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34041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通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指纹识别的技术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在门禁、考勤系统中可以看到指纹识别技术的身影,市场上有了更多指纹识别的应用: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汽车、银行支付等。

以手机为例,将指纹识别模组与显示屏叠层设计,有利于增加手机显示区的屏占比。同时,柔性显示屏可增大移动终端的图像显示区域,进而实现大屏化显示。然而,在将指纹识别模组与柔性显示屏层叠设置时,若将指纹识别模组直接贴合于柔性显示屏上时,该贴合作用会造成柔性显示屏产生褶皱等形变,进而使得经过柔性显示屏光信号的传输路径被改变,从而导致指纹识别模组识别效率降低,且指纹识别准确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提高指纹识别模组的识别效率和准确度。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支撑件、柔性显示屏及指纹识别模组,所述壳体具有相连接的顶面和侧面,所述侧面设有所述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以安装所述指纹识别模组,所述支撑件一端与所述顶面相连接,一端伸出所述顶面,所述柔性显示屏包括相连接的固定部及活动部,所述固定部贴合于所述顶面,所述活动部贴合于所述支撑件,所述柔性显示屏折叠时,所述支撑件弯折成预设形状,使所述指纹识别模组通过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柔性显示屏进行指纹识别。

在所述移动终端的组装过程中,指纹识别模组设于所述壳体的侧面,所述柔性显示屏贴合于所述壳体的顶面,支撑件弯折使所述柔性显示屏折叠,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设于柔性显示屏下方,指纹识别模组无需贴合于柔性显示屏上即可实现所述指纹识别模组与所述柔性显示屏层叠设置,增大移动终端显示区的屏占比的同时,不会造成柔性显示屏产生褶皱等形变,提高了指纹识别模组识别效率和指纹识别准确度;柔性显示屏在折叠状态时,用户透过所述柔性显示屏进行指纹识别,所述柔性显示屏呈展开状态时,用户将手指直接放在所述壳体上进行指纹识别,实现了柔性显示屏在展开和折叠状态下呈现不同的指纹识别方式,增加趣味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在柔性显示屏展开状态时沿aa`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在柔性显示屏折叠状态时沿aa`截面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在柔性显示屏折叠状态时沿aa`截面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四种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100。移动终端100可以为便携式具有柔性显示屏10的电子装置或者通信装置,例如,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简称pda)、平板电脑、笔记本、可穿戴设备等,不限于此。

所述移动终端100包括柔性显示屏10、壳体20、支撑件40及指纹识别模组30。所述壳体20具有相连接的顶面201和侧面202。所述侧面202设有所述安装槽203,所述安装槽203用以安装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所述支撑件40一端与所述顶面201相连接,一端伸出所述顶面201。所述柔性显示屏10包括相连接的固定部101及活动部102,所述固定部101贴合于所述顶面201,所述活动部102贴合于所述支撑件40。所述柔性显示屏10折叠时,所述支撑件40弯折成预设形状,使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通过所述支撑件40和所述柔性显示屏10进行指纹识别。

在本实施例中,组装所述移动终端100时,可先将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装入所述壳体20侧面202上的所述安装槽203内,然后将支撑件40一端固定于所述顶面201,这里,所述支撑件40可以固定于顶面201与所述侧面202的连接处,支撑件40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顶面201,再将所述柔性显示屏10的固定部101贴合于所述壳体20的顶面201上,将所述柔性显示屏10的活动部102贴合于支撑件40上,以使所述活动部102随所述支撑件40的弯折而弯折。当支撑件40弯折成预设形状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设于所述柔性显示屏10与所述壳体20之间。此时,当用户将手指放置于所述柔性显示屏10上对应于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的区域,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透过所述柔性显示屏10发射光信号,该光信号经过手指指纹反射后,透过所述柔性显示屏10,被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接收,进而实现用户的指纹采集和识别。当所述活动部102相对于所述固定部101展平时,此时所述柔性显示屏10铺展于所述顶面201所在的平面上,使得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暴露于所述柔性显示屏10外,用户可以直接将手指放置于指纹识别模组30上方,以实现指纹识别。

在所述移动终端100的组装过程中,指纹识别模组30设于所述壳体20的侧面202,所述柔性显示屏10贴合于所述壳体20的顶面201,支撑件40弯折使所述柔性显示屏10折叠,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设于柔性显示屏10下方,指纹识别模组30无需贴合于柔性显示屏10上即可实现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与所述柔性显示屏10层叠设置,增大移动终端100显示区的屏占比的同时,不会造成柔性显示屏10产生褶皱等形变,提高了指纹识别模组30识别效率和指纹识别准确度;柔性显示屏10在折叠状态时,用户透过所述柔性显示屏10进行指纹识别,所述柔性显示屏10呈展开状态时,用户将手指直接放在所述壳体20上进行指纹识别,实现了柔性显示屏10在展开和折叠状态下呈现不同的指纹识别方式,增加趣味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可选的,所述柔性显示屏10为可弯折的显示面板。所述柔性显示屏10可为触控屏,以同时实现显示和触控功能。所述柔性显示屏10可为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激光显示)显示面板。

