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系统联络线分布图的绘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13796发布日期:2018-12-08 08:05阅读:1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交通系统联络线分布图的绘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轨道交通系统联络线分布图的绘制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考虑到全网的成本节约,需要对全网运营设备与设施、检修设备和设施、施工设备及设施等资源进行共享。从全网资源共享的角度出发,线网中的线路必须实现互联互通,如:多条线路利用同一个车辆基地来进行大架修;全网利用同一套工程检修设备进行轨道检修和维护等。因此在不同线路之间设置联络线,实现全网所有线路的互联互通是必要的。

如图1所示,为甲城市线网图,该城市线网由6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在1号线和4号线端头设具备大架修功能的车辆基地,为实现检修资源和设备的共享,需在线网中增设联络线。传统的轨道交通资源共享联络线分布表达形式如图1所示,在线网图中利用圆圈等符号配合图例标出设置联络线的站点位置,这种做法虽然简单,但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1)当面临大型城市的复杂线网时,城市网图往往表达不够直观明了;(2)大架修资源共享中,单个车辆基地资源共享线路的线别和条数并不清晰,也无法体现检修车辆转线所走行的距离。因此,如何采用一种简明直观的表达方式来展现轨道交通资源共享联络线分布,是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系统联络线分布图的绘制方法,其利用拓扑学和图论的概念,建立车辆基地共享联络线分布的网络拓扑图,将在一个车辆基地检修维护的线路绘制在一个范围线内,能够直观地显示每个车辆基地所对应的共享线路条数,且将轨道交通系统中的线路进行简化后在该分布图中仅仅显示线路之间联络线的条数、距离和联络线至车辆基地的方向,清晰简明地显示轨道交通系统中资源共享轨道线的分布,图面简洁,信息针对性强,特别在处理大型复杂线网时,由于其表达形式简明直观,能够方面相关人员进行距离计算和线路的选择,因此,该方法十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联络线分布情况的绘制。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系统联络线分布图的绘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图论的绘制原理,将轨道交通系统中的线路和车辆基地定义为分布图中的点,实现线路之间互联的联络线定义为分布图中的有向线段,分布图中的车辆基地和其所在的线路之间则用线连接;

s2.根据轨道交通系统中车辆基地的数量,将分布图划分成若干个区域;

s3.由于每个车辆基地同时为多条线路提供检修及维护,将每个车辆基地及其检修及维护线路划分至同一区域内,并在该区域内绘制出车辆基地和线路所对应的点;

s4.根据各条线路之间联络线的分布情况,相应地采用有向线段将对应的点进行连接,并根据每个车辆基地所在的线路情况,将代表车辆基地及其所在的线路的点进行连接,由此绘制出反应联络线分布情况的网络拓扑图。

具体地,采用上述绘制方法绘制轨道交通系统联络线分布图,能够直观地显示每个车辆基地所对应的检修和维护的线路及数量,便于了解每个车辆基地的维修负荷以便于后期进行调度,且将轨道交通系统中的线路进行简化后,在该分布图中仅仅显示线路线别、线路之间联络线的数量和距离、以及联络线至车辆基地的方向,清晰简明地显示轨道交通系统中资源共享轨道线的分布,方便相关人员选择最优线路。

进一步优选地,在步骤s1中,通过在所述有向线段旁进行标注对各条联络线进行区别。将联络线进行区别标注,能够使整个联络线分布图更为直观简洁,明确地表示出联络线与线路之间的联系。

优选地,在步骤s2中,每个车辆基地所对应的区域均采用范围线进行划定,所述范围线用虚线方框表示。

优选地,在步骤s3中,自身已设置车辆基地的轨道交通线路,绘制在该车辆基地所在的区域内;自身未设置车辆基地的线路,绘制在车辆的转线距离最近的车辆基地所在的区域内。将自身未设置车辆基地的线路绘制在转线距离较近的车辆基地所在区域内,能够更直观地表示出转线的优选方案,有助于帮工作人员做出判断,选择就近的车辆基地。

优选地,在步骤s4中,表示联络线的有向线段标识出车辆转线的方向,同时还标识出车辆通过该联络线的转线距离。通过在网络拓扑图中标识出转线的方向和距离,能够使工作人员更方便地确定转线线路和计算转线所需要行驶的距离,从而快速地得出最优的转线方案。

