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82318发布日期:2020-03-13 05:47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一般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显示装置可以通过触控电极来检测手指在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屏平面内的坐标位置,并根据该坐标位置来进行相应的显示。

目前的触控显示装置中,触控功能主要是由两层触控电极层实现,其中每层触控电极层有多条平行设置的触控电极,两层触控电极相互正交。向其中一触控电极层上的各条触控电极上施加触控激励信号,当人的手指接触触控显示装置的屏幕时,手指与屏幕上的某些触控电极形成耦合电容,并从耦合电容流出漏电流。触控探测电路通过检测漏电流,确定两层触控电极上与手指形成耦合电容的两条正交触控电极而确定触控位置。

参见图1所示,为现有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触控发射电极层110包括多个条状的触控发射电极111,触控感应电极层120包括多个条状的触控感应电极121。触控发射电极111的延伸方向与触控感应电极121的延伸方向正交,且每一个触控发射电极111都与每一个触控感应电极121具有交叠的部分。也即是说,每一个触控发射电极111都与每一个触控感应电极121在交叠处形成耦合电容,通过电容的变化来感应触摸的位置。

此外,触控显示装置还具有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ic)130,各触控发射电极111通过触控扫描信号线112与ic130电连接,并接收ic130输出的触控扫描信号;各触控感应电极121通过触控感应信号线122与ic130电连接,并向ic130输出其采集到的触控感应信号。

然而,采用如图1所示的架构时,若触控显示装置的屏幕尺寸较大,为保证一定的触摸检测精度,需要设置数量较多的触控发射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这样一来,连接在触控发射电极和集成电路之间的触控扫描信号线的数量相应地增加,且连接在触控感应电极和集成电路之间的触控感应信号线的数量也相应地增加,使得触控扫描信号线和/或触控感应信号线所需要的空间增加,导致触控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增加,与当前显示装置窄边框化发展趋势相悖。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以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包括m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1至第m个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阵列,包括n个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1至第n个第二触控电极;其中:各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第2~第m个第一触控电极还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块;第2~第m个中任意一个第一触控电极中的第一电极块形成在该第一触控电极的第一连接部的同一侧;各第一电极块向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正投影与至少两个第二触控电极至少部分地重叠。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如上的触控显示面板。

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由于第一触控电极中,各第一电极块向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正投影与至少两个第二触控电极至少部分地重叠,可以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摸检测精度。另一方面,在保证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摸检测精度一定的前提下,可以设置较少数量的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使得与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的信号线的数量也相应地减少,从而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走线数量,顺应显示装置窄边框化发展趋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现有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与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又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与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阵列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再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与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为图5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a~图8d为触摸轨迹为直线段和圆时,采用图5所示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报点位置和采用现有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报点位置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还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与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参见图2所示,为本申请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与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

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触控电极阵列210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220。

第一触控电极阵列210包括m个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第1至第m个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第1个第一触控电极如图2中附图标记211所示,而第2~第m个第一触控电极如图2中附图标记212所示。

第二触控电极阵列220包括n个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第1至第n个第二触控电极221。

其中:各第一触控电极211、212包括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一连接部212a,第2~第m个第一触控电极212还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块212b。属于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212的第一电极块212b和第一连接部212a之间可采用任何方式实现电连接,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接触,通过与第一连接部212a、第一电极块212b同层设置的导体电连接,和/或通过与第一连接部212a、第一电极块212b处于不同导电层的导体(例如,金属线)实现电连接。

第2~第m个第一触控电极212中,任意一个第一触控电极212中的第一电极块212b形成在该第一触控电极的第一连接部212a的同一侧。

此外,本实施例中,各第一电极块212b向第二触控电极阵列220的正投影与至少两个第二触控电极221至少部分地重叠。

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由于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中的第2~第m个第一触控电极设置了多个第一电极块,与现有的条状的第一触控电极相比,当手指触摸在第一电极块对应位置时,能够通过第一电极块与第二触控电极之间形成的耦合电容检测到手指的触摸,从而提高了触摸检测的精度。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由于第一电极块212b向第二触控电极阵列220的正投影与至少两个第二触控电极221至少部分地重叠,当手指触摸在第一电极块对应位置时,可以通过第一电极块和与该第一电极块至少部分交叠的该至少两个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的电容变化来进一步判断触摸位置处于该第一电极块与哪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的交叠之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触摸检测的精度。

参见图3所示,为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又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与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阵列的示意性结构图。

下面,将结合图3和图4对本实施例进行描述,并且将重点描述本实施例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而不再对二者相同之处进行详细描述。

图3中,附图标记311所示为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中的第1个第一触控电极,附图标记312所示为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中的第2~第m-1个第一触控电极,而附图标记313所示为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中的第m个第一触控电极。