可选地,所述支撑件40为可弯折的具有一定刚性的结构,可以为薄板状、网状、薄膜状或条状等形状。在所述柔性显示屏10展开时,所述支撑件40可以沿着所述顶面201延伸,以使所述活动部102相对于所述固定部101展平。在所述柔性显示屏10折叠时,所述支撑件40可以折弯成预设形状,这种预设形状可以是凹槽结构,例如,方形槽、u形槽、v形槽等,凹槽结构的槽口朝向所述侧面202,以将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罩设于所述壳体20与所述柔性显示屏10之间,用户将手指放置在柔性显示屏10上进行指纹识别。当然,所述预设形状可以只是支撑件40的一种弯折状态,所述支撑件40还可以处于其他的弯折状态,如活动部102形成两个层叠的对折结构,以减少所述柔性显示屏10占据的横向空间。

可选地,请参阅图2,所述支撑件40具有相对设置的上表面401和下表面402,所述下表面402在所述支撑件40弯折成预设形状时朝向所述侧面202。所述柔性显示屏10贴合于所述上表面401。所述柔性显示屏10可以通过胶粘于所述上表面401。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活动部102包括第一透光区103,所述支撑件40具有第二透光区403,所述第二透光区403正对于所述第一透光区103,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透过所述第一透光区103和所述第二透光区403发射或接收光信号。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基于上述的实施例,请参阅图3及图4,所述柔性显示屏10折叠时,所述第一透光区103和所述第二透光区403正对于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

本申请对于所述第一透光区103与所述第二透光区403的大小和形状不做限定。优选地,所述第一透光区103与所述第二透光区403可以相重合。所述第一透光区103与所述第二透光区403的大小大于或等于所述安装槽203的开口206大小。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及图4,所述壳体20还具有与所述顶面201相对设置的底面204,所述侧面202连接于所述顶面201与所述底面204之间。所述柔性显示屏10折叠时,所述支撑件40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弯折区404、第二弯折区405及第三弯折区406。所述第一弯折区404连接于所述顶面201,所述第三弯折区406连接于所述底面204,所述第二透光区403设于所述第二弯折区405。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203具有底壁205,所述底壁205朝向所述安装槽203的开口206,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贴合于所述底壁205,所述第二弯折区405平行于所述底壁205或与所述底壁205形成小于等于5度的夹角。这里的所述第二弯折区405与所述底壁205形成小于等于5度的夹角,是为了说明所述第二弯折区405与所述底壁205处于平行或具有微小夹角的情况,所以所述第二弯折区405也可以与所述底壁205形成5.1度、6度、7度等的夹角。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二弯折区405平行或近似平行于所述底壁205,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贴合于所述底壁205,即所述第二弯折区405平行或近似平行于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的信号采集面,从而使信号采集面平行或近似平行于第二透光区403和第一透光区103,这样使得指纹识别模组30发射和采集的光信号直接透射过所述支撑件40和柔性显示屏10(如图4所示),减少所述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从而提高了指纹识别模组30识别效率和指纹识别准确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折区404与所述顶面201共面或与所述顶面201之间形成小于或等于5度的夹角。这里的所述第一弯折区404与所述顶面201形成小于等于5度的夹角,是为了说明所述第一弯折区404与所述顶面201处于共面或具有微小夹角的情况,所以所述第一弯折区404也可以与所述顶面201形成5.1度、6度、7度等的夹角。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弯折区404与所述顶面201共面或近似共面,第一弯折区404和所述顶面201可以共同作为所述柔性显示屏10处于折叠状态的显示面,该显示面的面积相对于所述顶面201的面积大,那么所述第一弯折区404增大了折叠状态的显示面积。

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弯折区404与所述顶面201形成较小的夹角时,所述第一弯折区404形成相对于顶面201倾斜的坡面结构,该坡面结构一方面便于用户握持移动终端100时将手指(大拇指)放置于其上,以增加用户的握持舒适感,更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在该坡面结构可以形成功能区,放置功能软件图标或操作图标,顶面201显示画面时,通过操作所述功能区的图标进行操作,不影响显示区的画面显示。

