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物联网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追踪式送药方法和追踪式送药系统。
背景技术:
医院的送药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病人住院的过程中需要定时定量服用或注射指定的药物,每个病人的病情不同,其需要的药物量、时间、种类也千差万别。在现有的医院系统中,病人需要先就诊,医生开出药方后,院方根据药方配药,在指定的时间通过护士将药送到该病人手中。在整个送药过程中,住院病人和病人家属等无法获知送药的具体位置,药品是否已经送出或者是否即将送达,尤其是不在医院内的家属在远程难以了解到送药的情况,如果出现送药延迟、忘记送药等情况,住院病人和病人家属也无法直接获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追踪式送药方法和追踪式送药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医院送药的过程中住院病人和病人家属无法了解送药实时情况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追踪式送药方法,所述送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医院中各个住院病人手机号码;
将与所述手机号码对应的住院病人所需要的药物放入药盒;
根据住院病人的登记信息将所述药盒传送,在传送的过程中定时将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手机号码;
将所述药盒传送至与所述手机号码对应的住院病人所在的病房。
进一步地,在所述获取医院中各个住院病人手机号码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住院病人的手机号码转化为数字标签并存入所述药盒的数据存储空间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将所述药盒传送至与所述手机号码对应的住院病人所在的病房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住院病人的诊疗结果和配药方案进行获取,并生成与所述住院病人的手机号码对应的电子病历,将所述药盒的送药时间和次数添加至所述电子病历。
进一步地,在所述将所述药盒传送至与所述手机号码对应的住院病人所在的病房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送达的所述药盒所对应所述手机号码与所述病房内各个住院病人的手机号码进行比对;
如果所述手机号码与所述病房内的任一住院病人的手机号码相匹配,则发送已送达信息至所述手机号码;
如果所述手机号码与所述病房内的所有住院病人的手机号码均不匹配,则不发送已送达信号。
本发明还提供了送药系统,包括用于获取住院病人的手机号码的录入模块、服务器端、具有定位装置的药盒,所述录入模块和所述定位装置与所述服务器端连接,所述服务器端具有可发送信息的信息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服务器端内设有用于将所述手机号码转化为数字标签的转化模块,所述药盒具有用于存储所述数字标签的数据存储空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安装在病房内用于读取所述手机号码并与所述病房内所述病人手机号码进行比对的反馈模块,所述反馈模块连接至所述服务器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可供医生输入配药方案的诊疗端,所述诊疗端连接至所述服务器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容纳多个所述药盒的送药机,所述送药机包括用于读取所述数据存储空间的读取模块和用于显示内部各所述药盒信息的显示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的追踪式送药方法和送药系统,借助物联网的方式,实现多个部件之间的数据互联,获取住院病人的手机号码,根据病人手机号码将药盒与病人配套,药品装入药盒后,将药品送达病人处。在送药的过程中实时发送位置信息至病人预留的手机号码,病人可通过自己的手机获知送药的情况,如果发现送药延迟、忘记送药的情况可以第一时间获知。
附图说明
图1至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追踪式送药方法的流程框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送药系统的框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追踪送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获取医院中各个住院病人手机号码;
S02、将与手机号码对应的住院病人所需要的药物放入药盒41;
S03、根据住院病人的登记信息将药盒传送,在传送的过程中定时将位置信息发送至手机号码;
