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考核期内网损基准值修正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69553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核期内网损基准值修正方法,属于电网协调控制策略实施效果的评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文明得以进步的主要动力来源。进入21世纪后,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短缺趋势越发明显,以开发新能源和新技术相结合为基础,建立一个新型的清洁、安全、可持续能源系统成为当前能源发展的趋势。为了切实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形式的转变,中国政府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核电等新能源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并举,要大幅增加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将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明确提出至2020年,国内水电装机达到3.5亿千瓦,风电装机达2亿千瓦,核电装机达5800万千瓦,光伏装机将达到1亿千瓦。然而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新能源基地面临电网消纳水平有限、外送通道狭窄、外送能力受阻等一系列技术困境。

在电网输电网损激增、常规电源调峰能力不足、新能源外送受阻等一系列瓶颈制约下,单纯通过网-源协调和源-源协调的运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规模新能源基地的发展需求,亟需开辟新思路、发现新模式、寻求新方法来解决新能源基地发展和电网节能降损的双向矛盾。在实施新型的电网节能降损的策略后,如何对该策略的节能效果进行评价,如何解决考核期内基准负荷变化的问题等等,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常规的对实施电网协调控制策略节能效果评价的技术主要是通过网损下降率,而网损下降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ossb为实施电网协调控制策略前的网损,Lossa为实施电网协调控制策略后的网损。

实施电网协调控制策略后的网损Lossa可以通过电网运行日志查到,而采取电网协调控制策略后,系统实施电网协调控制策略前的网损Lossb无法求取,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急需新的确定评价基准值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考核期内网损基准值修正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考核期内网损基准值修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定义一个考核期的时长;

步骤2,查出系统实施电网协调控制策略后的网损Lossa

步骤3,计算与考核期相对应时长的第i个参照期内的系统用电量li

步骤4,计算n个参照期内的系统用电量均值

步骤5,计算n个参照期内网损的均值

其中,Lossi为第i个考核期内的网损;

步骤6,计算系统实施电网协调控制策略前的网损Lossb={l/lavg}×Lossavg;其中,l表示考核期内的用电量;

步骤7,根据Lossa和Lossb计算网损下降率。

Lossa通过电网运行日志查到。

与考核期相对应时长的第i个参照期内的系统用电量li计算公式为,

其中,ti为第i个参照期的时长,p(t)为第i个参照期内电网负荷曲线。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在已知实施电网协调控制策略后的网损和系统实施电网协调控制策略前固定考核期内电网负荷曲线的情况下,求出策略实施前的网损,实现通过网损下降率来评价实施电网协调控制策略的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考核期内网损基准值修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定义一个考核期的时长。

步骤2,查出系统实施电网协调控制策略后的网损Lossa,Lossa可通过电网运行日志查到。

步骤3,计算与考核期相对应时长的第i个参照期内的系统用电量li

计算公式为:

其中,ti为第i个参照期的时长,p(t)为第i个参照期内电网负荷曲线。

步骤4,计算n个参照期内的系统用电量均值lavg

计算公式为:

步骤5,计算n个参照期内网损的均值Lossavg

计算公式为:

其中,Lossi为第i个考核期内的网损。

步骤6,计算系统实施电网协调控制策略前的网损Lossb

计算公式为:

其中,l表示考核期内的用电量。

步骤7,根据Lossa和Lossb计算网损下降率,通过网损下降率评价系统实施电网协调控制策略的节能效果。

上述方法在已知系统实施电网协调控制策略后的网损和系统实施电网协调控制策略前固定考核期内电网负荷曲线的情况下,求出策略实施前系统的网损并计算出网损下降率,实现通过网损下降率来评价系统实施电网协调控制策略的节能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