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恒温控制效果且高效散热的电脑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0213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恒温控制效果且高效散热的电脑主机。



背景技术:

电脑主机作为电脑配件中的一部分,它起的主要作用是放置和固定各电脑配件,起到一个承托和保护作用,此外,电脑机箱具有电磁辐射的屏蔽的重要作用,由于机箱不像CPU、显卡、主板等配件能迅速提高整机性能,在电脑主机内部器件的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对这些热量进行处理,直接会影响工作效果。

目前的电脑主机,不具有保证正常工作温度恒定的效果和散热效果差。

因此,发明一种具有恒温控制效果且高效散热的电脑主机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恒温控制效果且高效散热的电脑主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目前的电脑主机,不具有保证正常工作温度恒定的效果和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恒温控制效果且高效散热的电脑主机,包括主机外壳、散热孔、侧板、温度感应器、支撑底座、温度传感器、恒温控制器、通断电控制器、冷凝管、排风扇和制冷风机,所述主机外壳的两侧均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有散热孔;所述主机外壳的内壁上固定有温度感应器;所述主机外壳的内底面上固定有温度传感器、恒温控制器和通断电控制器;所述主机外壳的内部四个拐角处各固定一个冷凝管;所述主机外壳的内壁上端固定有排风扇和制冷风机;所述温度感应器与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恒温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恒温控制器与通断电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通断电控制器与冷凝管、排风扇和制冷风机电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冷凝管通过卡扣与主机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排风扇以及制冷风机均通过螺栓与主机外壳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温度感应器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设置在主机外壳内壁的上端,另一个设置在主机外壳内壁的下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具有恒温控制效果且高效散热的电脑主机,通过在主机外壳的内部设置温度感应器感应内部的温度信息,然后通过温度传感器将温度信息传送给恒温控制器,然后恒温控制器控制通断电控制器,并且通断电控制器根据恒温控制器调控的主机外壳内的正常温度控制冷凝管、排风扇和制冷风机的通电或者断电,已达到保持主机外壳内的正常恒定的工作温度,通过设置冷凝管、排风扇和制冷风机的三者相互协调进行降温以及在主机外壳的两侧设置侧板,并在侧板上设置散热孔,使得电脑主机的散热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机外壳;2-散热孔;3-侧板;4-温度感应器;5-支撑底座;6-温度传感器;7-恒温控制器;8-通断电控制器;9-冷凝管;10-排风扇;11-制冷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具有恒温控制效果且高效散热的电脑主机,包括主机外壳1、散热孔2、侧板3、温度感应器4、支撑底座5、温度传感器6、恒温控制器7、通断电控制器8、冷凝管9、排风扇10和制冷风机11,所述主机外壳1的两侧均设置有侧板3;所述侧板3上设置有散热孔2;所述主机外壳1的内壁上固定有温度感应器4;所述主机外壳1的内底面上固定有温度传感器6、恒温控制器7和通断电控制器8;所述主机外壳1的内部四个拐角处各固定一个冷凝管9;所述主机外壳1的内壁上端固定有排风扇10和制冷风机11;所述温度感应器4与温度传感器6电性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6与恒温控制器7电性连接;所述恒温控制器7与通断电控制器8电性连接;所述通断电控制器8与冷凝管9、排风扇10和制冷风机11电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冷凝管9通过卡扣与主机外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排风扇10以及制冷风机11均通过螺栓与主机外壳1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温度感应器4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设置在主机外壳1内壁的上端,另一个设置在主机外壳1内壁的下端。

工作原理:该具有恒温控制效果且高效散热的电脑主机,通过在主机外壳1的内部设置温度感应器4感应内部的温度信息,然后通过温度传感器6将温度信息传送给恒温控制器7,然后恒温控制器7控制通断电控制器8,并且通断电控制器8根据恒温控制器7调控的主机外壳1内的正常温度控制冷凝管9、排风扇10和制冷风机11的通电或者断电,已达到保持主机外壳1内的正常恒定的工作温度,通过设置冷凝管9、排风扇10和制冷风机11的三者相互协调进行降温以及在主机外壳1的两侧设置侧板3,并在侧板3上设置散热孔2,使得电脑主机的散热效果好。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