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自来水行业机电电能采集分析反馈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供水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通过智能电表、数据采集终端,数据集中处理的水泵运行数据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水泵运行数据监控系统适用于操作人员远程控制管理、监控水泵,可以在操作中心远程监控、检测所管理的水泵工作情况,现有技术中的水泵运行数据监控系统存在数据传输速度缓慢、操作中心无法以最快速度获取现场信息,且运行控制不稳定,不能实现实时监测、对比数据等缺陷,无法满足操作人员对水泵运行数据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可以纵向和横向对比数据、运行控制安全稳定的高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亟需发明一种节能、实时监测、可以纵向和横向对比数据、降低劳动强度的水泵运行数据监控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节能、实时监测、可以纵向和横向对比数据、降低劳动强度的水泵运行数据监控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泵运行数据监控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数据采集模块、工控系统和服务器;数据采集模块,用于对水泵流量数据、水泵泵口压力数据、电能数据进行采集;工控系统,用于处理水泵流量、水泵泵口压力、电能数据,分析出单台水泵及多种组合水泵能耗最佳结合点;服务器,用于接受所述工控系统通过互联网或无线传输介质上传的处理分析数据、水泵流量数据、水泵泵口压力数据和电能数据。
还包括输出模块:通过手机或电脑通过网络web方式实时访问电能使用状态,查看电能记录分析当时现场用电状况。
还包括输出模块与服务器连接。
所述工控系统包括有数据生成模块,生成能耗报表,便于分析水泵能耗。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水泵运行数据监控系统设置有依次连接的数据采集模块、工控系统和服务器,使用数据采集模块完成电能的实时采集,并同工控系统采集数据(压力、流量)进行数据整合,分析出单台水泵及多种组合水泵能耗最佳结合点,通过计算得出水泵的高效运行点,指导日常水泵的开停,技术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泵运行数据监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参照图1所示的一种水泵运行数据监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种水泵运行数据监控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数据采集模块、工控系统和服务器;数据采集模块,用于对水泵流量数据、水泵泵口压力数据、电能数据进行采集;工控系统,用于处理水泵流量、水泵泵口压力、电能数据,通过分析采集数据得到电能使用状况,电能通过分析在不同压力流量(用电量多少)的状态下,得出水泵工况分析,能够分析出单台水泵及多种组合水泵能耗最佳的结合点。动态的实施数据联动得出水泵能耗及优选工况区间得出高效节能点给水泵后期高效运行和节能改造提供依据。
服务器,用于接受所述工控系统通过互联网或无线传输介质上传的处理分析数据、水泵流量数据、水泵泵口压力数据和电能数据。
还包括输出模块:通过手机或电脑通过网络web方式实时访问电能使用状态,实时掌控用电状况,再出现电能异常情况,可以查看电能记录分析当时现场用电状况。
还包括输出模块与服务器连接。
所述工控系统包括有数据生成模块,生成能耗报表,便于分析水泵能耗,从而更好完成能耗指标。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水厂建立7个监测点,分别为办公照明总、配水机电源、配水机电源、机配水机电源、热泵401(进线)、402(进线)对电能量及电能指标进行集中管理。通过有线网络通道对54个运行参数进行数据采集(电流、电压、功率、温度等),然后通过无线GPRS把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第四水厂服务器上,保存到oracle数据库中,实现二十四小时在线监测和历史数据的读取及故障异常报警功能,采用B/S结构实现手机、电脑在任何地点登陆软件系统。然后同工控系统采集到了压力流量数据生成一个数据库,两个数据库在一个服务器进行整合,通过程序和计算生成一个历史曲线,能够看到在什么情况下1号配水机能耗是最佳状态,从而指导日常生产。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水泵运行数据监控系统设置有依次连接的数据采集模块、工控系统和服务器,使用数据采集模块完成电能的实时采集,并同工控系统采集数据(压力、流量)进行数据整合,分析出单台水泵及多种组合水泵能耗最佳结合点,通过计算得出水泵的高效运行点,指导日常水泵的开停,技术效益显著。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