本实施例中,第1~第m-1个第一触控电极还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块。如图4所示,第2~第m-1个第一触控电极中,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的各第二电极块312c与该第一触控电极的各第一电极块312b位于该第一触控电极的第一连接部312a的相异两侧。

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由于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中的第2~第m个第一触控电极设置了多个第一电极块,且第1~第m-1个第一触控电极设置了多个第二电极块,当手指触摸在第一电极块或第二电极块对应位置时,能够通过第一电极块或第二电极块与第二触控电极之间形成的耦合电容检测到手指的触摸,从而提高了触摸检测的精度。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电极块312b、第二电极块312c向第二触控电极阵列320的正投影与至少两个第二触控电极321至少部分地重叠,当手指触摸在第一电极块312b或第二电极块312c对应位置时,可以通过第一电极块或第二电极块和与该第一电极块或第二电极块至少部分交叠的该至少两个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的电容变化来进一步判断触摸位置处于该第一电极块或第二电极块与哪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的交叠之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触摸检测的精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中,第i个第一触控电极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电极块之间形成有属于第i+1个第一触控电极的一个第二电极块其中,i为整数,且满足1≤i≤m-1。类似地,第j个第一触控电极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电极块之间形成有属于第j-1个第一触控电极的一个第一电极块,其中,j为整数,且满足2≤j≤m。这样一来,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电极可以相互嵌入,使得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可以覆盖触控显示面板的更多区域,从而进一步地提高触摸检测的精度。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可以全等。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可以具有第一形状,第一形状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矩形、弓形、三角形、梯形等。第一电极块312b可以具有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与第一连接部312a拼接的第一边,第二电极块312c可以具有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与第一连接部312a拼接的第二边,第一边的边长等于第二边的边长。这样一来,第一电极块312b与第二电极块312c全等,且与第一连接部312a的拼接方式相同,使得在制作第一触控电极的图形化工艺步骤中,蚀刻的图形相应地较为简单,降低了图形化工艺的工艺难度从而提高了第一触控电极的制作良率。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属于同一第一触控电极的各第一电极块均匀分布,且属于同一第一触控电极的各第二电极块均匀分布。也即是说,在这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属于同一第一触控电极的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电极块之间的间距相等,且属于同一第一触控电极的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电极块之间的间距相等。此外,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属于同一第一触控电极的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电极块之间的间距可以大于第二电极块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且属于同一第一触控电极的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电极块之间的间距可以大于第一电极块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从而使得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之间可以相互嵌入,以进一步提升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摸检测精度。

参见图5所示,为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再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与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示意性结构图。

下面,将结合图5和图6对本实施例进行描述,并且将重点描述本实施例与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而不再对二者相同之处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阵列510中的各第一触控电极511具有与图3所示实施例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与图3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各第二触控电极(如图5中附图标记521所示的第1个第二触控电极,附图标记522所示的第2~第n-1个第二触控电极以及附图标记523所示的第n个第二触控电极)还包括第二连接部521a,第2~第n个第二触控电极还包括第三电极块521b。第2~第n个第二触控电极中的任意一个第二触控电极中的第三电极块521b形成在该第二触控电极的第二连接部521a的同一侧,第三电极块521b向第一触控电极阵列510的正投影与至少两个第一触控电极511至少部分地重叠。这样一来,由于第三电极块521b向第一触控电极阵列510的正投影与至少两个第一触控电极511至少部分地重叠,当手指触摸在第三电极块521b对应位置时,可以通过第三电极块521b和与该第三电极块512b至少部分交叠的该至少两个第一触控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的电容变化来进一步判断触摸位置处于该第三电极块521b与哪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的交叠之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触摸检测的精度。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1~第n-1个第二触控电极还包括多个第四电极块521c。第2~第n-1个第二触控电极中,同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的各第三电极块与该第二触控电极的各第四电极块位于该第二触控电极的第二连接部的相异两侧。

这样一来,由于第三电极块521b、第四电极块521c向第一触控电极阵列510的正投影与至少两个第一触控电极511至少部分地重叠,当手指触摸在第三电极块521b或第四电极块521c对应位置时,可以通过第三电极块521b或第四电极块521c和与该第三电极块521b或第四电极块521c至少部分交叠的该至少两个第一触控电极511之间的耦合电容的电容变化来进一步判断触摸位置处于该第三电极块521b或第四电极块521c与哪一个第一触控电极511的交叠之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触摸检测的精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二触控电极阵列中,第k个第二触控电极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三电极块形成有属于第k-1个第二触控电极的一个第四电极块,其中,k为整数,且满足2≤k≤n。类似地,第p个第二触控电极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第四电极块形成有属于第p+1个第二触控电极的一个第三电极块,其中,p为整数,且满足1≤p≤n-1。这样一来,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电极可以相互嵌入,使得第二触控电极阵列可以覆盖触控显示面板的更多区域,从而进一步地提高触摸检测的精度。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三电极块和第四电极块可以全等。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电极块和第四电极块可以具有第一形状,第一形状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矩形、弓形、三角形、梯形等。第三电极块521b可以具有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与第一连接部312a拼接的第一边,第四电极块521c可以具有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与第一连接部312a拼接的第二边,第一边的边长等于第二边的边长。这样一来,第三电极块521b与第四电极块521c全等,且与第一连接部312a的拼接方式相同,使得在制作第一触控电极的图形化工艺步骤中,蚀刻的图形相应地较为简单,降低了图形化工艺的工艺难度从而提高了第一触控电极的制作良率。