可选地,所述第一弯折区404可以连接于所述顶面201与所述侧面202的交接处,所述第一弯折区404朝向所述柔性显示屏10的表面与所述顶面201齐平。所述第一弯折区404与所述顶面201和所述侧面202的交接处之间可以是胶粘、磁吸、卡口、压合、焊接、螺接等固定方式。同样的,所述第三弯折区406也可以由胶粘、磁吸、卡口、压合、焊接、螺接等固定方式连接于所述底面204。

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与上一实施例不同的是,请参阅图5及图6,所述第一透光区103与所述第二透光区403可以不与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的信号采集面平行。所述壳体20还具有与所述顶面201相对设置的底面204,所述侧面202连接于所述顶面201与所述底面204之间。所述柔性显示屏10折叠时,所述支撑件40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四弯折区407及第五弯折区408,所述第四弯折区407连接于所述顶面201,所述第五弯折区408连接于所述底面204,所述第二透光区403设于所述第四弯折区407。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弯折区407可以相对于所述顶面201共面或弯折。

可选地,所述第四弯折区407与所述顶面201之间可以是胶粘、磁吸、卡口、压合、焊接、螺接等固定方式。同样的,所述第五弯折区408也可以由胶粘、磁吸、卡口、压合、焊接、螺接等固定方式连接于所述底面204。

请参阅图6,所述第五弯折区408具有第一表面409,所述第一表面409朝向所述侧面202。所述第一表面409上贴设有反射层410,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发射的光信号被所述反射层410反射至所述第二透光区403,透过所述第二透光区403和所述第一透光区103后投射至指纹面,经所述指纹面反射的光信号透过所述第一透光区103和第二透光区403后投射至所述反射层410,被所述反射层410反射后投射至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

可选地,所述反射层410是用于反射光信号的涂层,所述反射层410可以是金属蒸镀层,所述的金属可以为铝或银或铜等,所述反射层410的厚度可以为0.3~1.4微米。所述反射层410的反射面可以是弧面或平面或其他形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基于上述的实施例,请参阅图7,所述支撑件40具有定位部411,所述定位部411位于远离所述顶面201的一端,所述柔性显示屏10折叠时,所述定位部411固定于所述底面204或所述侧面202。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411在所述柔性显示屏10折叠时,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件40与底面204或侧面202之间,以增加所述柔性显示屏10折叠状态的固定性。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部411为第一磁吸块,所述底面204设有第二磁吸块207,在所述柔性显示屏10折叠时,第一磁吸块与第二磁吸块207相磁吸,以将支撑件40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底面204,确保所述支撑件40保持预设形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块也可以是卡合件、压合件等。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基于上述的实施例,请参阅图8,所述移动终端100还包括透光盖板50,所述透光盖板50遮盖于所述安装槽203的开口206,所述柔性显示屏10展开时,所述指纹面覆盖于所述透光盖板50以进行指纹识别。所述透光盖板50设于所述安装槽203的开口206处,具体可以设于所述安装槽203开口206内或所述安装槽203开口206外。所述透光盖板50,在透过指纹识别的光信号的同时,还起到了遮挡灰尘、水渍、保护安装槽203内的指纹识别模组30免于损伤等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透光盖板50的颜色与所述侧面202的颜色相同或相近,也就是说,用户用肉眼难以分辨出所述透光盖板50与所述侧面202的颜色差异,不会在视觉上产生色差,从而隐藏所述安装槽203,提高移动终端100整体的视觉效果。

可选的,所述透光盖板50可以贴合于所述安装槽203的开口206外,或者位于所诉安装槽203中。当所述透光盖板50安装于所述安装槽203中时,所述透光盖板50的尺寸可以与所述安装槽203开口206的尺寸大致相同,使得所述透光盖板50刚好安装于所述安装槽203中。在此情况下,可以将所述透光盖板50的周侧粘接于所述安装槽203的侧壁,以将所述透光盖板50固定于所述安装槽203中。

进一步地,所述透光盖板5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501和第三表面502。所述第二表面501朝向安装槽203的底壁205。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朝向所述安装槽203开口206的表面抵持于所述第二表面501。所述第二表面501用于对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朝向所述开口206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制,从而提高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在所述安装槽203轴向的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表面502与所述侧面202齐平。当指纹识别模组30暴露于柔性显示屏10外时,手指可以直接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501上,以进行指纹识别,所述第二表面501与所述侧面202齐平的设置,可以增加手指放置于第二表面501时的舒适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100,壳体20中还包括主板、电源等部件(未图示),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电连接于所述主板,所述主板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所述主板、所述电源与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相配合以实现移动终端100的指纹识别功能,这些部件的具体结构、位置关系、连接关系和控制关系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但该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