S04、将药盒传送至与手机号码对应的住院病人所在的病房。
由于住院病人手机号码具有唯一性,使得每个药盒41都具有唯一的手机号码,对应一个住院病人。在送药前,根据住院病人的病历和诊疗方案将住院病人的药装入与该住院病人对应的药盒41中,工作人员根据住院病人在医院登记的信息查找到其所在的病房,然后将药盒41送达住院病人处。在送药的过程中,药盒41的位置信息被实时传送给住院病人预留的手机号码,住院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可以随时得知药盒41所处的位置,了解到送药的情况。
根据上述的原理过程可知,实际送药的过程中,无需相关工作人员通过人工记忆的方式将各份药和住院病人对应,借只需根据事先建立的电子档案信息,利用手机号码的进行匹配,与其他药盒41相区分。工作人员可以一次运送多个药盒41,并且实时分别向个药盒41对应的手机号码发送位置信息,对应的住院病人可随时得知送药情况,如果出现延迟送药、忘记送药等情况可第一时间得知。
在步骤S01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11、将住院病人的手机号码转化为数字标签并存入药盒41的数据存储空间内,可对数据存储空间进行读取,获得内部所存储的手机号码。
在步骤S04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05、将住院病人的诊疗结果和配药方案进行获取,并生成与住院病人的手机号码对应的电子病历,将药盒41的送药时间和次数添加至电子病历,以便日后查阅。
在步骤S04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41、将送达的药盒41所对应手机号码与病房5内各个住院病人的手机号码进行比对;
如果手机号码与病房5内的任一住院病人的手机号码相匹配,则发送已送达信息至住院病人的手机号码;
如果手机号码与病房5内的所有住院病人的手机号码均不匹配,则不发送已送达信号。
如图1至图4示,本实施例中还提供送药系统,用于为医院中住院的多个住院病人送药。送药系统包括用于录入各住院病人手机号码的录入模块3、服务器端1、多个具有定位装置412的药盒41,录入模块3和定位装置412连接入服务器端1,服务器端1具有可发送信息的信息模块12。
在录入端3将获取住院病人手机号码,并传输至服务器端1,各药盒41与服务器端1的手机号码匹配,并且定位装置412实时传输位置信息至服务器端1,服务器端1将位置信息通过信息模块12发送至手机号码,住院病人即可实时掌握送药情况。
在服务器端1内设有用于将手机号码转化为数字标签的转化模块11,药盒41具有用于存储所述数字标签的数据存储空间411。在实际使用中,可以使用手持扫码机等作为阅读器6,读取数据存储空间411内的数字标签,已获知对应的住院病人的手机号码。
上述各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WIFI或者ZigBee等技术,均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具体不做赘述。
送药系统还包括可供医生输入配药方案的诊疗端2,诊疗端2将数据传输至服务器端1,服务器端1结合诊疗端2与录入端3的数据并生成各住院病人的配药数据,服务器端1根据手机号码将对应的配药数据传输至药盒41的数据存储空间411内。药盒41获取配药数据后,在配药的时候通过阅读器6读取其内部的数据即可知道其对应的药品和数量。
服务器端1将配药方案、送药机4的送药时间和次数共同记录为电子病历,各电子病历通过住院病人手机号码与住院病人身份匹配,住院病人可随时在服务器端1上根据其手机号码查阅电子病历,得知整个治疗过程。
本实施例的送药系统中还包括送药机4,送药机4包括机身(未示出)、读取模块42和显示模块43。在机身的内部设有用于容纳多个药盒41的容纳腔,读取模块42可读取手机号码并将数据传输至显示模块43,显示模块43显示出所容纳的多个药盒41所对应住院病人的病房5位置信息。
在使用送药机4送药的过程中,将多个已经装有药品的送药盒41置入容纳腔内,读取模块42自动读取各个药盒41的手机号码,通过手机号码比对的方式,获得该药盒41所对应的住院病人信息,并且通过服务器端1查询到该住院病人所在的病房5位置,然后在显示模块43上显示,例如采用“第x个药盒41的住院病人位于x栋x楼x病房”的方式显示,送药的工作人员可以直观的得知需要送达的目的地所在。
送药系统还包括安装在病房5内用于读取手机号码并与病房5内住院病人手机号码进行比对的反馈模块52,反馈模块52连接至服务器端1。
当药盒41送达病房5后,反馈模块52从服务器端1获得本病房5内各住院病人手机号码,与病房5的手机号码比对,当比对匹配时表示将该药箱41的目标住院病人在本病房5内,反之即表示该药箱41的目标住院病人不在本病房5内。
优选的,当反馈模块52核对手机号码与住院病人手机号码的结果为二者匹配时,通过服务器端1发送已送达信息至手机号码,服务器端1将该住院病人对应的药盒41标识为已送达,住院病人、医生、家属或者护士等,均可登陆无服务器端1,从其获得药盒41是否送达的信息,使得监护人员能远程监控送药过程,保证药品能送抵正确的病房5。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