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3926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一种计算机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计算机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的不断发展,电脑运行的速度越来越快,电脑的核心部件CPU的工作频率越来越高,机箱内部扩展的集成电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使得集成电路相当密集,使得电气元件散发的热量容易汇聚在一起,造成局部过热,烧坏电气元件;机箱内过高的温度时的电气元件运行受到极大的影响,严重降低CPU工作效率;当计算机不工作时,机箱内的温度处于常温状态,一旦运行就会使得机箱内的温度快速升高,这种冷却变化很容易破坏机箱内部电气元件之间的线路,大幅降低电气元件的实用寿命,导致机箱内电气元件维护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散热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计算机散热结构,包括水箱、机箱本体和水泵,水箱的顶端设有机箱本体和基座,基座设在机箱本体的后侧,基座的顶端固定连接水泵,机箱本体内设有散热隔板,机箱本体内腔被散热隔板分隔成左腔室和右腔室,散热隔板上嵌设有吸热水管,吸热水管是蛇形结构,吸热水管贯通散热隔板的左右端面,且突出在两侧外端;吸热水管的进水端通过连接水管与水泵的出水管贯通连接,水泵的进水端通过连接水管与水箱贯通连接,且连接水管伸入水箱内腔底部;吸热水管的出水端与水箱顶部贯通连接,水箱一侧端设有加水管,加水管底部通过通孔与水箱内腔底部贯通连接,加水管顶端开口处设有密封塞,水箱底端均匀的设有若干支脚。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加水管的高度大于水箱内腔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水箱底端均匀的设有4或6个支脚。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水箱内的水位高度高于水箱内腔高度的三分之二,水箱内的水位高度小于水箱内腔高度的四分之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利用水箱、水泵以及吸热水管组成循环散热机构,不断带走机箱内的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且降温效果明显;散热隔板分隔机箱内腔,使得电气元件在安装时被分散,防止电气元件集中安装,电气元件运行产生的热量迅速聚集,造成局部过热的现象出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计算机散热结构的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计算机散热结构的右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箱,2-机箱本体,3-水泵,4-基座,5-散热隔板,6-吸热水管,7-连接水管,8-加水管,9-通孔,10-密封塞,11-支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一种计算机散热结构,包括水箱1、机箱本体2和水泵3,所述水箱1的顶端设有机箱本体2和基座4,所述基座4设在机箱本体2的后侧,基座4的顶端固定连接水泵3,所述机箱本体2内设有散热隔板5,机箱本体2内腔被散热隔板5分隔成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散热隔板5上嵌设有吸热水管6,所述吸热水管3是蛇形结构,吸热水管6贯通散热隔板5的左右端面,且突出在两侧外端;吸热水管3的进水端通过连接水管7与水泵3的出水管贯通连接,所述水泵3的进水端通过连接水管7与水箱1贯通连接,且连接水管7伸入水箱1内腔底部;所述吸热水管6的出水端与水箱1顶部贯通连接,所述水箱1一侧端设有加水管8,所述加水管8底部通过通孔9与水箱1内腔底部贯通连接,所述加水管8顶端开口处设有密封塞10,加水管8的高度大于水箱1内腔高度,所述水箱1底端均匀的设有若干支脚11,所述水箱1内的水位高度高于水箱1内腔高度的三分之二,水箱1内的水位高度小于水箱内腔高度的四分之三。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现在通过加水管8向水箱1内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在机箱本体2内部电气元件运行工作时,启动水泵3,水泵抽取水箱1内的水通过连接水管7进入吸热水管6,水沿着吸热水管6在机箱本体2内部流动,带走机箱本体2内大量的热量,然后再次进入水箱1内,然后散发掉;本实用新型利用水箱1、水泵3以及吸热水管6组成循环散热机构,不断带走机箱本体2内的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且降温效果明显;散热隔板5分隔机箱本体2内腔,使得电气元件在安装时被分散,防止电气元件集中安装,电气元件运行产生的热量迅速聚集,造成局部过热的现象出现。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