫的长度dl3-l1,即不同的绝缘垫120其尺寸可不相同;优选的,沿着由基板内侧到基板外侧的顺序绝缘垫 120的尺寸依次逐步递减,进而可有效的降低不同的驱动线之间的长度差。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的绝缘垫可依据不同工艺需求,可将绝缘垫设置在显示区和/或非显示区中,而绝缘垫的数量及尺寸也可依据具体的工艺需求而调整,只要其能达到降低不同的驱动线之间的长度差的目的即可。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7所示,该显示装置可包括显示面板(如oled、lcd等)21和触控面板(tp)22等;其中,该触控面板22可为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所阐述的触控面板。

以上,通过说明和附图,给出了具体实施方式的特定结构的典型实施例,上述发明提出了现有的较佳实施例,但这些内容并不作为局限。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阅读上述说明后,各种变化和修正无疑将显而易见。因此,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应看作是涵盖本发明的真实意图和范围的全部变化和修正。在权利要求书范围内任何和所有等价的范围与内容,都应认为仍属本发明的意图和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