在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的第一连接部、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可以采用例如ito(氧化铟锡)的透明导电玻璃制作,且第二触控电极的第二连接部、第三电极块和第四电极块也可采用ito来制作。为了减小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的电阻,可以在某一金属层设置与各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并联的金属走线,从而实现降低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的电阻的目的。

或者,为了减小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的电阻,还可以设置第一触控电极中第一连接部、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的尺寸和/或第二触控电极中第二连接部、第三电极块和第四电极块的尺寸。

例如,如图7所示,第一电极块712b和第二电极块712c沿第一方向d1的宽度为d,第一连接部712a沿第一方向d1的宽度与d之和为l,第一边的边长为s,且满足:

s=l,且d=(2/3)l。

类似地,第二触控电极中,第三电极块和第四电极块沿第二方向的宽度d1、第二连接部沿第二方向的宽度与d1之和l1以及第一边的边长s1同样可以满足:

s1=l1,且d1=(2/3)l1。

这样一来,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均可以相互嵌入,从而使得触摸检测精度得以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连接部宽度(例如,第一连接部沿第一方向的宽度d和第二连接部沿第二方向的宽度d1)过窄而电极块宽度(例如第一、第二电极块沿第一方向的宽度以及第三、第四电极块沿第二方向的宽度)过宽导致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电阻过大影响其响应速度。

下面,将通过图8a~图8d来示意性地说明采用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和采用如图1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摸检测精度的对比。

参见图8a和图8b所示,分别为手指或被动笔在触控显示面板上移动的轨迹为直线段时,采用图1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和采用图5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报点数量的对比。

具体而言,如图8a所示,当采用图8a中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81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82进行触摸检测时,手指或被动笔在触控显示面板上移动的轨迹为图8a所示的直线段时,将产生8个报点位置,也即,图8a中具有阴影填充的位置。

请继续参见图8b所示,当采用图8b中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810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820进行触摸检测时,手指或被动笔在触控显示面板上移动的轨迹为与图8a所示的相同的直线段时,将产生13个报点位置,也即,图8b中具有阴影填充的位置。

对比图8a的报点位置数量和图8b的报点位置数量不难看出,采用本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架构,当手指或被动笔在触控显示面板上移动的轨迹为如图8a和图8b所示的直线段时,报点位置的数量将提升(13-8)/8×100%=67.5%。

接着,如图8c所示,当采用图8c中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81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82进行触摸检测时,手指或被动笔在触控显示面板上移动的轨迹为图8c所示的圆时,将产生10个报点位置,也即,图8c中具有阴影填充的位置。

而如图8d所示,当采用图8d中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810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820进行触摸检测时,手指或被动笔在触控显示面板上移动的轨迹为与图8c所示相同的圆时,将产生18个报点位置,也即,图8d中具有阴影填充的位置。

对比图8c的报点位置数量和图8d的报点位置数量不难看出,采用本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架构,当手指或被动笔在触控显示面板上移动的轨迹为如图8c和图8d所示的圆时,报点位置的数量将提升(18-10)/10×100%=80%。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当在触控显示面板上触摸的轨迹不同时,采用如图1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和采用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报点位置数量将随之产生变化。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合理地推断,无论触摸轨迹的具体图案是什么,采用本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架构,均可以显著地提高报点位置的数量,进而显著地提高触摸检测的精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为了减小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的电阻,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块、第二电极块、第三电极块和第四电极块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为金属网状电极。采用金属网状电极作为第一电极块、第二电极块、第三电极块和第四电极块,与采用ito作为第一电极块、第二电极块、第三电极块和第四电极块相比,其具有更低的电阻,从而使得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小的信号传输损失。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为了进一步减小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的电阻,还可以采用金属网线来制作第一触控电极的第一连接部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的第二连接部。在这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部、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同层设置,且均为金属网状电极。和/或,第二连接部、第三电极块、第四电极块同层设置,且均为金属网状电极。

参见图9所示,为本申请的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还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与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

本实施例与图5所示实施例相比,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阵列910中的各第一触控电极的第一连接部911a和/或第二触控电极阵列920中的各第二连接部921a为金属线。