本发明的该方法根据现有的轨道交通系统为基础,以图论原理进行绘制,在绘制的过程中仅需按照上述具体步骤进行,将对应的车辆基地、线路和联络线在分布图中对应位置绘制出来即可,不需要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因此,本发明的绘制方法不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绘制方法绘制轨道交通系统联络线分布图,本发明利用图论中点和线的概念,定义了线路之间通过联络线转线的流向和距离,利用范围线,确定了每一座具备大架修功能车辆基地资源共享所包含的线路线别和条数,该方法能够直观地显示每个车辆基地所对应的检修和维护的线路及数量,便于了解每个车辆基地的维修负荷以便于后期进行调度,且将轨道交通系统中的线路进行简化后,在该分布图中仅仅显示线路、线路之间联络线的数量和距离、以及联络线至车辆基地的方向,清晰简明地显示轨道交通系统中资源共享情况的分布,方便计算车辆在资源共享方案中转线的距离,使相关人员选择最优线路。

(2)在对线路进行标识时,对于自身已设置车辆基地的轨道交通线路,标识在该车辆基地所在的范围线内;自身未设置车辆基地的线路,标识在距离最近的车辆基地所在的范围线内。采用上述标识的方法,在一条线路具有多个车辆基地可以选择的情况下,能够直观地给出一个最优的方案,方便选择就近的车辆基地。

(3)在通过在网络拓扑图中标识出转线的方向和距离,能够使工作人员更方便地确定转线线路和计算转线所需要行驶的距离,方便计算和选择最优线路,从而快速地得出最优的转线方案。

(4)本发明图面简洁,信息针对性强,且绘制方法简单易掌握。特别在处理大型复杂线网时,采用方法绘制联络线分布图,其表达形式简明直观,能够清晰地反应出线路之间的联系和联络线的分布情况,尤其适合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路情况的绘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轨道交通系统联络线分布图的绘制方法流程图;

图2为传统的轨道交通资源共享联络线分布表达示意图,在线网规划示意图的基础上标出联络线站点位置;

图3为本发明的轨道交通系统联络线分布图,利用图论中的网络概念建立网络拓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轨道交通系统联络线分布图的绘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图论的绘制原理,将轨道交通系统中的线路和车辆基地定义为分布图中的点,实现线路之间互联的联络线定义为分布图中的有向线段,分布图中的车辆基地和其所在的线路之间则用线连接;

s2.根据轨道交通系统中车辆基地的数量,将分布图划分成若干个区域;

s3.由于每个车辆基地同时为多条线路提供检修及维护,将每个车辆基地及其检修及维护线路划分至同一区域内,并在该区域内绘制出车辆基地和线路所对应的点;

s4.根据各条线路之间联络线的分布情况,相应地采用有向线段将对应的点进行连接,并根据每个车辆基地所在的线路情况,将代表车辆基地及其所在的线路的点进行连接,由此绘制出反应联络线分布情况的网络拓扑图。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步骤s1中,通过在所述有向线段旁进行标注对各条联络线进行区别。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步骤s2中,每个车辆基地所对应的区域均采用范围线进行划定,所述范围线用虚线方框表示。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步骤s3中,自身已设置车辆基地的轨道交通线路,绘制在该车辆基地所在的区域内;自身未设置车辆基地的线路,绘制在车辆的转线距离最近的车辆基地所在的区域内。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步骤s4中,表示联络线的有向线段标识出车辆转线的方向,同时还标识出车辆通过该联络线的转线距离。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甲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6条线路组成,其中1号线沟通河流两岸既有繁华区域,2号线衔接河流两岸新城及待开发区域,3号线沿河方向服务于水域北岸,4号线沿河方向服务于水域南岸,5号线为河流南岸内陆的补充线路,6号线为环线,串联整座城市,整体呈放射加环的形态,在1号线和4号线端头设车辆基地,线网中设联络线5座,分别位于a站(1、2号线换乘),d站(1、6号线换乘),f站(1、3号线换乘),p站(4、6号线换乘)和r站(5、6号线)。

如图3所示,本发明将传统的线网的联络线表达形式转换为网络拓扑图。

1)将各条线路定义为网络图中的点,定义换乘站点(a、d、f、p、r)为有向线段;

2)用虚线方框来表示范围线,所述范围线分别定义1号线车辆基地和4号线车辆基地资源共享范围;

3)线网中1、2、3号线共享1号线车辆基地,将对应点绘制在车辆基地1号线共享范围内,同理布设4、5、6号线至4号线车辆基地共享范围内;

4)根据联络线在线路中的分布情况,采用有向线段将各个点之间进行连接,并通过有向线段确定车辆的转线方向和转线距离。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