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计算机主机放置箱。
背景技术:
电脑主机箱是电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迄今为止市场上的主机箱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当需要移动时,必须人用手抱起来移动,非常不方便,现有的主机放置箱既不美观又不平稳,严重的影响主机的运行和使用寿命,功能较为单一,同时散热效果较差,在夏天等较为炎热的使用环境下,由于内部温度较高,很容易影响电脑主机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主机放置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移动不便,不平稳,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主机放置箱,包括显示屏、开关按钮、防尘板、第一散热装置、底盖、温度传感器和减震装置,所述显示屏与开关按钮均安装于主机放置箱机盖的外壁,且显示屏与开关按钮之间为电性连接,所述防尘板与不锈钢防尘网相连接,且防尘板镶嵌于主机放置箱主体的后方,所述第一散热装置的一侧对称设有第二散热装置,且第一散热装置与第二散热装置均镶嵌于主机放置箱主体的内腔,所述底盖与放置箱底座相连接,且放置箱底座的底侧对称安装有第一万向轮与第二万向轮,所述温度传感器安置于底盖的内腔中心位置,且温度传感器与第一散热装置、第二散热装置之间为电性连接,所述减震装置填充安装于底盖的内腔。
优选的,所述显示屏与温度传感器之间为电性连接,且开关按钮与第一散热装置、第二散热装置之间为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防尘板与不锈钢防尘网为可拆卸安装。
优选的,所述主机放置箱主体的夹层内镶嵌有消音层。
优选的,所述不锈钢防尘网为三角形交叉网状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计算机主机放置箱结构简单,使用便捷,设置有两处散热装置,通过底部温度传感器进行感应温度,当温度达到一定温度时,自动开启散热装置进行散热,延长主机的使用寿命,同时该放置箱底侧设有万向轮,移动方便,底盖内腔镶嵌有减震装置,在移动过程中,有效保护主机不受伤害,放置箱后方安装有防尘板,为可拆卸安装,有效阻挡灰尘进入主机内腔,有效提升该电脑主机放置箱的使用效果和使用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盖内腔示意图。
图中:1、显示屏,2、开关按钮,3、主机放置箱机盖,4、防尘板,5、不锈钢防尘网,6、第一散热装置,7、主机放置箱主体,8、底盖,9、放置箱底座,10、第一万向轮,11、第二散热装置,12、温度传感器,13、第二万向轮,14、减震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主机放置箱,包括显示屏1、开关按钮2、主机放置箱机盖3、防尘板4、不锈钢防尘网5、第一散热装置6、主机放置箱主体7、底盖8、放置箱底座9、第一万向轮10、第二散热装置11、温度传感器12、第二万向轮13和减震装置14,显示屏1与开关按钮2均安装于主机放置箱机盖3的外壁,且显示屏1与开关按钮2之间为电性连接,显示屏1与温度传感器12之间为电性连接,且开关按钮2与第一散热装置6、第二散热装置11之间为电性连接,防尘板4与不锈钢防尘网5相连接,且防尘板4镶嵌于主机放置箱主体7的后方,不锈钢防尘网5为三角形交叉网状结构,防尘板4与不锈钢防尘网5为可拆卸安装,第一散热装置6的一侧对称设有第二散热装置11,且第一散热装置6与第二散热装置11均镶嵌于主机放置箱主体7的内腔,主机放置箱主体7的夹层内镶嵌有消音层,底盖8与放置箱底座9相连接,且放置箱底座9的底侧对称安装有第一万向轮10与第二万向轮13,温度传感器12安置于底盖8的内腔中心位置,且温度传感器12与第一散热装置6、第二散热装置11之间为电性连接,减震装置14填充安装于底盖8的内腔。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计算机主机放置箱时,首先需对整个计算机主机放置箱有一个结构上的了解,在使用时,能够更加便捷的进行使用,接通外部电源,将电脑主机放置于主机放置箱主体7的内腔,使用开关按钮2可开启第一散热装置6与第二散热装置11对主机进行散热,使用过程中,底部的温度传感器12进行温度感应,当温度过高时,温度传感器12将信号传输至第一散热装置6与第二散热装置11,自动开启第一散热装置6与第二散热装置11进行散热,该放置箱设置有第一万向轮10与第二万向轮13,移动时较为方便,同时后方安装有防尘板4与不锈钢防尘网5,可有效阻挡灰尘进入。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