这样一来,由于第一连接部911a和/或第二连接部921a为金属线,可以降低各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的电阻,提升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的信号传输速度进而提升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摸检测的灵敏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块、第二电极块、第三电极块和第四电极块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为金属网状电极,从而进一步地降低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的电阻。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沿第一方向的宽度为d’,第一边的边长为s’,且满足:d’=s’。

类似地,第三电极块和第四电极块沿第二方向的宽度为d”与第一边的边长为s’也可以满足:d”=s’。

此外,本申请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第一触控信号线、多条第二触控信号线和集成电路。其中,各第一触控信号线的第一端与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中的其中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对应连接,且各第一触控信号线的第二端与集成电路电连接。各第二触控信号线的第一端与第二触控电极阵列中的其中一个第二触控电极对应连接,且各第二触控信号线的第二端与集成电路电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各第一触控电极分别与两条第一触控信号线的第一端对应连接,且与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对应连接的两条第一触控信号线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触控电极在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电连接。这样一来,通过两条第一触控信号线来向第一触控电极提供电信号或者通过两条第一触控信号线来同时接收第一触控电极感应的电信号,提升了第一触控电极的响应速度,进而提升本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摸检测的灵敏度。

此外,本申请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第一触控电极可以是触控驱动电极而第二触控电极可以是触控感应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可以是触控感应电极而第二触控电极可以是触控驱动电极。触控驱动电极与触控感应电极交叉排布形成多个用于检测触摸位置的电容。通过向触控驱动电极施加触控扫描信号,并采集触控感应电极上的电荷变化量,可以确定手指触摸的位置。

参见图10所示,为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010、与阵列基板1010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1020。包含多个触控驱动电极1011的触控驱动电极阵列可以设置在阵列基板1010上,而包含多个触控感应电极1021的触控感应电极阵列可以设置在彩膜基板1020上。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触控感应电极阵列可设置在彩膜基板1020远离阵列基板1010的一侧(如图10所示,触控感应电极阵列设置在彩膜基板1020的上表面),而触控驱动电极阵列可以设置在阵列基板1010朝向彩膜基板1020的一侧。

此外,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阵列基板上还形成有多条扫描线s1~sm以及与各扫描线s1~sm交叉的数据线t1~tn。扫描线s1~sm和数据线t1~tn交叉形成了像素阵列。

扫描线s1~sm可以沿第一方向d1延伸,而数据线t1~tn可以沿第二方向d2延伸。也即是说,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驱动电极101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数据线t1~tn的延伸方向相同,而触控感应电极102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扫描线s1~sm的延伸方向相同。

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集成电路1012、多条触控扫描信号线1013和多条触控感应信号线1022。

各触控扫描信号线1013的一端与各触控驱动电极1011对应连接,各触控扫描信号线1013的另一端与集成电路1012连接。类似地,各触控感应信号线1022的一端与各触控感应电极1021对应连接,且各触控感应信号线1022的另一端与集成电路1012连接。由于触控感应信号线1022设置在彩膜基板1020上,而集成电路1012设置在阵列基板1010上,为了实现触控感应信号线1022与集成电路1012的电连接,例如可以通过连接在触控感应信号线1022与集成电路1012之间的fpc(柔性线路板)1023来形成导电通路。

集成电路1012可用于在触控期间向各触控驱动电极1013提供触控扫描信号并接收各触控感应电极1021的触控感应信号。例如,在触控期间,集成电路1012依次向各个触控驱动电极1013提供触控扫描信号,并且同时接收全部的触控感应电极1021的触控感应信号。根据触控感应电极1021向集成电路1012发送的触控感应信号的不同,可以确定出触摸位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感应信号线1022可以与触控感应电极1021设置在同一导体层。或者,在另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触控感应信号线也可以与触控感应电极设置在不同的导体层。此时,各触控感应信号线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与各触控感应电极实现电连接,或者,也可以通过开设于触控感应信号线所在导体层和触控感应电极所在导体层之间的绝缘层上的通孔实现电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各触控驱动电极1013在显示期间可以复用为公共电极。在这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集成电路1012可以进一步用于在显示期间向各触控驱动电极1013提供公共电压信号,使得形成在阵列基板1010和彩膜基板1020之间的液晶层(图中未示出)中的液晶分子可以在公共电极和各像素电极形成的电场作用下偏转,从而实现预定画面的显示。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如图11中所示。其中,触控显示装置1100可包括如上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触控显示装置除了包括如上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之外,还可以包括一些其它的公知的结构。为了不模糊本申请的重点,将不再对这些公知的结构进行进一步描述。

本申请的触控显示装置可以是任何包含如上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的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如图11所示的蜂窝式移动电话1100、平板电脑、计算机的显示器、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上的显示器、应用于汽车等交通工具上的显示装置等等。只要触控显示装置包含了本申请公开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便视为落入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